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3.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
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
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或“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
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带来的后果是,不仅基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
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
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
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的“天久一分”、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
——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
——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
B. 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
C. 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
D. 西方社会科学界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并未真正认识到各国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各有侧重。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
B. 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
C. 材料既对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
D. 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下表现的具体分析。
3.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但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对于构建文明多元发展的世界秩序有积极意义。
B. 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C. 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极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 更多不稳定因素。
D. 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
4. 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阅读下边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
相关时间点
中国
美国
工业化起步时间
20世纪50年代
19世纪中叶
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间
2030年
2030年
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时间
2060年
2050年
【答案】1. D 2. A 3. D
4. ①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②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
③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
5. ①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
②中国制定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曲解文意,原文中首段“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不是首要问题。
B.目的和手段颠倒,原文第三段有“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是策略,而“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是目的。
C.选项省略了条件。根据原文第4段内容“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可知,“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应当是“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结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错误,原文为“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可知材料一第四段引用戈尔纳的观点,意在指出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异化为种族中心主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强加因果,原文所说的“同”是指“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材料二第2段),这种“同”带来的后果是“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材料二第2段),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而是要学习借鉴与本国不同的文明,即达到能“容异”的“和”的状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可概括出,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结合“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可概括出,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
结合“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可概括出,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诗句“20世纪50年代”“19世纪中叶”“2030年”“2030年”等数据可分析出,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休”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
结合“2060年”“2050年”的数据及原文“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的‘天久一分’、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可知,中国制定了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园(节选)
董夏青青
晚上熄灯前,供应保障分队的人回来了。狗妈被俩人扶着,搀进了医务室。狗妈嘴唇受伤豁了个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
三排长说,出发热食前送的路上,他们走了近九公里的路程后,缺水、干燥让人的喉咙像被钢丝球刷过一样刺疼。三排长原本让另外两个战士去替狗妈他们,但那两个战士刚抬着高压锅走了没几分钟就迈不开脚了。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就在接过高压锅把手的一刻,狗妈身体向左一倾,脚一滑踩进了沟里,被高压锅的重力瞬间压倒在地。可还没等身边人上前扶起,狗妈就像根被压倒的弹簧一弹竖了起来,迅速爬起时又抬起了锅,并对另一侧的人说,抓紧啊,前面的兄弟还等着。
等他们将给养送上5410高地,下少人都看见了狗妈的手。他的手冻得发紫,手掌上的皮都粘在了高压锅上。
返回途中,三排长一行人遇上了驾驶平地机在执行道路平整任务的工兵团的弟兄。因为要平整的道路已经跑不动车,必须到别处取土进行平整,他们刚才四处查看,发现离道路最近的一处山坡就可以取土,但山坡上有一道手腕粗的光缆经过,得有俩人举着才行。
三排长问了一句,谁跟我去?没人应声,但狗妈已经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长还没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经上前双手举起光缆,示意可以取土作业了。
狗妈和排长在漫天大雪中坚持了半个多钟头才放下光缆。在往连队走的路上,有人要去扶狗妈,都被他甩开了,于是眼瞅还差几步到连队,狗妈就地趴倒。
夜里,军医给狗妈输上了营养液。我去医务室看他时,军医下班排送药,屋里只有狗妈和炊事班班长。狗妈蜷在椅子上,佝偻着背,抬起硕大的双眼望着我。
“狗妈,最近遇上啥事情了?”我拉过凳子坐下,“你讲话不方便可以写下来,觉得安排给你的工作太多,任务太重太辛苦,也可以告诉我。”
狗妈看看我猛地摇摇头,又留心看了眼他班长。
“他知道啥叫‘辛苦’?”炊事班班长俯下身子扭头看着狗妈说,“比我还扛造,多稀奇。”狗妈抿着嘴缝起眼睛,低头时像笑了笑。
“是最近他家里的事搞得他脑袋发胀心也慌。”炊事班班长指了指狗妈。
狗妈受了伤合不上的嘴唇有些抖动。不置可否。“家里怎么了?”
