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五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断,我国的毛笔远早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B.甲骨文中的一些文字采用了先书后契的方法,这就使这些甲骨文仅保留了毛笔的部分特征。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史前绘画当以毛笔为主。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严谨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观点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1. D 2. B 3. C
4.观点:右图标示的文字最能说明。
理由:右图标示的甲骨文“贞”字外框已契刻,而其内部笔画肥而柔,应是未契完而留下的毛笔书写痕迹,据此可推断部分甲骨文字是先(用毛笔)书而后契的。
5.观点:材料一的论证逻辑不如材料二严谨。
阐述:材料一第五段
①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起到重要作用,②而第五段在谈论汉字隶楷演变时并没有谈及毛笔的作用。③虽然其中阐述到了“毛笔富于创造力”,但这只是在说明其在士人研究书法中的作用。据此可见,材料一在论证逻辑的严谨性上存有问题。
材料二第二段:
①材料二谈论的中心是毛笔的创始情况,②第二段是从硬软两个方面阐述史前绘画用笔情况。③虽然硬笔并非毛笔,但是对它的阐述是为了后文比较性地阐述毛笔的创始情况。据此可见,材料二论证逻辑是比较严谨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错误,原文“铸铭是范铸的……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其中陈述了铸铭保存毛笔字风格的四个因素,根据我们对这四个因素与铸铭中毛笔字风格的关系理解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因素应是铸铭是范铸的这一特点,因为范铸可以在陶范上先书而后进行精雕细刻。当然此项也可以理解为重要信息遗漏,而犯以偏概全之错。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以……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错误,从文中来看,钉头字与圈儿体属类比论证,而并非例证,因为这两种字体并非汉字,作者只是借二者的形状主要是受其书写工具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象来类比论证汉字形态的演变与毛笔的功能特征有很大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
A.原文的第一个推断依据“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这里重点不是时间,而是当时汉字的象物性特征及形象性书写要求;且商代汉字的象物性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历史事实,并不是由商代的时间特征即“去古未远”推测出来的,“去古未远”只是陈述这一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即从“去古未远”到商代汉字的象物性并非推测,所以说时间特征“去古未远”是推测出商代毛笔字比甲骨上的文字更形象的主要依据之一,有失准确。
B.原文虽引用了《物源》“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两句,但从后文作者有关毛笔始创时间的推断语“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及结论语“毛笔创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引用史料论据重点是在前一句,即“虞舜造笔”,而非后一句。
C.原文信息“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这里根据语意及关系分析,画地的粗糙、纹饰的光洁、无绺状痕迹是作者推测其使用的画笔应是硬笔(前文虽有对所使用工具“较柔软”的特性描述,但其后所述的“硬笔”是相对于毛笔这一软笔而言的)的三个条件,且前两个之间为转折关系,第三个与前面是并列关系或者说补充说明关系。因此选项对原文推测路径的描述是正确的。
D.时间弄错。原文信息“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中间“其后”一词已明确推测所用材料并非当时实物。且如果已有当时实物为据,就没必要进行推测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材料一中提到“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由此可知,部分甲骨文字是“书而后契”的,字体是“肥而柔”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
再看两幅图。
比较两幅图上“贞”的形态来看,左边的“贞”看到的是刻痕,看不出“书”痕,无法体现材料一中“书而后契”的特点,而且刻痕细瘦,无法体现“肥而柔”的特点;右边的“贞”线条很粗,应该是用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图上“此黑线为契痕”的提示表明是先书而后契的;字体内部没有契痕,内部字体笔画是肥而柔的。由此可知,右边最能说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可知,考生要思考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先看材料一。由材料一出处《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可知,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所起到的作用;再看第五段,“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由此可知,第五段是写汉字隶楷演变以及汉字形体定型化对士人讲究书法的作用,据此可以看出,第五段所谈与材料一“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的作用”联系不紧密,所以论证的严谨上存在问题。
再看材料二,由出处《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可知,材料二是讲“笔的初创”,再结合材料可知,是讲毛笔的创始情况;接着看材料二第二段,“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此可归为硬笔类。……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第二段从硬软两个方面分析史前绘画用笔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所以材料二的论证比较严谨。
答题的时候要先明确观点,然后陈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荷花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一九四五年五月于延安
(有删改)
文本二:
织席记
孙犁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们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制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在一片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因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在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也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着人民的劳动。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一九四七年三月
(有删改)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结尾写水生嫂流下眼泪,既表明她对丈夫忠贞,也暗示了他们可能要面临生离死别。
B.文本二最后两段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贫苦人民对敌人与地主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珍重之情。
C.两个文本都写到“织席”,因为苇席是北方农村重要的生活物资,更与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相连。
D.两个文本都描写了女性形象,水生嫂和集体织席的女孩子们勤劳善良,她们都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7.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夫妻告别的情节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这些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B.文本二有多处典型的场面描写,比如妇女们赶集卖席、女孩子们在广场上织席,反映了穷人生活的艰难。
C.文本一重塑造个像,个像能以小见大地凸显主题;文本二重塑造群像,群像便于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D.孙犁的作品选材独特,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8.文本一中的画线句表现了水生嫂细微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谈到孙犁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者喜欢用“诗意化”来概括它,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①手指震动的细节,表现水生嫂听水生要参军时内心的紧张与担心;
②“放”“吮”等动作,表现她为了不让丈夫为难而强装镇定的心理。
9.①诗化的语言,拥有诗的节奏和声韵;
②诗化的形象,塑造了健康而美好的农村妇女形象;
③诗化的意境,富有诗的画面和意境;
