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分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象。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下。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长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
B.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这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对赵锐的恨意。
C.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他心理的微妙变化。
D.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匪夷所思,给读者留下诸多悬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他不禁颤了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他的所见所感,又开启下文对多次战争中钱万里表现的回想。
B.小说描写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的情节是诱发钱万里报复的直接原因,加深了钱万里“不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
C.小说语言质朴无华但却生动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
D.小说最后一段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二人情感心理上的变化,耐人寻味。
3.小说中划横线部分两次写到了“风”,分别有什么作用?
4.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有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锁爷
聂鑫森
解天键七十岁了。身板直,手臂粗,只是白了一头毛发。芙蓉巷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称他为“锁爷”。
退休前,他是古城湘潭平安锁厂的高级技工。退休后,成了一个修锁配钥匙兼带开锁的自由职业者,这样既可消磨时光,又不丢技艺,还可赚些合理合法的收费。不过开锁这个活计有规定,得去派出所登记备案,以防心术不正的人干违法的事。派出所所长丁一对他说:“锁爷是老党员、老工人,为人开锁解难,我们放心。”
“谢谢!”
“这天下就没有锁爷打不开的锁!《说文解字》说:“锁,门键也。’你叫解天键,天门有锁,你也可以解开。”
“丁所长读书多,你是儒警啊。”
两人哈哈大笑。
锁爷一辈子跟锁打交道,什么锁没见过?锁爷还有门绝活儿,他可以蒙上眼睛用零件,装配出完整的锁;还可以在没有钥匙时,凭手感、听觉用铁丝探测锁眼,再用钥匙原坯锉出打开锁的标准钥匙。
锁爷老两口,住在芙蓉巷十号,有一个不错的庭院,花树蓊郁。锁爷在湘潭名气太大了,不少人找上门来修锁配钥匙,庭院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儿子一家住在长沙的大学宿舍区,只有节假日才回来,常劝父母跟着他们去养老。可锁爷仰天一笑,说:“离开这里,我就不是‘锁爷’了,只能被人叫作‘老解’!”
锁爷应邀去做上门功夫,如果是修配大门锁,就把工匠担子摆在门边,弄好了,主人请他进屋去喝杯茶,他笑着婉辞。进室内去修锁、开锁、配钥匙,进大门前他就用黑布蒙在眼睛上,待探测锁眼后,再回到大门外,取下眼罩干活儿。这是锁爷的规矩。
立春过后,转眼到了雨水节令。黄昏时,小雨初停,天上闪出晴光。
解家来了个平头汉子,像是乡下人,自称“大刘”,说家中的保险柜钥匙弄丢了,请锁爷去开锁配钥匙,价钱只管说。
“在哪儿?”锁爷问。
“不远。有车哩。”
“好的,我收拾工具随你去。”
小车跑了一个多小时,暮色四垂,在山谷口一个孤零零的破旧农家大院前停下来。
大刘问:“这块地方锁爷来过吗?”
“没来过。”但刚才在车经过一个古镇时,锁爷看到路牌上写着“清平镇”三个字,小车再往西跑了二十多分钟,就到了这里。
锁爷从后备厢里取出工匠担子,放在院门外。
“锁爷,请随我来。”大刘说着话,双眼盯着锁爷,双脚却原地不动。
“慢,待我戴上黑布眼罩后,你牵着我进去。”
“锁爷,你心里只有锁,没有其他东西,真是高人!”
大刘牵着锁爷的手,走过庭院。庭院一角有紫藤花,锁爷闻到淡淡的紫藤花香气。然后,他们走进堂屋,两边是厢房,里面有人在吸烟(有打火机的声音),走进堂屋后端的灶屋(有烟火气味),再上楼梯到了二楼。锁爷被引到一个保险柜前,大刘说:“请你打开这个玩意儿的锁。我就站在你身边,有什么吩咐,你就说。”
锁爷先用双手去摸保险柜,很随意,也很快,便明白这是个大家伙(农家怎么会购置这么大的保险柜)。再摸到锁眼,从口袋里掏出几根铁丝,“I”型的、“L”型的、“F”型的。锁爷依次用铁丝插入锁眼细细地探测,同时把耳朵贴上去凝神谛听。
大刘问:“打得开吗?”
