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一轮复习联考新高考卷(五)语文试题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新高考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与历史学需要在增强融合意识、重视基础学科、开展比较研究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增强融合意识。中国的学术传统本是“经史子集”一体,“文史哲”不分家。现***古学的前身“金石学”也是为经史研究服务的,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融合发展有着优良的民族学术传统基础。推进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克服以往学科设置过细、学科界限划分过于严格带来的影响。要增强融合意识,让历史研究工作者更积极地利用考古前沿信息,让考古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文献典籍,并运用到文物研究工作中,在更大的学术格局中实现融合发展,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中国独特的文明史造就了独特的古典学术。例如,中国的汉字从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画,发展到商周甲骨文、青铜铭文,到战国西秦大篆、东土六国“古文”,再到秦汉小篆、隶书,形成了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民族特征。秦汉以后,围绕汉字产生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成为中国古典学术的重要内容。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必须重视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古典目录学、古典版本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在汲取其精华养分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
开展比较研究。中国的考古研究与历史研究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展开。例如,考古学与历史学可以联合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从而揭示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在这方面,许多老一辈学者已经做出了示范。比如,徐中舒先生经常以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少数民族史料印证汉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杨向奎先生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做社会学调查,从而领悟到屈原《天问》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冯汉骥先生开创西南少数民族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等等。这种比较研究方法,已成为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编自人民日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明薪火》)
材料二:
近日,一则“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一边是考公热,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一边是考古热,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但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一个招聘名额,在报名时有五六个人应聘,毕业院校都很不错,但最终全都弃考,相关名额也被浪费掉。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招聘中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外因是近些年各省各单位都增加了编制,毕业生有不少选择;内因则是敦煌地处西部,较为偏远,加之招聘门槛也不低等多重因素。
理清了为什么人才不愿来的缘由,才能更好解决这一问题。要招考的岗位需要专业性人才,专业门槛不能随意降低,那还能做些什么?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
中国现***古学诞生已逾百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术研究体系日益完善,考古队伍和工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新时***古研究、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方面要抓前端,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
心怀问题意识,解决实际困难,让心怀考古热情和理想的专业人才和伟大的中国考古事业“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才能真正落实好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
(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考古人的情怀成为负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古代青铜器、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为经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B.重视训诂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对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C.虽然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但考古编制岗位却总是空缺。
D.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新时***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两者相辅相成,历史学对考古学起着决定和指导作用。
B.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可以揭示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C.屈原《天问》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杨向奎在云南少数民族做社会学调查对此有所领悟。
D.建设更好的中国考古学,需要给考古人才和考古事业的“双向奔赴”创造更好的条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对三星堆的勘探时用数字化手段采集整理现场信息,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现专家远程会诊。
B.李刚团队,对巴楚县唐代屯田与戍卫遗址及戈壁边缘的清代军台遗址进行了遥感考古调查。
C.考古工作者采用薄荷醇的提取方式,对北京琉璃河遗址墓葬发掘区将面临损毁的文物进行取样。
D.几***古工作者经过努力,改变了“黄河文明一元论”,丰富了历史内容,活化了历史场景。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考古行业的现状和方向,请根据材料分析,两者论证结构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二,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出两条留住人才的建议。
【答案】1. C 2. A 3. D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楚。着重论证考古学需与历史学互相交融,提出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三条措施。②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考古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从现象到原因到方法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层层深入。
