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四个方面。中国舞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蕴含诸多民族元素,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主要分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中国舞蹈传扬了磅礴大气的汉族文化。在长袖舞、古典舞等中国舞蹈表演中,通常会融入我国汉族古代长褂襦裙的服饰,从而彰显汉族人民的端庄大气、含蓄唯美……另一方面,中国舞蹈也传扬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通过表演新疆舞、藏族舞等体现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舞蹈洋溢着热情的气氛,在表演中热烈奔放,极具生活气息,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情,传扬了民族文化的特征。
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舞蹈中会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间接了解了更多民俗艺术,对传扬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如在中国舞蹈中,可表现剪纸艺术、木偶艺术、风筝艺术等,通过服饰妆容模仿民俗艺人、通过肢体动作展现民俗技艺等,通过多样的形体表演,传达民俗文化内涵,加深观众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中国舞蹈还展现出我国一些重要的民俗节庆的特征。在民俗节庆日,中国舞蹈的表演会尽可能还原节庆日的热闹场面,通过舞蹈演员之间的合作,表现民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特征,传扬中国历史文化。如舞蹈演员在表演唐朝舞蹈时,会营造华贵典雅的氛围,身着唐服,手抱琵琶,缓缓展现舞姿,在宫廷音乐的烘托下表现大唐舞蹈的雍容大气。中国舞蹈还能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在表演中融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演员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展现书法技艺,在服饰妆容中展示绘画色彩,使观众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中国舞蹈还会讲述中国历史故事,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呈现在舞台上,加深观众对中国历史故事的了解,传扬历史文化。
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在与其他舞种的交流融合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实现了对时代文化的传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舞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夸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
综上所述,中国舞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风采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郭璟怡《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
材料二: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美特性和诗学品格。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在舞蹈中,演员通常穿戴各式各样的服饰,辅以美丽的妆容,通过极富美感的外在形象,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意。舞蹈演员通常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艺,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达舞蹈内涵,给观众以美的观感和心灵的舒悦。中国舞蹈技艺通过动作的协调转换、身体的翻转变化来展现事物特征,通过技艺的美感突出事物形象,使舞蹈表现更加生动逼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故事内容。
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缓缓播放,舞蹈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现出不同的舞姿,时而跃起,时而俯身,时而旋转,时而倒卧,在舞姿丰富的变化中表达着音乐的主题和韵律。在双人舞或者群舞中,舞蹈跟随音乐指令发生的变化会更明显,舞蹈演员会在音乐中展现整齐划一的动作或者相互支持完成动作,使舞蹈更符合音乐的韵律要求。
中国舞蹈是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舞蹈表演中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展现,而是会充分传达舞者的情感,与观众交流,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内涵。中国舞蹈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显露出丰富的情感倾向,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知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情,从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主题。中国舞蹈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与观众情绪的相互融合,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呈现出多元化美感,吸引了大批观众,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艺术享受。
(摘编自《文化自信视城下中国舞蹈的独特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舞蹈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对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传扬。
B. 中国舞蹈以在舞蹈中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扬历史文化。
C. 中国舞蹈讲究肢体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传情达意,表达舞蹈主题,具有技艺之美。
D. 中国舞蹈的韵律之美都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互相配合、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来体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舞蹈能吸引观众,使其获得艺术享受的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
B. 在中国舞蹈中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是传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C. 在舞蹈表演中,演员服饰丰富,妆容美丽,外在形象富有美感,有利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D. 中国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其自身也须与时俱进。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舞蹈《双节棍》将中国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极具动感表现力。
B. 舞蹈《七月火把节》中,演员们展现手持火炬围炉跳舞的动作和欢乐场景。
C. 舞蹈《昭君出塞》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展现王昭君哀婉幽怨的故事。
D. 历代中国舞蹈,如商代的巫舞、唐代的宫廷乐舞,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 有专家认为,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诗一情一意”的递进结构原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如何让中国舞蹈更好地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 D 2. A 3. B
4. ①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的“诗一情一意”递进原则,表现为舞蹈创作与表演首先要塑造形象,其次要抒发感情,最后要能表现思想和彰显价值。②“诗”,指理解舞蹈的诗学品格,它具有无言之美,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等决定了其审美特性。③“情”,指舞蹈创作与表演者在创作与表演时用心用情,借助舞蹈形象、技艺、韵律等,塑造富有情感的形象。④“意”,指从情感人手,展现舞蹈形象的内心世界,以此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①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国舞蹈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②加强研究传承,深入挖掘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独特文化印记。③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舞种的交流,在中国舞蹈中融人更多时代元素和中国风尚。(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都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互相配合、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来体现”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错误。材料二是说“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的是将“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适用于论证“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比较恰当。
