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必须从政治、历史、现实维度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任何意识都是对一定物质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民族为单位,是56个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论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命运共同体意识,56个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命运相连,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形成国家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追求。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民族责任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秉持共同的善的价值理念,能动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美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规定。
梁漱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中继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智慧、价值取向、内生发展精神动力等共同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二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发展所需的积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则规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精神得以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而要从实践层面不断坚持和铸牢。一方面,各族人民要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铸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国家的奋斗目标、民族的向往追求、人民的美好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伟大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智慧。
(摘编自权麟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必须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B.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客观反映。
C. 各民族良性互动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形成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
D. 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存价值,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规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理论依据、培育路径等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些基本道理。
B. 文中引用梁漱溟的话,论证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中继承。”
C. 文章侧重于从“实践”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探讨分析,思路清晰。
D. 文章末段,从各族人民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等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坚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密不可分,一体是主线、动力和根本,多元是形态、要素和方向,两者辩证统一。
B.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同体意识的应有内涵。
C.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不能依赖意识层面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应从实践层面去不断坚持和铸牢。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各民族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错误。文中只是说“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钥匙’”,共同的利益追求是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侧重于从‘实践’层面”错误。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而要从实践层面不断坚持和铸牢”等分析,文章前六段都强调“意识”,应是侧重于从“意识”层面阐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一体是主线、动力和根本,多元是形态、要素和方向”错误,结合“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分析,一体是方向,多元是动力,两者错置了。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错误。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分析,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主观性和能动性,而是客观存在,文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D.“我们不能依赖意识层面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法错误,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而要从实践层面不断坚持和铸牢”分析,文中是说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用国内产品和人均消费来评估世界的财富,那么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增长;但如果用生物圈的状况来衡量世界的财富,那么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减少。前者称为市场经济,后者称为自然经济,用自然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与用市场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自然经济是由全世界的森林、淡水、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来衡量的。