“他爹,就是他继父,帮邻居家架太阳能的时候从屋顶摔下去了,只躺了几天就走了。”炊事班班长说道,“他妈想告诉他这个事,打了几十个电话也接不通。上星期排队轮到他打上了卫星电话,联系上他妈想问问家里情况。这孩子就问,说咋了妈,你咋哭了?他妈就说,你应该问你爹咋了,他说,我爹咋了?他妈就说,两个多月快三个月了,你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吗……”
狗妈被炊事班班长的话激起了回忆和痛楚,伸出没输液的那只手比比画画,“我后爸……从我九岁……就养起我和我妈,真正的好人……”
随后,狗妈将手搭回座椅扶手,耷着脑袋看自己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狗妈已经是今年连队里第二个父亲故去时未在其身边的孩子了。
“别太难受。”炊事班班长不带犹豫地说道,“不是和你说过吗?我亲爹就在我旁边五米不到的一条河道里淹死的,我一丁点感觉都没有。”
这时我诧异地抬头,但对面的炊事班班长的表情没有一丝波澜。自从我们于北疆兵团农场的初中学校毕业,再到在连队里见面,仿佛中间这十来年的时间,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
“你是该好好干,把家顶起来,但指导员儿和我坐在这里陪着你,就是因为你最近这样不叫好好干,你这是糟蹋身体。”
“我想……”狗妈说,“我想孝顺,他说他不缺钱花,就是缺个说话的人,他说现今找个听你说话的人不容易,去喝茶聊天还要买茶位费。我当了兵,他说的话我就听得懂了。”
狗妈说罢,一时间无人接话。这时,军医回来了。军医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拽着自己的袖口,袖子上兜着他要给我们看的东西。
“快看呢哎,今天的雪花有股香气。”军医亢奋地说,“快,你们谁有绿茶?”
“你喝过他的普洱茶没有?”炊事班班长对我说,“那个味道我一直说觉得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在屋里和你们一起说话的时候我总算想起来了,是苦杏仁,咱兵团农场那个杏园里的苦杏仁。”
“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他问道。“当然记得。我不假思索地问答。
他说的杏园,包括杏子、杏仁的味道,我当然都还记得。我十岁之前的童年就是在杏园里,和酸杏子、甜杏子、红杏子、黄杏子、毛杏子、光杏子做伴长大的。在这记忆里,那时候的炊事班班长还是北疆和静县兵团农场三连的外地农民的子弟。
我和他重逢于这片被军医称作“地球脑袋顶上突爪的隆起、最孤独的犄角”之地。我、连长和军医一直警惕地观察连队里的每一名战士,唯恐他们会因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举动。但在炊事班班长看来,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头吃不完。我们之所以出现在此地,正是血液里带来的世代对苦味的眷念。
可当我也有了孩子,或成为某个孩子的继父,难道能够向其绘声绘色和头头是道地描述的,就只有这份苦味么?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狗妈手受伤仍然坚持抬压力锅,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等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其坚强勇毅的性格。
B. 文中“我”关心狗妈是否任务太重时说的“辛苦”,与炊事班班长嘲讽狗妈时说的“辛苦”,意思是不一样。
C. 炊事班班长对当年父亲的意外去世一直耿耿于怀,但为了安慰因失去继父而难过的狗妈,班长装作毫不在意。
D. 本文的边防战士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同时也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人物形象丰富立体、真实感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叙写了连队送给养上高地的情节,将狗妈与另外两个战士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
B. 文章刻画了战士“冻得发紫”的手,“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等细节,侧面展现出戍边环境的艰苦。
C. 文章以反问结尾,与上文狗妈和炊事班班长的故事内容相呼应,启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和面对“苦味”。
D. “杏园”是小说的重要意象,杏仁的味道引发了“我”对童年的回忆,给冰雪凝严的现实增添了温情。
8. 文中狗妈、炊事班班长以及“我”对生活中的“苦味”,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狗妈深陷痛苦难以自拔,甚至自我戕害转移内心的痛苦。
②炊事班班长认为人生的苦是吃不完的,只有靠时间和强大的内心去消解痛苦。
③“我”肯定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也在思考如何帮助战士们化解痛苦。
9. ①先用倒叙交代狗妈受伤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中间插叙了“我”与炊事班班长之间的旧事,使情节更合理,丰富了内容。
③这样的叙述结构使时空交错,叙述更加灵活,情节起伏变化,引人入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为了塑造其坚强勇毅的性格”错,“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是为了表现他因内心痛苦而逞强。
B.两个“辛苦”都是身心疲惫,意思是一样的。
C.“装作毫不在意”错,不是装作不在意,是已经逐渐淡然悲伤。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对比”错,“那两个战士刚抬着高压锅走了没几分钟就迈不开脚了。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两个战士也是在送给养时累到的,狗妈与另外两个战士的行为没有形成对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态度的能力。
①结合“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就在接过高压锅把手的一刻,狗妈身体向左一倾,脚一滑踩进了沟里,被高压锅的重力瞬间压倒在地”“狗妈已经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长还没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经上前双手举起光缆”“你最近这样不叫好好干,你这是糟蹋身体”“我后爸……从我九岁……就养起我和我妈,真正的好人……”可知,狗妈是因为后爸去世自己不知道,也不能尽孝,深陷痛苦难以自拔,甚至用强烈的工作来麻痹自己,自我戕害转移内心的痛苦。
②结合“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在炊事班班长看来,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头吃不完”可知,炊事班班长认为人生的苦是吃不完的,只有靠时间和强大的内心去消解痛苦。
③结合“我、连长和军医一直警惕地观察连队里的每一名战士,唯恐他们会因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举动”可知,“我”肯定连队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也在思考如何帮助战士们化解痛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结构特点的能力。
①小说开头“狗妈被俩人扶着,搀进了医务室。狗妈嘴唇受伤豁了个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先用倒叙交代狗妈受伤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中间“自从我们于北疆兵团农场的初中学校毕业,再到在连队里见面,仿佛中间这十来年的时间,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插叙了“我”与炊事班班长之间的旧事,使情节更合理,丰富了内容。
