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C)语文试题
仿真卷(三)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C)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关学"的精神
“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关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宋代道学主流的“濂、洛、关、闽”,其中的关学就是专指北宋时期的关学。一般认为,北宋中期的张载及其思想是关学的代表形态。张载讲学时便常常谈及“关中学者”,他与河南的“二程”论学,多介绍关中学者的看法。“二程”自视甚高,但对关中学者很为推重。“二程”盛赞张载的《西铭》,说“须得子厚(张载字)如此笔力,他人无缘作得!”意思也是说只有关中学者的刚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宋元学案》序录说“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这是指北宋中后期。又说永嘉诸子“兼传关学”,这是讲南宋时关学仍有传承之绪。《明儒学案·三原学案》也用“关学”之称,以描述明代关中之学。关中是地域观念,故关学的说法表达了重视地域地理的因素。关学的特点,黄宗羲曾说“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这一特点人们多认为与关中“风土之厚”有关,古代研究关学的学者认为,“关中之地,土厚水深,其人厚重质直,而其士风亦多尚气节而劲廉耻”。
半个世纪以来,对关学的了解,往往从“以气为本,以礼为教”去突出其特点。这种理解突出躬行实践,但忽略了价值和境界。其实,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从“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去了解张载和关学的精神及其贡献。换句话说,对张载或关学的认识决不能离开对宋代儒学主流,对宋代道学总体的认识和评价。按照“二程”说法,《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而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显示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项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说张载“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循古礼为倡……于是关中风俗一变而至于古”。又说“关中学者郁兴,得与洛学争先"。“关中学者躬行之多,与洛人并”。可见当时多以关学、洛学并提。“二程”当时亦称关中学者为“关中诸公”“陕西诸公”。在宋代,关学与河南的洛学关系密切,在明代,关学与山西的河东之学关系密切,可见与其他一切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一样,关学的发展也总是在与其他学术体系互联互通中实现的。北宋嘉祜熙宁间,形成了“二程”、张载为核心的北宋道学的交往网络,而程张的思想主张共同地形成了北宋道学的主流。目前学界多关注把张载作为关中学派的代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也要指出,若只把张载定位于此,无形之中可能会只突出了张载关学对地域文化的贡献,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而容易掩盖、忽略了他对主流文化——道学的贡献。我们把张载作为道学创立者之一,把张载与道学联结起来,而不把他限定在关学文化,正是为了突显关学对主流思想的贡献。关学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关中学术的传承,也是对全国学术思想的吸收、回应和发展,积极参与了各个时代主流思想的建构,是“地方全国化”的显著例子。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2016年1月2日)
【注】本文作者信息: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学”只是一个地域地理特色明显的地域性学术派别,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宋代。
B. “关学”在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二程”对其评价极高,认为只有他才能写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C. 研究“关学”的古代学者普遍认为,关学学者重视践行礼教的特点与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关系密切。
D. 从凸显“躬行实践”这一角度出发,“关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气为本,以礼为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关学”不断发展,到了北宋中后期,其影响力已经与“洛学”不相上下。
B. 黄宗羲认为,关学从开创到繁荣,其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即把践行礼教作为核心。
C. 备受二程推崇的《西铭》,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
D. 《西铭》和“横渠四句”是关学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铭》与“横渠四句”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宋明时期的儒学价值核心。
B. 相比较而言,《西铭》展现的是道家的宇宙意识,是哲学伦理,而“横渠四句”则更注重道学的价值理想的阐发。
C. 仅仅将张载看成是关学的代表人物,容易让人们忽略他在道学文化中的突出贡献。
D. 关学是“地方全国化”的典范,因此它不但传承自身学术血脉,而且积极参与全国其它主流思想的建构。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文本内容仔细辨析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项,“只是一个地域地理特色明显的地域性学术派别”,表述错误,由答题区间第四段“若只把张载定位于此,无形之中可能会只突出了张载关学对地域文化的贡献,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而容易掩盖、忽略了他对主流文化——道学的贡献。关学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关中学术的传承,也是对全国学术思想的吸收、回应和发展,积极参与了各个时代主流思想的建构,是“地方全国化”的显著例子”可知,选项A的表述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例如本题选项A“只是一个地域地理特色明显的地域性学术派别”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项,表述不正确,属于以偏概全。原文说“按照‘二程’说法,《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所以选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例如本题选项C可根据文本第3段判断该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推断错误,属于因果倒置。可根据文本最后一段“关学是‘地方全国化’的典范”是结果,不是原因。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类题一般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例如本题选项D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自《古今名人传记》,台北古今谈杂志社出版,有删改)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辜鸿铭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13个博士学位。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第一个将许多典籍译成英语,传播国外。
