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两汉时的楚歌毕竟是属于音乐类的文学,它的文学体式决定了它与音乐的必然联系。宋代朱长文《琴史》卷六云:“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但除了徒歌,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这让我们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如“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百里奚之妻唱《琴歌》时是“抚琴而歌”;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鼓琴歌》;以与钟子期为知音而名传后世的伯牙的《水仙操》;还有载于《庄子·大宗师》子桑若歌若哭而鼓琴歌“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等等,均以琴来伴奏。有的虽然是当时没有用琴来伴奏的“徒歌”,但后来也收入琴曲,如《麦秀歌》又名《伤殷操》而为后来的《琴集》所收录,楚歌《阳春》《白雪》后来改为琴曲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的经典琴曲,都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故《旧唐书·音乐志》明确说:“《礼记》《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楚歌多用琴来伴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故《礼记·乐记》有“丝声哀”之说,《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亦有“丝竹之凄唳”之言,嵇康《琴赋》认为琴“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庾信《和张侍中述怀》诗亦云:“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也说明楚琴之音悲。近人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其音高而激,其韵清而秀,其调哀而伤,音乐上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凄美,哀婉动人。当然,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它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并非只宜于“哀怨”。但古琴的音色其低沉处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其高亢时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因此,最适宜于楚歌的伴奏,而且最适宜于表现悲凉哀怨的情调。正因为琴的这种音乐特性最适宜于伴奏楚歌,所以琴在楚地极为流行,有关琴的典故也非常多,将楚歌改编为琴曲者亦不少,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周隋以来,管弦乐曲将数百曲……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可见古琴与楚歌有着特殊的音乐关系。自从魏晋时代,楚歌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其楚声音乐则主要由弹琴家来传播了。
(摘编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弦歌不论是鼓弦合歌还是作歌配弦,都表现出古人弦与歌相辅相成的特点,形式相同。
B. 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等事例说明除徒歌外,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
C. 楚歌《阳春》《白雪》改为琴曲,说明琴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
D. 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声调哀伤,其音乐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哀婉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反驳《琴史》认为的“歌弦必相合”观点时,并未举例展开,而是主要分析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现象。
B. 文章列举的古人以琴来伴奏而歌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的材料。
C. 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的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楚歌都是用琴来伴奏的。
D. 《旧唐书·音乐志》里写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说明古琴与楚歌有特殊音乐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大量资料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楚歌的文学体式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规律。
B.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例,如使用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就是证明歌弦必和的例子。
C. 本文作者认为古琴并非只宜于表达“哀怨”,但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适宜与古琴相配。