锁爷不作声。
“你说个数,我绝不还价。”
“三百元,常规价。”
“我给五百。”
“大刘,太客气了,我只收三百。”
锁爷说着话,突然“咔嚓”一响,保险柜门弹开了。他的鼻翼翕动起来,扑面而来的是泥土味儿、古铜锈味儿,里面应该有刚出土数日的古器。
大刘忍不住高喊一声:“锁爷,好手段!”
“你牵着我到院外去键出钥匙,我不需要灯光。”
“不必了。也许,我在无意中又寻出了钥匙呢。”
“你既然不要配钥匙,我就只能收两百元了,这是我的规矩。”
“锁爷为我省钱呵,谢谢。辛苦你了,我开车走另一条路送你回家,可能要近一些。”
“客随主便。”锁爷心想:我经过的路都记在心里,你乱不了我的思路。
…………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丁所长叩访解家,向锁爷表示谢意,一伙盗墓贼被抓捕了!
丁所长说,几个月前,这伙人租下这个破旧的农家小院,因为在山谷里他们探测出了几个久远年代的古墓,先挖掘一个墓,就得了好几件青铜器。青铜器锁在保险柜里,钥匙由为首的头头掌管。那天大刘请锁爷去开锁时,头头带着另一个人去长沙找买主,更是为以后的货物出手去探路,要三天后才回来。大刘和留下的两个人想私吞青铜器,第二天就远走高飞。
锁爷说:“幸亏他们内江,幸亏他们贪心,才有我出场的机会。”
“谢谢锁爷当天回家后就给我打电话,我们马上就去布控了。你蒙眼开锁,鼻子还这么灵,神了。”
锁爷小声说:“保密啊,我的丁所长。”
(节选于《湘江文艺》2022年第3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锁爷是锁厂的高级技工,一辈子跟锁打交道,技艺高超,能蒙上眼睛装配锁,退而不休,为人开锁解难,受到芙蓉巷老老少少的尊重。
B.丁所长引用《说文解字》的文字,妙解锁爷的名字,既幽默风趣,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衬托出锁爷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C.大刘为了收买锁爷,付给他五百元的报酬,但锁爷拒绝了他,只愿意收三百,后来借故只收取两百元,锁爷嫉恶如仇的性格表露无遗。
D.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简洁且意蕴丰富,如大刘说“走另一条路”送锁爷回家,锁爷口上敷衍,心里明亮,这为下文抓捕盗墓贼巧设铺垫。
2.儿子劝锁爷到长沙养老,锁爷为什么“仰天一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结尾叙写锁爷与丁所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圣臣是江南大学中文系声名赫赫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文化大革命”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陶淘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圣臣教授自谦为“无用之材”,对《庄子》谙熟于心,颇有研究心得,为人也颇有庄子之风。
B.贺教授积极乐观,虽然身患肝癌,但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最终完成心愿。
C.贺先生虽然在生活中对陶淘很刻薄,训斥他遇事慌乱;但在学术研究上赏识尊重他,选他做了关门弟子。
D.贺先生在***中遭到批斗时,一点沮丧之色都没有,从容镇定,体现了他的坚韧不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提及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既增添了文化意蕴,也有助于塑造贺先生的人物形象。
B.小说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的同时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细腻传神地刻画贺先生,人物形象丰富鲜明。
C.小说的伏笔照应十分自然,如前文写到贺先生除会做菜外还“稍懂医道”,知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后文他用艾灸救醒陶淘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不显突兀。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别具匠心,把主人公置于各种危机困境中进行刻画,以突出其性格特点并揭示小说的主题。
3.陶淘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运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者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吉。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霍乱发生时没有一点预兆,而恶劣天气描写不就是预兆吗?两者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有人说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但没有证据证明其他防疫人员也像顺口溜那样。
D.小说写闻达在霍乱发生时能从容不迫地列叙八条意见,表现闻达沉稳、专业和很高的医学水平。
2.小说开头写闻达每天都要写他永远写不完的报告,有哪些用意?
3.小说有多次写恶劣天象,多次写闻达的一双不同的鞋,试联系必修下某篇小说,分析小说为什么都会有这样安排。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息!
……
天刚亮,林道静就起来了。估计江华还在睡觉,她一个人走到学校附近的旷野里,一边散步一边唱着《五月的鲜花》。
她采了一大把二月兰和几枝丁香花,分放在两只玻璃瓶里,灌满清水去找江华。她蹑手蹑脚,怕吵醒他,可是隔着门缝一望:江华已经起来了,正低头看书。
他一回头,起身问道:“为什么不进屋来?手里拿着什么?”
