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题
2023届山东省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建筑象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约定俗成为机制的比附性象征,它是指用形象来喻指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意义,其意义的获得主要依靠主体联想与想象。社稷坛覆土的五色代表四方与中央,砖雕上的鱼表示年年有余,这些形象与意义就是通过比附性象征传达的。另一种是表现性象征,它是用形象的隐喻、暗示、激唤机能去引发主体的想像与情感体验,传达某种不确定的情感或意蕴,其内在机制是作品特征图式与主体心灵图式的同构契合,故宫的森严壮丽,天坛的宏大安宁,给人以难以言表的感受,使人生发无尽的意绪。在这些现象中,形象与主体的意蕴就是通过表现性象征沟通的。
比附性象征表达的多是明确的观念与意义。如屋顶表达的等级观,麒麟表达的吉祥观。其目的是进行观念的交流,导致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活动。而表现性象征则注重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追求表现人生图景,表达主体对世界的感悟,其意蕴指向主观情感、生活哲理,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领悟和潜在心理的揭示。例如陵寝激发人们对生死永恒的感悟。比附性象征的意义范围是狭窄的,内涵是明确、稳定的。其具体意义可由形象确指——“看上去是”。如人们见到黄色,便知其言明皇帝之义,表现性象征的意蕴范围则是宽泛的,内涵是随语境而变化的。这种意蕴可由知觉幻象去感受——“看上去像”。例如,人们在十三陵的山陵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的山峦仿佛都充满灵气,仿佛祖先的神灵就永生在这永恒的山岳之中,但这种感受又是说不清楚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具有表现性象征可能的形象,与其他形象一起,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被约定俗成机制所选用、所规定,被赋予明确的语义内涵。例如,大屋顶具有展翅飞升的表现力,又有许多性格特征如歇山顶的丰富、华丽,庑殿顶的严肃、伟壮,攒尖顶的高崇、活跃,但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等级语义而成为比附性象征方式。
对于抽象的比附性象征形象,其表现性象征意蕴源于形象所喻指的内容,读者以此内容为起点,在内容的指向作用下,充分发挥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象外之象”,作品便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现性,同时,对于具有表现力作品来说,其比附内容也会拓展读者思路、使之向多个方向发挥想象力,从而也就丰富了作品意蕴。从这一意义上说,比附性象征起到“发端”、“中介”作用,将形象与毫无关系的表现性象征联系起来,并成为表现性象征的发端。
在对两类象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表现性象征作品由于包蕴了人类普遍的心灵图式,所以它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主体所理解与欣赏,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比附性象征则增加了作品的意义和趣味,增加了作品的欣赏层次。它如果完成向表现性象征的转化,就有了质的飞跃,它局限某些读者的想象,乃其不足,而它又让另一些读者容易把握、体悟一些朦胧模糊的象征意蕴,这样便照顾了各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水平。
(摘编自刘晓光、姜宇琼《中国建筑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比附性象征通过约定俗成,形象与意义间形成两种状态的联系:一一对应与一多对应,一一对应是指形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都能够稳固、明确地与同一意义保持联系,不会出现多义现象。一多对应是指同一形象与多种意义保持联系,若要认知其某一确定意义,就需要有一个修正因子——“语境”。借助“语境”的二次规定,使形象与意义一一对应起来,从而避免歧义的产生。如 “九”,作为门钉数目指代皇帝;作为屋架数目,“九”檩则确指三品官的宅屋,所以想确知“九”的含义只能在其具体应用的 “语境”中,方能作出正确判断。
比附性象征有两种类型,如果人们关注的是具象形式所承载的意义,这个形象则起到符号作用,引发的是符号认知活动,这是具象形象的比附式象征:龙——帝王。这一类型中,形象是具象的,可直接感知的,因此与一般符号无甚差别,人们由符号,依照约定俗成,经习惯性联想,获知意义,即形象(符号)→约定俗成+习惯性联想→意义。
数字、方位这类抽象形式则主要依附于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如门钉个数、踏步个数、屋顶的形式等。因此这种形式是隐蔽的、潜在的,不能像具象形式那样易知,而需要人们在其所依附的形式中提取、辨别这种抽象形式,并以此为起点,再经由联想,得知其意义,即具象形象→抽象形象约定+俗成习惯性联想→意义(认知对象)。无论是具象形式还是抽象形式,在认知过程中,主体的联想是必不可少的,而指挥这一联想方向的内在机制则是约定俗成。联想是个体的活动,而约定俗成则是文化圈内群体共同的规约活动,具有决定性、普遍性、指向性,是个体联想活动的基础。所以,约定俗成是比附性象征的内在机制。