B. 辜鸿铭归国后,把他在西方所学的精华,用来发扬中国的学术,但是最后却又像儒家一样,亲自实践,远不是当时一般只靠听说来治学的人可比拟的。
C. 辜鸿铭用西文翻译的我国多种古籍,真实、通顺而又典雅,晚年,曾在日本主讲“东西文化”,达十几年之久。
D. 辜鸿铭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敢于当面讥笑怒骂,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反映了他过人的胆量。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 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 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 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 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6. 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BC
6. 辜鸿铭赞美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爱国情怀,他仇视崇洋媚外思想则与他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所形成的精神压迫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推崇他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悠久文明,但是不应盲目排外,毕竟,世界多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包含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成为当代青年应有的胸怀。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第一个将许多典籍译成英语”不正确。原文说的是“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西文”概指西方语言,并非单指英语。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杰出贡献”不正确,文中突出的是辜鸿铭“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D项,“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不正确,体现的是“他为人怪诞”。E项,“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有误,由原文可知,他的骂“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需要先理解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由文中可知,辜鸿铭“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辜鸿铭在西方世界“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由此可归纳出题干中句子的含义。结合现实可从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地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邢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里赶。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着看地:“冷吗?”
“不冷。”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嚣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张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
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落款是“昨夜归人”。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采,拿起电话。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惊喜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突转,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 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 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了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一
D. 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出人物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8. 小说中的“新年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9. “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小说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①小伙子在新年第一天通过邮差给“她”送去一束康乃馨,表达了对“她”的感激、尊敬和祝福。②“她”收到了康乃馨,感受到了新年的温暖,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③新年康乃馨的 情节 ,寄寓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关爱传递的期盼。