③文章开篇用倒叙手法,叙写了连队送给养上高地的情节;再写前往和返回途中狗妈的行为表现;夜里“我”去医务室看望受伤的狗妈,与狗妈和炊事班长之间对话交流,插叙了“我”与炊事班班长之间的旧事。这样的叙述结构使时空交错,叙述更加灵活,情节起伏变化,引人入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胐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犬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指凭借,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字含义相同。
B. 特,指特别,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字含义相同。
C. 归,通“馈”,赠送,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字含义相同。
D. 素,指旧交,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相如素贱人”的“素”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门见山,直切话题,认为“忍”是天下之大勇,接着论述了其表现和原因。
B. 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
C. 苏轼认为,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张良还冒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
D. 苏轼并未对张良及其功业作全面评价,而是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14. 张良为何堪称豪杰之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HKP 11. A 12. C
13. (1)况且有报仇的志向,而不能居于人下的,这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烈。
(2)太史公司马迁对张良有点疑问,认为张良应是体格魁梧壮伟的人,然而他的外貌竟然如同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不相称。
14. ①具有盖世之才;②具有诛灭暴秦的远大志向;③磨练出了能忍的度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郑国国君袒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庄王说:“那里的国君能屈居人下,一定能让他的百姓信任、服从。”
“庄王”作“曰”的主语,故“庄王”应与前文断开;
“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为“曰”的宾语,是庄王说的内容,故“曰”后应停顿;
“下人”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
故选HK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而且它的气势不可以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B.“含义相同”错。只;特别。句意:而只想出荆轲、聂政这种行刺的计谋/诏书特地下达。
C.“含义相同”错。归附;通“馈”,意思是赠送。句意:归附吴王,做吴王的奴仆侍妾/从郊外采来白茅草赠送给我。
D.“含义相同”错。旧交;向来。句意:老人与张良不是旧交/况且蔺相如一向是身份地位低下的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错。此处对应的原文是“虽有贲、育,无所获施”,意思是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报”,报仇;“下人”,居于人下;“是……也”,表判断。
(2)“以为”,以……为;“乃”,竟然;“称”,相符,相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由原文“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可知,张良具有盖世之才;
②由原文“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可知,张良具有诛灭暴秦的远大志向;
③由原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可知,张良磨练出了能忍的度量。
参考译文:
古代所说的英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出凡人的节操。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耐的事,一个普通人受到了欺辱,就会拔出刀剑,挺身搏斗,这算不上是勇敢。天下有真正勇敢的人,他突然遇到变故而不惊慌,无故受到触犯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极大,而他的志向深远的缘故。
张良从桥上的老人那儿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也哪里知道那不是秦朝隐居的高士,出来试探张良的呢?观察那老人稍稍显露出的用意,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之义,但世人不细察,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这也已是不对的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这件事上。当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在兴盛时,秦始皇用残酷的刑法对待普天下的士人,那些平时无罪而被杀戮的人多得不可计数,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秦朝实行的刑法太峻严,它的锋芒不可触犯,而且它的气势不可以凭借。张良不能克制愤怒的情绪,想凭一人的力量逞强击杀秦始皇。在这个时候,张良能脱险不死与遭险而死,当中只差一根头发的间隙,这也已是很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之类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而去死。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而只想出荆轲、聂政这种行刺的计谋,靠着侥幸而不死,这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痛惜的原因啊。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来狠狠挫辱张良,张良如果能够忍耐的话,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楚庄王讨伐郑国,郑国国君袒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庄王说:“那里的国君能屈居人下,一定能让他的百姓信任、服从。”于是就撤兵而去。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国围困,就率臣下妻子投降吴国,做吴王的奴仆侍妾,长达三年而没有倦怠之意。况且有报仇的志向,而不能居于人下的,这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烈。而老人认为张良才华有余而担忧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挫辱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习气,使他能忍住小愤怒而成就大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与张良不是旧交,突然在野外相遇了,就让张良做捡鞋穿鞋这类奴仆婢妾的差事,而张良也自然而然地顺从去做而不以为怪,这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慌,而项羽不能使他暴怒的原因。
太史公司马迁对张良有点疑问,认为张良应是体格魁梧壮伟的人,然而他的外貌竟然如同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不相称。唉,这也许正是之所以为张良的原因吧!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菊