④诗化的情感,抒发诗一般的美好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更与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相连”理解错误。文本一的“织席”只是水生嫂做的一件事,表现了白洋淀的地方色彩,与主人公的命运没有很大关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反映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分析错误。这些场景描写是为了和下文提到的不久前的岁月做对比,从而突出时代的变化,妇女们内心对政府的感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本段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震”“吮”这两细节描写,很好地刻画了水生嫂这个人物的特点。这是水生嫂听了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水生嫂的心理感情的复杂,丈夫要上前线了,她拦不住也不能拦,丈夫的安危,家里的困难,都让她心里受到很大震动,手指也就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由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两个“很”韵脚相同,两个“苇眉子”有顶针的效果,“又薄又细”两个“又”,读来整散结合,具有对称美和韵律美。因此可以说,诗化的语言,拥有诗的节奏和声韵;
由原文“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女人们头上的“霜雪”,写出了她们在艰苦岁月中的拼搏,对生活充满干劲,健康而美好。又如水生嫂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后“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写出了她的明理和温柔,人物形象很美。因此可概括为:诗化的形象,塑造了健康而美好的农村妇女形象;
由原文“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白洋淀朦胧的薄雾、凉爽的风以及新鲜的荷香,画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疏朗的感觉。因此概括为:诗化的意境,富有诗的画面和意境;
由原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可见孙犁的小说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时代,但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消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哀鸿遍野,看到的却是明月、清风、碧绿的稻秧,还有那“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似的湖水,粉红的荷花……”,一切都是那样清新、明朗、美丽、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简直让你进入了童话世界。可见孙犁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由此概括为:诗化的情感,抒发诗一般的美好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 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B.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C.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D.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所管辖的地区,本文指后者。
B.人,唐人避太宗之讳而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用法相同。
C.稼,种植,常与表示“收割”含义的“穑”字组合使用,如《诗经·伐檀》中的“不稼不穑”。
D.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与《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力”一词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2)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D
13.(1)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来给付给主人。
(2)贡献(事业)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
14.①从军归来,失去土地。②技能容易掌握,力所能及。(只愿劳力,不想劳心。)③能自食其力,问心无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是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的,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
“夫镘易能”中的“能”是“技能”的意思,“夫镘易能”意思是说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能”是宾语,故“夫镘易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吾心安焉”中“吾心”作“安焉”的主语,故“吾心安焉”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用法相同”错。“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的“人”指“他人”,不是避讳的用法。句意:难道会肯为其他人操劳心智吗?
C.正确。句意:既不耕种又不收割。
D.正确。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有误,作者是借给王承福作传来提醒自己避免患得患失、贪邪无道。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舍”,住、寄居;“上下”,增减;“偿”,给付、抵偿
(2)“所以”,用来……的东西;“自奉”,供养(供给)自己;“养于我”,由自己供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意思是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他放弃官勋回到家乡,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由此可知,从军归来,失去土地。
由原文“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意思是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是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的,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由此可知,技能容易掌握,力所能及。(只愿劳力,不想劳心。)
由原文“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意思是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罢了!由此可知,能自食其力,问心无愧。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他放弃官勋回到家乡,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来给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管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一样(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是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的,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罢了!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自己才能相称的事却要贸然去做力不能及的事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还要勉强去做的结果吗?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欢富贵为贫贱而悲伤,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他这个人大概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为其他人操劳心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欲望,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法类似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包罗万象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诗人却偏要说在“指顾中”,把延伸的空间拉近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有纵横交错的空间感,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16.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5. B 16.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理解错误。“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险滩之后路途坦荡,豁然开朗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颈联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由此可见,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住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获得知识的途径。
