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三)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与侯嬴初会,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摄”有的资料解释为“提起”,有的解释成“整理”。初看两个意思都说得通,但细究就会发现“提起”讲不通,因为要提起衣服还可以理解,同时提起帽子就没有必要了,而且有一定难度。解释成“整理”就没有这样的矛盾,而且能体现侯嬴假装倨傲来观察信陵君为人、假托信陵君形象的心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特别是对那些“皮里阳秋”的文字,不求诸推理,是很难理解其背后丰富的含义的。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语境中通过推断词义去解读文本,既能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能训练逻辑推理。
B. 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C. 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 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就不能清晰、有条理的思考和说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的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的角度谈辨识。
B. 材料一中使用《魏公子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C. 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D. 材料一按照总—分一总的结构展开论证,阐明了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3. 下列选项中的推理方法与“诉诸无知”一致的一项是( )
A. “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B. 圣女贞德的审问者们曾对她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你有过对话,你可能是在胡编乱造。
C. 大多数人都热爱运动。可见,你也热爱运动。
D. 人们已经花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试图证明占星术是假的,但没有成功,所以占星术是真的。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既能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能训练逻辑推理”是在“这种方法运用得好”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B.“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错误。材料一是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D.“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原文是说“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A.“前者重在从学生的角度谈做法”错误,应该是“重在从老师的角度谈教法”。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犯的是“诉诸权威”的错误。
B.答案为正常的推理,如果为“诉诸无知”应该是“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你有过对话,所以上帝没有与你有过对话”。
C.犯的是“诉诸大众”的错误。
D.犯的是“诉诸无知”的错误。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月12日10时03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满载货物、昂首起航,于12时10分顺利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与天舟货运飞船此前的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相比,天舟五号主要从两方面实现了时间的进一步缩短。一是优化了交会对接的控制制导策略,远距离导引过程飞行时间由多圈次压缩为不到一圈,将多次轨道机动压缩为了两次综合轨道机动,用时由约4个多小时减少到约1个小时。二是在近距离自主控制段,减少了多个用以确认飞船状态的停泊点,加快了接近速度,由2个多小时缩短为约40分钟。
这种2小时的快速交会对接对于我国空间站的长期在轨运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太空紧急救援能力,将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同时,这只是飞船交会对接中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CNC)系统的一个选项,飞船的GNC系统可根据火箭入轨的情况,自主选择2小时、3小时、5小时和6.5小时等不同时长的交会对接模式,其中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是目前最快速的模式。
此次交会对接,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情况下实施货运飞船交会对接,具备故障情况下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任务备份能力,提高了近距离交会过程可靠性。
天舟五号快速交会对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自主定轨技术精度更高,姿态轨道控制精度更高,综合制导技术水平更高,飞控流程更加优化,也标志着交会对接模式更加多样化、功能更加丰富,适应能力更强,即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更趋成熟。
(摘编自《航空知识》,2022年11月13日)
材料二: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这一技术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水平,提升空间站任务应急物资补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天舟五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收官阶段的重要一战,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迎来的第二艘货运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重约13.2吨,长度10.6米,货物仓的直径可达3.35米,是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堪称“在职最强快递员”。天舟五号的货物装载密度,现在其货物装载密度已达300公斤每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载货比最高、运输效率最好的货运飞船。
天舟五号搭载了“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宇航用氢氧燃料电池、空间宽能谱高能粒子探测载荷等试验项目。给空间站航天员带去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及大约1千克林木的植物种子,用于开展航天育种实验。还搭载了我国首台空间应用燃料电池升空,将验证燃料电池在微重力等空间环境下的运行特性规律,为我国后续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摘编自网易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是空间站“T”字构型组装完成后,首艘访问的飞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在太空迎接“天舟快递”,“天舟快递”也将定期送货,空间站天地货物运输开启常态化运营模式。