5.①工作方面:给予人才成长足够的空间,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
②生活方面:改善生活条件,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但考古编制岗位却总是空缺”说法错误,原文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文中说的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历史学对考古学起着决定和指导作用”说法错误,原文为“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选项夸大了历史学的作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与历史学需要在增强融合意识、重视基础学科、开展比较研究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D.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相融合取得的成绩,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ABC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取得的成果,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与历史学需要在增强融合意识、重视基础学科、开展比较研究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强调考古学需与历史学互相交融;第二段“增强融合意识”第三段“重视基础学科研究”第四段“开展比较研究”提出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三条措施,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楚。
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指出考古人才短缺的现象;第二段“外因是近些年各省各单位都增加了编制,毕业生有不少选择;内因则是敦煌地处西部,较为偏远,加之招聘门槛也不低等多重因素”分析考古人才短缺的原因;第三段“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第四段“一方面要抓前端,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段“心怀问题意识,解决实际困难,让心怀考古热情和理想的专业人才和伟大的中国考古事业‘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才能真正落实好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是对全文的总结。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按照从现象到原因到方法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层层深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第四段“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可知工作方面:给予人才成长足够的空间,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第四段“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可知生活方面:改善生活条件,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岛老人
王培静
我当的是海军,部队驻守在渤海湾边。那是我当兵的第五年,刚提干不久,有一天,我开着巡逻艇带着一个战士去海上值勤。那天天气不好,海浪也很大。我们在离公海不远的地方转了半天,见没什么异常情况,看了看表,开始返回。出海时,队长多次叮嘱,天气恶劣,一定要保证安全。在返航的途中,真的出了情况,巡逻艇突然抛锚了。那时的通信设备不好,虽然我们带着无线电装置,但由于风急浪大,发出的信号岸上收不到,试了很多遍都不行,那个小战士被吓哭了。我还算稳得住劲,我说,你哭管什么用!我们是军人,出了事要沉着冷静。咱们一是要想办法自救,二是要保存体力,等着战友们来救援。说是那样说,当时我心里也害怕。
巡逻艇在海浪中漂荡了两个多小时,天色慢慢暗了下来。这时那个小战士喊我:“排长,你看。”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小岛。我们两个都兴奋起来,像绝望的人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我们努力用身体的力量让巡逻艇顺着海浪向小岛的方向漂。
我们的巡逻艇还没漂到岸边,小岛上就有一个人发现了我们。他跑过来对我们喊道:“孩子们,船出事了吧?不要着急,我回去拿绳子。”说完他就跑走了。不大一会儿,他拿着绳子跑了回来。登上小岛的那一刻,别说那个战士,我的腿都软了。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跟着救我们的大爷来到他在小岛上的住处,就开始做饭。他说,你们俩真有口福,今天我钓到一条大鱼,好好款待你们。放心吧,部队领导会想办法来找你们的。
吃了饭,我和那个小战士听那位老大爷拉家常。小战士好奇地问;“大爷,这个小岛上住了多少人?”
“就我一个。”
“您为什么一个人住在这个孤岛上?”我接着问。
大爷望了望已经安静下来的海,说:“1940年夏天,当时我才16岁。由于母亲死得早,从8岁开始父亲每次出海打鱼都带着我,我慢慢成为他的一个不错的帮手。出事那天,我们像往常一样摇着小船出海打鱼。就是在这小岛的东面,我和父亲正专心致志地下网,听到远处有马达声传来,我们没有特别在意。当听到马达声越来越近时,先是我抬起了头,看见一艘舰艇箭一般向我们的渔船驶来。我忙喊:爹,爹,你快看。爹抬起头来,看到大事不好,扔下手中的渔网,抓起了摇橹。敌人的舰艇撞翻我们的小船后,便冒着白烟扬长而去。父亲没了踪影,我被随后赶到的八路军救上了这个小岛,一个小八路军为救我也被卷进了漩涡牺牲了。3天后,岛上的八路军在很远的地方找到了父亲和那位小八路军的尸体。他们两人都被埋在了这个小岛上。
“1942年冬天,因战斗形势的需要,驻岛的八路军撤出了小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人来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父亲是我党的地下通信员,那次出海实际是去给驻岛的八路军送情报,政府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当时敌人也并不知道他们撞死的是八路军的地下通信员。
“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这里边有打鱼的,有军人,有船员……这个岛上有个半碗泉,虽然那泉水量不大,但又清又甜,好像就是专为我准备的。我要求在这儿守岛,主要是想陪着父亲和救我牺牲的那个战士,我怕他们寂寞,每天都去和他们俩说说话……”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今年夏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巡逻艇突然抛锚,“我”虽然也害怕,但仍然“稳得住劲”,作者用简练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军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B.文章在对话中交代老人自愿孤身守岛,陪伴着两位长眠于此的烈士,救助遇到困难的人,令人敬佩,增强情节的真实性。
C.作品用回忆的形式叙述老人孤身一人守在岛上的原因,增添了历史纵深感,扩大了内容含量,使故事更有曲折性。
D.岛上的半碗泉﹐虽然水量不大,但又清又甜,象征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甘愿守在海岛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7.“登上小岛的那一刻,别说那个战士,我的腿都软了”,下列对这一细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身为排长虽然要为小战士做榜样,但海上漂泊“我”也很害怕。
B.在孤立无援、漂泊几个小时后“我”很疲惫,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
C.看到守岛老人,登上小岛,“我”感觉到安全了,卸下重担后格外放松。
D.突出“守岛老人”只身守在岛上,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的可贵精神和品质。
8.没有结尾段,老人的故事也是很完整的。你认为本文有没有必要保留结尾段?
