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
在马可·爱德蒙森的心目中,理论应该能被反驳,应该具备“使文学充满活力的潜能”。而一旦将文学视为“难以驾驭的能量”,理论就会滑向“焦灼的单线思维方式”之中,就会威风凛凛地对文学实施“驱逐、压制、带倾向性的颂扬、代价惨重的辩护”。
苏珊·桑塔格对理论的抵制表现在她对阐释的独特分析和评价中。她坚决反对对艺术进行阐释,认为阐释是一种概念化的活动,即从作品整体中抽绎出思想,使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同化于文化。阐释背离了艺术的特征,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
在所有关于理论的讨论中,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按照常理,常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基本道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是,卡勒却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更加确证了自身的这种特质: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一种推测探究的动能。
在当前反思性语境下,我们试图提出“理论的文学性”命题,以化解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恢复理论的信誉。“理论的文学性”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理论的文学性在场。文学与理论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理论是关乎文学的,但是理论一旦形成,就可以超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言说方式。理论既可以以文学为言说对象,也可以以自身为言说对象。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这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理论文本的生成中,文学性不单是文学的特点或品质,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借助这种视角和工具,理论实现了对理论之不可言说之域的抵达。文学性作为理论的在场,要求理论对形式有一种特殊的尊重意识。唯有形式,超越了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有能力抵达本源的世界。从形式进入,能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理论的文学性言说。既然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文学性有助于理论抵达理论无法呈现之域,那么,文学性就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手段,更应该是理论自身,是真理呈现的方式。相应地,理论,无论是知识生产还是理论言说,无论是讲述还是陈述,都不应该将观点、论据、论证的逻辑自洽视为唯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文学理论的书写更应该是多维的、丰富的、指向内心经验的、更具反思精神气质的,因而是更具文学性的。信念、价值、经验、情感、事件、隐喻、图像和叙事等,正是理论文学性言说处理的问题。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悟、反思等概念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文学性言说之于文学理论,不是一个技巧、策略的问题,实际是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理论如何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的故事,文学性言说是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论之所以造成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B.苏珊·桑塔格从阐释的角度抵制理论,因为阐释会对艺术作品整体造成破坏。
C.乔纳森·卡勒所说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念的批评这个观点违反了常识,有失偏颇。
D.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身的特质是,理论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应该怎样化解两者的紧张关系。
B.文章引用马可·爱德蒙森的观点,阐述理论如果压制文学的活力,试图“驾驭”文学,文学与理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C.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把“理论的文学性在场”和“理论的文学性言说”并举,用对比的方***述了“理论的文学性”。
D.文章以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为创作动机,深入浅出,探讨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回答了文学是否需要理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性的基本在场,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
B.理论应当借助形式,超越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抵达本源的世界,去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C.文学理论以多维、丰富的形式,使用隐喻、象征等概念工具,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
D.文学性是制衡理论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机制,也是理论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之所以造成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错误,强加因果。由“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可知,之所以关系紧张,是因为“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
C.“违反了常识,有失偏颇”错误,曲解文意,由“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可知,文章没有否定乔纳森·卡勒的观点。
D.“理论不是一种体系”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可见理论是体系,也是反思怀疑的气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C.“用对比的方法”错误,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运用了道理论证,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错误,于文无据。由“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悟、反思等概念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可知,文中并没有“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的相关表述。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方和北方二氧化硫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是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也偏碱性,飘尘也偏碱性,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但是由于受制于当时的单一模式和计算能力,一直没能开展相关的定量研究。
随着人们对沙尘暴关注的升温,科学界对它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现在,科学家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研究员说:“沙尘暴确实降低了酸雨的酸性。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韩国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始于人类出现之前,也将继续存在下去。对于它的存在,我们很难用“好”与“不好”的标准来评判,自然界自有它的一套法则。我们对沙尘暴的认识和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在自然的奇伟面前,我们总是像个好奇的孩子。