作为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核心产品,对接机构是实现空间站各个舱段间在轨连接、组合运行的重要系统。自2011年对接机构首次成就“太空之吻”以来,已有21套对接机构在轨完成了25次完美亮相。
每一次“太空之吻”都不是简单复制,从“一”字构型到“L”构型再到“T”字构型,多构型带来的全新状态也是对接机构必须面临的考验。此次天舟五号的对接目标达到80吨量级,是空间站建造以来对接机构迎来的最大吨位。同时,作为一款为空间站而生的产品,升级后的对接机构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如今空间站建造需要具备的8到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能力,并开展了数十次与80吨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试验,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节)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通过优化交会对接的控制制导策略与减少近距离自主控制段停泊点,实现了货运飞船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B. 天舟五号两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定轨与姿态轨道控制精度、综合制导及飞控流程优化等方面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C.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重量、长度、货仓直径等表现优异,而且是载货量、运输效率及在轨支持等最优秀的货运飞船,称为世界上“最强快递员”。
D. 空间站从“一”到“T”字构型变化,对接机构要直面多构型全新状态,也要考虑空间站需要具备的多种吨位及对接方式的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舟五号的快速交会对接能缩短运输时间,极大提高太空紧急救援能力,还能根据火箭入轨实际自主选择不同时长的交会对接模式。
B. 货运飞船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条件下进行对接,具备故障情况下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的任务备份能力,提高了近距离交会过程可靠性。
C. 天舟五号搭载有宇航用氢氧燃料电池、空间宽能谱高能粒子探测载荷等试验项目,用于开展航天育种实验,为后续科研任务提供支持。
D. 对接结构是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核心产品及实现空间站舱段间在轨连接、组合运行的重要系统,目前已在轨进行了25次的完美亮相。
6. 天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4. C 5. C
6. ①首次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更趋成熟;②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技术的突破对提升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水平,提升空间站任务应急物资补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③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对接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天地货物运输开启常态化运营模式,并验证了对接机构的可靠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
C.“载货量、运输效率及在轨支持等最优秀的货运飞船,称为世界上‘最强快递员’”错,选项有意扩大,原文为“是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堪称‘在职最强快递员’”,选项遗漏了“世界现役”“在职”两个关键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搭载有宇航用氢氧燃料电池、空间宽能谱高能粒子探测载荷等试验项目,用于开展航天育种实验,为后续科研任务提供支持”错,张冠李戴,强加逻辑关联,原文为“给空间站航天员带去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及大约l千克林木的植物种子,用于开展航天育种实验”,同时,“搭载了我国首台空间应用燃料电池升空,将验证燃料电池在微重力等空间环境下的运行特性规律”才能“为后续科研任务提供支持”。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由材料一“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更趋成熟”可概括出“首次实现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更趋成熟”;
其次,由“这一技术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水平,提升空间站任务应急物资补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概括出“对提升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水平,提升空间站任务应急物资补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在太空迎接‘天舟快递’,‘天舟快递’也将定期送货,空间站天地货物运输开启常态化运营模式”“作为一款为空间站而生的产品……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可概括出“标志着空间站天地货物运输开启常态化运营模式,并验证了对接机构的可靠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其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钟,敲打着薄薄的就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对“雪”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自然时令特征又营造出了抗战时期严酷的社会氛围。
B. 在对江昉先生授课的描写中,既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运用了侧面描写,从而展现出江昉先生的个人风采。
C. 文章中“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这里的“委屈”指无法实现愿望,内心遗憾。
D. 小说中引用诗句,将一代学子放在中华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塑造,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主题。
8.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标题为选者所拟。请你谈谈“毅”字在文章中的重要体现。
9. 《文学词典》中有言“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请谈谈文本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案】7. B 8. ①学者的“毅”:文中江昉先生讲到“魂魄毅兮为鬼雄”,重点突出“毅”字,表现了他为抗日呐喊的爱国情怀和勇毅的精神。②青年学子的“毅”:文中的孟嵋心系国家,一心从军,小弟合子因为年龄小无法从军的遗憾都表现出一代青年学子的勇毅精神。③平民百姓的“毅”:文中母亲碧初缝手套的细节,既表现出对女儿从军的不舍,也表现出了对女儿选择的理解与支持。让读者感受到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的坚毅决心。