9.李洪华教授评论王培静的小说“充盈着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D 7. B
8.示例一:有必要保留结尾段。①情节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与开头呼应,首尾衔接紧密,情节完整。
②主题上:“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深化主题,表明自己对老人和烈士的敬重。
③人物形象上:用“我”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充满感激之情,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老人主动守岛救人的高尚品质。
④表达效果上:最后一段更加真实感人,能进一步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示例二:没必要保留结尾段。①情节上:倒数第二段写老人救起的人数,表明老人守岛发挥了巨大作用,照应了整个事件,情节完整。
②人物形象上:倒数第二段及前面的话语,使老人的形象已经很鲜明。
③主题上:前面叙述老人守岛的经历和原因,已经表达出了对老人的高度崇敬之情了,没有结尾段,主题也非常深刻。
④表达效果上:以倒数第二段老人意犹未尽的话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①文章从正面着笔,写英雄人物。老人父亲在执行任务时牺牲,“我”在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老人孤身守岛救助海上遇到困难的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②文章主题重在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如老人看到漂泊的小船,忙着找绳子,忙着拿刚钓上来的大鱼招待,让人感觉像亲人一样。
③文章取材虽小,但真挚感人。故事写的是很平凡的守岛老人,但老人身上的质朴、热情以及真诚,充满朴素的人情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象征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甘愿守在海岛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错误,结合“这个岛上有个半碗泉﹐虽然那泉水量不大,但又清又甜,好像就是专为我准备的”分析,半碗泉是老人能守在岛上的生存条件,没有象征意义,犯了故意拔高的错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错,结合“出海时,队长多次叮嘱,天气恶劣,一定要保证安全。在返航的途中,真的出了情况,巡逻艇突然抛锚了”“我们是军人,出了事要沉着冷静。咱们一是要想办法自救,二是要保存体力,等着战友们来救援”分析,队长是多次叮嘱,遇到恶劣天气,“我”认为要沉着冷静,没有后悔之意。“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于文无据。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可以认为需要保留结尾段,也可以认为不需要保留结尾段。结合文本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理由。
如认为需要保留结尾段。抓住“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我当的是海军,部队驻守在渤海湾边。那是我当兵的第五年,刚提干不久”分析,开头叙述这件事情,结尾说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首位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结合“今年夏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分析,经过了这件事情,“我”了解到了“孤岛”的情况,抽时间去看看孤岛上的人,深化主题,表明我对老人和烈士的敬重。
结合“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分析,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我都不能忘怀,时常去看看孤岛上的人,“我”对孤岛上的救命恩人是心怀感恩的,也写出了老人自愿守岛救人的高尚品格。
最后一段,写“我”深受启发,时常去岛上看看老人及长眠于那里的烈士等,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更加真实感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还可以认为没必要保留结尾段。结合“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分析,倒数第二段交代来人救起的人数,说明老人自愿守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突出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与前面老人救我及老人讲述别人救他而牺牲的事情相呼应。
倒数第二段都是老人说的话,交代自己救助的人数、半碗泉等及自己守岛的原因等,有助于塑造老人人物形象等。
结合“1940年夏天,当时我才16岁。由于母亲死得早……他们两人都被埋在了这个小岛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人来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当时敌人也并不知道他们撞死的是八路军的地下通信员”等分析,前面叙述了老人守岛的经历及原因,交代老人的父亲是地下通信员,新中国成立后,老人选择守岛的举动,已经能够表达出对老人的敬仰之情了。