(摘编自周元春、柳旭《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
材料二: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风与沙尘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是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主要自然源之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尤其每年3~4月份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段。同时,沙尘暴也是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强沙尘暴能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毁坏农田、城市和村庄,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甚至能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沙尘暴的发生多少与人类活动有关系,但根本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北方地区连年少雨干旱,土地裸露,土质松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尘;二是有蒙古气旋的存在,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有冷气气流将卷入高空的沙尘携带到了远方。也有研究表明,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也有对应关系,尤其与人类对自然环境与资源过度的“索取”——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有着直接关系。大规模开采矿石和交通建设,围湖造田,过度垦荒,过度载畜放牧,草场沙化退化,滥伐森林、灌木、杂草,等等。
(摘编自《闲话沙尘暴》)
材料三:
怎样防止沙漠化,抵抗沙尘暴?许多媒体都鼓吹“造林万能论”,长江发洪水,人们的结论是种树才能制止;北京来了沙尘暴,
人们想到的也是种树;于是有了“三北防护林”等庞大的造林工程。
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类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既然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已经完全进入典型的草原自然带,“三北防护林”还能是防护林吗?似乎改称“三北防护草原带”更为妥当。其实,人们应该做的也就是从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退回来。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摘编自单之啬《被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酸雨在我国北方的出现远少于南方,这是因为北方风沙多,来自沙漠的偏碱性的沙粒中和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
B.沙尘暴既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也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
C.植树造林以防止沙漠化,抵抗沙尘暴、洪水,这种应对策略并非万能;还得遵循地理学的自然带与地域分类规律。
D.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森林,是因为它吸收的来自沙尘暴中富含的铁元素远高于森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的论断,以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沙尘暴可以降低酸雨的酸性。
B.材料一中“在自然的奇伟面前,我们总是像个好奇的孩子”这一句生动形象,强调人类对自然奥秘还有很多尚未认识的地方。
C.材料二阐释了沙尘暴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性,分析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环境原因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因。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论及沙尘暴对于环境的有利的一面,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侧重谈到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6.媒体对沙尘暴常见的描述有以下几种情形;(1)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惩罚;(2)沙尘暴近些年来愈演愈烈;(3)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4)大量沙尘暴毁地埋城,残害生灵;等等。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①上述媒体对沙尘暴危害人类环境的描述,明显存在“妖魔化”的偏向,既不客观、公允,也不科学、辩证。②沙尘暴固然不宜美化,但也不可“妖魔化”。沙尘暴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③沙尘暴对于降低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对于抵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都有重要影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这是因为北方风沙多,来自沙漠的偏碱性的沙粒中和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错误,以偏概全,由“北方土壤也偏碱性,飘尘也偏碱性,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可知,除了与沙漠有关,还与北方的碱性土壤及其飘尘有关。
B.“但归根结底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所述“沙尘暴的发生多少与人类活动有关系,但根本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可知,根本原因是自然因素。
D.“是因为它吸收的来自沙尘暴中富含的铁元素远高于森林”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且由该句也可以看出“远高于森林”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侧重谈到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错误,材料二谈到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但材料三侧重谈的是如何科学看待“沙尘暴”的问题。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见解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以媒体描写的沙尘暴的情形引入,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对待上述描述沙尘暴的态度。
综合“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惩罚;沙尘暴近些年来愈演愈烈;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大量沙尘暴毁地埋城,残害生灵”可以看出,媒体眼中的沙尘暴百害无利,蚕食人类家园,将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并且全部是人类破坏环境的结果。
由“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循环的过程”可知,文本认为人类不应将沙尘暴“妖魔化”,沙尘暴确实会带来灾害,但是沙尘暴也有其好处,如“沙尘暴确实降低了酸雨的酸性……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由此可见,媒体对于沙尘暴的描述存在将沙尘暴“魔化”的倾向,有失客观、公平,也不够科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子猷[注]
何其芳
“难道天已要亮了吗?”
