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1)_______;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2)_______;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材料二:
回溯中国音乐的历史,吸收互鉴、融合创新伴随始终。从隋唐的多族文化并存,到充分消化吸收后坐立部的演变;从钟鼓琴箫作为华夏庙堂正声、文人雅乐的延续,到由胡琴、琵琶、唢呐这些“外来乐器”伴奏的乡间俚曲的兴盛,中国传统音乐从来没有停止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以一种文化上特有的包容、同化的能力,伴随时光迁移,呈现不同样貌。
近代经历了民族危亡,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这其中也包括音乐。“改良”“创新”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民乐发展的关键词。首先是物质层面。为了让民族乐器能够有更大的音响、适应更快速的演奏,所有民族乐器无一例外都在形制上进行了改革,有的甚至加上了原本没有的机械结构。就连作为中国悠久音乐历史象征的古琴,也用钢弦替代了原本的丝弦,带上了工业文明的气息。其次是传承方式。中国传统音乐向来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自己的记谱方式,也只是作为一种基本演奏框架的提示性文本,这为演奏家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发挥空间,也成为欣赏的旨趣所在。而今天的民乐,则更多地依赖专业化、学院式的传承,学生根据严格记谱(大多是五线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可以看作这种“改良”“创新”思想的最典型代表。原本或单打独斗、各得其所,或攒三聚五、吹拉弹打的民间演奏,被按照交响乐队的模板扩大编制、重新排列组合,搬上了舞台,演奏出前所未有的民族交响。
21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专业作曲家因为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全面学习,成为在文化观念上最早实现升华的先行者。吴蛮、郭雅志等一批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率先走向国际的民乐人,便是这群先行者中的演奏家代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放慢了求新的脚步,停下来思考,甚至将目光投向“身后”,希望通过记录,保护与传承那些随着时代、社会变迁而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传统。这其中有为创作而探寻文化宝藏的作曲家,有心怀忧虑穿行于田野案头的学者,也有为了延续“香火”而苦苦支撑的民间演奏艺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和认同,更看到一份责任与坚守。这坚守中,蕴含着如华阴老腔一样让现代人为之震撼的悠远历史回响。
随着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深入,不少来自异域文化的艺术家开始尝试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场域,这可以看作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更为开放包容的另一个注脚。在今年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尝试演奏中国民乐,甚至为它创作新曲。这不仅是一种音响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靠近;不再是一种文化猎奇,而是一种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与平等对话。
(摘编自张萌《艺文观察:赋予民族音乐新的时代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发明的工尺谱是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
B.工尺谱被驱逐,是因为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
C.学生用严格记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比口传心授的方式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D.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注重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专业民乐人走向国际,民间演奏艺人苦撑民乐“香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或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B.民族管弦乐队是中国民乐改良创新的典型,在此之前,中国民乐虽然有合奏,但不符合交响乐队编制。
C.关于中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材料一指出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材料二指出工尺谱的不足。
D.两则材料都认为,新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重心是对传统的继承、保护、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庄亲王允禄编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丰富的戏曲音乐,收录4466首工尺曲谱。
B.学堂曾经明令禁用工尺谱,今天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韵唱工尺谱。
C.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D.中国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唤凤》至今经常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奏。
4.请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一最后一段横线处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1.B A错在误将“未然”当作“已然”。原文有“应当”二字。C错在“更有利于”,根据语境,口传心受方式在传承的精确化上不够,但会为二度创作提供发挥空间,有利于创新。“严格记谱”的方式改良了传承,使传承使精确、专业,同时挤压了再创作空间。所以在传承性上,严格记谱更具优势;在创新性上,口传心受更具优势。D民间演奏艺人苦撑表现的不是交流融合,而是记录、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
2. D 材料一没有提到对传统的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3. A 这是清代的民乐成绩,不能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
4.参***:(1)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媒介。(2)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每条2分,两条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猪头”贯穿文章前后,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微妙变化。
B.母亲一眼认出那失踪的猪头之一,这毫无根据的臆断写出母亲排第六名却买不到八只猪头之一的愤怒。
C.母亲在杂品店遇见张云兰的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两人的默契,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明朗、轻快,还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如“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6.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的“出乎意料”多在“情理之中”,《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
B.苏童善于追忆过去,他用孩子的视角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时代,在这一点上与《大卫科波菲尔》非常相像。
C.小说中的票据表现了物资紧缺的时代特点,王愿坚《党费》中黄新缴咸菜作为党费,也是因革命队伍物资匮乏。
D.同样写人性,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人的异化批判了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人性,而《白雪猪头》赞美人性。
7. 小说中“白雪猪头”近乎一个意象,它有怎样的审美意蕴?请简要分析。(4分)