(3)“花好月圆”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诗人常同时借“花”“月”意象抒怀,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君子食无求饱 ②.居无求安 ③.在止于至善 ④.致知在格物 ⑤.春江花朝秋月夜 ⑥.往往取酒还独倾(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字词有:“善”“致”“霰”“娥”“蟾”“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长期濒危的藏羚羊种群得到了明显恢复,这映射出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禁止盗猎等具体举措的背后,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通过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方式,更好地保护自然、认识自然。面对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不能 ① 、无限索取,而要大力保护,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当代,更 ② 。只有坚定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子孙后代有机会目睹天地之壮阔、自然之秀美、万物之灵动。成绩固然喜人,但生态环境保护 ③ ,仍需再接再厉。青藏高原( )。如何更精细和科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认真思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政,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屋脊,同时其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B.是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态系统脆弱
C.是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其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D.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屋脊,同时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态系统脆弱
【答案】18.①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②利在千秋 ③任重道远
19.【示例一】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通过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示例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方式,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而要大力保护,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可知,本空是陈述人们对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无限度的单方面索取,故可填“竭泽而渔”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第二空,根据上文“关乎当代”可知,本空应填“利在千秋”,与“关乎当代”相呼应构成递进关系。利在千秋:指做一件事情,其功劳建立于当代,而其所产生的利益将惠及千秋万代。
第三空,根据下文“再接再厉”可知,本空应陈述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故可填“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缺主语,“通过”淹没主语,可以删掉“通过”,在后句添加“能让我们”;或者直接在后句句首添加“我们能够”。
语序不当,按照逻辑,“认识自然”在先,“保护自然”在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括号内的句子应该是对青藏高原四个特征的捕述:世界屋脊,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四个特征又分为两组:一组强调它的重要性,一组强调它的脆弱性。因为括号后面说的是如何保护,所以要把它的脆弱性放在后面,与括号后面的内容形成衔接。每一组内部又包含因果关系:因为它是世界屋脊,所以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因为它的生系统脆弱,所以对气候变化非常微感。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一种“黄花”冲上热搜第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等8部门联合召开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工作会议,要求在本周内完成全市地面防除任务。
加拿大一枝黄花不能简称为“一枝黄花”,(①):一枝黄花为乡土植物,头状花序不着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不呈蝎尾状,根状茎无或不发达,为常规控制和利用对象;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外来生物,头状花序着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呈蝎尾状,根状茎很发达,(②)。
这种植物虽色泽亮丽,却被称为“毒草”,有着“此花开处百花杀”的说法。(③),而是因为它的根系特别发达,繁殖能力超强,仅单株就能繁殖两万多,清除非常困难,给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农作物带来极大影响。不仅这种花繁殖能力强,而且生长周期长,使得它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极大地危害了本地的生态平衡。因此,若市民外出看见这种黄花千万别采别种,请拨打电话“举报”!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21.①两者区别明显 ②为铲除对象 ③不是因为花有毒
22.这种花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生长周期长,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极大地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冒号为提示下文,后文说的是两种黄花的区别,故填“两者区别明显”;
②对应上句结尾“为常规控制和利用对象”,此处加拿大黄花应为“为铲除对象”;
③结合“毒草”的名称和“而是因为……”的句式及内容,应填“不是因为花有毒”。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仅这种花繁殖能力强”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改为“这种花不仅繁殖能力强”;
“使得它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结构混乱,承接前面主语,应去掉“使得它”,
“危害……平衡”搭配不当,改为“破坏……平衡”。
句子修改为:这种花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生长周期长,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极大地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是千百年前,一位妻子心中的纠结。
是继续严防死守,坚持动态清零;还是逐步开放,恢复社会的自由流动?这是当下,中国社会面对的困难。
个人或社会,都可能这样进退两难。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文由两部分组成,一则是古代女子寄不寄寒衣的两难,一则是当下社会面对疫情是继续严防死守还是逐步开放的两难。一个是历史、个体,一个是社会、当下,共同点是进退两难。材料提出的问题就是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们分析陷入两难选择的原因。拿第一则材料来说,“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造成两难处境的原因有“君”,也就是出门在外的那个人,他的“不还”是外在因素;还有“妾”,也就是在家中的女子,她的心理——担忧,是内在原因。两难是情感和理智的斗争。第二则材料,造成两难的原因主要有外在因素和利益考量,经过这么多轮的传播,病毒的毒性下降,导致重症的几率降低;从长远来看,病毒可能会跟人共存很长时间,不可能彻底消失;疫情期间,我们的社会一度几乎停摆,虽然保护了生命安全,但经济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从另一角度说,放开势必会有一段恐慌、混乱时期,也可能会造成局部的疫情传播,舆论的压力巨大……由此可见,两难的因素不外乎外在因素的牵制,内在心理的权衡;情感和理智的斗争,利害关系的考量。
其次,面对两难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应综合考量两种选择的利弊,充分分析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其次,面对选择,当断则断,犹豫不决反而会错失良机;第三,密切关注选择之后的影响和结果,及时调整方法、策略,争取得到最好的结果;另外,对于类似疫情是否放开这样的两难选择,政府的宣传、舆论引导也很关键,让老百姓明白为何要放开,需要注意什么,避免信息不通畅造成误解……
写作时,考生可采取层进式写法,从个人到社会,举出具体例子分析应如何面对进退两难的选择,从而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需要注意的方面,应对的原则、策略等阐释清楚。希望学生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从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无论写什么,最后应落到,就算进退两难了也不要放弃,积极应对,坚持下去,不断调整,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立意:
1.进退两难,当断则断。
2.让理性战胜情感,作出正确抉择。
3.综合考量,找出最优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