从动了一下的棉被的边缘上滑进一丝冷气,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然而这如此皑白,如此澄静地亮着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这时已能肯定地在心里说一个字了,那个字是:雪。
他起来了。趿着鞋把窗门一扇扇打开,雪已停止了飘飞,外边的窗角都垫着一窝新雪,不自觉地把指头去试触一下,雪可爱幽冷。再从窗子平望出去,望得见的只是白色,在黑夜里显出澄静。在室内轻轻巡行一周,最后把门闩推开。随着门的开,是一声,“筼青!”
来的是一个清瘦的童子,和他手里的一个黝色的陶壶。
“不要甚么下酒物么?”
“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指着窗外。
又轻轻在堂室内走着。重新凝睇窗外:这雪,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这温柔是只允许人感到的。——就只感到不已够了吗?他心里做一种聪明的微笑,脚步不自觉地重了起来。
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
举起眼。远远的,那个方向,使他想起戴安道。今夜真怪,一觉醒来,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说不出的模糊不定,虽说一切都似乎更清楚,更亲近。
是这雪!
他于是要从雪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
王子猷和童子筼青在一只船里。船小小的,然而清洁使它不觉得窄促,没有一片帆,一半舱篷来遮蔽它向圆圆的蓝的天空仰视。幽暗的水柔滑地抚摩过它身边,流着永远的静寂。
天亮。
灰暗的黎明告诉一切将有一个冬季的阴天。
王子猷从桨打起的水花里望到河岸,从河岸的丛林里望到天边,天边就似乎在丛林的枝巅。“划拢岸去。”
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王子猷望着这一径白雪,不忍踏上它,又想踏上它,最后,一步步向前走去。
出了林,是平坦的田野。有短短的木桥,有冰锁的小溪,有一声声鸡啼夹着凄冷,有一家家晨炊的烟袅上天空。
路从一家草屋的前面过身。那门前的土坝上,站着一个农夫模样的中年人。
“两位走路的先生真早。”一个笑着招呼。
王子猷停住脚步,向农夫说,“我们是从山阴来的,打算去访一个朋友。”
“在什么地方?”
“剡县。”
“不想歇歇脚吗?我还可以给两位先生准备早饭,如不嫌——”
“那么,恭敬不如从命。”
“到灶屋去坐,有火,暖和暖和吧。”
所谓灶屋就是左手边现着更阴暗的门。
一个两眼的灶占了屋的一角,灶门已亮着火光,流出湿柴的味,灶背已有一个中年的女人在做饭。
“这两位先生是从山阴来的,将在我们这里吃早饭。”
女人放下做着的事,带一点忙乱到堂屋去搬板凳。
坐定,男人陪着说话,女人仍带一点忙乱跑进跑出,拿东拿西,做着早饭。
“今年雪真大。”
“是的,明年一定是很好的年成。”
“真是扰乱了你们。希望不要因为我们,在饭菜上多些麻烦。”
“没有的事。便饭便饭。”
饭要熟时,那女人问:
“午郎呢?”
“一定在外面耍雪。我去喊他。”男人起身。
外面是“午郎”“午郎”和一个五六岁孩子答应的声音。
孩子带着顽皮的神气跑进来,看见两个生人,瞪着惊问的眼,不动,一双红红的手。
女人从堂屋摆了碗筷进来,走近孩子——
“你瞧,你一双手!”
“妈,我冷!”多么习惯的依托的声音!
女人用大大的粗黄的手握住小孩向她伸出的小手,完全包没了那红红的两拳,“谁教你耍雪的!”
饭桌上,有炒的鸡蛋,还有肥的腊肉,大块的腊豆腐干,这显然是为贵客而准备的菜。吃了饭,他说着赶路的话告辞。主人是这样好,不肯收钱,只很客气地收了一声“谢谢”。
“也许戴先生这时还高卧着吧。”
为什么快乐像一阵轻轻的风飘过人的心里,跟着就扬起怅惘的尘土?为什么人要伸手去捉那轻轻的风,而又不愿捉着的是一握尘土?