且文章倒数第二段以省略号结束,引起读者的思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结合“我们是军人,出了事要沉着冷静。咱们一是要想办法自救,二是要保存体力,等着战友们来救援”“父亲是我党的地下通信员,那次出海实际是去给驻岛的八路军送情报,政府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等分析,文章写了“我”遇事情时的沉着冷静,写了父亲执行任务时候牺牲了,写了老人自愿守岛,救助了很多遇到困难的人。所写之人身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都是富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都是直接从正面来写的。
文章注重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如“我”的沉着冷静,老人的热情等。结合“不大一会儿,他拿着绳子跑了回来”“跟着救我们的大爷来到他在小岛上的住处,就开始做饭”“你们俩真有口福,今天我钓到一条大鱼,好好款待你们。放心吧,部队领导会想办法来找你们的”等分析,老人自愿守岛,随时救助遇到困难的人,看到我们漂泊的小船,拿着绳子跑过来,帮助我们。救助之后,还热情招待我们,宽慰我们,给人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文章所写的是个平凡的守岛老人,交代了老人对我们的救助,老人牺牲了的父亲,为救助老人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等。老人选择自愿守岛,自愿救助其他人,取材虽小,但感情真挚。老人的身上充满了热情、真诚及奉献等。这样的老人带给人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富有人情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至汉武籍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曰:“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为?”丁度言:“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本于忧勤,此盖祖宗家法耳。”吕大防因推广以进曰;“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无事,盖由家法最善。臣请举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后,朝见有时,如汉武帝五日一朝长乐宫。祖宗以来,事母后皆朝夕见,此事亲之法也。前代大长公主用臣妾之礼,本朝必先致恭,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此事长之法也。”帝曰:“今宫中见行家人礼。”大防曰:“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朝臣相见,唐入阁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前代外戚多与政事,常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皆不预,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前代人君,虽在宫禁,出舆入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御后殿,岂乏人之力哉?亦欲涉历广庭,稍冒寒暑耳,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窃闻陛下昨郊礼毕,具礼服谢太皇太后,此尚礼之法也。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帝深然之。
乙卯,依都水监所奏,作北流软堰。苏辙奏:“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见今河水行流不绝,软堰何由能立!盖水官之意,欲以软堰为名,实作破堰,阴为回河之计耳。”河北转运副使赵偁亦上议曰:“臣窃谓河事大利害有三:北流全河,患水不能分;东流分水,患水不能行;宗城河决,患水不能闭。是三者,去其患则为利,未能去则为害。今不谋此而专议闭北流,止知一日可闭之利,而不知异日既塞之患;止知北流伏槽之水易为力,而不知阚村方涨之势未可并入东流。是见近忘远,以河为戏也。请俟涨水伏槽,观大河全盛之势,以治东流、北流。”于是诏罢软堰。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伏槽水,是黄河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B.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C.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D.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意思是“登记造册”,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相同。
B.“事”指“侍奉”,与《兰亭集序》中的“情随事迁”的“事”含义不同。
C.大长公主:古代皇亲国戚的封号不同,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
D.外戚:也称“外家”,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用山川湖泽为己用,与百姓争利,仁宗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认为“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
B.宋朝仁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事亲倍勤。
C.外戚干政,常常导致败乱,前代多有这样的教训。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
D.黄河的主流北流,河水流个不停,比东流大得多,都水监想建设软堰,实际上肯定成破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
(2)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
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选文是怎样体现宋仁宗修身、齐家的?
