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命审单位: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其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申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剔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的说法,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经学的阐释思想。
D.采用新经学方式,既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开掘《诗经》的丰富底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对话杜志雄、王秀东
嘉宾: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王秀东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强调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何意义?
杜志雄:首先,这是乡村振兴的底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其次,这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与土地、水等基础性资源匹配度较低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国家整体安全的政治问题。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如何理解“全方位”的含义?
杜志雄:这一新的重大提法,以“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多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的措施,同时也全面明确地界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目标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重点任务。
从粮食全产业链看,在粮食产业前端,要确保粮食种子安全、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品安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打赢种业翻身仗。在粮食产业产中阶段,要通过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培育,确保始终有人种粮种地。在粮食产业后端,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储备运输体系建设,更要抓好粮食产后减损和遏制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
王秀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国际贸易调节能力、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武装粮食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有限资源下的粮食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藏粮于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结合起来,激发粮食产业利益相关者形成保障粮食安全的合力。
主持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整体如何?我们要如何平衡粮食自主生产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杜志雄: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一是全球谷物产量和粮食贸易量下滑。二是全球粮价一路持续走高。我国人多地少,适度进口是必要的。但首先,要“以我为主”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冲击,坚持粮食生产自主。其次,要把握好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平衡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第三,要拓展多元化粮会进口渠道。
主持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们在种粮用地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要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怎样更好地提升耕地保障水平?
王秀东:目前种粮用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短板:随着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粮食主产区进一步集中,北方粮食主产区资源超载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加剧,耕地数量减少叠加质量退化制约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逐渐向主产区集中,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5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5.96%上升到2021年的38.62%。
杜志雄:一方面,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着力解决家庭承包地的细碎化问题,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遏制粮食生产成本随着耕地流转价格上升而过快增长的势头。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规模化农业和粮食生产者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其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资金约束。
主持人:保障粮食生产的合理收益,就是在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对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王秀东: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关键在于建立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的利益引导机制,提升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精准性与稳定性。一是适度提高农业补贴规模,并按照适度的标准递增,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互补的农户收入保障机制,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适时推进价格保险。三是加大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补贴力度,探索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主产区由中央财政支持、主销区由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政策,确保各类农业基础工程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实施。
主持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要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全方位”的内涵,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端牢中国饭碗。感谢两位嘉宾分享精彩观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障粮食安全,在粮食产业前端,就要保障粮食种子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是关键。
B.构建“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就要坚持粮食生产自主,因此要逐步减少粮食进口。
C.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但是耕地数量减少叠加质量退化使得我国粮食已无法增产。
D.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就能遏制粮食生产成本随耕地流转价格上升而增长的势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乎我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关乎国家整体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可以提升我们应对风险的底气。
B.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集中在北方,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能化解北方粮食主产区资源超载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
C.为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可以适度提高农业补贴规模,推进农作物价格保险。
D.“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全方位”既指全过程、多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也指目标、措施和任务。