他想起他做官时是怎样不管那些属于官的俗事。为着完全适意,才连那仅是一个挂名的官也抛弃了。想起出都时,在都下偶遇桓伊的那夜,桓伊是怎样为他吹了三弄笛,主客不交一言而去。这些故事,是一般人士都知道并且传说着的故事,而他,在往次,忆及时也在心里泛起凉幽幽的微笑。但这次!
他沉思着伸出一双红色的小小的手。
那平凡的可祝福的家庭!那平凡里流着多温柔多充实的声音!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烟管,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晨到夜,春到冬,生到死,一首朴质而妥帖的诗——
这样走着到哪里去,他猛意识到。戴安道家。到戴安道家去干吗?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去和他串一幕习惯的喜剧?去告诉他今天感到的悲哀?不!
“回去吧。”
“不是到戴先生家里去吗?不是已到了吗?”
“我原是乘兴而来的,兴尽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着戴呢——”
他自己听到语尾有一点颤抖,一点哽咽。
(有删改)
[注]小说取材于《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即王微之,“书圣”王羲之之子。小说并未拘泥于原作中王子猷诞漫的个性,而赋予人物更复杂的情绪。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子猷的感受细腻而敏感,棉被边缘上滑进的冷气,窗外映进来的皑白、澄静的亮度,让他意识到下雪了。
B.筼青送来了酒,并问要不要下酒物,而在王子猷看来,窗外的雪景足可以下酒,可见二人在心灵境界上的差异。
C.小说中画横线的语句,写王子猷回忆自己做官之前的生活状况,他曾经过着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生活。
D.小说中人物对话非常生动,这些对话整体上不但符合人物身份,展现出其性格特点,而且还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8.雪夜醒来到最后放弃访戴,王子猷的情绪不断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小说中也多处写到雪,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C 8.①发现下雪,很兴奋,窗外的雪景让他感觉足够下一壶酒,皑白的雪让他对自己弃官隐居的选择更加坚定。②雪夜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兴之所至,他想在雪夜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戴安道。③在农人家用早饭后,为农人一家生活的温馨、亲情所动,对自己先前弃官隐居、一味追求随心随性的选择进行反思。④感悟到平凡的生活、人间温情、真实的岁月是朴质而妥帖的诗,内心的价值认同产生了变化。⑤开始对自己拜访戴安道的想法产生了动摇,意识到戴安道不过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自以为不平常的时代流行病患者,未登门而回。
9.①小说中的大雪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景,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整个故事流畅自然。②小说中的雪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品行高洁、不屈就世俗,在雪景的烘托下,人物更丰满。③小说中多次写到雪,将人物内心的细致感触与雪景完美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全文的诗情画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曾经过着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生活”错误。小说中画横线的语句是对王子猷歇脚的农家生活的描述,跟王子猷的生活无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思路和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
分析人物情感可以再梳理文本思路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动作等的句子进行分析。
由“他起来了。趿着鞋把窗门一扇扇打开,雪已停止了飘飞,外边的窗角都垫着一窝新雪,不自觉地把指头去试触一下,雪可爱幽冷”“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等可知,王子猷看到早晨的雪,内心激动,趿着鞋去赏雪,看到雪景感觉已经有了下酒之物,并让他更加坚定了弃官隐居的选择。
由“今夜真怪,一觉醒来,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说不出模糊不定,虽说一切都似乎更清楚,更亲近”“他于是要从雪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可知,醒来看到雪景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并且想去拜访远在剡溪的朋友戴安道。
由“那平凡的可祝福的家庭!那平凡里流着多温柔多充实的声音!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烟管,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晨到夜,春到冬,生到死,一首朴质而妥帖的诗”等可知,王子猷看到乡村农家的生活,感受到了平凡生活的温情、质朴,因此,内心的价值认同产生了变化。
由“戴安道家。到戴安道家去干吗?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去和他串一幕习惯的喜剧?去告诉他今天感到的悲哀?不”可知,在途中,他对自己访友的想法产生了动摇,意识到戴安道不过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自以为不平常的时代流行病患者,未登门而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文本主旨等。
王子猷一觉醒来,看到大雪,由此有了一系列情感变化,坚定了自己弃官归隐的想法,想要去拜访朋友,又因为雪大起得早,因而去农夫家吃饭等,因此大雪既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环境,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由“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可知,主人公弃官归隐,好像脱下了一件脏衣服,并且不再去拜访自以为是的朋友,因此大雪象征主人公品行高洁、不屈就世俗的精神。
由“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然而这如此皑白,如此澄静地亮着的”“这雪,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这温柔是只允许人感到的”“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等可知,文本将人物内心的细致感触与雪景完美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文本的诗情画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耶?”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
(选自《吕氏春秋·贵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B.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C.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D.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为君之患也”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B.“使人以币先焉”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币”字含义不同。
C.“不若审之”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两句中的“审”字含义不同。