C.最适合论证“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的观点。
D.本身就是一个观点:历代中国舞蹈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这一观点并不契合。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美特性和诗学品格”“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可知,“诗”,指理解舞蹈的诗学品格,它具有无言之美,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等决定了其审美特性。
结合材料二“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意”“在舞蹈表演中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展现,而是会充分传达舞者的情感,与观众交流,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内涵”“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知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情,从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主题”可知,“情”,指舞蹈创作与表演者在创作与表演时用心用情,借助舞蹈形象、技艺、韵律等,塑造富有情感的形象。
结合材料二“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达舞蹈内涵,给观众以美的观感和心灵的舒悦”“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故事内容”“中国舞蹈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与观众情绪的相互融合,引发观众共鸣”可知,“意”,指从情感人手,展现舞蹈形象的内心世界,以此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见,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的“诗—情—意”递进原则,表现为舞蹈创作与表演首先要塑造形象,其次要抒发感情,最后要能表现思想和彰显价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特征,传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舞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风采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可知,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国舞蹈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结合材料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可知,要加强研究传承,深入挖掘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独特文化印记。
结合材料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舞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夸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舞种的交流,在中国舞蹈中融人更多时代元素和中国风尚。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 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C. 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 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 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 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 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②“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
9. ①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③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两次写到鱼把头手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错误。第二次手抖是在捕鱼开始之后。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
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
从结构和情节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
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B.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C.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D.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指官员***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 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 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 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 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14. 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 耕种。
(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
14. 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
“武后常右义府”“武后”作“常右义府”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C;
“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其过”作“督”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误,原文“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是这一点。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系”,关在狱中;“兴”,繁忙;“且”,暂时;“就畎亩”,回家耕种。(2)“赇”,贿赂;“论”,定罪;“如”,按照;“诏戮于朝堂”,状语后置句,于朝堂诏戮,在朝堂处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根据“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可知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可知,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整理答案,即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献计游说,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 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道:“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持符节巡察交州 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复审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 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严峻则人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务必要适中,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之类。永徽元年,授任唐临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唐临上言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议罪的本意。在隐秘之地处死王族,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一事声名狼藉,死有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所以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合尧舜用刑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开通,注重替人遮掩过失。见妻子儿女时,总是衣冠整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5. 对上面两首词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苏词上阕“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情语,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B. 贺词上片“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自比,表现自己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寂的凄凉之境。
