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 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 “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 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 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 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 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 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1段中“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的论述,可知该项对原因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C.“‘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论述“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可知品相更高贵的是赤红色的牛马,而非“犁牛”。
D.“都非常重要”曲解文意。由原文第5段论述“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可知,耕牛的能力比样貌更重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说法绝对,也不符合文意,“耕牛”精神需要代代传承。
故选D。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②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③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④“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⑤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的想象,我已弄不清楚……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他确实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只是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相信。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
⑥“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⑦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中“我们的家”这称呼主要表现了“我”去米考伯先生家的兴奋。
B. 米考伯太太生活很不如意,虽曾反对米考伯先生招房客来住,但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最终同意;她不懂持家,用典当餐具的钱吃喝享受。
C. 第⑤段有关米考伯当过海军军官的叙写,能使读者联想作者参照了自己孩童时期的经历,米考伯夫妇的身上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D. 米考伯太太刻意向“我”介绍米考伯家庭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其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他们夫妇的无赖形象。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米考伯家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是“一个孤儿”,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描绘,引起人们对“孤儿”、童工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B. 第④段写米考伯太太跟“我”谈论现在与她结婚以前的生活比较,表现出她对过去优越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
C. 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可见作者人物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D. 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能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产生艺术感染力。
6. 从节选内容看,“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怎样的?
7. 有评论说,狄更斯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塑造的人物属于“扁平人物”。请结合第⑦段中有关米考伯先生的描写,谈谈你对“艺术夸张”与“扁平人物”的理解。
【答案】4. C 5. D
6. ①“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周到表示敬意;②“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表示同情;③“我”对米考伯夫妇的不切实际、虚荣、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7. 指狄更斯描写米考伯时运用夸张增强、漫画式折射的方法。例如,写米考伯先生遭遇讨债后“作出抹脖子的动作”,与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去形成对比,在迅速转换中表现了其性格的复杂,相反相成的滑稽表现,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米考伯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特征。“扁平人物”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有利于读者识别,记住,但只适合扮演喜剧角色;有人认为“扁平人物”“比人们本身更深刻”,也有人认为缺乏真实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兴奋”错误,应该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B.“虽曾反对米考伯先生招房客来住”错误,文中并无此内容。
D.“刻意……”“刻画出他们夫妇的无赖形象”错误,并非刻意,同时这句话写出了他们生活极端穷困的现实状况。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错,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而这篇小说通过“我”的第一人称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米考伯夫妇一家的生活境遇,是有限视角。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看,“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周到表示敬意。
结合“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从这里可看出,“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感到同情。
结合写米考伯被逼债时做出抹脖子的动作,过后又哼着曲子,摆出更为高傲的姿态,写“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可看出“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挥霍无度、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⑦段对米考伯先生的描写有“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其中“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与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去形成对比,在迅速转换中表现了其性格的复杂,相反相成的滑稽表现,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米考伯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特征。这里狄更斯运用了漫画家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这些人物能够产生巨大的喜剧效果。
“扁平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一般说来,“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在整个小说中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 《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0.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四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 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C. 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 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2. 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8. C 9. D 10. A
11. (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12. 可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比数年来”,“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D;
“殆”,根据语境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不同”错误,应为“相同”,都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运用了比喻论证”错误,由原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2)“负”,依仗;“自放”,宾语前置句,放纵自己;“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论证。
由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知,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可见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一)劝学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就会获得,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跨跃一次,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劝学
秦观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 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原因。
C. 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4. 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答案】13. B 14. (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
内容: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
情感不同: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五、情景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子路治理的国家饱经“_________ ,________的外患内忧。
(2)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3)《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苟以天下之大 ④.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⑤.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⑥. 用之如泥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馑、苟、锱铢。
六、选择题组
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也有着民主的,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更好的说法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教化权力 长老统治
B. 横暴权力 长老统治 同意权力 教化权力
C. 同意权力 教化权力 横暴权力 长老统治
D. 同意权力 长老统治 横暴权力 教化权力
17. 下列选项中与上文波浪线上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是我们集中心智。(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B. 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C. 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叶雨婷《“探界者”钟杨》)
D. 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个园子有这么大。”(史铁生《我与地坛》)
18. 下列与《乡土中国》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护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的文化传统。现在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一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B. 双水村因水利建设而搬迁,遭到80岁金老太太以死相抗,局面不可收拾时,村支书田福堂的一声“干妈”与“扑通”一跪,刹时间化解了危机与矛盾,达到“无讼”效果。
C. 差序格局是像水波纹一圈一圈地平行推出去的,那么,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只是厚薄的差异,没有当代生活中人际关系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
D. 张飞误酒,导致刘备妻子被虏。刘备安慰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按照“男女有别”的观点来看刘备,他应该受到大众的批判。
【答案】16. A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横暴权力:指不受约束、至高无上的权力。
同意权利:是经过权力对象的同意而产生的权力关系,它的出发点是人们的合作。
长老统治:是乡土中国特有的管理方式,这种权力存在于“社会继替”中,是基于生活经验和社会地位而出现的权威权力。
教化权力:在社会继替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与经验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扎根下来,逐渐被人们承认,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化的力量。
第一空,对应“不民主”,应选“横暴权力”;
第二空,对应“民主”,应选“同意权力”;
第三空和第四空,语境有“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而“长老统治”介于民主与不民主之间,因此第三空选“教化权力”,第四空处应选“长老统治”。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差序格局”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 表示强调。
B. 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引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D. “按照‘男女有别’的观点来看刘备,他应该受到大众的批判”错。正因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面发展。刘备的做法符合当时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受到大众的批判。
故选D。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一马当先,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说君子引导民众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________。君子能够言传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________,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可以说,( )。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不能什么都依靠法律来管理。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靠通过君子延续、传承,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上的君子,文化就会失败。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文化的形式________,而是要把文化的根本精神传承下来。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分别是: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君子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表率,确立行为准则
B. 君子以自己的行为教化民众,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C. 引领就是在一种社会习俗的基础上营造一种氛围
D. 引领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促进一种社会习俗的形成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君子是文化的延续者、传承者,如果社会上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文化就会失败。
B. 文化通过君子延续、传承,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上的君子,文化就会中断。
C. 文化依靠君子延续、传承,社会上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文化就会中断。
D. 传承文化靠君子来延续,如果社会上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文化就会失败。
【答案】19. 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一成不变 20. D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句中强调君子要做出榜样,可以用“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第二空,语境中强调君子不仅引导民众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而且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可以用“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第三空,句中陈述对象是“文化形式”不改变,可以用“一成不变”。“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永不改变。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题中,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括号中要填写的句子是对段落的小结,既要呼应段首的中心观点,又要与下文“社会的良好习俗”保持话题的连贯一致。
比较而言,A、B两项从“君子”的角度来说,与后面“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这一话题不连贯,应排除;C项,“引领”呼应了开头,但“营造……氛围”与后面“社会的习俗”这一话题不连贯,应排除;D项,“引领”呼应开头,“社会习俗的形成”与后面句子衔接紧密。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成分赘余:“文化靠通过……”赘余,“靠”和“通过”重复,保留其一。
2.语序不当:“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上的君子”语序不当,应改为“社会上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
3.搭配不当:“文化就会失败”可改为“文化就会中断”。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八、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
古代优秀的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