道静不好意思地把花瓶放在小桌上,说:“老江,你一定笑话我,可是我很喜欢花,刚摘来的。”
江华抱起瓶子闻了闻,点头笑道:“真香!美好的东西人人喜欢,你为什么认为我不喜欢呢?”
“老江,这回碰到你,多高兴!我知道的事真太少啦,许多问题了解得似是而非……你以后可真要多帮助我。你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
江华笑笑说:“不久以前我还在煤矿上呢。”
一句话好像响雷般落在道静的心上。她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口头上我也知道你们工人阶级能干、有力量,可是,心里……老江,我对你说真话,我还是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我才明白了我自己——空空洞洞的绣花枕头。”
江华笑了。
“道静,你和学生们的家长,比如像那些做工的、种庄稼的学生家长有来往吗?”江华又问道。
“没有。”道静不安地回答,“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上头。有了时间,我只是读些书。”
江华沉思的目光紧对着道静:“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
“对!”道静说,“我有时也想跟这些人谈话,可就是不知谈什么好——好像没什么可说的。
江华对着墙上挂着的白胡子托尔斯泰的照片看了一会儿,然后才回过身说:“道静,我看你还是把革命想得太美妙,倒挺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多和劳动者接触接触。他们柴米油盐、带孩子,过日子的事知道得很多,实际得很。你也很需要这种实际精神。”
每天江华都是早出晚归。这晚,江华一直没回来,挨到后半夜,她才听见窗纸轻轻响了几下,接着一个低声在窗外喊着:“道静……”
道静迅速跳起来,把灯捻亮,开了屋门。
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进屋。
道静屏住呼吸捻小了灯,轻轻走到江华身边,就着窗外透进来的薄明的月光,只见江华的右肩臂上有湿漉漉的红红的一大片。
“你——你受伤啦?”道静的声音又低又慌悚,“叫谁打的?”
“你想,还有什么人!”江华靠着椅子休息了一会儿,渐渐恢复了从容,“没想到事情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你愿做些实际工作吗?”
“当然,可是老江,请你告诉我……”想到一个久已压在心头的问题,道静的心跳得更快了,低声地问,“请你告诉我——你是共产党员吗?”
“怎么样?”
“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
江华的头紧紧靠在墙上。他盯着道静,苍白的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道静,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头无力地垂在桌边。过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看着愣在身边的道静,声音里忽然充满了兄长般的慈爱,“别难过!以后你会有机会参加的。现在,要做点实际的工作。你在学生和同事当中还没有进行过工作,学生家长的工作也还没做,我走后要开始做……”
他扶着桌沿站起身来,望了望窗户纸——东方已经发白。他最后一次低声嘱咐着她:“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好,趁着天不亮,我要走了。你把我的提包拿过来,我换件衣裳。”
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道静的心却又慌又乱像滚开的水。
“你真要走?伤口还在流血。”
“不要紧。”江华微笑的嘴唇白得没有血色,“昨夜我们正开着会,被县里派来的保卫团包围了。我冲出来时挨了一枪……不过不要紧,现在情况很严重,我要赶快到别处去。”
“你还回来吗?”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
江华只是大步走着,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站住脚:“道静,不必这样心肠软——斗争就是残酷的……你回去吧。”
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她慢慢低下失去,好像祷告似的在心里默默祝念:“同志,平安……希望你还回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说中两人的对话可以推知,林道静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而江华则以隐藏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
B.“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反映了林道静因江华的话而反思自己,为自己的“空空洞洞”感到惭愧的心理。
C.林道静用“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以“在煤矿上”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
D.江华让林道静多和工人农民家庭来往交友,指出劳动者常拥有实际精神,可见他有联系工农的工作经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引用《五月的鲜花》歌词,表达了林道静对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也为后文她走向革命做铺垫。
B.小说称呼反映人物关系的变化,林道静对江华的称呼从“老江”到“同志”,表明二人革命情谊的升华。
C.“昨夜我们正开着会……”等内容采用补叙手法,交代江华受伤的经过,揭开前文“还有什么人!”的悬念。
D.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性,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凶险。
3.小说是如何塑造江华这一革命者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展现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
一、1.D
2.B