一个被称为生命行星指数的专业术语出现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库中,其预测结果与大家熟悉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股票市场指标的预测结果完全相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计算结果,该指标在1970年到1995年的25年间下降了30%。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它下降的速率已经达到了每年3%。这么快的下降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一个对人类前景更加现实的观点摆在了人类眼前:人口过多和环境恶化正在世界各地发生。它使得自然栖息地越来越小,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现实世界是被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同时控制着的,人类正和剩余的生物做最后一次斗争。如果人类再继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那么赢得的“胜利”便是先失去了生物圈,然后整个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这场战争的一个典型战场是夏威夷。对许多居民和旅游参观者来说,那儿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天堂式的岛屿。但是事实上,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刑场。公元400年,当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者第一次踏上岸的时候,夏威夷简直像个伊甸园。青葱的树林和富饶的山谷中没有蚊子,没有蚂蚁,没有刺人的黄蜂,没有毒蛇和毒蜘蛛,没有带刺或带毒液的植物。但是现在所有这些不吉利的生物在夏威夷到处可见,各种入侵生物随着人们的贸易及人流往来被有意无意地带到了夏威夷。
从马克萨斯群岛来到夏威夷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将猪、老鼠、已驯化的植物及其他生物从它们曾经占领的太平洋中心岛屿引入夏威夷。鸟类、哺乳动物和植物由于具有明显的价值而通常被人们有意引进。结果,现在当地大部分鸟类和近一半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
除了人类的影响因素之外,对夏威夷生物的主要威胁者是非洲大头蚁和猪。非洲大头蚁可以吃光或驱逐挡在它们前进路上的其他任何昆虫。起到毁灭作用的物种是猪,大约有10万头猪在森林中生活,它们吃树皮和植物的根,将植物连根拔起。一些树木倒伏后,林窗出现,照射到林地的阳光强度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土壤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这些猪觅食的时候,外来植物的种子通过它们的粪便撒播在地面上,这些外来植物比土著植物长得更为旺盛。
另外,一些引入的哺乳动物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正逐渐增强。老鼠、猫鼬和野化家猫大量捕捉夏威夷森林中的鸟。山羊和牛吃光了在开阔地生长的最后残留的土著植物。
由于夏威夷的环境相对简单,它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环境压力。根据经验,特殊物种的减少很少是单个因素引起的。典型的解释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压力同时或先后作用于物种,使它们的数量减少。
事实上,对环境破坏作用的原动力是人类占据了陆地和海洋的大部分空间,消耗了大量的环境资源。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05000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自由地生活在美国的领土上。对最为熟知的物种或重点类群——脊椎动物和开花植物等的最新研究表明,除了人口增长因素外。生态环境破坏是最具毁灭性的,而过分收获的破坏作用最小。
聚焦自然衰退一般问题的保护生物学家,已经开始发现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原因往往又是各种不同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情况都是受威胁生物的自身特性和人类活动使其陷入的特定困境导致的共同结果。只有通过集中的研究,科学工作者才可能确定引起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并设计出最好的方法,使物种得到保护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是矛盾的,人类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然破坏环境,导致自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B. 一千多年前的夏威夷像个伊甸园,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所以山林中没有蚊子、黄蜂、毒蛇、毒蜘蛛等有害物种。
C. 夏威夷的环境相对简单,是一个研究环境保护的佳地。人们把它作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环境压力。
D. 生态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生物也不是孤立的,一个生物的某种生活习惯会带来整个生态圈的某种程度的变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类的财富包括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如果用自然经济的数据来衡量,人类的财富正在减少。
B. 材料第一段中“它下降的速率已经达到了每年3%”一句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下降的情形,速度之快,以此来警醒人类。
C. 作者把夏威夷被入侵前后的环境进行对比,深刻地说明人类贸易以及其他生物入侵对夏威夷生物物种的破坏。
D. 文中“人类正和剩余的生物做最后一次斗争”一句,意思是人类同还没有被人类驯服的生物进行最后的决斗。
6. 从全文来看,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D
6. ①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各种不同因素——“环境恶化”“生物入侵”“人类破坏”“人口翻增”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情况都是受威胁生物的自身特性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共同结果。
②人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通过集中研究,确定引起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并设计出最好的办法,不能改变一种物种的情况,又使另一种物种受到危害。只有将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才能使物种得到保护并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可举例说明,如本文谈到的五大因素,在解决生物遭受破坏的治理方面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必然破坏环境,导致自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错误,表述绝对化。人类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所以不是必然破坏环境,导致自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B.“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所以山林中没有蚊子、黄蜂、毒蛇、毒蜘蛛等有害物种”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由原文“公元400年,当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者第一次踏上岸的时候,夏威夷简直像个伊甸园。青葱的树林和富饶的山谷中没有蚊子,没有蚂蚁,没有刺人的黄蜂,没有毒蛇和毒蜘蛛,没有带刺或带毒液的植物”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所以山林中没有蚊子、黄蜂、毒蛇、毒蜘蛛等有害物种,强加因果。