8. 有人称苏童的这篇小说为典型的“世情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5.B 从后文看,母亲的“臆断”是有依据的,小兵父母掌控着紧俏的凭票供应的面、糖,与掌控着肉供应的张云兰有相互给予方便的“交易”。这反映了物资紧缺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狡黠、功利。
6.A 这一情节同样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主题。
7.参***:①人性美,白雪覆盖的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温暖。②浪漫美,白雪猪头超越了现实,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③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④留白美,白雪猪头为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审美空间。(答一条2分,两条4分。若从“意象美”“色彩美”角度回答,也酌情给分。)
8.参***:①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从冲突、交易到感恩,母亲和张云兰两个平凡小百姓同样善良、重信守诺,散发出人性的光辉。②叙写日常琐事,买猪肉、缝衣服、送猪头、买扫帚,在小事中捕捉人心、发现人性,以人性的力量消解冲突、解除对立。③主旨表现世故人情,刻画物资紧缺的世情,讲述人性、人情,探讨人与时代的关系,人性对时代的超越。(每条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上范待制①书(节选)
李觏②
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近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③,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只有一处错误的选项是(3分)
A.①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 于是,就 ②列坐其次旁边 ③形影相吊 安慰
B.①适留兹土 恰好 ②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③逮奉圣朝 及、至
C.①日就干腊 接近,趋近 ②吾妻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③善万物之得时 羡慕
D.①盍自今日 为什么不 ②聊乘化以归尽依靠,依赖 ③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积蓄,财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进士自业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
B.①不患人之不己知 ②不知老之将至
C.①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 ②儿之成,则可待乎!
D.①渐而收之 ②遂而鸡豚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龆龀,指儿童乳齿脱落、换新齿的年纪,代指童年,如“齠齔励志,白首不衰”。
B.尧、羲,是指唐尧和伏羲,均为上古明君,尧乃五帝之一,伏羲为三皇之一。
C.乌鸟之情,原指乌鸦哺育尚不能飞的幼鸟,后以此比喻长辈抚养后辈的辛苦。
D.伏惟,俯伏思量,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但乡举不中,仕途受挫,于是他到京师游历,以求门路。
B.李觏知道范仲淹荐贤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贬谪,此次求仕之路无果而终。
C.李觏茕茕孑立,贫弱交加,为求生路,他只能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维持生活。
D.李觏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相信他要做一番大事业,愿为其担事分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15.范仲淹后多次向朝廷举荐李觏,这篇“求荐信”打动范仲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9. A 解析:A.辄,总是,往往。B.全对;C.全对;D.聊,姑且;资,凭借。
10. D 解析:A.介词,把;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承接,便,就;D.①表修饰;②通“尔”,你们的。
11. C.解析:“隐讳”意思是“有所忌讳隐瞒不说”,不应断开,排除,AB;“此……也”是固定句式,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12. C.“乌鸟私情”是指“乌鸦反哺其母,比喻孝亲之人”。
13. C.“屈尊易志”错误,根据原文“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可见,他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并非“屈尊易志”。
14. (1)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或: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机会来匡正时弊)。(2)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或:怀着遗憾死去)。
15. 参***:①李觏不仅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而且才华出众。②李觏孝心可嘉,令人感动。③李觏前来拜谒的态度真诚恳切。④李觏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自信。(3分,答满三条得满分)
解析:①由文章第一段“摘***,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可见其有文采,有远大志向,之后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的志向未改;最后一段“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是他对现实政治的分析,可见他认识清晰,有政治才华。②由第二段“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可见其孝心,令人动容。③李觏知道范仲淹被贬,但“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可见其真诚;④“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李觏大胆提出求荐的想法,能看出他有毛遂自荐的自信、勇气。
参考译文
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我不思考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教化我们的百姓。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辄令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载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没能考中)。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朝廷,刚好您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房门下拜谒。
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今天我,却孤独无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幼孤独而无兄弟,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蚕吐丝织成衣服,每次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向一具干瘪的肉体靠近。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的这里求职。
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不久将要奉英明的昭示,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亲信咨询商议,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本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别韩十四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此行需经此地。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深沉,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共融一炉,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随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之乐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