9. ①从微型小说特征上看,聚焦“新年”这一瞬间讲述“她”三年多的故事,可以使叙述更紧凑;②从情节处理上看,正是年关,“她”的处境才有可能引发他人关注,从而出现情节陡然转变,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③从人物刻画上看,新年环境中“她”内心更为敏感,截取新年时间点有助于发掘与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④从思想内涵上看,选择新年切入现实,艺术地再现社会弱势群体真实生活,有助于读者窥斑见豹、见微知著,深化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分析错误。电话亭处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附近,行色匆匆赶车或下车的人们一般都无暇驻足,没人注意到她是生活常态,而由此分析得出“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结论,在文中无任何依据。其实,这里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内心的孤独。C项,“这里写出了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分析不正确。她长久地盯着一对恋人看,出于少女孤单的心理对于如此温馨的画面确实会充满渴望、羡慕,但分析认为这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D项,“精神空虚”不正确。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渲染的景象,目的是要与铁皮房的狭小冰冷的环境形成对比,以更好地衬托出主人公的心境。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新年就有彼此相互赠送“康乃馨”的礼仪,传递出对亲人、朋友、长辈等的爱恋、尊敬、感激与祝福之情。因此,从作品小伙子角度看,小伙子在新年给“她”送去一束康乃馨,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对“她”的感激、尊敬和祝福。其次,从“她”的角度看,正是“她”的不经意付出得到了别人的理解,收到“新年康乃馨”看似意外,其实在情理之中。令其喜极而泣的原因是“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让“她”真正感受到新年的温暖,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小说结尾“她”把收获的这份关爱要继续传递下去的美好品质的具体延伸。从作者创作意图看,作者借助“新年康乃馨”故事,有意引导读者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站在道义与良知的立场上,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寄寓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理解与关怀,并期盼人际间的关爱之情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继续留存和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是否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第六,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基于文本的特点而提出的。从小说的整体结构而言,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了,但作者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首先,从微型小说特征上看,它有明显的字数限制,只能着眼于小场面,抓住某个瞬间,集中、紧凑地讲述一个故事。本文正是选择了新年这个时间点,机巧地提炼和展开“她“的故事,体现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色。其次,从情节处理上看,出乎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小小说情节处理的传统技法。正是作者选择了新年这个时间点,“她”的处境才有可能引发他人的关注,从而出现情节陡然转变。再次,从人物刻画上看,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一再强化象征着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的这一过年景象,目的就是要与“她”孤单地坐守着的狭小、冰冷的铁皮房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环境的反差中,主人公“她”更为敏感,深层心理得以发掘与表现。第四,从思想内涵上看,小说选择新年这个时间点切入现实,能更好凸显“她”所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从而引发社会对他们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①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诏听之。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充暴卒,年四十九。
论曰:俞充制军禁暴,足为能臣,而希时相之意,倡请西征,使其不死,边陲之祸,其可既乎?
(选自《宋史•俞充列传》)
【注】 ①水衡:官名,掌水军舟船器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B.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C.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D.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B. 檄:古代上级发给下级的公文,最早写在木简上,多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
C. 传:古代驿站或驿站的车马,也指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D. 掾属:古代佐治的官吏。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选,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充政绩突出。任都水丞时,将淤泥地改造成八万顷良田;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解决了羌民寇边的问题,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
B. 俞充尽职尽责,能力很强。黄河决堤,他不仅前往救护,后来还就河防之事***朝廷;在提举市易任上,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
C. 俞充善于治军,恩威并施。他严格约束庆阳骄兵,对病苦死伤者关怀备至,没有谁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
D. 俞充帅边有功。他恢复了边境的耕植,设法让举户入西的叛民返回,多次倡请西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
(2)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按照先例应当赐予钱财,俞充说:“上缴赋税,是我们的职责,希望从此取消赏赐。”(2)(他)听说有生病的贫苦的就巡视安抚慰劳馈赠,有死去无力***丧事的就拿出自己的钱来接济治丧。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固定句式不能拆开,如“为……所”表被动,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另外还要注意每句话的主语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或”意思为“有的人”,是主语,而“不得与国政”的主语显然是“秉常”,中间需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B项,“古代上级发给下级的公文”不当。 “檄”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并不一定是上级发给下级的。如,战国时期秦相张仪就曾用檄指斥楚相的过错。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错,由原文“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可知,王中正举荐俞充,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议论说俞充谄媚侍奉王中正,任命就搁置了,俞允并没有得到升迁。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故事”,先例,旧例;“奏课”,上缴赋税。(2)“病苦”,生病的人;“劳饷”,慰劳馈赠;“举”,***丧事;“周其丧”,拿出自己的钱来接济治丧。