9. ①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文章围绕孟嵋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使小说中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三个场面紧密相连。②以思想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文章以孟嵋的心理活动串联全文,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烦闷,到有了从军的想法,再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决心。心理的变化贯穿了三个场面,使文章集中、紧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心理等正面描写”错误,文中没有心理描写。“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为语言描写,“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为动作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有“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江昉先生讲到“魂魄毅兮为鬼雄”,重点突出“毅”字,表现了他为抗日呐喊的爱国情怀和勇毅的精神。这是学者的“毅”。
文中有“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心系国家,一心从军,小弟合子因为年龄小无法从军的遗憾都表现出一代青年学子的勇毅精神。这是青年学子的“毅”。
文中有“‘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母亲碧初缝手套的细节,既表现出对女儿从军的不舍,也表现出了对女儿选择的理解与支持。让读者感受到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的坚毅决心。这是平民百姓的“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文章为双线索结构。
文章围绕孟嵋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从孟嵋在教室中思考战争写起,接着写江昉先生上课的激励,图书馆笔谈要从军,回家告之父母从军的决定,这三个场面勾连人物故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紧密相连。这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从“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看出她的正义情愫,加上江先生讲课内容的激励,使孟嵋深受洗礼,更增强了渴望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情怀;在图书馆中,“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表现了她对战争旷日持久的郁闷和报效祖国的想法;回到家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可以看出她坚定从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心理的变化贯穿了三个场面,使文章集中、紧凑。这些心理活动最终促使孟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前线抗日队伍的行列,光荣地成为了曲靖医士训练班的学员。这是以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①为魏谓穰侯②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动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制,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瑰,尽晋国,战胜(韩)暴子③,割入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戴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④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已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机,尽故宋,秦兵已令,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选自《战国策·魏三》,有删节)
【注】①须贾:战国时魏国中大夫。②穰侯: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③暴子:战国时韩国名将暴鸳。④阴:地名,陶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B.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C.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D.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臣以为燕、赵可法”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的“以为”含义不同。
B. 挟,“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与《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含义相同。
C. 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的“幸”含义不同。
D. 拔,“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在华阳大败魏国,主将芒卯落荒而逃,魏国都城被围困,须贾游说穰侯,貌似为秦国着想,实则是为了保障魏国的利益。
B. 针对魏国现实,须贾主张魏应避开楚、赵两国单独与秦国媾和,从而使楚、赵两国争相贿赂秦国,进而削弱楚、赵两国的实力。
C. 在须贾看来,上天会像秦国战胜韩国暴鸢从而获得八县土地那样宠幸秦国的看法是不明智的,秦国应改变靠武力攻打魏国的策略。
D. 须贾游说穰侯,立足于秦国利益,从魏国、楚赵两国及卫国等多角度分析利弊得失,力促秦国与魏国交好,从而从魏国大梁撤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2)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
(2)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进入北面的地区(宅阳),然后再围攻大梁,因此很多人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人进攻燕国,杀死了燕国权臣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重新恢复了国家。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土地没有并入其他诸侯,是因为它们能够忍受艰难而看重国家被掠夺的土地(不割让国土啊)。
“破故国”与“燕不割”是相承接的两件事,应予断开,排除A;
“燕国复归”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燕赵”是两个并列的国家,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认为;把……作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句意:臣下认为燕国、赵国(抵御秦国的做法)可以效法/向南攻取南边的百越之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象郡。
B.正确。都是“携同”的意思。句意:秦国再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携同神仙一起遨游太空。
C.正确。宠幸;幸亏。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句意: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D.错误。攻占;超过。句意:军队进攻却不能攻克城池,秦国军队一定疲惫/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须贾主张魏国要避开楚国和赵国单独与秦国媾和”错误,由原文“是臣之所闻于魏也”可知,此为须贾转述魏国“大臣父兄”的看法;且“进而削弱楚、赵两国的实力”曲解文意,实为须贾为穰侯剖析利弊。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讲”,讲和;“质”,人质;“欺”,被欺骗。