C.“人们把它作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环境压力”错误。由原文“由于夏威夷的环境相对简单,它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环境压力”可知,原文说的是“它可以作为”,将可能的事误为已经发生的事。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意思是人类同还没有被人类驯服的生物进行最后的决斗”错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趋严重,环境不断恶化,使自然界的生物不断减少,如果人类继续掠夺自然、破坏环境生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就会先失去生物圈,而后整个人类也会消失(或,毁灭;或,将不复存在),因此,作者说这是人类与剩余生物做最后的一次斗争,以此警告人类不要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应保护好生态环境。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人口过多和环境恶化正在世界各地发生。它使得自然栖息地越来越小,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现实世界是被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同时控制着的,人类正和剩余的生物做最后一次斗争。如果人类再继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那么赢得的‘胜利’便是先失去了生物圈,然后整个人类也将不复存在”“青葱的树林和富饶的山谷中没有蚊子,没有蚂蚁,没有刺人的黄蜂,没有毒蛇和毒蜘蛛,没有带刺或带毒液的植物。但是现在所有这些不吉利的生物在夏威夷到处可见,各种入侵生物随着人们的贸易及人流往来被有意无意地带到了夏威夷”可知,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各种不同因素——“环境恶化”“生物入侵”“人类破坏”“人口翻增”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情况都是受威胁生物的自身特性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共同结果。
结合“聚焦自然衰退一般问题的保护生物学家,已经开始发现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原因往往又是各种不同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情况都是受威胁生物的自身特性和人类活动使其陷入的特定困境导致的共同结果。只有通过集中的研究,科学工作者才可能确定引起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并设计出最好的方法,使物种得到保护并恢复到正常状态”可知,人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通过集中研究,确定引起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并设计出最好的办法,不能改变一种物种的情况,又使另一种物种受到危害。只有将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才能使物种得到保护并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可举例说明,如本文谈到的五大因素,在解决生物遭受破坏的治理方面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化蝶
哲贵
讨论会开始了。
这个会议对剑湫来讲意义非凡,是她的“施政宣言”。她当这个团长,就两件事:排新戏和出新人。在剑湫看来,排新戏和出新人是相辅相成的——将新戏排出来,成为经典名剧,名剧催生名角。反之,也只有名角才能将一个戏经典化——名角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一个戏,让一个戏起死回生。
还是拿老戏做文章。当然也可以排新戏,新戏的好处是,一张白纸,怎么画都行。但风险也是明显的,新戏缺少积淀,缺少厚重感,显得浅薄。排老戏当然也不容易,像《梁祝》这样的经典剧目,多少代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词,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已印刻在观众心中,特别是那些老戏迷,改一句都不允许,那是欺师灭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如果要排老戏,必须出新,不出新就不能“出彩”,不“出彩”就没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就没有好结果。问题是怎么出新?
按照剧团惯例,先开会讨论剧本改编,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参加人员主要是这么几位:杜文灯和梅如烟是剧团顾问,重大的事,要邀请她们参加,她们的资历在那里,威望在那里,艺术修养在那里,她们的意见至关重要;加上编剧和主要演员剑湫和肖晓红。好了,五位“首脑”到齐,可以讨论了。
剑湫是召集人,也是主持人,她先发言。剑湫保留了原剧基本框架,做了四处调整:第一,充实了第一场“思读”的内容,突出祝英台的性格,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知识,渴望自由,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种子”;第二,拿掉“山伯临终”那一场,她不让梁山伯死,在戏里弄死一个人太容易,活下去才难;第三,她将“楼台会”和“祝父逼嫁”次序对调,“逼嫁”在前;第四,最后一场“哭坟”拿掉,梁山伯没死,哭什么坟?改成“私奔”,她要让祝英台和梁山伯私奔,剧名就叫《私奔》。
剑湫说,这次改编就一个目的:让这个戏现代起来,让年轻观众走进我们剧场。就这么简单。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戏曲的没落是有目共睹的,让年轻的观众买票走进剧场是所有戏曲从业人员的梦想。多么美好的愿望。
剑湫说完,会议室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
最先发言的是杜文灯。杜文灯其实不想先发言,她眼角余光一直注意着梅如烟。梅如烟是演旦角的,演祝英台是她的拿手戏,应该由她先开口。但梅如烟没有开口,手一直扶着脑袋,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杜文灯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最先说道:
“《梁祝》原本是悲剧,这么一改,成了喜剧,年轻观众能不能接受?老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我们要考虑。”杜文灯提的意见太有道理了,《梁祝》是经典悲剧,已经深入人心,改成喜剧,确实有风险,甚至是冒险。这时,剑湫的“一根筋”体现出来了:
“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险中求胜。我就是要借这次改编,拿出一部不一样的《梁祝》,塑造出不一样的生角和旦角。”