(摘编自刘晓光、王耀武、宋聚生《建筑的比附性象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屋顶的展翅飞升与表现性象征内涵一致,而庑殿顶的严肃、伟壮却是比附性象征,它用屋顶表达了等级观。
B. 具象形象引发的是符号认如活动,形象与意义的联系是一一对应,而抽象形象则需要在所依附的形式中抽取、辨别。
C. 比附性象征的目的是进行观念的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那些难以读懂模糊象征意蕴的读者。
D. 比附性象征会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揭示人类潜在心理,从而让具有表现力的作品意蕴更丰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比附性象征,前者侧重与表现性象征比较,后者更关注其形成的内在机制。
B. “一对多应”中形象与意义的确定认知需要借助“语境”的二次规定,“一一对应”因为不会出现多义现象则不需要。
C. 比附性象征需要约定俗成机制指挥主体的联想,约定俗成在前,主题联想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D. 比附性象征会拓展读者思路,也会局限某些读者的想象,其主要价值便是照顾了各种层次读者的欣赏水平。
3. 下列选项都体现了建筑作品中的象征,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明代的大祀殿(祈年殿),三重屋面分别为上青、中黄、下绿,上檐青表示天,中檐黄表示地,下檐绿表示万物。
B. 彩画、壁画、砖雕、木雕中常雕刻“老莱娱亲”“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图”图案。
C. 私家园林择石要漏、透、瘦、皱,选梅要曲、畸、疏、斜,小路要曲而悠长,峰峦要秀而奇异。
D. 周王城“方九里”,即九里见方;故宫内天子的宫门、殿门横竖九排门钉。
4. 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如何利用建筑象征来创作丰富的建筑内涵。
5. 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建筑象征。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为纪念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而建立的,齐康先生设计为七个花环、七个小拱、七个小纪念室等方案。
【答案】1. D 2. D 3. C
4. ①依照约定俗成机制,利用形象与意义形成联系的比附性象征来表达明确稳定的建筑内涵;
②利用形象隐喻、暗示来构建建筑意蕴;
③把比附性象征和表现性象征结合运用,构成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复合体,来丰富建筑意蕴。
5. ①七个花环、七个小拱、七个小纪念室中的数字七是比附性象征,形象与意义之间是一多对应关系,需要借助语境认知是七次战役。
②七是依附于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属于比附性象征的抽象形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揭示人类潜在心理”错误。原文的表述为“对于抽象的比附性象征形象,其表现性象征意蕴源于形象所喻指的内容,读者以此内容为起点,在内容的指向作用下,充分发挥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象外之象’,作品便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现性,同时,对于具有表现力作品来说,其比附内容也会拓展读者思路、使之向多个方向发挥想象力,从而也就丰富了作品意蕴”,“揭示人类潜在心理”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其主要价值便是照顾了各种层次读者的欣赏水平”错误。从原文“它如果完成向表现性象征的转化,就有了质的飞跃,它局限某些读者的想象,乃其不足,而它又让另一些读者容易把握、体悟一些朦胧模糊的象征意蕴,这样便照顾了各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水平”来看,“其主要价值”言之有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C.是表现性象征,其余都是比附性象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具有表现性象征可能的形象,与其他形象一起,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被约定俗成机制所选用、所规定,被赋予明确的语义内涵”可概括为:依照约定俗成机制,利用形象与意义形成联系的比附性象征来表达明确稳定的建筑内涵;
由“另一种是表现性象征,它是用形象的隐喻、暗示、激唤机能去引发主体的想像与情感体验,传达某种不确定的情感或意蕴”可概括为:利用形象隐喻、暗示来构建建筑意蕴;