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菊》前四句今昔对照,展示了诗人看见菊花时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
B. 《晚菊》中,诗人驻足观赏菊花,甚至摘下一捧带回家去,可见诗人对菊花的喜爱。
C. 《问菊》中,诗人想要询问秋讯却无人回答,无奈喃喃自语,用手轻叩东边的篱笆。
D. 《晚菊》中说“无与语”,《问菊》中说可与菊“话片时”,貌似相反,实则情感相似。
16. 这两首诗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答案】15. C 16. ①《晚菊》触景生情,菊花盛开、惹人怜爱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②《问菊》托物言志,诗人以菊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孤独寂寞的感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用手轻叩东边的篱笆”错,“叩”的意思是“询问”,“东篱”代指“菊花”,“负手叩东篱”在此处的意思是“背着手询问菊花”。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晚菊》: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作者写自己不同时期看见菊花时的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少年时,看见菊花非常高兴,而今却总是感叹不已。“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菊花盛开、惹人怜爱,但作者却说“无与语”“奈悲何”,应是菊花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问菊》:
在这首诗中,菊花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首联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道出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环境,由此流露出迁谪之意。
(3)汉武帝欲派使者出访南越,终军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也常以“长缨”入诗词,表达杀敌报国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吾尝跂而望矣 ②.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④.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⑤. 问长缨何时入手 ⑥. 缚将戎主(平生又欲慕贾谊,长缨直请系单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跂、博、暮、缚、戎、慕、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 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的 。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 ,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雳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为几个较短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
20. “包浆”本来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年代越久,“包浆”越厚。“出圈”指明星超出粉丝小范围,进入公众视野。请赏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妙用。
【答案】18. 卷帙浩繁/浩如烟海;当务之急/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别出心裁
19. 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20. ①“包浆”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出圈”写出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
②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是说历史典籍很多,可填“卷帙浩繁”或“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篇幅很长。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②语境是说如何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文化创新类节目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或者说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填“当务之急”或“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不二之选:没有比这个选择更好的了。灵丹妙药:意思是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③语境是说河南卫视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办法,可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分析第一分句。“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可将“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提到前面作状语,改成“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日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
分析第二分句。“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将“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提到前面作状语,删掉“使”,将“它”放到“依然”前面作主语,改成“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最后整理答案: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①“包浆”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句子“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用来修饰传统文化,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
“出圈”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句子“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出圈”指的是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
②“包浆”是传统词汇,“出圈”是新生词语,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 ChatGPT这项人工智能应用在全球爆火,因其具备快速生成文本的能力,许多人用它来充当“枪手”写文章。光明中学将举办首届戏剧节,负责宣传的小红利用ChatGPT生成了一封决赛邀请函送给评委老师,但这封邀请函在措辞上存在四处错误,请你分别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
我校将于本周四下午4点在大礼堂举办首届戏剧节决赛评选活动。真诚邀请您趁机莅临决赛现场担任评委,请您抛砖引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次比赛参赛剧目众多,演出将会十分精彩,敬请出席观摩。决赛时刻,不容错过!