【答案】10. C 11. C 12. B
13.(1)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
(2)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
14.修身:①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②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山珍海味为贵。③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崇尚节俭。
齐家:①崇尚礼节:侍奉长辈,注重礼节;②宫禁严密,内外整肃;③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流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
“盖东流本人力所开”的主语是“东流”,“阔止百余步”主语不变,分别陈述东流的情况,各自断开,排除AD;
“百余步”是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正确。句意: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
B.正确。“情随事迁”的“事”是名词,事物。句意: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错,应为“皇帝的姑母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错,原文是“汉武帝五天一朝长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师”,效仿;“但”,只;“为”,治理。
(2)“尝”,曾经;“施于北流”,状语后置;“甚”,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修身:结合“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为?”可知,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结合“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可知,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山珍海味为贵。结合“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可知,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崇尚节俭。
齐家:结合“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此事长之法也”“陛下昨郊礼毕,具礼服谢太皇太后,此尚礼之法也”可知,崇尚礼节,侍奉长辈,注重礼节;结合“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可知,宫禁严密,内外整肃;结合“本朝母后之族皆不预,此待外戚之法也”可知,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
仁宗御驾迩英阁,侍读顾临读《宝训》,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说:“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为什么要这样呢?”丁度说:“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每奉诏命,还没有不涉及忧劳勤政的,这大概是祖宗家法吧。”吕大防乘机推广祖宗家法来进谏,说:“从三代以后,只有本朝一百三十年,朝中朝外无事,这大概是由于祖宗家法最好。我请求举其大概:自古以来皇帝侍奉母后,不定时朝见,如汉武帝五天去一次长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各朝见一次,这是事亲之法。前代大长公主使用臣妾之礼,本朝(见到大长公主)一定先表达恭敬之辞,仁宗您以侄儿的身份侍奉姑母之礼拜见献穆大长公主,这是侍奉长辈之法。” 仁宗说:“现在宫中见了只行家人之礼。”吕大防说:“前代后妃所居之处多不整肃,宫人有的与朝廷大臣相见,唐代宫人入阁图中有昭容的位子。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这是治理内廷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预政事,常常导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前代宫室多崇尚华丽奢侈,本朝宫殿只用红、白二色作为装饰,这是崇尚节俭之法。前代皇帝虽在禁宫,但出入都坐车。我朝太祖太宗都步行从内庭出御后殿,难道是缺乏人力吗?也只是想涉历一下宽广的宫庭,稍稍冒寒冷暑热罢了,这是勤身之法。前代皇帝,在禁宫中帽子衣服随意简略;太祖太宗以来,闲居必定符合礼节。我私下听说陛下昨天郊礼完毕后,备礼谢太皇太后,这是崇尚礼节之法。前代多严于用刑,大的刑罚是杀戮,小的刑罚是流窜远地;只有本朝使用刑法最轻,臣下有罪,只是免职贬官,这是宽厚仁政之法。至于虚已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珍奇异味为贵,这都是祖宗家法,这就是致太平的原因。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仁宗很赞同。
乙卯年,朝廷依据都水监上奏,建筑北流的软堰。苏辙上奏说:“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东流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观察到现在河水流个不停,软堰怎么能建设!依都水监的意思是想以建设软堰为名,实则建的是破堰,且是暗中强行引导黄河回到故道的计策而已。”河北转运副使赵偁也上奏说:“我私下认为黄河的事情大的利害有三个方面:黄河向北流,忧患河水不能分流;黄河向东分流,忧患水不能流动;宗城河决口,忧患水不能堵塞。这三个方面,能去掉忧患就能成为水利,不能去掉就会成为水害。现在我们不谋求解决水患而专门议论堵塞北流,只知道短时间堵塞北流的利益,而不知将来堵塞带来的隐患;只知道北流有伏槽之水容易修改,而不知道阚村涨水的势头不可能并入东流。这是见近忘远,把修改河道当成儿戏。请等待涨水时伏槽,观察黄河全盛之势,再治理黄河东流、北流。”于是朝廷下诏书停止了北流修软堰的工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梅花