C. 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D. 苏词中采用白描手法,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贺词艺术构思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16. 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15. C 16. 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温馨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及鉴赏意境的能力。
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
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贺词通过“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了对诗人的体贴关怀之情,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在下列句子的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遨游于无穷无尽之境,从而不再“有所待”。
(2)《蜀道难》中,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来表达担忧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从仪态和装束的角度写出了周瑜的年少得志和儒雅风度。
【答案】 ①. 若夫乘天地之正 ②. 而御六气之辩 ③. 所守或匪亲 ④. 化为狼与豺 ⑤. 雄姿英发 ⑥. 羽扇纶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注意“御”“辩”“匪”“豺”“纶”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年一度的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仍声声在耳。他对“英雄”一词的_________,既让文艺创作者为之振奋,也让文艺创作者反思:(____________)?我们原本并不缺少英雄,可似乎越来越缺少对英雄的洞见,和创造可为人所接纳的英雄之匠心与慧心。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度就在现实和文艺领域_________出大量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党员雷锋、《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百合花》里的通讯员……_______的英雄为国人所熟悉,也搭起了一道通往共和国殿堂的神圣之途。而如今________,有人试图原封不动地重走老路,可应声寥寥;有人尝试旁逸斜出地全盘西化,却贻人笑柄。在当下浮躁的氛围里,当务之急是塑造英雄形象,为当代人立起榜样显得尤其重要。没有一个民族能凭借虚无的幻想撑起自己的脊梁,也没有一个国度会解构英雄主义,鄙视信仰与崇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的是( )
A. 诠释 涌现 数不胜数 时过境迁
B. 解释 显现 目不暇接 情随事迁
C. 诠释 显现 目不暇接 情随事迁
D. 解释 涌现 数不胜数 时过境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代社会中英雄的身影何以少见了呢B. 当代文艺中英雄的身影何以落寞了呢
C. 哪些人物才是我们要着力塑造的英雄D. 为什么现代社会英雄越来越少见了呢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B
20. 在当下浮躁的氛围里,塑造英雄形象,为当代人立起榜样显得尤其重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诠释:说明,解释。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由语境“他对‘英雄’一词的”可知,应该是解释说明,应选“诠释”。
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显现:呈现,显露。语境讲“大量英雄人物”的出现,应选“涌现”。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由“大量英雄人物”可知,语境强调数量多,应选“数不胜数”。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由“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和“如今”可知,语境强调时间变化,情况变化,应选“时过境迁”。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问号判断,括号内的句子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前后构成问答的关系。下文主要谈的是当代文艺作品中缺少英雄的现状,而非现代社会中英雄少见,据此排除A、D。
也并非去寻找着力塑造的英雄,据此排除C。
“落寞”是缺少、遗忘的意思,符合文意。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两处错误:
一是成分赘余。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与“当下”语意重复。
二是句式杂糅,“当务之急是……尤其重要”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显得尤其重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碳材料,( )。
碳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地球,天然碳材料“刚而不柔”,优点是轻、硬、耐高温, ① 。为了让多孔碳“刚柔并济”,团队巧妙借鉴人类“足弓”结构,用双向冰模板技术,构筑出一种由“微拱结构”堆叠成的多孔碳材料。经检测,这种新材料柔韧性极佳,被拉长至1.2倍或压缩至1/5, ② ,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碳弹簧”。这种新材料还可耐受从-100ºC到350ºC的温度,具有远超天然碳材料的超强性能。因此,研究人员用它研制出新型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
“这两种传感器能在极温下工作, ③ 。”中科大副研究员高怀岭展望说,比如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
B. 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C. 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理想材料,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
D. 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 ①缺点是柔韧性不足②仍可回弹复原③可用于外太空探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此处补写句子应承接上文,从“新型碳材料”说起,由此排除A、D。
分析BC,从因果逻辑关系来看,应该是因为“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所以“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排除B。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前面讲天然碳材料的优点,后面讲研究团队采取措施让多孔碳“刚柔并济”,可知此处是讲天然碳材料的不足,再根据“刚而不柔”“刚柔并济”分析,缺点是柔韧性不足。
第二处,结合“柔韧性极佳”分析,语境讲这种新材料柔韧性佳。前面的条件为“被拉长至1.2倍或压缩至1/5”,此处应该是讲被拉长或压缩后的复原状态,因为柔韧性佳,所以可以复原到原态。
第三处,前面讲“这两种传感器能在极温下工作”,后面为“比如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这两种传感器未来能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外太空探测”。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认知、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论述。首先强调青年的重要作用,“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样子就是国家的样子。青年强,则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强,国家也就强。这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则国强”一样都在强调年青一代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其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句话强调青少年恰逢盛世,生逢其时,国家的和平发展、科技进步、机会多样等社会环境,给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青年珍惜这大好盛世,努力作为,必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两句话把“国家”与“青年”的关系表达了出来,国家为青年的发展提供舞台,青年的奋发有为,助力国家长足的发展。题目要求对以上材料表达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写作时,可以思考青年应当把握大好机遇,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强练本领,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助力中国梦的推进。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青春逢盛世,有作正当时。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恰逢盛世,须志存高远。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心存梦想,无畏向前。二、恰逢盛世,应注重当下的点点滴滴,把握当下,抓住当下,以当下为机遇,积极探索有为的可能。三、恰逢盛世,应奋发有为,不畏艰难险阻,全力以赴,追寻梦想。
立意:
1.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3.把握机遇,青春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