3.第一次写“风”的作用:①渲染了战场上的残酷气氛,表现了战士赵锐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第二次写“风”的作用:②“风更猛”的描写,以环境的冷衬托钱万里内心的冷,表现出钱万里报复赵锐之前内心剧烈的心理活动;③猛烈的“风”带来的寒冷使钱万里陷入有关寒冷的回忆,记起了班长对自己的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结局的合理性做了铺垫。
4.①限制视角。小说分别从赵锐、钱万里两个人的视角进行讲述,由于视角受限,从而形成一种张力,令读者全程神经紧绷,“他会开枪吗”这个疑问一直保持到最后;②设置悬念。小说一开始就提到班长莫名的凉意和不安,后来又反复提到钱万里的枪口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准自己,从而令读者揪心。③插叙。文中插叙了钱万里痛恨班长赵锐以及赵锐为他盖草垫子的回忆,为结尾的突转做了铺垫,使小说的情节更为波折丰富,又合乎情理。④相互照应(呼应)。小说多次提到赵锐的预感、不安及揣测,与之相呼应的是钱万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使两个叙述视角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⑤双线交织。小说分别以赵锐和钱万里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进行交织讲述,在清晰地揭示两人内心的矛盾及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情节匪夷所思,给读者留下很多悬念”错误。小说中先写了钱万里的枪口瞄准赵锐,那是因为赵锐之前故意为难钱万里,所以钱万里对他心生恨意;接着又写到钱万里回忆起往事,想起班长曾经对他的好,让他的内心开始矛盾犹豫;最后写大敌当前,他们放下各自的小恩怨,射杀了对方身后的敌人,救了对方,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设置巧妙,并非匪夷所思。而且小说的结局明确说明他们彼此开枪消灭了对方身后的敌人,并没有留下悬念。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小说描写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的情节是诱发钱万里报复的直接原因”错误。文章分别从赵锐和钱万里两人的角度交代了诱发钱万里报复的多重原因,如赵锐不喜欢钱万里的冷漠,钱万里痛恨班长对自己的刁难,等等。而钱万里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件,并不是诱发他报复的直接原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环境本身、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旨表达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本题问的是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因此要分别结合每处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说中第一次写到“风”是在文章开头。“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子弹的呼啸”交代了战场的环境,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狂风”也渲染了战场紧张的氛围,“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烘托了人物紧张兴奋的心情,表现了战士赵锐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小说第二处写“风”是在文章第五段,此时的“风更猛”了。猛烈的风表现了环境的冷,“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以环境的冷衬托钱万里内心的冷,表现出钱万里报复赵锐之前内心的犹豫和矛盾。
联系下文,正是这股寒冷的“风”将钱万里的记忆拉到了以前,让钱万里想起了班长曾在寒冷中给予自己的温暖,记起了班长对自己的好,为后文写钱万里移开枪口这一情节的合理性作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构思特点的能力。
限制视角。本篇小说在叙述事情时,分别从两个人的视角出发,采用了限制视角讲述,比如“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这是从赵锐的角度叙述;“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这是从钱万里的角度叙述。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叙述,更便于展现双方各自的心理,更全面的交代两人矛盾产生的原因,使得小说内容联系紧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情节设置上,小说设置了悬念。小说一开始就提到班长莫名的凉意和不安,后来又反复提到钱万里的枪口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准自己,如“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这种场景描写令读者揪心,从而使得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又合情合理。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文中插叙了钱万里痛恨班长赵锐以及赵锐为他盖草垫子的回忆,为结尾的突转做了铺垫,使小说的情节更为波折丰富,又合情合理。
小说前后相互照应。小说多次提到赵锐的预感、不安及揣测,如“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与之相呼应的是钱万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使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更为自然、充分,也使两个叙述视角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双线交织。小说分别以赵锐和钱万里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进行交织讲述,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他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同时,小说还描写了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以及用枪对准班长后背等情节。小说在清晰地揭示两人内心的矛盾及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叙述显得合情合理。