D.“彼且奚以此之也”与“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奚”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首先提出贵生的观点,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之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以各种职官不能擅自做事,一定要有所约束作比,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B.子州支父拒绝了尧要把天下让给他的请求,子州支父给出的原因是自己不愿也不能做天子,而且现在自己身患疾病,正要治疗,无暇顾及天下的治理。
C.越国人没有国君,便想方设法将逃到山洞中的王子搜逼出来,让他做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很无奈地感叹,为什么偏偏让自己来担任这个职位。
D.颜阖安于贫贱,鲁国国君听说他德才兼备,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当得知使者是来请他出山做官时,他就巧妙地使了个脱身之计溜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2)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13.(1)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本身,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
(2)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休养生息的方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耳、眼、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口舌虽然想品尝滋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本身不想做,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应该去做(或即使利于生命的东西,他们却不作为)。
全句是将耳、眼、鼻、口四种感官放在一起谈论的,且“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构成判断,所以第一处应该断为“夫耳目鼻口”,据此排除A、B;
“害于生则止”与“利于生者则弗为”结构相同,应当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患,祸患。句意:而是害怕做国君招来的祸患。
患,祸患。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正确。
B. “不同”错误。币,礼物。句意: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
币,礼物。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C.审,问。句意:不如问清楚再说。
审,仔细。句意:仔细一看,只见蟋蟀巨大的身体,修长的尾巴,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
D.奚,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呢。
奚,疑问代词,什么。句意: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自己不愿也不能做天子”错误,原文是“以我为天子犹可也”,是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若”,像;“由”,由于;“重”,看重;“恶”,厌恶。
(2)“余事”,闲暇之余的事;“所以”,用来……的;“完”,保全;“道”,方法。
参考译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眼、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口舌虽然想品尝滋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本身不想做,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应该去做。从这个方面来看,耳、眼、鼻、口不能任意独行,一定要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能独断专行,一定要有所约束一样。这就是珍爱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患有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空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事物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越国人连续杀了自己的三代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了采丹砂的山洞中。越国人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到采丹砂的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并让他坐上君王的马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天长叹:“国君啊!为什么不能放过我呢?”王子搜并不是厌恶做国君,而是害怕做国君招来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拥有国家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要找他做国君的原因。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服,并且亲自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奉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反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问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本身,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才学的人,他们竟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所以说:道的实质用来保全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休养生息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大凡圣人有所行动时,一定会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采取的方法。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隋侯的宝珠去弹射高空中的飞鸟,世人必定会取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贵重岂是隋侯的宝珠所能相比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
辛弃疾
洗尽机心随法喜②。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心”指机谋之心。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15.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 错,这里是设问。“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的荒谬心态。
(2)古代诗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屡见不鲜,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蛟龙与人的反应侧面写洞箫的艺术感染力。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位卑则足羞 ②.官盛则近谀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泣孤舟之嫠妇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⑥.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卑”“盛”“谀”“幽壑”“嫠”“萍”。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名铁路通信工,我是铁路产业工人中的普通一员,10多年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努力着。还记得2011年8月,我刚上班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泥石流掩埋铁路线路的情况。在现场坚守的两天中,抢险工作 ① ,我们用最快速度恢复了正常运输秩序,将线路中断损失降到最低。这是刚上班就遇到的“大事”,当时的紧张感和责任感至今仍 ② 。