此致
敬礼!
光明中学戏剧节组委会
【答案】①“趁机”改“到时”或“届时”。
②“抛砖引玉”改为“不吝赐教”。
③“观摩”改为“观看”。
④“决赛时刻,不容错过”,应该改为“决赛时刻,敬请期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趁机”用词不当,改为“到时”或“届时”。
(2)“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感***彩使用不当,应改为“不吝赐教”。
(3)“观摩”用词不当,“观摩”,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不合评委这一对象,改为“观看”。
(4)“决赛时刻,不容错过”,属于号召性语句,“容”,允许,态度太生硬,适合说给观众听,不适合对评委说,应该改为“决赛时刻,敬请期待!”
22. 基于小红利用ChatGPT生成邀请函出现的问题,光明中学的学生展开了“人工智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正方有以下观点:
①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从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到医疗行业的远程操作,人工智能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②人工智能的决策基于之前的数据记录和算法组合,相比人工更为精准,可以在各项工作中完成得更为出色。
③人工智能可以连续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人从简单烦躁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一种进行反驳。要求:先填你要反驳的正方观点序号,再进行反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每条反驳不超过45字。
所选序号:( )
反驳理由:
【答案】①人工智能虽然带来很多便利,但人们也因此会增加对机器的依赖,心理和思维能力会降低。
②人工智能并非在所有工作中都比人工更为出色,例如它们很难胜任需要创新、自主思考的工作。
③人工智能不间断工作,就会取代许多低技能工作,带来大规模失业,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题目要求站在反方立场上反驳正方观点,考生需要基于正方观点,进行逆向思维,挖掘其相反的作用。
比如,正方看法①中谈到了人工智能的便利,考生则可以从“便利”的反作用去谈,比如人们会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思维能力下降的负面作用;
正方看法②中提到人工智能的精准,这一点人类可能无法企及,但考生可以从人类劳动力的优势入手,谈工作中的创新性和人文情怀。
正方看法③句强调人工智能工作效率高,可以解放人类,却忽略了这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工人失业,反方可据此进行辩驳。
按照以上思路,选取合适的角度,对正方的看法进行反驳,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朱熹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意思是人性本善,但知觉有先后之分。后知后觉者通过效仿先知先觉者可以明白事理,恢复人性最初的善良。在生活中,先知先觉者往往能觉察事物的变化发展之道而成为开路先锋,后知后觉者因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而慢人一步,这是否意味着后知后觉者就是被动可悲的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朱熹关于人性善有先觉和后觉之分,后觉者在效仿先觉者之后也可以恢复人性最初的善良引出,然后论述,先知先觉者往往能成为开路先锋,而后知后觉者是否就被动可悲吗?
从材料来看,重点在对于后知后觉的论述分析,后知后觉是否就是被动可悲?写作时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你可以认为可悲,因为他们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总是慢人一步,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成不了开路先锋。而如果你认为不可悲,可以分析理由为,后知后觉者虽然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前面有先知先觉引路,有可效仿的对象,不需要自己再去开拓,失败的机率小,并且最终他们也能成功,因此说,他们虽为后知后觉,但并不是可悲。
认为可悲,就是因为后知后觉永远没有自己的方向,永远跟在人后,缺乏自我,比如在一些技术开发上,有些人是先知先觉,人家先开发出来自己占主动,而后知后觉跟随其后,要想用人家的技术,自然就要受制于人,从这个方面来看,后知后觉是可悲的。认为不可悲,就是说,跟随别人,没有风险,省去很多走弯路的时间,这在现实当中也有很多例子。虽然没能成为先锋,但并不妨碍其成功。
写作的时候,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比如认为可悲,可以在首段明确观点:后知后觉是可悲的。然后在主体分析,为什么是可悲的,可以列举相应的内容;接下来再分析,怎么才能使后知后觉成为先知先觉。最后再表达:即使是后知后觉也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气馁,通过自己努力也能成为先知先觉。
立意:
1.后知后觉真可悲。
2.后知后觉不可悲。
3.让后知后觉变先知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