D. 楚歌从魏晋时代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削弱了诗歌的价值。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古代的弦歌不论是鼓弦合歌还是作歌配弦,都表现出古人弦与歌相辅相成的特点,形式相同”错误。由原文“宋代朱长文《琴史》卷六云:‘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可知,原文的观点是“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古代的弦歌不论是鼓弦合歌还是作歌配弦,都表现出古人弦与歌相辅相成的特点,形式相同”是朱长文个人的看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充分证明了楚歌都是用琴来伴奏的”错误。由原文“但除了徒歌,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这让我们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可知,原文说的是“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而非“楚歌都是用琴来伴奏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规律”错误。由原文“先秦两汉时的楚歌毕竟是属于音乐类的文学,它的文学体式决定了它与音乐的必然联系”可知,原文说的是“必然联系”,而非“内在规律”。
B.“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就是证明歌弦必和的例子”错误。引用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是理论分析,是引用,不是例子。
D.“从而削弱了诗歌的价值”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自从魏晋时代,楚歌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其楚声音乐则主要由弹琴家来传播了”可知,原文只是说“楚声音乐主要由弹琴家来传播”,并没有说“削弱了诗歌的价值”。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灿烂悠久,然而如果将其与整个地球漫长的岁月相比,却显得如此短暂。我们居住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生灵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了。
从距今大约5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也正因如此将地球带入了显生宙(之前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统称为“隐生宙”)的时代。显生宙之下,人们根据物种的不同特征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三大地质时代之下,科学家们又依据不同阶段而细化出了12个纪元。
(摘编自《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你知道多少?》)
材料二
人类是地球漫长进化史中的一个时期的生物,虽然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能够改变地球上的很多环境,但是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存在还是比较短暂的。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可我们人类出现只有300万年,人类文明出现更只有短暂的6000年,这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现在的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逐步改造地球环境,甚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探索的目光放到宇宙之中,希望能够移民太空,来解决人类将要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未来,人类是不是不会跟地球一样经历漫长的变迁,像恐龙时代的霸主那样最终灭亡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诞生其实跟太阳系的起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地球最早是由于太阳系之中的一些星云聚集,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形成的一个星球,在46亿年前地球中部形成了地幔、地核、地壳等不同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的地球并不是很稳定,表面的温度非常高,火山爆发频繁,而且还有来自于宇宙太空之中的各种辐射、紫外线冲击波等等。但是有很多的小分子落入了原始的海洋湖泊之中,经过常年累积,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分子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在35亿年前成功地形成了原始生命体,这就是最初的生命演化过程。
随着生命的变化,地球开始逐步往平稳的方向发展,温润适宜的气候给生命体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现在的火箭升空的21世纪人类。随着地球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地球将不断发展变化,而人类虽然现在掌控着地球,但我们的科技水平想要完全地改变地球还是不可能的。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反过来人类想要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地球根本不会等着我们漫长的进化,因此我们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探索宇宙之中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宇宙十分广阔,我们人类存在地球上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此现在不必过于忧心。纵观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虽然他们的命运几乎都差不多,但是我们人类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
(摘编自《在地球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历史罢了》)
材料三∶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是否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地球”,如果地球环境无法好转,或许可以让人类在“毁灭”前提前撤离。