(2)“走”,使动用法,使……逃跑,打败;“是以”,因此;“幸”,宠幸。
参考译文:
秦国在华阳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须贾替魏国着想游说穰侯说:“臣下听说魏国大臣、父老兄弟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讨伐赵国,在三梁打了胜仗,十万大军攻克邯郸,赵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邯郸仍然重新得到归还。齐国人进攻燕国,杀死了燕国权臣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重新恢复了国家。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土地没有并入其他诸侯,是因为它们能够忍受艰难而看重国家被掠夺的土地(不割让国土啊)。宋国、中山国几次被攻伐几次割让土地给秦国,而它们也就随着土地的割让而灭亡了。臣下认为燕国、赵国(抵御秦国的做法)可以效法,而宋国、中山国那样的举措不能去做。秦国是贪婪凶暴的国家,没有它所亲近的国家,它逐步侵占魏国,(使)魏国从晋国分得的土地将要被吞并尽了,又战胜了韩将暴鸢,魏国(迫于形势)割让了八县土地,土地还没有完全接收而秦国军队又出兵了。秦国的贪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秦军又打败了芒卯,攻进了宅阳,这不只是要进攻大梁,而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避开楚国、赵国去与秦国讲和,那么,楚国、赵国恼怒魏国而同大王您争先恐后地去服侍秦国,秦国一定会接纳它们。秦国再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不被灭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讲和。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臣下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以此来考虑国事。”
“《周书》说:‘天命没有常规。’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秦国战胜韩国暴鸢割得了八县的土地,这不是由于秦国军队兵力精锐,也不是由于计谋的精细,是上天宠幸它太多了。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进入北面的地区(宅阳),然后再围攻大梁,因此很多人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明智的人却不这么看。臣下听说魏国召集它近百个县的所有精兵,留下戍守大梁,臣下认为不下三十万人。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高的城墙,臣下认为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大王如果轻率背离楚国、赵国的军队,越过十仞高的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认为从天下初分的时候到现在,不曾有过。军队进攻却不能攻克城池,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陶邑一定会被灭掉,那么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刚刚有所疑惑,可以让魏国少割一些土地收拢魏国。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赶快用少割得土地的办法拉拢魏国。魏国刚刚产生疑虑而能够用少割让土地来讲和,一定很想这样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国、赵国恼怒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一定争相服侍秦国。合纵就这样被拆散了,而您在这之后就可以选择(同盟国)了。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军队而魏国献上绎、安邑,又替陶邑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尽得了昔日宋国之地,卫国献上单父,秦国军队不受损失,而您就控制了这些地方,想求得的东西什么没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没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冒险。”穰侯说:“好。”就解去了对大梁的围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思
李益①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①李益,字君虞,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官至左散骑常侍、礼部尚书等职。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思》首句中的“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身份的尊贵;“佩吴钩”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B. 《边思》作为一首赠友人的自题小像诗,写慷慨悲凉的诗歌,是李益这些“关西将家子”的本愿。
C. 《听晓角》中第三句写边塞辽阔、旷远,无数塞鸿飞不到尽头。这是写边塞之广,化用了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诗境。
D. 《听晓角》末句点题,与边塞名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两首诗在表达征人“愁苦”之情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B 15. ①《边思》中后两句诗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写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哀和苍凉。②《听晓角》借景抒情,从角声、塞鸿等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角声悲凉、塞鸿盘旋不度,表达了诗人的愁苦悲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慷慨悲凉的诗歌,是李益这些‘关西将家子’的本愿”错。“只将诗思入凉州”表明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并非他的本愿,立功边塞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边思》中后两句“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作者自己原是将门之子,如今抱负不能实现,只能把一切化为诗思,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并非他的本愿,立功边塞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莫笑、只将”,能看出作者远大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哀和苍凉。
《听晓角》抒写边愁乡思,只有一片角声悲鸣,只有一群塞鸿低回,没有看见征人的饮食起居,没有明白点示思乡主旨,诗人借景抒情,采用镜中取景、旁敲侧击的手法,从角声阵阵,鸿雁不度,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抒情,而情见篇外,的确是一首含蓄蕴藉、韵味十足的好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勰称《出师表》“志尽文畅”。其起笔直面蜀国窘境,群雄逐鹿,而自身地少将寡,民穷地荒“__________”,惊呼“__________”!可谓警策之语!
