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考的电影推荐
今天小编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一些与高考有关的电影。这些电影或以表现高考为主题,或与高考考生的奋战为主题,或热血或青春,或表现一段历史。
《风雨哈佛路》(2003)
美国励志电影,印证了“学习改变命运”这句话。该片讲述了出生在贫民窟的莉斯有着非常糟糕的父母,父亲有自闭症,母亲吸毒患上艾滋,并在她15岁那年去世。
如同孤儿的莉斯并没有向命运投降,而是凭借努力进入最好的高中实验班,一边打工一边用两年的时间读完四年高中课程并最终考进哈佛大学。
《全城高考》(2013)
中国纪实片。该片以社会最为典型的真实题材为基础,集中体现了来自四个不同家庭发生的种种情况。
影片以四名学生备战高考的紧张倒计时阶段作为主线,讲述了:任雪被父亲逼迫到海外留学,她和父亲反目导致离家出走;林叶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对高考的放弃;贺帆的家人为了给他筹备大学学费而被奸商诈骗;秦鹏阳光自信,喜欢搞一些恶作剧,由于作文跑题导致高考成绩面临危机。
在这四位学生面临放弃高考的边缘时,“范义本”老师独特的教育手段和同学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了来自家庭和自身的各种问题。该片凸显了高考这一人生转折点对每一个中国的孩子、家庭而言的重要性。
《高考1977》(2009)
中国文艺剧情片。该片以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知青的经历折射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
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高三》(2006)
相比电影或多或少的虚构,纪录电影无疑要真实得多。导演周浩2006年拍摄的纪录电影《高三》,则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
这部纪录片里,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仿佛瞬间就能将观众拉回到自己亲历高考那一年的教室中。影片也通过这种真实、直白的手法,透过高三生活的点滴记录,不仅仅让人感受到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情怀,也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凉感觉。
《青春派》(2013)
作为国产高考题材中的翘楚,曾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电影《青春派》,就是赢在影片人物与故事接地气、跟时代感不脱节上。
影片讲述了董子健饰演的男主角因失恋导致高考失利,作为“高四生”回校园复读,重新体会了高考、爱情、友情混杂的青春的故事。电影做到了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实地再现他们历经高考前后那段日子的生活。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观看影片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重温自己学生生涯的过程。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既暗示了现实的残酷,但又没踏入残酷青春的老路,青春热血接地气的故事,也显得自然亲切,更具说服力。
《垫底辣妹》(2015)
讲述了学年垫底的女高中生用一年时间将偏差值提高40,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带着“励志片”标签的《垫底辣妹》并不仅是为了给高考生打气而存在的,在这个非典型励志故事中,能看到日本社会大大小小的缩影,以及“努力”的真实样子。不同于一般励志片,《垫底辣妹》大量描写了沙耶加学习时候的场景,多到甚至会让人犯困——但这或许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种观点:努力本身就是很无聊很枯燥的啊。所以它结出的鲜美果实,永远都只属于少数人。
《高考》(2015)
央视巨制的六集大型纪录片。无论是甘肃会宁的黄土高坡,还是毛坦厂中学,亦或是繁华的大上海,都免不了高考的洗礼。
该系列纪录片头两集便聚焦了“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安徽省毛坦厂中学,这里代表着乡镇中学的求学之路,也是中国大多数孩子成长道路的缩影。随后影片也分别关注了甘肃会宁山区的孩子面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求学之路,摘录了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学习生活,探究了富裕家庭孩子的成长之路,最后再从校长的角度谈国内教育改革。
《高考》选取了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高考进行时》(2006)
一部反映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优秀影片。该片记录了高考是横亘在中学生面前的一座大山,更是每一个中学生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影片创作者紧紧抓住高考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产生的不同反响,围绕当代中学生面对高考表现出来的不同选择,通过几个极具时代个性、青春阳光的中学生,浓缩而艺术地展现了青年一代健康的人格、对于理想不懈追求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