但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拥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所以,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的时候,刻意制定了关于寻找符合标准星体的目标,其中行星的质量、气候以及整体结构都被列入考查范围。因此,科学家在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摘编自《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说明时列数字能准确、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材料二中“46亿年”“300万年”“6000年”三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文明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B. 三则材料都非常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要掌握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人类能不能在“毁灭”前撤离地球。
C. 材料二语言表述科学、严谨、准确,对暂时还无法确定的事物,使用表示推测、不确定的“或许”“几乎”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文章所述的内容。
D. 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时,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6. 根据上述材料,探讨分析人类应如何长久生存发展,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4. D 5. B
6. 示例: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发展,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理由:①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那么最终我们人类在地球上也可能会重蹈覆辙。②现在的人类,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③科学家发现了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
D.“人类会改变灭绝的命运”错误,改或然为必然,原文是“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或许”一词并没有肯定推出人类会改变灭绝的命运;“人类掌握着高科技”错误,原文是“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而不是“高科技”。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只要掌握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错误,表述绝对;“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此现在不必过于忧心”,并未说掌握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且是“现在不必过于忧心”。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材料二论述科学家讲目光放到宇宙之中,以期解决地球目前存在的问题;材料三论述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由此可见,人类要想长久生存发展,可以探索宇宙,移民太空。
理由:由“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反过来人类想要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地球根本不会等着我们漫长的进化,因此我们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那么在未来,人类是不是不会跟地球一样经历漫长的变迁,像恐龙时代的霸主那样最终灭亡呢”可知,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那么最终我们人类在地球上也可能会重蹈覆辙。
由“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可知,现在的人类,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为人类移民太空提供了条件。
由“科学家在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可知,科学家发现了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旗
陈村
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
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
有点想家。噢,不要没出息。我来了,自愿的,愉快的,像条真正的汉子,有胡子的不都是汉子。
读吧,吃了十七年白米饭的我,分不清稻与麦的我,读一遍那首“粒粒皆辛苦”,读一遍“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遍不行,再读一遍。
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
倦了。我不清楚怎样才能打到水。免了吧,洗脸,漱口,从今以后,我是农民,农民讲究的不是这些。
一条狗飞奔而来,黑白相间的毛色,连狗头都不例外。它瞪着我,昂起头,叫声凶狠。不不,你搞岔了,四条腿的东西,在我面前,这里的主人,轮不到你。
熄灯。
长江从远处流过,撇下一滩低低的圩地。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太阳照着它,众多河渠将它化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图中,野草葱葱茏笼。
村庄都建在土墩上,四周有树,不密。高过村子的只有三里外的大圩埂,它束着潜河,那条连接长江和巢湖的河。山,远远的,淡淡的。