由“它如果完成向表现性象征的转化,就有了质的飞跃,它局限某些读者的想象,乃其不足,而它又让另一些读者容易把握、体悟一些朦胧模糊的象征意蕴,这样便照顾了各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水平”可概括为:把比附性象征和表现性象征结合运用,构成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复合体,来丰富建筑意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一多对应是指同一形象与多种意义保持联系,若要认知其某一确定意义,就需要有一个修正因子——‘语境’。借助‘语境’的二次规定,使形象与意义一一对应起来,从而避免歧义的产生”“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为纪念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而建立的,齐康先生设计为七个花环、七个小拱、七个小纪念室等方案”可知,七个花环、七个小拱、七个小纪念室中的数字七是比附性象征,形象与意义之间是一多对应关系,需要借助语境认知是七次战役。
由“数字、方位这类抽象形式则主要依附于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如门钉个数、踏步个数、屋顶的形式等”可知,七是依附于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属于比附性象征的抽象形式。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的翠屏山
冯伟山
我和老卢是亲密的战友,不光是一个连队的,还是一个班的。那年我俩都是20岁,都是农村兵,还是一个县的,是乘坐同一列绿皮火车到了东北的小兴安岭,都成了消防兵。
老卢细高个儿,白白嫩嫩的,就像一棵绿豆芽儿。没想到这样一个人,在训练场上却毫不含糊,摸爬滚打样样争第一。当兵第二年,驻军附近的一座山林着了火,风大火急,形势非常严峻。我们消防大队全部出动,奋战大半天才将火扑灭。队伍集合时,却发现少了老卢,最后在火场最里边的一棵烧枯了的大树旁找到了他。送到医院抢救后,老卢命算是保住了,左腿却被烧坏锯去了一大截。22岁的老卢揣着一张二等功证书回到了家乡。那时我俩一直通着书信,知道他去了一家工厂的保卫科,领导照顾他,让他在传达室值白班,可老卢不甘寂寞,休班也不闲着,还拄着单拐抓过进厂偷东西的人,他可真是一个好兵!后来知道他结婚了,还生了个胖小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后来,我从部队复员留在了当地,组建了家庭,因琐事缠身,和老卢的联系就逐渐断了。眨眼的工夫,40年过去了,直到战友群里闪出老卢的名字,才一下勾起了很多往事。
老卢在群里发了不少图片,一片葱绿的山林,有花有果,也有小动物。他说这是自己承包的一座山,名叫翠屏山,欢迎战友们来山上一聚,体验神仙的日子。大家都竖大拇指,夸他不简单,这才是大老板的生活状态呢。羡慕的同时,少不了有战友问他是怎么获取财富的,竟然能承包一座山?老卢一字不答。
我加了老卢的好友,并要了他的电话,说想约几名战友去他的山上看看,叙叙旧,散散心,老卢听了,一个劲儿地说好。
等我们来到他承包的大山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了。在山口刚要给老卢打电话,迎面走来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她见我吸着烟,二话不说上来就把烟头拨拉到地上用脚踩碎了。我刚要发火,她把手一伸,说你一个老爷们儿不懂进山的规矩啊?把香烟和打火机都拿出来!我被噎了一下,但想想也是,就照办了,她又对我的同伴说,你们几个如果也带着火柴和打火机就拿出来,我代为保管,走时再归还你们。同伴们笑笑,也照办了。她又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方便袋,说这个你们捎着,进山途中喝的矿泉水瓶和吃的食品包装袋都放在里面,见到垃圾桶再放进去。她说话嘎嘣脆,不容你有丝毫的犹豫,这个女人真不简单!我心里边嘀咕边抬头打量她,中等身材,黑红脸,一身工作服,外面穿着一件橘红色的马甲,上面有“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白色字样,脚蹬黄胶鞋,手里提着一个编织袋。
你是这里的护林员?你认识承包这座山的卢总吧?我问。
她点点头,一笑说,就是那个少了半条腿的老卢吧。你们把车停在前面的小停车场,顺着盘山路一直朝前走,等走到山后的两间石头屋就见到他了,说完,提着编织袋朝通往后山的一条小道走去。
真是好大的一座山,虽不算高,但绵绵延延一眼望不到边。山上植被丰茂,绿意盈人,小鸟啁啾,蜂蝶起舞,清洌的山泉从山顶蜿蜒而下,潺潺有声,真乃世外桃源也。
我们几个完全被大山的美景陶醉了,大口吸着新鲜的空气,早就忘记了来时的疲惫。等转到山后的石头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男子正朝着我们招手。老卢!我们喊着跑过去紧紧抱在了一起。聊得正欢,那个穿橘红色马甲的女人提着编织袋过来了,里面有几个矿泉水瓶子和装牛奶的空纸盒。
老卢说,这是我老伴儿。他指着我们刚要介绍,女人一笑,说我知道,都是你的战友嘛,你都说过无数遍了,他们今天进山来看你。
我吃了一惊,堂堂的卢总夫人怎么能当护林员呢?既然知道我们的身份,干吗在山口还那么不给面子呢?
女人看出了我的疑惑,说带火种进山我和老卢向来都是零容忍,不管是谁。何况你们还是消防兵出身,怎么就没这点儿常识呢?老卢的腿你们也都知道,我们要杜绝无谓的牺牲啊!
老卢嫂子的刀子嘴让我们无地自容。
我红着脸问老卢,你成了大老板,不去城里享福,怎么会想到要承包一座山呢?