6.作为振华中学的学生代表,你现场聆听了这次访谈,会后,你将在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传达,请列出你的发言提要。(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蝉如夏花
樊泽宝
①蝉是夏日的精灵、信使,是夏天独一无二的代言人。
②蝉有着“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的美誉,知了叫,暑天到,蝉鸣是盛夏的一道靓丽风景。它们在树上肆意地高声呐喊,没完没了的唱个不停,好像正享受这热浪滚滚的季节。有了它们的鸣唱,夏天也多了一份韵味。
③真的,从破土而出的那一霎那,它便奔波于天空与树木之间,在大地上有了第一声蝉的鸣叫,紧接着蝉声开始大规模集结,表示着夏天兵临城下的攻坚战开始了,夏天的热辣味道就是它们唱出来的。
④它清脆、响亮的高音统治了整个世界。侧耳倾听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如歌蝉鸣,是那样令人愉悦的动听,或轻柔委婉,或低沉凄切,或高昂激越,或雄伟嘹亮……那声声鸣唱里,我感受到蝉不倦的精神,执着的情愫,以及生命的活力与勃发。
⑤乡村的蝉鸣是深情的,是快乐的,是亢奋的。有了声声蝉鸣,调皮的孩子就学会了爬树,开始高举捕蝉的网子,试图网住夏天的情趣;有了声声蝉鸣,乡村的时光便浓绿下来,日子也悠长了起来。多少个夏夜,蝉为我们放情歌唱,演奏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动人心弦的大型交响乐。
⑥优美、动听的蝉鸣是丰收、幸福的代言者;高亢、激情的蝉鸣是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的号角。它唱响了生活中的美妙乐章,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回味无穷。尤其是在林荫路上,那清冽的声音。由近及远,时高时低。此起彼伏。或嘹亮激越,热烈奔放;或抑扬顿挫,婉转悠长;或轻哦低吟,缠绵缱绻;蝉鸣如琴,琴鸣知心。其气势之壮,配合之巧,和声之美,可谓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
⑦有蝉鸣的树荫下,总有聊不透的方言俚语,道不完的家长里短;有蝉鸣的日子里,总有诉不尽的儿女情长,剪不断地牵缠挂肚。老人们爱在蝉鸣的伴奏下,讲述着过往的岁月,期盼着来年的收成;孩子们爱在蝉鸣的吟唱中,勾画着心中的梦想,幻想着未来可期。蝉在高处唱,人在低处语,这种和谐共生,彼此守望,让乡村的夏日更增添了几分真实,自然,纯朴。
⑧这个季节假若没有了蝉的鸣叫,就像春天没有了鲜花,秋天没有了寒霜,冬天没有了白雪一样,该是怎么样的清静和寂寥,我们想象不出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⑨七月流火,烈日炎炎,生灵备受炙烤,在与酷暑抗斗中,万物在热浪的淫威与肆虐之下已是绵绵无力,蔫巴巴死寂沉沉,唯有蝉愈热愈精神,愈热嗓愈亮,似奋进的鼓点时时唤醒人们别忘振奋精神。
⑩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优美动人的诗篇。历代文人咏蝉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定会陶醉,初唐虞世南的蝉最为后世所称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⑪蝉的一生可谓壮哉,从地下钻到地面,需要在树干上褪一层壳,才能开始鸣叫,为了这声鸣叫,它在地下已蛰伏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几年才重新回到地面。无尽的黑暗,几多辛酸,一生要经历多次蜕变,而在地上寿命最长的也就六七十天。虽然生性笨拙,动作缓慢,但一旦破土而出,凭着一种精神,就向着它这一生中的制高点顽强的攀登,去完成它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蜕变,而且都是在烈日炙烤中。
⑫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仍然引吭高歌,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就是蝉的风格。
⑬我们不能不为这小生命的坚韧而赞叹,人若如蝉,也不失为一种完美的人生!在短暂的人生之路上,只要一息尚存,我们都会倾尽半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忍耐,去拼搏,去积淀,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去奋斗!
⑭且听蝉鸣,领悟生命的纯粹,感受悠悠的禅意。让我们像蝉一样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地尽情展露生命的芳华,奏响生命的凯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独句成段,用隐喻句来议论抒情,定下了全篇浓烈的抒情基调。
B.第⑤⑥⑦段描述乡村蝉鸣,主要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纯朴乡土人情的眷恋。
C.第⑩段中点出虞世南的《蝉》不仅从侧面表达了对蝉的精神品质的赞美,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D.文章标题有特色,以夏花之绚烂喻蝉生之热烈,声色相映,独具韵味。
8.尾段说“且听蝉鸣,领悟生命的纯粹,感受悠悠的禅意。”作者从声声蝉鸣中领悟到了哪些“禅意”?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9.散文的重要特征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甚害,难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信期曰:“善。”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是时惠文王少,成、兑***。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彀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
B.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
C.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
D.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忍”意为残忍,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吾羞,不忍为之下”的“忍”含义不同。
B.“属”通“嘱”,意为嘱托、托付,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含义相同。
C.“辍”意为中止、停止,与《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的“辍”含义不同。
D.“北面为臣”指向人称臣,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天子“南面而君”,君臣相对,尊卑有序。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兑以自己对赵章及田不礼的了解认为,田不礼做赵章的国相,两人定会相互勾结,图谋不轨。
B.对于李兑的劝说,肥义没有选择全身避祸,而是不忘初心,至死效忠。
C.公子赵成与李兑从国都邯郸赶来,发动军队镇压叛乱,叛乱平息后,两人把持了朝政。
D.赵章败退后逃到父亲赵主父处寻求保护,但赵主父担心自身安全,不敢接纳他,让其离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2)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无 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无题》诗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类似,故隐其题,寄托其意。
B.首联描绘了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和“峡云”倏忽消失,令人怅惘。
C.颔联互文见义,描绘了溶溶月光之下,庭院里梨花摇曳、池塘边柳絮萦回的清幽意境。
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更加深了相思之情。
15.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样是表达相思之情,但两首诗表相思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6分)
(1)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和“_________”来以酒寄情。
(2)《逍遥游》中庄子在阐述“小大之辩”时,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两种生物寿命极短的情况。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边塞大雪飞扬、旌旗僵冻的苦寒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高加林醒来以后,他自己并不知道时光已经接近中午了。
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是这样,睡得很早,起得很迟。其实真正睡眠的时间并不多:他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
现在他虽然醒了,头脑仍然是昏沉沉的。
他从枕头边摸出剩了不多几根的纸烟盒,抽出一支点着,贪婪地吸着,向土窑顶上喷着烟雾。他最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头熏得焦黄。
接连抽了两支烟,他才感到他完全醒了。
他开始穿衣服。每穿完一件,总要愣怔半天,才穿另一件。
好长时间他才磨磨蹭蹭下了炕,然后他舀一缸子凉水,到院子里去刷牙。
他的视线被远处一片绿色水潭似的枣林吸引住了。他怕看见那地方,但又 ① 地看。在那一片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两排整齐的石窑洞——他曾工作和生活了三年的学校,在那里,他曾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角色。别了,这一切!