清晨,我套上运动衫裤,跑到晒场做体操,活动腰腿。老乡没见过这,硬说我“有拳”,三天之后村里人人知道,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徒劳的解释。
劳动去。扛着大锹,排进妇女的行列,一天挣上六工分。也许还不够抽烟,但是,能不去吗?不去为什么离家,插队在无名的村庄,孤身一人。
河水已被抽干,大鱼小鱼统统就擒。一年挖一遍的河床并未积下多少淤泥,大锹插不下去,往往须助一腿之力。我老在暗自祈祷,这一锹非碰上个硬的。甲鱼,老乡称它为沙鳖,这种与鸟鱼沾亲的丑类,不闹饥怯,他们是不吃的,就同不吃蟹,不吃螺蛳。多好的乡俗!我情不自禁地赞美。
“小陈哎,沙鳖。”后朝老汉叫着,送了过来。
“大伯,难为你了。”我说,我开始学点儿当地土话。
整个生产队劳力全在为我找鳌。其热情程度,决不亚于耕种自留地。队长走过来,皱起了眉头,四八子也找到了一个,他不给我,说留着自用,老乡们没有不嘲他的。
休息了,劳力们只愿意坐下抽烟。提着篮子的串乡小贩从二房村走来,放下货篮,收进鸡蛋,交出香烟。做两毛钱生意,得赔上一大箩闲话。
奶奶们给丈夫提来了茶水。当姐姐的小丫头背来了婴孩。喂奶时没了哭声,有的只是笑声,闹声,嗔骂声。
我问后朝:“大伯,你几岁了?”
“几岁?三岁!”四八子讪笑。
“乡里人,不问几岁,问多大。”后朝说,“我五十五喽。”
看来,四八子很想和我攀谈一番,他也是读过书的,但他没敌住那笑声的诱惑,站了起来,终究没走成,因我掏出了最后一包“大前门”。后朝恭敬地双手接过,连声称谢。烟卷上烫金的“门”字,四八子瞅了又瞅,“上海佬,有钱。”他说,“我战友都知道这烟,好香呦,好香!”
“你当过兵?”我问。
“没。”后朝无声地笑着,露出半口稀疏的黄牙,“上几年,他进了城,学了几句新话。”
我划着火柴,后朝连忙躬身站起,双手围成一个井,火灭了,我觉得,还是让他自己点的好。
我第一次注意后朝,是在进村的第二天。我理箱子,发觉饭碗碎了一个,手一挥,破碗飞进水田。
“不扔不扔,划了脚不好嘞!”后朝正扛着大锹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水田结了冰,碗片的落点极易辨认。他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
我深受感动,这就是贫下中农呵!
我们七房村像个土堡,突兀在高高的土墩上。圩区多水,水多成灾。春汛时节,一旦破圩,土墩也无济于事。眼下不必为这发愁,地还冻着。充作绿肥的红花草,从我脚下一直扯到村边。从那儿驶过一头小兽。
“大伯!有狼?”我有点激动。
“哪有狼诶,我家的狗子。”
噢,我的对头,它纵身越过水渠,向二房村逼近。村里响起了狗们无组织的乱叫。
“干活了!干活了!”队长吹响了哨子。
(有删改)
注:文中的“我”是从上海来安徽插队的上山下乡青年。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屋、泥地、冷茶、狗吠声,营造了质朴的农村环境,流露出了“我”欣喜愉悦的心情。
B. “我”晨练被村里人传得神乎其神,说“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我”解释都没用,表现了农村的人文特色。
C. 四八子讪笑我问后朝几岁的问法,他没当过兵却说“我战友……”,进城学了几句新话,表明他是个活跃外向、喜欢交际的人。
D. 文章结尾,队长吹响了哨子,吆喝“干活了!干活了!”结束了劳动中间的休息,表现出生产队时期大家一起劳动的典型特色。
8. 这样的一个农村,让城里来的“我”感觉有很多不同,请结合文章对这些不同之处加以分析。
9. 陈村小说几乎都是无故事的,他不断地通过叙述来消解小说的故事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试结合文本加以体会。
【答案】7. A 8. 示例:①农村的自然环境:草屋、泥地、狗吠声、油灯等景象,带着十足的田园味道,又显得特别落后、闭塞、贫穷。②农村的人际关系或风俗习惯:问大人年龄不能问几岁,劳动休息时热情攀谈等,让人感觉这里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③农村人的人品性格:我随手把碎了的碗扔进水田,后朝正好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在结了冰的水田里,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表现了农村人特别善良朴实。大家热情地为我找鳖,体现了农村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9. 示例:①刚到知青点,不论写环境,还是叙述自己的感受,都是(以镜头捕捉的方式)片段化叙述,没有完整的情节。②写劳动时的场面,也是片段的组接,送鳖、问年龄等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③对人物的叙述也是不完整的,比如文中出现较多的后朝,也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来塑造他的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欣喜愉悦的心情”错,根据文章“读吧,吃了十七年白米饭的我,分不清稻与麦的我,读一遍……读一遍……一遍不行,再读一遍”“倦了。我不清楚怎样才能打到水。免了吧,洗脸,漱口,从今以后,我是农民,农民讲究的不是这些”等内容,青年来到陌生的农村,感觉是茫然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1)从农村的自然环境分析:
由“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可知,草屋、泥地、狗吠声、油灯等景象,带着十足的田园味道,又显得特别落后、闭塞、贫穷。
(2)从农村的人际关系或风俗习惯分析:
由“乡里人,不问几岁,问多大”“四八子很想和我攀谈一番,他也是读过书的,但他没敌住那笑声的诱惑,站了起来,终究没走成,因我掏出了最后一包‘大前门’。后朝恭敬地双手接过,连声称谢。烟卷上烫金的‘门’字,四八子瞅了又瞅,‘上海佬,有钱。’他说,‘我战友都知道这烟,好香呦,好香!’‘你当过兵?’我问。‘没。’后朝无声地笑着,露出半口稀疏的黄牙,‘上几年,他进了城,学了几句新话’”可知,问大人年龄不能问几岁,劳动休息时热情攀谈等,让人感觉这里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
(3)从农村人的人品性格分析:
由“我理箱子,发觉饭碗碎了一个,手一挥,破飞进水田。‘不扔不扔,划了脚不好嘞!’后朝正扛着大锹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水田结了冰,碗片的落点极易辨认。他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可知,我随手把碎了的碗扔进水田,后朝脱了鞋,挽起裤腿在结了冰的水田里,将破碗摸上来后,在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表现了农村人特别善良朴实。