杜文灯有点下不来台了,但她是“老艺术家”,是前辈,是不会跟晚辈“一般见识”的,她只是“微笑”——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在很多时候,“微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武器。
大家都转头看肖晓红。剑湫说到这个份儿上,肖晓红的态度就很重要了。可是,让肖晓红怎么回答?老实说,剑湫这么改,她接受不了,不“哭坟”了,不“化蝶”了,最经典的戏没了,还是《梁祝》吗?可她也知道剑湫说的没错,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所以,肖晓红觉得怎么说都不合适,她用眼睛去看梅如烟,想听听梅如烟的意见。当然,也是转移“目标”。但梅如烟不看她,依然微闭着眼睛,谁也不看,又好像谁都看了。
还是杜文灯发话了,“微笑”着对肖晓红说:“你是艺术总监,你谈谈想法。”
还有退路吗?有人拿“枪”顶着后脑勺了。肖晓红只能硬着头皮上:“我觉得,剑湫团长的改编,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是对的,一开始加强祝英台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够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为后来的私奔打下很扎实的基础。这么改编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讨巧,也很有新意。”
停了一下,肖晓红看了大家一眼,继续说:
“我觉得,杜文灯顾问说的也很有道理。将悲剧变成了喜剧,特别是对经典剧目的改编,确实既要考虑年轻观众的感受,更要考虑老观众的感受。”
肖晓红发言就到这里了,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有说。“支持”了剑湫,也“支持”了杜文灯,谁都没得罪。这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既合情合理,又模棱两可。
接下来是编剧发言,编剧站在杜文灯一边。编剧的心态可以理解,改编剧本是他的事,剑湫将他的事干了,这不是砸他的饭碗吗?当然不干。
这就形成了对峙。如果说肖晓红属于中立的话,杜文灯和编剧形成了一个阵营。这个时候,梅如烟的发言显得尤为重要,她的态度不只是对艺术的讨论,而且是“站队”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
形成这个阵势,有剑湫和肖晓红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只是她们的原因。剧团的人都知道,剑湫和肖晓红背后,站着各自的师傅——杜文灯和梅如烟。
梅如烟的发言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她“支持”了剑湫。她“醒过来了”,脸上浮现着“微笑”,说:
“我老了,退休了,头晕脑涨,本不该来开会和说胡话。”
她说的这句话,当然指的是自己,可是,在座的人都听得出来,也暗指杜文灯。她接着说:
“我这个顾问只是随便挂个名的。剧团叫我来参加会议,来点个卯,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出个态度。我支持剑湫。我自己做不了事了,不能阻碍剧团做事,更不能在边上指手画脚。”
话说得不能再明白了。杜文灯听完,当即想离席。但她是体面人,懂得优雅。于是脸上也泛出和梅如烟一样的笑容,对着梅如烟,更是对着肖晓红:
“我完全同意梅如烟顾问的话,更不会反对剑湫团长对新戏的改编。对于肖晓红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只是提了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而已。”
这是典型的杜文灯方式。她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更不是一个将话说死的人,她是话里有话,是有所指的。
剑湫太了解她们两个的风格了,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还没有“停战”的意思。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话说到这份儿,剑湫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说:
“那就先排起来吧!”
团长“拍板”了,该说的话说了,该留的余地留了。散会。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对杜文灯的“微笑”做了特别的描写。“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形象地写出了杜文灯的勉强和做作,表现了对剑湫观点的不认同。
B. 文中“施政宣言”“首脑”“政治立场”“停战”等词语大词小用,不仅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同时也衬托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C. 小说在写肖晓红的表态之前,不仅分析了她的矛盾心理,还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她渴望梅如烟替她挡枪的眼神,这些都表明她缺乏主见。
D. 小说最后部分写了剑湫对两位老艺术家的争强斗胜进行了总结,为前文做出了补充解释。同时通过议论点出了其积极意义,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
8. 文中画横线句说“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如何看待这种“角力”。
9. 小说以“化蝶”为题,请分析其意蕴。
【答案】7. C 8. ①这种“角力”是一种互不服输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她们对艺术的追求;②这种“角力”虽然“刀光剑影”明争暗斗,但这正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对手,生活便会了无趣味;③这也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角力,促进了戏曲人的新老交替,是传统戏曲得以延续的推动力。
9. ①是指戏曲《梁祝》中的经典情节;②希望《梁祝》创新改编能产生“蝶变”的效果;③是指传统戏曲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代要素,走出没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典;④是指传统戏曲人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这些都表明她缺乏主见”错误,根据“老实说,剑湫这么改,她接受不了……可她也知道剑湫说的没错,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所以,肖晓红觉得怎么说都不合适”可知,她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想得罪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从前文“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可知,这种“角力”是她们争强斗胜、在艺术上“奋勇上进”的动力,是一种互不服输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她们对艺术的追求。
从前文“剑湫太了解她们两个的风格了,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还没有‘停战’的意思”可知,杜文灯和梅如烟的“角力”表现在她们旗鼓相当,艺术修养不相上下,舞台表演各有特点,是真正的棋逢对手。这种关系是最微妙的,既是搭档,又是对手。这种“角力”虽然“刀光剑影”明争暗斗,但这正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对手,生活便会了无趣味。