老卢眉头一皱,说这山原是一座荒山,上来玩的人多,火灾隐患也大,乱得实在不成样子。
我看在眼里,觉得退休后也没事可做,就和当地政府签协议承包这座山,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和治理。可谈何容易啊,几十年来,我俩就吃住在山上,宣传防火和环保,巡山制止偷砍偷伐,春天就在空地上栽树苗,再有空就修路,不仅没了收入,而且这些年的积蓄也花光了。好在这山也没辜负我们的付出,现在有点儿模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这辈子不会离开一步。
我问:你儿子呢?他在城里上班?
老卢用手朝南边一指,儿子也在山上呢。他长大参了军,也成了一名消防员,后来在一次山林大火中牺牲了,我们把他的骨灰接回来葬在了山的南面。每天清晨和下午,我和老伴儿都会从这里出发巡山,她向西走,我向东走,两个小时后在山南儿子的坟前碰头。每次我们一家人都会聊聊天,说说心里话,儿子就不会寂寞。老卢说着,眼晴就湿了。
好一座翠屏山!
有风从脸颊拂过,凉爽中夹杂着青草的气息,让浮躁的心一下子静了。
这时,老卢嫂子在厨房里喊了一声:快进屋啊,美味出锅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反复交代我与老卢的关系,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让老卢形象更感人。
B. “编织袋”前后出现三次,这些细节暗示女人身份、生活境况,塑造了老卢妻子的形象。
C. “大老板”“卢总”“卢总夫人”这些称谓印证了我们确实有一颗“浮躁的心”。
D. 从“美丽的翠屏山”写到“好一座翠屏山”,写出老卢一家的人格跟高山一样。
7. 关于文中跟老卢妻子在山口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次遇见老卢妻子,我们不清楚她的身份,她却是知道我们身份和此行的目的。
B. “拨拉烟头、收香烟和打火机、拿出方便袋”可以看作女人日常护林的一个缩影。
C. 这是老卢妻子的第一次出场,先声夺人,印象鲜明,跟后文刀子嘴部分的形象高度一致。
D. “这个女人真不简单!”道出了此时此刻我对眼前这个女人的敬佩,刚才的不悦之情一扫而空。
8. 老卢欢迎战友到翠屏山体验神仙的日子,他把在翠屏山的生活说成神仙的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9. 小说通过制造假象为反转蓄势,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6. A 7. D
8. ①他邀请战友来翠屏山体验神仙的日子,首先说明翠屏山生态环境如同仙境。
②老卢在翠屏山的真实生活境况是吃住在山上来治理保护荒山,没有收入花光积蓄,这样的生活,老卢从心里觉得满意快活。
③刻画出老卢高尚的品德和超越普通人的人格。
9. ①制造假象:大家夸赞消防兵老卢过上了大老板的生活;面对我的问题“你认识承包这座山的卢总吧”,老卢妻子回答说“就是那个少了半条腿的老卢吧”。
②反转:不是大老板,没有发财,没了收入,积蓄花光;老卢儿子当消防兵牺牲了葬在翠屏山。
③这些假象让读者心里原有的期待一下子打碎,反转后的情节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使老卢一家的故事有曲折,让老卢一家的形象更深刻,更具有感化意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让老卢形象更感人”错误,反复交代我与老卢的关系,主要是强调二人的亲密关系,为后文写两个人进一步的交往埋下了伏笔。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D.“道出了此时此刻我对眼前这个女人的敬佩,刚才的不悦之情一扫而空”错误。从“她见我吸着烟,二话不说上来就把烟头拨拉到地上用脚踩碎了……她说话嘎嘣脆,不容你有丝毫的犹豫,这个女人真不简单!我心里边嘀咕边抬头打量她……”可知,此时“我”对这个女人感受更多的是敬畏和不自在。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从“老卢在群里发了不少图片,一片葱绿的山林,有花有果,也有小动物”“真是好大的一座山,虽不算高,但绵绵延延一眼望不到边。山上植被丰茂,绿意盈人,小鸟啁啾,蜂蝶起舞,清洌的山泉从山顶蜿蜒而下,潺潺有声,真乃世外桃源也”可知,他邀请战友来翠屏山体验神仙的日子,首先说明翠屏山生态环境如同仙境。
从“他说这是自己承包的一座山,名叫翠屏山,欢迎战友们来山上一聚,体验神仙的日子”“我俩就吃住在山上,宣传防火和环保,巡山制止偷砍偷伐,春天就在空地上栽树苗,再有空就修路,不仅没了收入,而且这些年的积蓄也花光了。好在这山也没辜负我们的付出,现在有点儿模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这辈子不会离开一步”可知,老卢在翠屏山的真实生活境况是吃住在山上来治理保护荒山,没有收入花光积蓄,这样的生活,老卢从心里觉得满意快活。
从“和当地政府签协议承包这座山,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和治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这辈子不会离开一步”“儿子也在山上呢。他长大参了军,也成了一名消防员,后来在一次山林大火中牺牲了,我们把他的骨灰接回来葬在了山的南面……每次我们一家人都会聊聊天,说说心里话,儿子就不会寂寞”可知,刻画出老卢高尚的品德和超越普通人的人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中制造的“假象”:从“大家都竖大拇指,夸他不简单,这才是大老板的生活状态呢”可知,大家夸赞消防兵老卢过上了大老板的生活;面对我的问题“你认识承包这座山的卢总吧”,老卢妻子回答说“就是那个少了半条腿的老卢吧”,好像他们并不是夫妻关系一样,也为下文表现老卢的真实生活状态做了铺垫。
小说中的“反转”,揭示了真相:从“几十年来,我俩就吃住在山上,宣传防火和环保,巡山制止偷砍偷伐,春天就在空地上栽树苗,再有空就修路,不仅没了收入,而且这些年的积蓄也花光了”“儿子也在山上呢。他长大参了军,也成了一名消防员,后来在一次山林大火中牺牲了,我们把他的骨灰接回来葬在了山的南面”可知,老卢并不是大老板,没有发财,没了收入,积蓄花光;老卢儿子当消防兵牺牲了葬在翠屏山。
艺术效果:综上所述,反转手法的本质是通过形成意外制造悬念,目的是增加情节推进的戏剧化程度。这些假象打破了读者的心理期待,使情节朝着读者心理期待的相反方向发展,从而使反转后的真实情况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使老卢一家的故事有曲折,让老卢一家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更深刻,更具有感化意义,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 “原将降矣。”军吏曰: “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①而出,遂会手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候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②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③,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④是衮⑤,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⑥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⑦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选自《左传》,有删改)