工作紧锣密鼓,任务接踵而至。2012年10月,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陕西段)正式开工,我们又投入火热的新线建设中。我们要确保既有线路安全畅通,避免不影响铁路正常行车,还要提升对新线路的施工安全监控工作。有时候天不亮就要上岗,盯室外光电缆布放,查机房设备安装,协调施工方处理整改问题,很晚才能回家。经过38个月的连续奋战,二线提前开通,我们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中国高铁发展进步,是每一名铁路人 ③ 的目标。新时代十年,我国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虽然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但我始终葆有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我坚信,做好每一件普通的事就是不普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样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①争分夺秒 ②记忆犹新 ③矢志不渝
18.我们要确保既有线路安全畅通,避免影响铁路正常行车,还要加强对新线路的施工安全监控工作。
19.①把“我”的工作热情和执着,比喻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形象生动又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②热情讴歌了对工作热情执着而又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品质。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据前文“抢险工作”和后文“我们用最快速度恢复了正常运输秩序,将线路中断损失降到最低”,可以填“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一分一秒都不放松,争取每分每秒。形容时间抓得很紧。
第②处,据前文“这是刚上班就遇到的‘大事’,当时的紧张感和责任感至今仍”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这件刚上班就遇到的“大事”至今记得很清楚,故此处可以填“记忆犹新”。记忆犹新:指过去的事情至今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
第③处,据前文“中国高铁发展进步,是每一名铁路人”和后文“的目标”“我始终葆有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国高铁发展进步,是每一名铁路人坚定执着追求的目标,故此处可以填“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选定的方向。比喻坚定执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避免不”不合逻辑,可删掉“不”;
二是“提升”与“监控工作”不搭配,可将“提升”改为“加强”。
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我们要确保既有线路安全畅通,避免影响铁路正常行车,还要加强对新线路的施工安全监控工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的工作热情和执着,比喻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形象生动又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普通的事,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强调了虽然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但“我”始终葆有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热情讴歌了对工作热情执着而又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品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毕竟是研究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 ①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 ② ,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③ ,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而不在多
B.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C.读书最重要的是读得彻底,选得精,而不在多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读得彻底,选得精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B 21.①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②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成就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应该是先“选得精”后“读得彻底”,排除CD;
根据后文“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文意,要强调“选得精,读得彻底”的问题,应该把这两个短语放在后边,与下文衔接更紧密,排除A。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从前文“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和后文“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可知,成就还没有被湮没,是书籍起到记载的作用,推知应填“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②处,前文“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强调人类已得的成就是基础,后文“我们说不定要……”是假设抹杀人类已得的成就的后果,此处应填:“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
③处,分号前后为并列关系,前文强调“少读如果彻底”的好处,“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说的是多读而不彻底的坏处,推知应填“多读而不求甚解”。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从铜奔马玩偶到三星堆棒棒糖,再到飞天口红。不少人发现,有诸多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正晋升为文创圈的顶流。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8%的受访青年觉得近几年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对于文创破圈,有67.4%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材料二: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一组用煎饼做成的世界名画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莫奈的《牡丹瓶花》、拉图尔的《玫瑰花和水果》、凡·高的《向日葵》……惟妙惟肖,引人注目。这些煎饼的制作者徐海霞,是绣品厂下岗女工。谈起走红网络的“煎饼版”世界名画,她笑着说:“其实最初就是想在自己做的煎饼上做一些创新,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