由“整个生产队劳力全在为我找鳌。其热情程度,决不亚于耕种自留地”可知,大家热情地为我找鳖,体现了农村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1)由“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有点想家。噢,不要没出息。我来了,自愿的,愉快的,像条真正的汉子,有胡子的不都是汉子。读吧,吃了十七年白米饭的我,分不清稻与麦的我,读一遍那首‘粒粒皆辛苦’,读一遍‘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倦了。我不清楚怎样才能打到水。免了吧,洗脸,漱口,从今以后,我是农民,农民讲究的不是这些。一条狗飞奔而来,黑白相间的毛色,连狗头都不例外。它瞪着我,昂起头,叫声凶狠。不不,你搞岔了,四条腿的东西,在我面前,这里的主人,轮不到你。熄灯”分析,刚到知青点,不论写环境,还是叙述自己的感受,都是(以镜头捕捉的方式)片段化叙述,没有完整的情节。
(2)由“整个生产队劳力全在为我找鳌。其热情程度,决不亚于耕种自留地。队长走过来,皱起了眉头,四八子也找到了一个,他不给我,说留着自用,老乡们没有不嘲他的”“我问后朝:‘大伯,你几岁了?’‘几岁?三岁!’四八子讪笑。‘乡里人,不问几岁,问多大。’后朝说,‘我五十五喽’”分析,写劳动时的场面,也是片段的组接,送鳖、问年龄等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
(3)由“我第一次注意后朝,是在进村的第二天。我理箱子,发觉饭碗碎了一个,手一挥,破飞进水田”“‘不扔不扔,划了脚不好嘞!’后朝正扛着大锹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水田结了冰,碗片的落点极易辨认。他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大伯!有狼?’我有点激动。‘哪有狼诶,我家的狗子’”分析,对人物的叙述也是不完整的,比如文中出现较多的后朝,也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来塑造他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成化初年,陕西至荆、襄、唐、邓之间,皆长山大谷,绵亘千里,所至流逋藏聚为梗,刘千斤之乱因之。至李胡子复乱,流民无虑百万。都御史项忠奉命捕逐之,死者不可胜计。祭酒周洪谟乃著《流民说》,略曰:“昔因修天下《地理志》,见东晋时庐、松之民,流至荆州,乃侨置松滋县于荆江之南;陕西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侨置南雍州于襄西之侧。其后松滋隶于荆州,南雍遂并于襄阳,垂今千载,宁谧如故。此前代处置荆、襄流民者,甚得其道。若今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业则流民皆齐民矣。”都御史李宾深然其说。至是流民复集如前,宾乃援洪谟说疏上之,上可焉,命原杰往莅其事。
秋七月,北城兵马吏目文会疏言:“荆、襄自古用武之地。宣德间,有流民邹百川、杨继保匿聚为非。正统中,民胡忠等开垦荒田,始入版籍,编成里甲。成化年来,刘千斤、石和尚、李胡子相继作乱,大臣处置失宜,终未安辑。今河南岁歉民饥,入山就食,势不可止,能保无后日之患?经条上三事:曰荆、襄土地肥饶,皆可耕种,远年入籍流民,可给还田土,所附籍者领田土力耕,量存恤之,其愿回籍者听。曰流民潜处,出没不常,乞选良有司为之抚绥,军卫官为之守御,则流民自安。曰荆、襄上流,为吴、楚要害,道路多通,必于总隘之处,加设府、卫、州、县,立为保甲,通货贿以足其衣食,立学校以厚其风俗,则其民自趋于善矣。”上大是之,命都御史原杰采其言用之。
都御史原杰奏言:“信阳、固始等州县,南抵蕲、黄,西接荆、襄,东连凤阳、霍丘,山势绵亘,河流四达,盗易出没。且凤阳、陈州,近皆被灾,流民载道。盗入霍丘,劫帑藏,执县官,民庶骚动,诚宜思患预防。今请于汝宁所属信阳等一十三州县,令二司巡守官选壮丁,备器械马匹。委任二官督之,缉捕盗贼。又信阳军民杂处,奸盗尤众,请调守备南阳河南都指挥官,俾得专御盗贼,禁治银洞。又商城县南接六安州二百余里,四野旷漫,而金刚台巡检司乃在县北,今请迁置县马头山。”诏悉如所言行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今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业/则流民皆齐民矣
B. 若今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业/则流民皆齐民矣
C. 若今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业/则流民皆齐民矣
D. 若今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业/则流民皆齐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酒,古代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B. 侨置,六朝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
C. 版籍,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版”与“版面设计”中的“版”含义不同。
D. 里甲,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里”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中的“里”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成化初年以来,陕西至荆、襄等地大山连绵,河谷幽深,绵延上千里,到处都有流民出没,经常有乘机作乱之事发生。
B. 针对流民作乱之事,周洪谟提出用东晋时的侨置之法来安置流民。皇上采用了这个建议,派都御史李宾去执行。
C. 文会提出在荆、襄两地采取分给流民田土,派好的官员去安抚他们,加设管理机构,设立保甲等措施。
D. 都御史原杰请求在信阳等地挑选壮丁,准备器械马匹,缉拿盗贼等措施上奏后,皇帝下诏全都按照他说的实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流民复集如前,宾乃援洪谟说疏上之,上可焉,命原杰往莅其事。
(2)通货贿以足其衣食,立学校以厚其风俗,则其民自趋于善矣。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到现在流民再次像以前一样聚集,李宾于是引用洪谟的说法上疏陈奏,皇上许可(他这样做),命原杰去处理这件事。
(2)经商做买卖(流通商品)使他们丰衣足食,设立学校来使风俗变得淳美,那么老百姓就自然趋向善良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现在听任那些靠近各县的人落下户籍,远离各县的设置州县来安抚流民,设置官吏,编排里甲,宽缓徭役,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流民都会变成良民了。