(2)清人乔亿《剑溪说诗》评论《蜀道难》:“太白诗‘__________,__________’句,凡三叠。”“一篇之中,三番叙述,愈见其妙。”
(3)数字往往带给人们一种单调枯燥的感觉,但诗人的巧妙运用,却能够使文辞生辉,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益州疲弊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 蜀道之难 ④. 难于上青天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弊、诚、作、瑟、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_____①_____,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_____②__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_____③_____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①前无古人 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 ③不学无术
18.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19. 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在当时”“在今天也后无来者”可填“前无古人”。前无古人: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
②此处强调林黛玉的才华,可填“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秀外慧中:外表秀丽,内心聪明。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③语境指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宝玉会成为一个没学问的富家子弟,可填“不学无术”。不学无术: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
二是搭配不当,“寓意”应改为“寓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
“却挡不住秋风肆虐”“却经不起秋雨摧残”“却禁不住命运戕害”,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
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文化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 ① 。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每况愈下。
② ,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高枕无忧。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 ③ 。底线,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过往。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善始善终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 “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 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 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答案】20. ①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
②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
③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由语境中“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可知,语境强调“底线”的重要性,结合“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及“于是”的提示,可推知“底线”是一个人的一个极点。可以填入“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
第②处,由语境中“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结合“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可知,此处为与“底线”相反的另一端“极限”,故可以填入“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
第③处,由语境中“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结合“底线,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过往。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可知,两个极点代表不同的方向,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故可以填入“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意义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选项中“自己”是泛指,指代任何人。
B.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
C.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句子中“他”。
D.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成绩好的学生”。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2. 华夏祖先神农氏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嚼着远古的味道。
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袁隆平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导语一中,华夏祖先神农氏播下的种子不仅仅拯救了他自己的饥渴,也福泽了万民,更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远古的味道。这就是他的种子的意义。而导语二中钟杨的话“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导语三中,“人就像种子”这句话我们结合袁隆平院士的生平自是不难理解,那么针对“要做一粒好种子”又该如何理解呢?也许是既要考虑种子自己的生长(生命力顽强、追求生命与阳光),也要考虑种子之于土壤的作用。结合导语四毛主席的话,“土壤”的意义也不言自明了。有一首革命歌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唱道:“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是根据毛泽东写于1945年的《关于重庆谈判》中的一段话改编成的。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形象比喻,要求共产党员像“种子”一样,在人民当中“生根开花”。毫无疑问,“土壤”就是人民群众。
综上,这道题重点要求思考与体悟的,是——种子要选择人民、时代作为生长的土壤,同时思考种子之于天下苍生的作用。也就是以导语二作为总问题,导语一和三给出答案。
故此,写作时,首先应当点明“种子”的象征意义——也就是我们自己。其次可适当论述如何成为一颗好种子的问题: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从不对瘠土唱诅咒的歌;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阐明种子与土壤,即我们个人与国家大局、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从中阐明我们个人在努力追求自我成长的同时,还应秉持“我将无我”的理念,将种子的成长回馈到滋养土壤中。
立意:
1.无土不成木,成木必报土。
2.在瘠土中成长的种子,更应回报滋养这片瘠土。
3.所有的种子全都茁壮成长起来,才能成就一片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