从后文“话说到这份儿,剑湫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说:‘那就先排起来吧!’”可知,这也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角力”,能够成为一个好演员,动力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是外力,是推力。“角力”促进了戏曲人的新老交替,是传统戏曲得以延续的推动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不‘化蝶’了,最经典的戏没了,还是《梁祝》吗?”可知,“化蝶”是指戏曲《梁祝》中的经典情节;
从“剑湫说,这次改编就一个目的:让这个戏现代起来,让年轻观众走进我们剧场”可知,希望《梁祝》创新改编能产生“蝶变”的效果;
从“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险中求胜……”“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一开始加强祝英台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够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为后来的私奔打下很扎实的基础。这么改编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讨巧,也很有新意”可知,是指传统戏曲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代要素,走出没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典;是指传统戏曲人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弊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 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 “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C. “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秦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D. “受其弊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 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 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 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我们前往祝贺却得不到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大王扩大土地得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大王”是“难”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D;
“有以令之”“有什么命令”,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或者,“若有以令之”的主语是“大王”,“请奉而行之”的主语是“赵国”,应在两句中间断句,排除B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绝,断绝。句意: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绝,横渡。句意: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两句中“绝”字含义不相同。选项说法错误。
C.若,如果。句意:如果使臣有罪过。/若,像。句意: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选项说法正确。
D.之,代词,他。句意: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做比喻”错误,应是“类比”,并非比喻。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通”,通报接见;“加兵”,攻打;“为”,对;“奈何”,怎么办。
(2)“广”,使动用法,使……广,扩大;“窃”,私下,暗自;“嘉”,赞许。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注]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曾游”与标题中的“后游”相呼应,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来此游玩。
B. 颔联运用拟人、衬托手法,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衬托人世间的有情、无私。
C. 颈联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表明了诗人流连之久,从早到晚都在这里。
D. 整首诗不仅景语生动,而且情语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对景物描写清新自然。
15. 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尾联诗人说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②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忧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③面对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时局,再美好的景色也无法排解诗人满腔的愁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衬托人世间的有情、无私”错误,从写作背景来看,应是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反衬人世间的无情与偏私,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
全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
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全诗以感慨作结,这正是诗人以喜写悲,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结合注释可知,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年复一年的欢场生涯。
(2)韩愈《师说》在引用孔子的论述后。紧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两句阐发自己的师生观,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一句表现了人们在阿房宫中唱歌时给人的感觉,“_______”一句表现了宫女们跳舞时给人的感觉。
【答案】①. 今年欢笑复明年②. 秋月春风等闲度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⑤. 春光融融⑥. 风雨凄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复、贤、融、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继《金刚川》《长津湖》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
今天,中国影视行业空前繁荣,市场日趋成熟,但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距离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相当遥远,他们是否还能被主旋律题材打动,被①的宏大叙事吸引?