他 ② 地转过脸,开始刷牙。这时,看见他母亲正佝偻着身子,在对面自留地的茄子畦里拔草,满头白发在阳光下那么显眼。大家对高明楼做的不讲理的事已经 ③ 了,但对村里任何一个不劳动的二流子都反感,再不能这样下去了!生活是严酷的,他必须承认他目前的地位——他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必须承认他目前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地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目前世界通用的历法是“公历”,又被称为“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准确定。
① 。在我国的农历中,每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和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29.53天吻合,从而能够保证在每月的十五和初一人们能分别看到圆月和新月;每年基本长度为12个月,这样得到的全年天数会比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时间)的实际长度差11天左右。于是,农历采用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这种既考虑月相变化、 ② ,被称为“阴阳历”。
农历历法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形成,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该部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24节气。在公转轨道上,地球每转过约15度,农历就会设置一个新的节气。同一地区在同一节气时的气温、光照、雨水等条件基本固定,从而使节气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太初历》规定,如果某一年的某个月份中只有一个节气,那么这个月之后 ③ 。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被一直沿用到现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农历”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60个字。(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夺胎换骨”“以故为新”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是王国维对诗人创作的具体要求;“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是林黛玉传授给香菱的作诗秘籍。
上述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言论对我们观察自然宇宙、看待万事万物、感悟社会人生也颇具启示意义,你对其中的哪一条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试卷 为你精选高中语文试卷,模拟卷,月考卷…… 公众号
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
1.C(“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说法不当。根据第四段可知,现代诗学认为“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些”指的是“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和“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不包括“成为儒家经典”。)
2.C(A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说法错误。统观全文可知,中心观点并非“《诗经》首先是‘经’”,而是“应重视《诗经》作为‘经’的意义”。B项“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是为了引出“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表明应将《诗经》当作“经”看。D项“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说法错误。根据第五段,引文论证的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
3.D(“采用新经学方式……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说法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可知,“现代分科学术”指的是现代诗学,所以“采用新经学方式”,是为了弥补现代诗学的不足。)
4.A(B项“因此要逐步减少粮食进口”错误。由原文“但首先,要‘以我为主’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冲击,坚持粮食生产自主。其次,要把握好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平衡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可知,原文说的是“把握好粮食进口和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而不是“要逐步减少粮食进口”。C项“但是耕地数量减少叠加质量退化使得我国粮食已无法增产”错误。由原文“目前种粮用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短板:随着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粮食主产区进一步集中,北方粮食主产区资源超载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加剧,耕地数量减少叠加质量退化制约粮食增产潜力”可知,原文说的是“制约粮食增产潜力”,而不是“使得我国粮食已无法增产”。D项“就能遏制粮食生产成本随耕地流转价格上升而增长的势头”错误,太过绝对。由原文“着力解决家庭承包地的细碎化问题,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遏制粮食生产成本随着耕地流转价格上升而过快增长的势头”可知,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并不一定就能遏制粮食生产成本随耕地流转价格上升而增长的势头。)
5.B(“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能化解北方粮食主产区资源超载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错误。由原文“一方面,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可知,原文只是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没有说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能化解北方粮食主产区资源超载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