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穗: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B. “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 “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
D. “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
B. 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
C. 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
D. 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2)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14. 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
【答案】10. DHL 11. D 12. B
13. (1)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
(2)现在武还是这样的心,楚国又不守信用,这可不是他所能伤害的了。
14. ①首先直接表明自己以信为本的观点。
②运用比喻,写农夫只要坚持除草、培土最终会有收获,来表明自己会一直坚持,最终收获诚信。
③引用,引用《诗经》名言,证明待人诚信,就会成为别人的典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座宫殿落成,诸侯必然背叛,国君必然有灾殃,师旷先生已经知道这一点了。
“是宫也成”是一个固定的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诸侯”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成”后断句;
“诸侯必叛”是主谓结构,“君”是下一句的主语,“君必有咎”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分别在“叛”和“咎”处断句;
综上所述,应标号涂黑的部分是DHL。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寻宋之盟也”的“寻”,重温。句意:这是为了重温宋国盟会的友好。/“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的“寻”,不久。句意: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都是美好。句意:有了好名声了,反而用耻辱来结束;/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D.“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错误,两句中的“咎”都指不吉利,灾祸。句意:所以怨恨和灾祸来到他身上;/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真吉利。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赵武担心”错误,结合原文“祁午谓赵武曰……晋之耻也”可知,是祁午担心。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信,国之宝也”,判断句,信用,是国家的宝贝;“庇”,庇护;“何以”,以何,拿什么;“亡”,损失;“滋”,更。
(2)“是心也”,判断句,还是这样的心;“行僭”,不守信用;“害”,伤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可知,首先直接表明自己以信为本观点;
结合原文“譬如农夫,是镳是衮,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可知,运用比喻,写农夫只要坚持除草、培土最终会有收获,来表明自己会一直坚持,最终收获诚信;
结合原文“《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可知,引用《诗经》名言,证明待人诚信,就会成为别人的典范。
参考译文:
僖公二十五年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国不投降,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国准备投降了。”军官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退兵三十里,原国投降。晋文公把原伯贯迁到冀地。任命赵衰作为原地的地方官,狐溱作为温地的地方官。
昭公元年正月十五日,公子围进入国都,迎娶后出来。于是就在虢地会见,这是为了重温宋国盟会的友好。祁午对赵武说:“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现在令尹不守信用,这是诸侯都听说的。您如果还不戒备,怕的是又像在宋国一样。子木的信用为诸侯所称道,尚且欺骗晋国而要驾凌在上面,何况是不守信用的突出人物呢?楚国再次占了晋国的上风,是晋国的耻辱。您辅佐晋国作为盟主,到现在已经七年了。两次会合诸侯,三次会合大夫,使齐国、狄人归服,使华夏的东方国家安宁,平定秦国造成的动乱,在淳于修筑城墙,军队不疲弊,国家不疲乏,百姓没有诽谤,诸侯没有怨言。天不降大灾,这是您的力量。有了好名声了,反而用耻辱来结束,午就是害怕这个。您不能不警惕!”赵文子说:“武接受您的恩赐了!然而在宋国的结盟,子木有害人之心,武有爱人之心,这就是楚国所以驾凌在晋国上面的缘故。现在武还是这样的心,楚国又不守信用,这可不是他所能伤害的了。武将要用信用作为根本,按照这去做。譬如农夫,只要勤于除草培土,虽然有一时灾荒,最终必然获得丰收。而且我听说,‘能守信用就不会在别人下面,’我还是不能做到守信用啊,《诗》说:‘待人以信,很少不能做榜样’,这是由于守信用的缘故。能够做别人典范的,不会在别人的下面了,我的难处在不能做到这一点。楚国不能造成祸患。”