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述,但家国情怀永不褪色。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 ),( ),永远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上一代人②看《上甘岭》,传唱《我的祖国》;这一代人为《长津湖》热血沸腾,因《觉醒年代》重新寻找那些历史深处的名字。
《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再现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英雄邱少云……这些我们曾经③的烈士,有的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朝鲜战场上。
浴血奋战的英雄多数都是④的年轻人,而今天大国崛起,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以及圆梦航天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需要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青年人。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仿照括号前面的句子另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答案】17. ①波澜壮阔 ②万人空巷 ③耳熟能详 ④风华正茂
18. 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忧思,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修饰主旋律电影描写场面的宏大,可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第二空,语境修饰上一代人争着看《上甘岭》的盛大场面,可用“万人空巷”。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第三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我们都非常熟悉,可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四空,语境修饰年轻人,可用“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句子要从内容和句式两个角度思考,有时还要注意修辞、意境等方面的和谐一致。
语境要体现“家国情怀”。被仿句是“岳飞‘还我河山’壮怀激烈”,从内容上看,所选人物岳飞为著名的抗金英雄,“还我河山”是他的名句,表现了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爱国情怀。句式上,此句采用了“人物+名句+的四字短语”的形式。
仿句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物,如屈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林则徐等,还要通过写他们的诗句、典型语言等具体表现其爱国情怀。注意句式的协调一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黄的果皮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黑色斑点,乍一看和“豹纹”确实有几分相似。网上广西南宁一家水果店售卖2元一斤的“豹纹芒果”,着实收获了一波流量。
芒果穿“豹纹”,其实是因为它病了,“豹纹”出现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是“芒果炭疽病”,这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炭疽菌引起的芒果采前和采后的重要病害。它是一个“破坏家”,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梢,造成采前失收; ① ,田间看似无病果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晕,数个病斑融合后形成大斑,就出现了市场上的“豹纹芒果”。
不过,芒果炭疽病和人的炭疽病完全是两码事,这种只侵染植物的病菌并不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对热带水果来说,② 。比如熟透了的香蕉,表皮上就有很多黑褐色的斑点。
除了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外,③ ,最常见的是低温贮藏造成的冷害或运输过程中被挤压的伤痕,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都会使芒果的品质大打折扣。误食变质芒果会引起食物中毒发生,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头痛等。
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D.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9. D 20. 误食变质芒果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
21. ①它还是一个“潜伏者” ②“炭疽病”很常见 ③一些生理性病害也会引发黑斑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比喻,把芒果比作“破坏家”。
A.本句意思是,(阿房宫)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阿房宫楼阁高大。
B.本句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却没有音乐。这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互文见义,互相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因此才有了下文“举酒欲饮无管弦”。
C.本句意思是,询问何处能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运用了设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杏花村代指酒家。
D.本句意思是,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皎洁的月色。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是结构混乱,“引起食物中毒发生”句式杂糅,去掉“发生”二字。
二是成分残缺,“出现……”宾语缺失,结尾加上“症状”二字。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分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前面说“它是一个‘破坏家’”,后面又说“似无病果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是说有潜伏的特点,可填:它还是一个“潜伏者”。
②处,前面说热带水果有“炭疽病”,后面举例是说常见的情况,可填:“炭疽病”很常见。
③处,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是说病理性病害,而后文“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可见还有生理性病害,可见此处可填:一些生理性病害也会引发黑斑。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技术迭代和生活场景更新,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然而也有些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如山东临沂的柳编,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开发出纸中盒、宠物篮等新产品,受到年轻人欢迎。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人将铜雕、铁画等老手艺精湛繁复的工序直观呈现在视频里,拉近了与新受众的距离,还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了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的节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跟上时代的节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呈现了老手艺的两种状况,一方面“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另一方面“也有些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焕发新生机的老手艺有的借助理念创新,有的借助现代科技,与互联网相融合。这就说明老手艺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作文设定了写作情境,“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的节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启发我们由“老手艺”联想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关键词是“顺应时代”“跟上时代节拍”。写作任务是以“跟上时代的节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章立意应该很明确,就是要跟上时代节拍,不然就会被淘汰。
写作时建议写成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发展,层层递进论证观点。个人方面,正面事例可以写马化腾等人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看出潜在商机,因而成就事业;反面事例可以写有些老年人因为无法适应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生活,而与时代脱节。企业方面,可以写俞敏洪的新东方及时转型,直播带货又创佳绩;反面事例可以写诺基亚等无法顺应潮流最终被淘汰。国家层面,正面事例写我国如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如航天事业、高铁技术等;反面事例写清朝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碎就是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最后写我们青少年如何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节拍,站在风口建立功业,报效国家。
立意:
1.跟上时代节拍,青年大有可为。
2.不做墨守成规者,要做时代弄潮儿。
3.顺势而为,中国未来可期。
相关专题: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