6.①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②专家提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议:藏粮于地,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藏粮于技,利用现代科技使粮食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藏粮于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财政支持,保障农民受益;适度进口,但要把握好粮食进口和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③发出倡议,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每点2分,共6分。答到相同意思即可)
7.B(“主要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纯朴乡土人情的眷恋”错误。结合“优美、动听的蝉鸣是丰收、幸福的代言者;高亢、激情的蝉鸣是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的号角”等句子可知,文章主要表达对蝉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8.答案不唯一。示例: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②忍耐积淀,拼搏奋斗;③坚韧顽强,勇于抗争;④藐视苦难,热情昂扬,积极振奋。(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9.答案不唯一。示例:①“散”指取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不拘一格等。既写蝉的蜕变,也写人的生长;既描绘夏日炎炎,又关联四季之景;既写野林蝉鸣,也写村落人语;既有今,也有古。表达方式多样,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熔于一炉,行文活泼。“不乱”是指线索贯穿,主题集中。本文“蝉”为实线,“情”为虚线,组织材料紧凑有序。借物抒怀,托物说理,思想感情鲜明。②“气脉中贯”是散而不乱的原因,作者以浓烈的喜爱赞美之情,强烈充沛的气势形成精神气脉贯注全文,让文章涌动着强烈的生命力,感染力十足。(每点3分,共6分。)
10.B(句意:公子赵章与田不礼语言动听而本质凶恶,在内讨得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来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的。“为暴”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一旦”表假设,假设的内容为“矫令以擅命”,之间不可断开,另外“擅命”是固定词语,擅自发号施令,不受节制,可见“擅”后不能断开。)
11.C(A项正确,含义不同。文中的“忍”意为残忍,“吾羞,不忍为之下”的“忍”字意为容忍、忍受。句意:田不礼又残忍好杀。/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职位之下。B项正确,两个“属”都通“嘱”,意为嘱托、托付。句意:当年赵主父把赵王嘱托给我。/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C项错误,含义相同,“辍”都是中止、停止的意思。句意:但这个计划还没有最后决定就搁置起来。/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一阵子。D项正确。)
12.D(“但赵主父担心自身安全,不敢接纳他,让其离开”表达的意思与文意不符。原文是“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开之”是开门接纳了他。)
13.(10分)
(1)小人有了野心,就会考虑得轻率简单,只会看到其中的利益,不会顾及到其中的危害,这样的话,灾祸必定会在不久之后到来。
得分点:①“轻虑浅谋”,考虑得轻率简单,互文修辞;②“徒”,只;③“顾”,顾及;④句意2分。
(2)因为追杀赵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赵主父的行宫,如果立刻撤军,我们这些人都要被灭族啊!
得分点:①“以……故”,因为……的缘故;②“解兵”,撤军;③“属”,这些人;④“夷”,被灭族。⑤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赵主父与齐国、燕国联合灭掉中山国,把中山王迁到肤施居住。赵主父回来后,论功行赏,大赦罪人,设酒庆祝,全国欢宴五天。赵主父把长子赵章封到代,号称安阳君。安阳君平素为人骄横,内心对弟弟立为王十分不服。赵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李兑对肥义说:“公子赵章身强力壮而怀有野心,党羽众多而贪欲极大,田不礼又残忍好杀,十分狂妄,两人互相勾结,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有了野心,就会思考简单轻率,只会看到其中的利益,不会顾念到其中的危害,这样的话,灾祸必定会在不久之后到来。你身居要职,权势很大,你将成为动乱的由头,灾祸也将集中在你身上。你何不称病不出,把朝政交给公子赵成去处理,免得被祸事牵连。这样不好吗!”肥义说:“当年赵主父把赵王嘱托给我,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要坚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的记录,就是莫大的背弃。俗话说:‘面对复生的死者,活着的人无需感到惭愧。’我要维护我的诺言,哪能光顾保全生命!你对我的建议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决不敢放弃!”李兑说:“好,你勉力而为吧!能见到你恐怕只有今年了。”说罢流泪而出。李兑几次入见公子赵成,商议防备田不礼。肥义对信期说:“公子赵章与田不礼语言动听而本质凶恶,在内讨得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来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的。现在我忧虑此事,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强盗在身边出入不能不防!从此以后,有人奉主父命来召见赵王必须先见我的面,我将先前往,没有变故,赵王才能去。”信期说:“好。”
赵主父让赵惠文王朝见群臣,自己在旁边窥察,只见当哥哥的赵章反而俯首称臣,无精打采地听高高在上的弟弟赵何训示,心中有些不忍,于是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郡称王,但这个计划还没有最后决定就搁置起来。赵主父和赵王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赵章、田不礼乘机率领门徒作乱,他们假称赵主父的命令召见赵王,肥义先进去,被杀死。公子赵成与李兑从国都邯郸赶来,发动四邑的军队入宫镇压叛乱,杀死赵章及田不礼,处死全部党羽。公子赵成担任相国,称为安平君;李兑被任命为司寇。当时赵惠文王还年幼,政权都掌握在公子赵成、李兑手中。赵章败退的时候,逃到赵主父那里,赵主父开门接纳了他。公子赵成、李兑于是带兵包围了赵主父的行宫。杀死赵章后,公子赵成、李兑商议道:“因为追杀赵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赵主父的行宫,如果立刻撤军,我们这些人都要被灭族啊!”于是又下令围住赵主父行宫,宣布:“宫中人晚出来的杀!”宫中的人听见命令全部逃出,赵主父想出来却不被准许,又得不到食物,只好捕捉幼鸟吃,三个多月后,他终于饿死在沙丘行宫中。直到赵主父确死无疑,赵国才向各国报告丧事。
14.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分析错误。并非诗人想象“思念的人”的情景,而是描绘自己在寒食时节颓唐沮丧的形象。)
15.①《夜雨寄北》最后两句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②《无题》尾联运用设问,运用“鱼书”的典故和“水远山长”的象征义表达了书信无法传递、道路不通、人事阻碍、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每点2分,共6分)