昭公八年春季,在晋国的魏榆有块石头说话。晋平公向师旷询问说:“石头为什么说话?”师旷回答说:“石头不能说话,有的东西凭借着它。否则,就是百姓听错了。”下臣又听说:“‘做事情违背了农时,怨恨诽谤在百姓中发生,就有不能说话的东西说话。’现在宫室高大奢侈,百姓的财力用尽,怨恨诽谤一齐起来,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性命。石头说话,不也是相宜的吗?”当时晋平公正在建造愿祁之宫,叔向说:“子野的话真是君子啊!君子的话,诚实而有证明,所以怨恨远离他的身体。小人的话,虚伪而没有证明,所以怨恨和灾祸来到他身上。”
《诗》说:“不会说话多么伤心,话不能从他舌头上出来,只有劳累他自己。会说话的多么美好,漂亮话好像流水,使他自己安居休息。”说的就是这个吧!这座宫殿落成,诸侯必然背叛,国君必然有灾殃,师旷先生已经知道这一点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谢公约惠墨竹图
杨杰
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
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
六月都城苦炎燠①,车马纷纷正驰逐。
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
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
忆得扁舟载雪②时,曾寄会稽江上宿。
①燠:热。②扁舟载雪: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友人戴逵。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琅玕”指如美玉般的绿色竹竿。“玄玉”,黑色玉石,高雅的谢公约用喷墨的方法画成墨竹,使绿竹变成黑色的玉石。
B. 第三句写谢公约赠我两大幅雅洁的墨竹图,诗的前三句是就诗题上“谢公约”、“惠”、“墨竹图”着笔,写尽题意。
C. 五、六句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
D. 最后两句用典,诗人观画后,写诗告诉谢公约,非常感谢朋友惠赠竹画的厚意,有朝一日,说自己会像王徽之一样冒雪寻访朋友。
16. 本诗如何表现谢公约画艺高超的?
【答案】15. C 16. ①直接评价谢公约的画。谢公约的画不是凡俗的草木画所能比肩的。表达对朋友画的高度赞美。
②从观者感受侧面烘托。观画后诗人顿觉帘间有有微风吹来,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因为墨竹画得逼真,因此展观竹画,顿使满屋清凉。诗人通过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赞颂谢公约画艺的高超清绝。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错。“车马纷纷正驰逐”意思应为“人们纷纷驾着车马到郊外避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为正面描写,从“墨竹图”着笔,描写墨竹喷墨画法、黑色、超凡脱俗,直接评价谢公约的画,表达对朋友画的高度赞美。
“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六月都城苦炎燠,车马纷纷正驰逐。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中间八句,从观者感受侧面烘托,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者车马出城避暑,展开谢公约的《墨竹图》卷,顿时满堂映着绿色,生出寒意。这里,诗意出现两个飞跃,即视觉形象的转换和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融通。先由视觉形象上墨竹的黑色,转换成翠竹的绿色;再由绿色产生“寒”的感觉。《墨竹图》画得逼真,不仅使人生出寒意,还带来帘间的微风,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在炎热的六月里,展开画卷,“展寒绿”、“清满屋”,诗人通过对谢氏墨竹图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称赞他画艺高超不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纵横捭阖,张弛有度,习近平强调:一个高明的领导,要讲究领导艺术。他引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2)古人对“窗”有独特的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居室主人的浮生所记,主人的日常悲欢就在其中回放和上演。《声声慢》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就是女词人在窗前的独特感悟。
(3)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答案】 ①. 谈笑间 ②. 樯橹灰飞烟灭 ③. 守着窗儿 ④. 独自怎生得黑 ⑤. 思国之安者 ⑥. 必积其德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樯橹、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里堡是都市里的乡村。
黄昏降临时,印染厂门前那条本不清澈的河流便被夕阳的余晖给涂抹得一片灿然。这时,简朴陈旧的桥两侧就已经被郊区的菜农给占据了。
这些菜农面若枣色,穿布衣,有的妇女在冬季时还包着土里土气的头巾,他们提秤的手和他们的吆喝声一样粗糙。有时他们还赶着马车或驴车来,车上载着水灵灵的蔬菜。
他们( ① )地走在黄昏里,没有比这种情景更感人的了。听完了这种来自乡间的声音,你沿着十里堡那条庸碌、闭塞的长街再走上一刻吧。
卖白鲢鱼的人将期望的目光投在你身上,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胡同口的矮板凳上沐浴夕阳。加果你走路稍不留神,会被四处支起的小摊撞着,卖驴打滚的人戴着鲜亮的白帽子;卖煎饼果子的摊前总是那么( ② );炸饼在油锅里发出知了一般的叫声;卖各种腌菜的老婆婆,将那一盆盆( ③ )的腌菜陈列在玻璃柜里,玻璃锃亮锃亮的,里面的每样腌菜都是老婆婆的一个通话。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感觉到生活的气息阵阵拂来,给人的精神以一种慰藉。
18. 下列句子中的“和”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给我吃好吃的,吃大米白饭,她自己却在饭里和上菜。
B. 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不和家里要钱。
C.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D. 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别有韵味,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①有板有眼 ②热气腾腾 ③五颜六色