C.颔联写诗人自身与亲人离散,紧承“万事非”;想到江东不太平,借一个问句流露出对友人此行的关切,进一步点明题意。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7.这首诗的颈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16. D.解析:“对故乡的担忧”错误,末句意为“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恐怕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表达的是对两人前路未来的担忧。
17. 参***: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一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音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虚实相生,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6分,每条3分,答满2条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这两句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2)“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意在告诫人们要诀别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表达了挽回过去不太可能,而着眼今后,未来可期的意思。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其种树经验,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
18.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易错字词:“死生”“彭殇”“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迎面而来的是一处悬崖绝壁,响声就是从这里传来的。抬头仰望,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珠,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深潭。瀑布撞击潭边的岩石,泛起雪白的水花。石缝间迎春花一簇簇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
同行的林草局技术员告诉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说起那些迎春花,他更是_______:在漫山遍野的百花中,迎春花是第一枝报春花。它开得那样随意,那样美丽,那样_______。漫山遍野的小草也顽强地从残雪覆盖着的落叶下钻出。野谷中的侧柏、山杨、杜松等,泛出_______的绿。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季的雪豹、金雕,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开始_______地舒展筋骨。起起落落的鸟儿沐浴着春光,叽叽喳喳,仿佛在鸣唱着一曲迎春之歌。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情有独钟 悠然自得 隐隐约约 跃跃欲试
B.情有独钟 闲情逸致 若隐若现 蠢蠢欲动
C.了如指掌 悠然自得 隐隐约约 跃跃欲试
D.了如指掌 闲情逸致 若隐若现 蠢蠢欲动
19. A.解析:第一处,“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后文是钟情于迎春花的原因,所以使用“情有独钟”。第二处,“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闲情逸致”是名词,无法与“那样”搭配,所以使用“悠然自得”。第三处,“若隐若现”,形容隐约不明,模糊不清。“隐隐约约”,不明显、不清楚的样子。此处形容树上泛的绿,应使用“隐隐约约”。第四处,“蠢蠢欲动”本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指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跃跃欲试”,形容心情激动,急于想试一试。“蠢蠢欲动”含贬义,不符语境,所以使用“跃跃欲试”。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
B.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
C.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
D.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洗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
21.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感、比喻、夸张
B.比拟、对偶、夸张
C.比拟、比喻、借代
D.通感、对偶、借代
20. D.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石缝间迎春花一簇簇在风中摆动”语序不当,“一簇簇”是修饰“迎春花”,所以应放在“迎春花”前面;第二处,“水珠……剥去……尘埃”搭配不当,“剥”改为“涤”“洗”之类的词语;第三处,“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结构混乱,应改为“催促着花骨朵绽放”。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21. B.解析:原文没有借代、通感的修辞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刚刚步出楼道,我就让秋天狠狠撞了个斤斗。压迫整整一夏的天空突然变得很高,抬头望去——无数烂银也似的小白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纯蓝天暮上,越看越调皮,越看越爱看,我恨不得把它们轻轻抱下来吃上两口。
六点钟就很好了,园门口就有汁多味美的鲜肉大包子,厚厚一层红亮辣油翠绿香菜,还星星般点缀着熏干大头菜的豆腐脑,还有如同猫一样热情的油条,如同美丽娴静女友般的豆浆,还有知心好友一样外焦里嫩熨帖心肺的大葱烫面油饼。
这里这些鳞次桎比的房屋,每个窗户后面都有故事。每个老人都很丰富,每个孩子都很新鲜。每条小狗都很生动,每只鸽子都很乖巧。每个早晨都要这样,虽然我已经不同以往,总是幻想奇遇,总是渴望付出烈火般的激情,又总是被乖戾的现实玩耍,被今天这难得的天气从狂热中唤醒。我已经不孤单了,是吧。
就是这个孤单,像一床棉被,盖在很高的高空,随着我房间人数的变化,或低落,或俯冲,或紧缠,或飘扬。美倒是美,狠了点儿,我知道。
我的北京,昨天交通管治的北京,今年全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北京,用这样清丽的秋天撞击我神经的北京,把我的生活彻底弄乱。
2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无数烂银也似的小白云整整齐齐排列在纯蓝天暮上,越看越调皮,越看越爱看……
B. 这里这些鳞次桎比的房屋,每个窗户后面都有故事,每个老人都很丰富,每个孩子都很新鲜。
C. 如同美丽娴静女友般的豆浆,还有知心好友一样外焦里嫩熨帖心肺的大葱烫面油饼。
D. 昨天交通管治的北京,今年全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北京,用这样清丽的秋天撞击我神经的北京……
2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
C.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D.一位小姐,或者一位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知道美倒是美,就是狠了点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22. C.解析:A项“天幕”;B项“鳞次栉比”D项“管制”。
23. A.解析:原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对前文内容的具体描述、阐释”。A项表示对前文的具体描述、阐释,B项表示话题突转,C项表示声音中断,D项表示总结上文。
24. 参***: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是一般陈述句,强调的重点是“我知道”,原句是倒装句,强调的是“美倒是美,狠了点儿”,更能凸显作者对“孤独”的感受。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写后的句子运用长句,比较普通;原句运用短句,自然灵动。与整个文段的风格相符合。③“美倒是美”与上文“或低落,或俯冲,或紧紧缠,或飘扬”语意更紧密,衔接更连贯。(3分,每条1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等待。“一切都会过去的!等明天回到塔拉再说吧!我会有办法的!明天我定能重新得到他!”这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思嘉丽的等待。有人说,等待是美丽的坚持,希望在等待中开花;有人说,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才会别有花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