【补充】本诗最后两句“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意思是想寄封信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运用“鱼书”的典故,这一典故出自《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同时,“水远山长”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表明自己对书信无法快速到达爱人手中的忧虑,从而表达出对于爱人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而《夜雨寄北》最后两句“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写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16.(1)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尊还酹江月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7.①情不自禁 ②无精打采 ③习以为常
18.①改句是常规普通的表述,不如原句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置于“地位”之后,以突出高加林此时的“农民”身份,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原句使用破折号,用以解释说明,突出了高加林地位的具体性质是“农民”,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而改句没有这一效果。②改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它表现的是高加林静态的心理状况;而原句用两个前后相连的短句,表现了高加林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③改句删去了“已经”这个副词,弱化了高加林地道的农民身份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这一语意;而原句“已经”表示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与前句“必须承认”相呼应,强化了语意表达。
19.①我国还有一套叫“农历”的历法 ②又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历法 ③将被加入一个闰月(每点2分,共6分)
20.农历是一种:以月相的变化为基准(1分),包含有24节气(1分),通过置闰方法修正其与公历年差异的(1分),被称为阴阳历的历法(1分)。
21.农历采用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3分)
补充答案:农历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结构混乱。“采用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句式杂糅。应改为“采用……方式”或“以……方式”;2.成分残缺。“修正与回归年之间”中,缺失代词“其”或“它”。应添加相应代词,使句子变为:修正其(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故正确表述为:农历采用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或农历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22.审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黄庭坚的“夺胎换骨”“以故为新”强调要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之上勇敢创新;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强调既要深入生活,获得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又要超脱生活,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万物;林黛玉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
提示语中,“上述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言论对我们观察自然宇宙、看待万事万物、感悟社会人生也颇具启示意义”暗示考生写作时不能只谈诗歌创作,而应该将视野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而“你对其中的哪一条感触最深”则提示考生只须选择材料中的一条观点集中笔墨写作,而无需面面俱到。而尽管三选一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要注意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学习(继承)与创新”或“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或“形式(外在)与内容(内在)”之间的关系,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思辨性,不能割裂关系,将文章立意简单的平面化。对此,若选择黄庭坚的“学习(继承)与创新”,可结合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说明持续不断的学习为创新打下基础,创新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和再创造。也可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指出继承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创新使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从而得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的结论。若选择王国维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则首先需解释清楚看待事物一味“入乎其内”不免会陷入“死胡同”,钻进“牛角尖”;而若只是“出乎其外”又免不了缺乏细致观察与深入剖析,难以认清事物本质;唯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获得客观而又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认真去体验生活,又要超脱自我、超越生活、拥有通达的人生智慧。若选择《红楼梦》中的“形式(外在)与内容(内在)”,可以着重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说明我们生而为人要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皮囊,做事要尽量摒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多在做好事情本身上下功夫。也可针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性去做文章,指出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展现不同的具体内容;当形式与内容相宜,会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立意:
1.有学习才有继承,有创新才有发展。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善于利用和创造必要形式,适时抛弃与内容不相宜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