“近诸县者”与“远诸县者”一个是指那些靠近各县的人,一个是指远离各县的人,因此句意中要表达的是如何对待这两种人,所以“附籍”应是对“近诸县者”的做法,而对待“远诸县者”则是“设州县”,故此处应在“附籍”后断开,排除BC。
“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应为具体措施,三句都应单独成句,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言词语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版籍”的“版”应为户籍或名册;“版面设计”中的“版”应是上面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版。两者含义不同。
C.正确。
D.“‘里’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中的‘里’含义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里”是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千里”的“里”是长度单位,二者含义不同。句意: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针对流民作乱之事,周洪谟提出用东晋时的侨置之法来安置流民……派都御史李宾去执行”说法错误,原文是“命原杰往莅其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援”,引用;“疏”,写奏章;“莅”,管理,处理。
(2)“通货贿”,流通商品,“足”,使……丰足;“厚”,使……淳美、淳厚。
参考译文:
自成化初年,从陕西到荆、襄、唐、邓之间,都是连绵的大山、幽深的河谷,绵延千里,到处都有流民出没漂泊(的祸患),刘千斤之乱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到李胡子再次作乱,流民大约有百万之多。都御史项忠奉命抓捕驱逐他们,因此而死的不可计数。于是祭酒周洪谟写了《流民说》,大概内容是说:“过去因为修著天下《地理志》,看见东晋时的庐、松的百姓,流落到荆州,于是暂借荆江的南部重置松滋县陕西雍州的百姓,流聚在襄阳,于是在襄西附近暂时设置南雍州。这之后松滋就隶属荆州了,南雍与襄阳合并在一起,延续到今已经上千年了,一直安宁平静。这之前代处置荆、襄流民的,很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如果现在听任那些靠近各县的人落下户籍,远离各县的设置州县来安抚流民,设置官吏,编排里甲,宽缓徭役,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流民都会变成良民了。”都御史李宾很是赞同这个说法。到现在流民再次像以前一样聚集,李宾于是引用洪谟的说法上疏陈奏,皇上许可(他这样做),命原杰去处理这件事。
秋七月,北城兵马吏目文会上疏说:“荆、襄两地自古以来都是用武之地。宣德年间,有流民邹百川、杨继保藏在此处聚集在一起为非作歹。正统年间,平民胡忠等人在这里开垦荒田,才开始纳入户籍,编成里甲管理。成化年以来,刘千斤、石和尚、李胡子接连作乱,大臣们处理不当,最终没能安定下来。现在河南年成歉收百姓饥荒,跑进山里找吃食,来势不可阻挡,能够保证不会有后顾之患吗?向上陈述三件事:(一是)荆、襄土地肥沃,土地到处可以耕种,入籍年限久的流民,可分给他们田土,附入本地户籍的外地人分给他们田地来耕种,按照他们的具体情况救济他们,那些愿意回原籍的允许他们回原籍。(二是)流民躲在大山深处,出没没有规律,请朝廷选择好的官员去安抚他们,派军队保护他们,那么流民自会安定下来。(三是)荆、襄上游,是吴、楚的要害,道路通达,一定要在险要之处,加设府、卫、州、县(等管理机构),设立保甲,通过经商做买卖使他们丰衣足食,设立学校来使风俗变得淳美,那么老百姓就自然趋向善良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很对,命令都御史原杰采用他的计策。
都御史原杰禀奏说:“信阳、固始等州县,南面连接蕲、黄,西面荆、襄接壤,东面连着凤阳、霍丘,山势绵延,河流四通八达,盗贼容易出没。并且凤阳、陈州,近来都遭受灾害,流民满道。盗贼进入霍丘,抢劫钱币财物,抓走当地县官,老百姓骚动不安,确实应该思考预防祸患发生。现在请求在汝宁所属的信阳等一十三个州县,命令二司巡守官挑选壮丁,准备器械马匹。交给两位官员督促,缉拿盗贼。另外信阳军民混杂在一起,盗贼特别多,请朝廷调集守备南阳的河南都指挥官,使他们能专门防御盗贼,治理银洞等地。再有商城县南连接六安州二百多里,四周宽阔,而金刚台巡检司却驻扎在县北,今请朝廷迁移到马头山设置县衙。”皇帝下诏全都按照他所说的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秋
朱梅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秋风渐起时,倍觉塞下景色荒凉,淡薄的秋景凄清、悲凉,惹人忧伤。
B. “淅淅”作响的“金风”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西风”一样,都描绘了一种清凉净洁的意境。
C. 二十多年边疆苦寒,不觉鬓发已白,犹不能回归,词人对困境的描写意蕴丰富。
D. 夏城戍守的将士,是否像我一样有满腔愁怀?共情的思乡愁绪让人更觉伤感。
15. 朱梅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身份特殊,他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夏城屯戍客”有何不同?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14. B 15. (1)夏城屯戍客思乡尚有回归的可能,心怀希望,而驻地藩王虽有南归之心,但没有希望,悲凉绝望中又有怨愤之情流露。
(2)①用典抒情借用潘岳诗文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②借景抒情通过秋天萧瑟的景色渲染忧伤之情,借用鸿雁抒发自己不能南归的忧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B.“都描绘了一种清凉净洁的意境”说法错误,两首词描绘的是秋风起时的凄凉寒瑟之景。“淅淅”是模拟秋风萧瑟的声音,“透衣裳”加重了凄寒之感。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一句,诗人吟诵“夏城屯戍客”,即驻守边疆的人,他们也像诗人一样想念家乡,但还有回去的可能。依据诗句“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可知,诗人身份是驻地藩王,已经二十多年经受边疆苦寒,不觉鬓发已白,秋天到了,天边鸿雁又向南飞去了,而自己却没有回去的希望,不觉心生绝望和怨恨之情。