杨无咎
(其一)
屋角墙隅。占宽闲处,种两三株。月夕烟朝,影侵窗牖,香彻肌肤。
群芳欲比何如。癯儒①岂、膏粱共途。因事顺心,为花修史,从记中书。
(其二)
雪艳烟轻。又要春色,来到芳尊。却忆年时,月移清影,人立黄昏。
一番幽思谁论。但永夜、空迷梦魂。绕遍江南,缭墙深苑,水郭山村。
【注】①癯儒,(qú rú)隐居山泽的瘦弱清廉的学士。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三株梅花,在小院角落里稍微宽敞之处,悄然生长,孕育芬芳。
B.梅影斜映窗前,梅香透彻肌肤,别的花草都无法与之相比。
C.又到梅花开放的时节,洁白胜雪,缥缈如烟,增添了小院热闹的气息。
D.梅影疏疏落落,伴我一夜的悠思深远而又绵长。词人与梅花的形象和气质完美统一。
16.杨无咎尤擅墨梅,画作有“孤标雅韵”之风。相传宋徽宗见其画梅,戏曰其所画之梅为“村梅”,此后在画卷上常自署“奉敕村梅”。上述特点在他的咏梅词里有没有体现?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杨无咎画作“孤标雅韵”及“村梅”的特点在他的诗歌里也有所体现。
①清香淡雅。“雪艳烟轻”“香彻肌肤”,作者从颜色、形态和味觉上刻画梅花清香淡雅,写出梅花优雅独特,表达出对梅花的深深爱意。
②孤高傲俗。“群芳欲比何如”,作者描绘梅花的高雅气质使群芳望尘莫及。写花是为了喻人,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独善其身的品质。
③不事雕琢。词人着意刻画“屋角墙隅”“水村山郭”疏疏朗朗的两三枝梅的月下之影,突出梅的品格高雅而不被时人注意。相比生长在皇宫里的“宫梅”的优越生存环境,彰显“村梅”本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增添了小院热闹的气息”错,梅花的淡雅清香,增添了小院的清幽,慰藉了孤独之人,不是增添热闹的气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孤标雅韵”,即疏淡清雅,不同流俗。其特点在诗歌里也有所体现。
“雪艳烟轻”“香彻肌肤”,梅花似雪白,空灵而飘逸,香气沁人心脾。作者从颜色、形态和味觉上刻画梅花清香淡雅,暗香浮动,写出梅花清香淡雅,优雅独特,表达出对梅花的深深爱意。
“群芳欲比何如”,群花想要和梅花比可怎么比得上梅花的高雅脱俗呢,作者描绘梅花的高雅气质使群芳望尘莫及。此处以梅花的孤高傲俗喻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不愿阿附奸佞之辈,独善其身的品质。
词人所写之梅在“屋角墙隅”“水村山郭”的偏僻之地。“种两三株。月夕烟朝,影侵窗牖”,疏疏朗朗的两三枝梅的月下之影,简单落拓,不事雕琢,以突出梅的品格高雅而不被时人注意。词人笔下的梅,与生长在皇宫里的“宫梅”相比,没有优越的生存环境,也没有专人修剪呵护,彰显“村梅”本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比喻贵在形象,为了生动地形容本体,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桥的形状找到了形象的喻体。
(3)“浊酒”,指未经过滤的酒。因其酒色浑浊,质量一般﹐古人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生活上的艰辛或心中的愁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乔初嫁了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③.长桥卧波 ④.未云何龙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长歌倾浊酒 举世不知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初、樯橹、艰、繁霜鬓、潦、勒、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网红景点吸引着人们的脚步,但我还是喜欢来大海边“打卡”。此时大海正起着早潮,暗绿色的海水卷起了城墙一样高的巨浪扑了过来,那阵势像 ① 对着敌人冲杀过来。当它们来到岸边时,不断地激起那雷鸣般的轰轰声。
浪借风势,如一行行展翅飞翔的白鹭,像一匹匹脱离缰绳的烈马,似无数条怒吼狂叫的蛟龙,“哗”地扑向海岸,溅起了一米多高的水浪,水花万朵晶莹开放,“沙沙”的声音发出来,好似千万个音乐家在演奏。
中午,大海狂暴得像个恶魔,激起了泡沫,失去了节奏。海浪冲激在岸上,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转眼在石堤上撞个粉碎,“哗”地跌了下去,像一个颓然的野孩子。海浪起伏着,刚平稳点,又重聚力量,“啪”的一下,又出人意料地向石堤扑去,但仍是败下阵来,只好 ② 地缓缓退去。
傍晚,海变得安安静静的。往远处看, ③ ;向近处看,却在你脚下轻轻细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打卡”原是指把磁卡放在磁卡机上使其读取相关内容,多用来记录出勤情况,文中却另有寓意,请分析“打卡”一词的新意和表达效果。
【答案】18.①千军万马 ②无可奈何 ③一望无际
19.一米多高的水浪溅起,万朵晶莹的水花开放,“沙沙”的声音发出来。
20.新意:“打卡”这里指经常到海边去且有拍照等记录。
效果:形象地写出到海边的次数很频繁,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说的是海水的“巨浪”,后面有“对着敌人冲杀过来”,可见是将巨浪拍打岸边比喻为战争,海水很多,声势浩大,可用“千军万马”。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第二空,前面有“像一个颓然的野孩子”“仍是败下阵来”,是说海浪无法战胜石堤,此处是修饰海浪退去的颓丧情态,可用“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无能为力。