20. 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炸饼写作会发声的物,形象地写出炸饼下锅时候的发出声音的状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地,感受到小摊前浓浓的生活气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和”是介词,跟的意思。
A.掺和、混杂的意思。
B.介词,跟的意思。
C.连词,表并列。
D.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前文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这些菜农很有条理地合乎节拍地走在黄昏里,故此处可填“有板有眼”。有板有眼:原指戏曲唱腔合乎节拍。后多比喻人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第②处,结合前文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卖煎饼果子的摊前的景象,故此处可用“热气腾腾”。热气腾腾:热气不断地向上冲腾。也形容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第③处,结合前文“卖各种腌菜”及后文“里面的每样腌菜”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腌菜的种类很多,故此处可填“五颜六色”。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色彩纷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炸饼”写作会发声的“知了”,生动形象地写出炸饼下锅时候的发出声音的状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地,感受到小摊前浓浓的生活气息,突显了十里堡充满着生活和自然气息,表达了“我”对十里堡的黄昏的喜爱。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动画市场大都被日本、欧美作品所占据,很多人对国产动画并不看好的今天, ?
《中国奇谭》红出圈,胜在创意。 。虽围绕“奇谭”两字做文章,但打破了传统志怪故事的固有思路,在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立足当下,对经典故事进行新的解读。无论小猪妖的独特视角、送货郎迷失鹅山的玄幻,还是小狼与人类儿童的天真无邪,以及带走了主糍儿希神仙的乡村巴士,都让人从妖怪世界中看到了现实生活,感悟到自身境况,休会到人间百态。这种创作理念和手法,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拉近了同观众的距离,让人在会心一笑或低头深思时,与作品产生情感、思想共鸣。
《中国奇谭》红出圈,胜在“中国基因”,8个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
在内容上,《小妖怪的夏天》聚焦“善与恶”,《鹅鹅鹅》关注“虚与实”,《秫林》则讲述“人与自然”,这些主题都贯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囊括了二维、三维、剪纸、定格等不同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出中国美学。 ,让《中国奇谭》多了不一样的意味。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动画深扎民族文化沃土,才不会在同质化中“泯然众人矣”。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22. 近几年国风动画屡屡翻车,结合材料中介绍的《中国奇谭》给他们几点建议。
【答案】21. 《中国奇谭》靠什么爆红出圈;它是奇谭,也是现实;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
22. ①创作理念和解读植根于传统文化,立足当下,对国风故事进行新的解读;②主题贯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③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囊括不同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展现中国美学。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这是一个问句,下文主要解释《中国奇谭》红出圈的原因,据此应填:《中国奇谭》靠什么爆红出圈。
第二空,此处解释“创意”,下文“立足当下,对经典故事进行新的解读”“看到了现实生活,感悟到自身境况,休会到人间百态”具体解释其创作理念是立足现实和当下,应填:它是奇谭,也是现实。
第三空,此处是总结概括《中国奇谭》的成功原因,“贯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囊括了二维、三维、剪纸、定格等不同手法”分别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可填: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在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立足当下,对经典故事进行新的解读”概括出:创作理念和解读植根于传统文化,立足当下,对国风故事进行新的解读;
结合“在内容上……这些主题都贯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括出:主题贯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结合“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囊括了二维、三维、剪纸、定格等不同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出中国美学”概括出: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囊括不同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展现中国美学。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②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塞·约翰逊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自己能提出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自己能提出问题有什么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学会质疑,遵循规矩,走向成功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成功,尤其是年轻人想要做出自己的事业。然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成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能提出问题。