手法:
(1)用典。由诗句“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可知,《秋兴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作品。此赋先叙述时序变易引起的人情感触:自己虽然已近中年,头发已经花白,但官滞难迁,因而悲秋之感强烈。后写自己不屑与高官显宦为伍,与其居高遭险,不如效法庄子“逍遥乎山川,放旷乎人间”的行为,归家闲居。此赋表达了作者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诗人在同样的季节也表达了自己和潘岳一样的悲伤之情;
(2)借景抒情。由诗句“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幅荒凉,淡薄、凄清的塞下秋景,惹人忧伤;同时“天边鸿雁又南翔”一句中,通过天边鸿雁又向南飞去了的景色描写,抒发了自己不能回去的怨恨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作者在对比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师说》论证结构严密,措辞简练。“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练而形象地表明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的荒谬心态。
(3)《赤壁赋》中写乘一叶扁舟,与友人举酒共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不受拘束,追求自由的心境。
【答案】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②. 小弦切切如私语③. 位卑则足羞④. 官盛则近谀⑤. 驾一叶之扁舟⑥.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弦,嘈,卑,谀,扁,匏,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气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范、态度、气质、气度,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散发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大气是一种① 、心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② 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
你待人宽容,不斤计较,你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你就会赢得尊重。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修养,以诚待人,见贤思齐,学会互相帮助配合,在合作中形成合力,求得发展。
事无论大小,不管好坏,都不要太在意,太当回事儿。切莫一见好事就③ ,兴奋得不得了;一遇坏事就愁眉苦脸,霜打茄子一样蔫头耷脑。遇事不敢担当,怎么能成大器?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中,前面用了三个“你”,然后转换成“我们”,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答案】17. ①“海纳百川”或“虚怀若谷”;
②“泰然自若”或“从容不迫”;
③“喜形于色”或“眉开眼笑”。
18. ①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距离,就像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谈,分析一个人具有心胸和气度的好处,增加亲切感,说理时更具有感染力。
②转换成第一人称,由分析道理转到谆谆教诲,加重了强调的口吻,很郑重地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有开阔的心胸气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中有“心怀日月的气概”的提示,所填写的词应有大度、容纳之意,故可填写“海纳百川”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
第②空,语境强调的是从容之意,修饰“气量”,故可填写“泰然自若”或“从容不迫”。“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一点也不慌乱。“从容不迫”,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第③空,语境强调不要一见好事就兴奋得不得了,所填写的词应有“忘形”“过度高兴”之意,故可填写“喜形于色”或“眉开眼笑”。“喜形于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十分高兴。“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你待人宽容,不斤计较,你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你就会赢得尊重”,连用三个“你”,似乎作者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对话,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分析一个人具有心胸和气度的好处,运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增加亲切感,说理时更具有感染力。
后面的句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修养,以诚待人,见贤思齐,学会互相帮助配合,在合作中形成合力,求得发展”,由第二人称“你”转为“我们”,语气由亲切转为郑重,调每个人都必须有开阔的心胸气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怎样,① ;没有越怎么样就越好,只有适度最好。② ,也不会“消沉”,更不会平庸,而是选择最佳的一个“点”,最适合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的“心灵平衡器”,让我们永远不急不躁,沉稳有度。
意识与物质,它们同时产生,而且一方不存在,③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曲解对方,但又无法完全脱离对方。意识与物质本就同生共灭,生命静止,这个本体的意识也就消失了。