二、1.C
2.①锁爷性格爽朗、豁达,热爱修锁、开锁、配钥匙技艺;
②锁爷既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又婉拒儿子的邀请;
③锁爷对乡亲们送给他的“锁爷”称号非常珍惜并以此自豪。
3.①补述锁爷报警的情节,揭示锁爷鼻子灵的秘密,照应前文的伏笔,使小说情节严密,结构严谨。
②呼应小说开头丁所长与锁爷的对话,突出锁爷富有正义感、机智勇敢的老党员形象。
③表现了警民一家亲,联手除恶的主题,突出了文章主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 .“收买”于文无据,锁爷少收钱是遵循自己的“规矩”,况且第一次少收钱时并未知晓对方是盗墓贼,表现锁爷“嫉恶如仇”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仰天一笑”,笑得坦荡自然、无拘无束,可看出锁爷性格爽朗、豁达,热爱自己的手艺,能从修锁、开锁、配钥匙的技艺中得到快乐;
笑中含有欣慰,听了儿子的邀请,知道儿子惦念着自己,为儿子的孝心而高兴;同时一笑又引出拒绝的话,委婉拒绝了儿子的邀请;
锁爷说:“离开这里,我就不是‘锁爷’了,只能被人叫作‘老解’”,流恋于“锁爷”的称号而不愿离开,这是对乡亲们送给他的“锁爷”称号非常珍惜并以此自豪。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谢谢锁爷当天回家后就给我打电话,我们马上就去布控了。你蒙眼开锁,鼻子还这么灵,神了”,补述锁爷报警的情节,揭示锁爷鼻子灵的秘密,照应前文“他的鼻翼翕动起来,扑面而来的是泥土味儿、古铜锈味儿,里面应该有刚出土数日的古器”的伏笔,使小说情节严密,结构严谨。
从塑造人物形象看,小说开头派出所所长丁一对他说:“锁爷是老党员、老工人,为人开锁解难,我们放心。”此处呼应小说开头丁所长与锁爷的对话,锁爷发现对方是盗墓贼就及时报了警,突出锁爷富有正义感、机智勇敢的老党员形象。
从主题看,锁爷及时报警,民警及时出动,成功抓获盗墓贼,双方配合默契。表现了警民一家亲,联手除恶的主题,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1.C
2.B
3.①衬托丰富贺先生人物形象。陶淘在火警中慌张的举动反衬出贺先生的从容不迫,***中轻生的举动反衬贺先生不惧险恶,乐观坚韧;陶淘“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丰富贺先生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陶淘在“五七干校”与贺先生同居一室引出贺先生会炒菜稍懂医道等内容,其轻生的情节引出后面贺先生收其为关门弟子等情节,推动情节自然发展。
4.①“逍遥游”,指贺先生对《庄子》了然于胸,讲解《庄子》时娴熟自如、研究中颇多得意之处的高蹈境界。
②暗指贺先生在危机困境中不慌乱,不怯懦,如鲲鹏一样自由自在、自得一片天地的形象。
③指一种人生态度,即在人生困境中不以外物为念,从容不迫、乐观坚韧、坚定人生追求的生活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刻薄”“赏识”错。***期间,贺先生在生活上是关心陶淘的,说“刻薄”程度过重;另外,选项说贺先生“在学术研究上赏识尊重他”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体现这一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小说综合运用……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错,小说只是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并没有心理活动描写,此处属无中生有。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文章用陶淘这一人物形象衬托丰富贺先生人物形象。“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陶淘在火警中慌张的举动反衬出贺先生的从容不迫,“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陶淘***中轻生的举动反衬贺先生不惧险恶,乐观坚韧;陶淘“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文章用陶淘的幻觉丰富贺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陶淘在“五七干校”与贺先生同居一室引出贺先生会炒菜稍懂医道等内容;“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弟子,你愿不愿意”,其轻生的情节引出后面贺先生收其为关门弟子等情节,推动了情节自然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目点出了贺先生的身份,说明贺先生对《庄子》谙熟于心,颇有研究心得,为人也颇有庄子之风,讲解《庄子》时能够娴熟自如、研究中颇多得意之处的崇高境界。
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他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贺先生在***中遭到批斗时,一点沮丧之色都没有,从容镇定,体现了他的坚韧不屈,“逍遥游”暗指贺先生在危机困境中不慌乱,不怯懦,如鲲鹏一样自由自在、自得一片天地的形象。
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贺教授积极乐观,虽然在***中遭批斗,身患肝癌,但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最终完成心愿。“逍遥游”指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在人生困境中不以外物为念,从容不迫、乐观坚韧、坚定人生追求的生活态度。
四、1.A
2.①为下文埋下伏笔。正因为闻达平时的不懈努力,才有在霍乱发生时从容不迫的表现。
②暗示相关情节。闻达如此痴迷流行病研究,暗示他不太重视外在的东西,不修边幅。
③设置悬念。同一个单位,闻达为什么会如此痴迷流行病学研究?