第三空与“近处看,却在你脚下”相对,可填“一望无际”。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散句改整句,首先要找出一个句子做标准句,将其他句子按照此句的格式修改过来,构成排比。画线句中可以选择“‘沙沙’的声音发出来”做标准句,结构是主谓结构,“声音”是主语,“发出来”是谓语。
然后修改其他两句,“溅起了一米多高的水浪”,主语是“水浪”,谓语是“溅起”,“了”字需删掉,改为“一米多高的水浪溅起”;“水花万朵晶莹开放”,主语是“水花”,谓语是“开放”,改为“万朵晶莹的水花开放”。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看“打卡”的本义,“打卡”原是指把磁卡放在磁卡机上使其读取相关内容,多用来记录出勤情况。“记录出勤情况”表明出勤次数多,是个经常发生的情况;另外一个关键词是“记录”。
由此理解文中的“打卡”,原文“很多网红景点吸引着人们的脚步,但我还是喜欢来大海边‘打卡’”,通过“喜欢”一词可知,作者经常到海边来,次数频繁;另外每次来都应当会有拍照等记录形式,这是与常规意不同的新意。
用“打卡”一词新奇、生动地表明作者多次来海边看大海,表达对大海的异常喜爱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 ② ,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其典型表现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无形的约定来实现这种互惠互利。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 ③ ,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性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呜——”伴随着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①利他主义分为两种②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③往往考虑个人得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递进。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转折。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推断①处是说利他主义的分类,可以填入“利他主义分为两种”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推断②处是说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很少涉及关系疏远的亲属,可以填入“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推断③处是说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求自利”的特征,可以填入“往往考虑个人得失”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钓鱼就两个要领,一要等,二要稳。所谓“等”,是指钓到鱼之前,要有耐心,“守株待兔”。不论用海竿还是手竿,鱼上钩都不是那么快。很多钓者常常是一天不挪窝,不见动静,等到傍晚收竿时,钓上一条大鱼。所谓“稳”,就是钓到鱼后,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鱼,因拉之过猛而跑鱼。
而有的善钓者则采取一两个小时不见动静就挪窝的方法,通过多走窝而收获更多鱼。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钓鱼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一种是靠“等”和“稳”,一种是“走窝”。结合材料,所谓“等”,是指做事要有耐心,要学会坚守;所谓“稳”,就是做事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而“走窝”是指通过多走窝而收获更多鱼,是指做事迟迟没有收获,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法。两种钓鱼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这与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等都有关系。采用什么方式钓鱼,既可以遵循规律,寻找诀窍,又可以随心所欲,自行其乐。
题目要求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写作时既可以赞成第一种“等”和“稳”的方式,强调做事要有耐心,沉得住气;也可以赞成第二种“走窝”的方式,强调做事情要懂得灵活变通。还可以综合二者立意,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会辩证分析,当此路不通时,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当选准了道路时,当稳扎稳打,沉潜下来,一直前行。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耐得寂寞云散去,守来月明花常开”。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等,是一种心境,是不为外物左右的旷达,是无论顺逆的坦然,是功成前的隐忍;稳,是一种心态,是遇事的淡定平和,是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是有的放矢,是镇定沉着;功成前耐得寂寞,功成时稳扎稳打,二者协力,自会风吹云散,云破月来,花摇影动。
立意:
1.做事要有耐心,坚持才能胜利。
2.要稳扎稳打,欲速则不达。
3.不妨换个角度,学会变通。
4.机遇总是留给坚持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