哲学的本质是“思考的学问”,而不是争论、辩论的学问,更不是否定别人。经过历史的长河,使思考得出重要的花朵。我们需要站在那些前辈“巨人”的肩膀上,拥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去看向更高更远的彼岸。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平衡器”是用来调节双方或多方力量,使之和谐,不偏重失衡的工具。把“适度的点”解读成“心灵平衡器”,有什么含义?分析这样命名的缘由。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 ①只有相对怎样 ②适度不会“激进” ③另一方也会感到“孤独”
20. “心灵平衡器”就是指人在精神上保持平稳,不急躁不消沉,始终控制情绪,不偏斜。命名缘由:通过仿造改用成词,推陈出新(或运用比喻),说明对自己的精神控制、情绪把握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一旦失控,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1. 示例:经过历史的长河,思想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过思考得出重要的结论。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其实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怎样”,说明后面说的应是与前文相反的“不绝对”的情况,而根据后面“只有适度最好”可知,这里说明的应是相对的情况,故可填“只有相对怎样”。
第二处,根据后面“也不会‘消沉’”可知,前面应填的应是与“消沉”相反的情况,而且前文“只有适度最好”后用了句号,说明挖空处是另起一句,应加上句子的主语,故可填“适度不会‘激进’”。
第三处,前面“他们同时产生”讲述的是意识和物质在产生时“相生”的情况,而根据后文“而且”可知,此后描写的可能是这两者“相伴”的情况,故可针对“而且一方不存在”填写“另一方也会感到‘孤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一段“心灵平衡器”前所说的“……也不会‘消沉’,更不会平庸,而是选择最佳的一个‘点’,最适合的‘点’”,以及后面“让我们永远不急不躁,沉稳有度”,可知此处所指的“平衡”是指心态上的不急不躁和心态沉稳。由此可知“心灵平衡器”的含义:指人在精神上保持平稳,不急躁不消沉,始终控制情绪,不偏斜。
作者用科技与生活中常见的“平衡器”这一固定用语(如“弹簧平衡器”“木质平衡器”)来比喻我们对待心灵和精神应有的态度,在手法上推陈出新,在意义上则突出“平衡”的重要性,说明把控好自己的精神和情绪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平衡器通过保持平衡,可避免悬挂对象坠落并且可以手动锁止被悬挂物的装置,因此,作者在这里就是想要说明我们应当把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失控的重要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思考得出的是结论,而思想才会绽放出花朵,注意比喻修辞,应修改“思考”与“花朵”搭配,或者修改“花朵”与“思考”搭配。
第二处,成分残缺,“经过……使”,介词和使令动词连用导致句子主语残缺,应删去其中一句。
因此可修改为“经过历史的长河,思想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过思考得出重要的结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驾校学员抱怨科目二倒车入库太难,不是倒库不入就是倒库压线,为此很是烦恼。其实,倒车入库并不难,只要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就很简单。对于倒车入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看点。说到看点,学员就必须了解两个原理:三点一线原理和平行原理。三点一线是眼睛、车身某一位置、地面上的标志,当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便可确定车的位置;平行原理就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运用。倒车入库时,在反光镜里看到车身与地面上的线平行了,实际上车身基本就正了。
掌握了以上两个基本原理,倒车入库就变得轻而易举。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考驾照学习科目二这一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并说明掌握了以上两个基本原理,倒车入库就变得轻而易举,从而提醒考生做事要遵循原理,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样做任何事情就可以轻松过关;反之,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原理,一味蛮干,就会事倍功半,与目的背道而驰。而审题的重点,除了找到“原理”这一关键词外,还需要能够把这种思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联想,深入思考,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
写作时,可以引用材料,从学车这一生活事件引入话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阐明尊重科学原理,善于总结规律的重要性。其后,则可分别从掌握原理可以事半功倍、掌握原理才能实现目的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这里进行论证,引用论据的时候就要注意,必须结合广泛的历史或生活进行写作,而不能再仅仅针对学习科目二这一事件本身了。如,可利用庄子《庖丁解牛》的相关事例。其他厨师处理一头牛,只能用蛮力,因而时常换刀。而庖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够掌握牛生理结构的原理,从而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为我们演绎了“刀尖上的艺术”。由此,也可在行文最后结合我们的日常学习,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如学习数学,应该在掌握数学原理的基础上去解题,而不是只知死练题海战术,不知总结规律等。
立意:
1.做任何事情都要寻找并把握事情发生发展的原理。
2.符合事物发展的原理,做事就会得心应手。
3.抓住规律,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