3.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多次年底气象的描写,多次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小说这样安排,一般有以下的作用:
①通过多次环境描写,正衬或反衬故事的发生。如本文,恶劣天气的描写,暗示霍乱的发生;《祝福》年底喜庆氛的描写,反衬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
②多次情节的描写,可以起到前后对比的作用。人们两次对闻达的不同的鞋的不同态度,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明显是在对比表现变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恶劣天气描写不就是预兆吗?两者显然是自相矛盾的”错误,恶劣天气的描写不是预兆,天气描写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暗示霍乱的发生,令人印象深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运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不停写报告就是在疫情上不断地努力,这为下文埋下伏笔。正因为闻达平时的不懈努力,才有在霍乱发生时从容不迫的表现;
暗示相关情节。“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头发凌乱”“对各种流行病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闻达如此痴迷流行病研究,暗示他不太重视外在的东西,不修边幅。
同一个单位,“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为什么只有闻达会如此痴迷流行病学研究?这就为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谋篇布局意图的能力。
很多小说都是要重复某个细节或者情节。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多次年底气象的描写,多次祥林嫂外貌的描写。
作用。通过多次环境描写,正衬或反衬故事的发生。如本文,“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恶劣天气的描写,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暗示霍乱的发生;《祝福》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反衬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
多次情节的描写,可以起到前后对比、暗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人们两次对闻达的不同的鞋的不同态度,表明人们在危难时刻意识到了闻达的作用,充满了对他的尊重;
祥林嫂外貌的变化中,最后一次涵盖了和前几次的比较“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且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对比中表现变化,表明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吞噬了祥林嫂,暗示了小说主题。
五、1.C
2.D
3.①形象(外貌和神态)描写。小说中多次写到江华的“笑”,刻画出江华自信沉稳的形象。小说写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突出了江华的机智,善于斗争。②言行(语言和行动)描写。从江华对林道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真诚、稳重,对革命事业赤忱热爱,对敌人嫉恶如仇。江华受伤后,“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用一只手洗脸”等动作突出了他的镇定,刻画出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③对比衬托。小说在与林道静浪漫幻想的对比中刻画江华的注重实际;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衬托他富于革命经验。
4.①她本身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但所知有限,通过与江华的交往逐渐了解革命者真实的一面,与革命者建立深厚的友谊。②她以前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劳动者,如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江华要她接近劳动人民、培养实际精神的教导。③她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目睹江华受伤仍坚持斗争之后,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变得更加坚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错,林道静询问江华“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其中包含对江华的好奇,也含有敬重之意。江华的回答也并非“回避”。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凶险”错,“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属于过度解读,原文看不出这层意思;原文说“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迷蒙的晨雾”蕴含的是林道静对江华的担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江华抱起瓶子闻了闻,点头笑道……”“江华笑笑说……”“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多次写到江华的“笑”,刻画出江华自信沉稳的形象。
“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进屋”,小说运用外貌描写,写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突出了江华的机智,善于斗争。
“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道静,我看你还是把革命想得太美妙,倒挺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多和劳动者接触接触……”“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从江华对林道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真诚、稳重,对革命事业赤忱热爱,对敌人嫉恶如仇。
“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文章写江华受伤后“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用一只手洗脸”等动作,突出了他的镇定,刻画出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
文中女主人公林道静在斗争中茁壮成长,共产党员江华稳健沉着、机智勇敢;林道静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而江华则以隐藏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林道静缺乏斗争经验,江华经验丰富,沉着果敢。小说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与林道静浪漫幻想的对比中刻画了江华的注重实际,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衬托出江华富有革命经验。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林道静本身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但所知有限,正当她苦闷孤独的时候,见到了江华,也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江华的出现,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林道静通过与江华的交往逐渐了解革命者真实的一面,与革命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林道静之前的理解里,革命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想到原来工人、农民,更广大的无产阶级都拥有革命的力量。江华是大学生同时也是工人,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做了许多革命的具体工作。文中江华说“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林道静回答“对”,她以前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劳动者,如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江华要她接近劳动人民、培养实际精神的教导。
林道静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江华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文章结尾处说“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她慢慢低下失去,好像祷告似的在心里默默祝念……”,在目睹江华受伤仍坚持斗争之后,林道静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变得更加坚强。
相关专题: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