自己能提出问题,意味着学会怀疑,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能独立判断,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意思是只有对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才会深入求证和探索真理。他本人就是一个敢于大胆怀疑,勇于探索真理的学者。在多数外国地质学家断言中国是贫油国的情况下。他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国地质构造研究的结果,大胆预言我国石油辉煌的远景。后来,大庆、大港和胜利油田的相继发现和开采,证明了他的正确。达尔文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研究了无数地质资料,对“神创论”大胆进行怀疑,最终确立了“自然选择说”。如果牛顿没有大胆猜想,勇敢怀疑,那砸在他头上的苹果,永远只是一个普通苹果。
我们在怀疑时,不能脱离规矩,而是要在规矩的基础和框架内进行怀疑。怀疑并不是完全否定规矩,而是要在规矩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和行动。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寻找改进的可能性,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怀疑是基于对现状和规矩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而不是随意抛弃和反叛。
自己能提出问题,意味着在规矩基础上具备了创新能力。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重复和套路很难取得突破和超越。只有通过质疑现有的做法和方式,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开拓新思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规矩的意思是规和矩,指一定的标准法度和成规。本质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寻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其行事。如塞·约翰逊所说的,巨匠不是靠随意发挥,而是在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规矩是前人的智慧,我们要取其精华,尊重规矩,在规矩中大胆创新,寻找更优的行为方式。同时,创新要有原则和底线,必须在规矩的框架内进行。
通过怀疑,我们深入进行思考,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能提出问题”,不是不尊重规矩,而是在规矩中创新,带着镣铐跳舞。“自己能提出问题”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表现。它不是要完全抛弃规矩,而是在规矩的框架内,以怀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态度去思考和行动。
如果我们只认规矩,不敢怀疑,那就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就只会默守陈规,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只怀疑,完全脱开规矩,那提出的问题就会脱离实际,变成空想瞎想。
所以,当我们学会怀疑,在规矩的框架内,能“自己能提出问题”,便开始真正的“做点事业”。我们在尊重规矩中,大胆创新,便终能“走自己的路”“开创新路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就是说对一个问题不抱着怀疑的态度就不会去更深的求证和探索。通过怀疑,我们打破固有,寻找改进的可能性,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塞·约翰逊说“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此句有两个关键词“严格的规矩”“施展他的创造才能”,表明创造、创新并非随心所欲,而应遵守一些“规矩”。伟大的艺术家、创作者需要在遵守严格的规矩和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考生可以思考,有哪些“规矩”是不能突破的,这些“规矩”可以是行业规则,也可以是做事的底线等。约翰逊的话意在告诫我们,创造、创新也是有原则和底线的。我们需要在规矩的框架内创新。
材料中的两个句子,貌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敢于“怀疑”就具备了创造、创新能力,但这样的“怀疑”,或者创造、创新必须在一定“规矩”之内进行,否则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比如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这样的创新必须遵循伦理的底线。
导语强调“事业”“创新”和“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正确的“怀疑”,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创新”,从而开创自己的事业。
根据以上的思路分析,在行文时可以如下操作:首先,一个人“想做点事业”“走自己的路”“开创新路子”就得“自己能提出问题”;其次,怎样“自己能提出问题”?要敢于怀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再次,我们在怀疑的时候,不能脱离开规矩,而是要在规矩的基础和框架内进行怀疑;再者,提出规矩的概念,“自己能提出问题”,不是完全不尊重规矩,而是在规矩中创新,带着镣铐跳舞。另外,如果我们只认规矩,不敢怀疑,那就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就只会默守陈规,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只怀疑,完全脱开规矩,那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会脱离实际,变成空想瞎想。最后,当我们学会怀疑,能“自己能提出问题”,开始真正的“做点事业”。我们在尊重规矩中,大胆创新,便终能“走自己的路”“开创新路子”。
立意:
1.学会质疑,遵循规矩,走向成功。
2.怀疑有底线,创新讲规则。
3.从自己能提出问题出发,在规则束缚中创新。
4.在规则中质疑、创新,做“硬核”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