参考译文:
俞充字公达,是明州鄞县人。考中了进士。在熙宁年间被任命为都水丞,提出用汴河沿岸的淤泥来浇灌农田,为皇上改造成了八万顷田。被任命为中书户房的检正官,加为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又升迁为成都路转运使。茂州一带的羌人侵犯边境,俞充呈上十种方法来抵御他们。宋神宗派遣内侍官王中正同俞充一起管制羌人,他们建了三个城堡,恢复永康作为“军”,趁机用计杀了羌族的许多人并把这些都作为王中正的功劳。他和王中正交情很深,以至于互相叫出妻子见面。王中正回宫,推举说俞充可委以重任。皇帝下诏让他掌管都水监,进入直史馆管事。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说俞充事奉王中正献媚讨好,皇帝的征召便被搁置了。曹村一带黄河决堤,俞充前往营救,回朝后,上陈了关于黄河防守的十多件事情,大概是说“水衡部门管理得不好,因循守旧而且得过且过,相互传染成了习惯。正当曹村决堤时,在服役守卫的士兵只有十多人,这是有关部门自己招致的祸事,恐怕不可以怪罪年岁不好吧”!后来,他被加封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每年上的税有一百四十万贯钱。按照先例应当赐予钱财,俞充说:“上缴赋税,是我们的职责,希望从此取消赏赐。”皇帝下诏,听从了俞充的建议。后来,他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庆州知州。庆阳的士兵很骄横,稍加约束治理就会放肆悖乱,俞充严格约束他们,在军队的门口斩了五个乱说话的人。(他)听说有生病的贫苦的就巡视安抚慰劳馈赠,有死去无力***丧事的就拿出自己的钱来接济治丧。因为这个缘故,没有人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的。环州的田地与西夏的边境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在一起,每次收获时必定会遭到掠夺,老百姓大多都把田地丢弃了不再管理,俞充下发公文让他的部下再按时节来耕种。慕家族山里的夷人逃叛了,全家逃入西夏的将近三百户,俞充派遣大将张守约陈兵在边塞上向西夏人炫耀,西夏人害怕,急忙把那些人遣反回来。俞充到边疆做统帅,实际上是王珪所推荐,想用俞充来遏制司马光进入朝廷主事。俞充也知道皇帝有出兵打仗的意愿,多次提倡请求西征,后来他说:“西夏的酋长秉常,被母亲梁氏所杀,有的人说他虽然活着却被关了起来,不能参加国政。他的母亲***凶残放纵,西夏人抱怨感叹此事。现在实在是我们兴师问罪的好时候啊!如果秉常死了,将会有残暴狡猾的人来当君主,必定会成为我们的忧患。现在出兵有名,这是老天要灭亡他们国家,我猜想进兵势如破竹。希望能乘坐官驿的车入朝廷觐见,当面陈说攻打讨伐他们的战略。”皇帝下诏让下属们入朝商议,还没等到出发,俞充就得暴病死了,享年四十九岁。
人们议论说:俞充治理军队能禁止暴行,实在是能臣,又能因时度势,请求西征,假使他没有死,边境的祸事,难道可以继续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①故园
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②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③。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
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④。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注】
①中庵:王沂孙的朋友。②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③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有“梨花落尽成秋苑”的诗句。④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以前亲手所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泣然流泪。
14. 词作开头“泛孤艇、东皋过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5.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①照应标题。“泛孤艇、东皋过遍”写乘孤艇旧地重游,紧扣词作标题中的“重过中庵故园”。
②暗示词人情感。“孤艇”之“孤”点明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露出独自重访故地的落寞;“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词人足迹遍至东皋,流连徘徊,表达出词人对此地的深情。
③引领下文。与下文“欲寻前迹”相照应,为下文的描写、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15. ①对比。昔日与友人欢游,园内环境清幽雅致;今日词人独游,园内环境萧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世事沧桑之感和词人对往昔的留恋。
②虚实相生。追忆昔游是想象,是虚写;今之重游寻迹,故园萧条,是实写。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孤寂惆怅的情怀。
③寓情于景。无论是眼前“秋苑”的萧条之景,还是昔日“绿阴门掩”的景色,无不寄寓着词人恋昔怀人伤今的情感。
④用典。“成秋苑”化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抚乔木、年华将晚”暗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典故。典故的运用,既加深了词作的意蕴,更丰富了词人的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诗句的内容入手结合诗句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
此题“泛孤艇、东皋过遍”写乘孤艇旧地重游,从结构上看,注意结合“过遍”分析和标题 “重过中庵故园”以及与下文“欲寻前迹”的关系;
从内容上注意结合“孤”“遍”分析表达出词人对此地的深情。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注意结合“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分析虚实相生的手法;
结合“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
结合“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分析对比的手法;
结合“抚乔木、年华将晚”“梨花落尽成秋苑”分析用典的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2)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借口。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把天下人的忧乐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的远大政治抱负。
【答案】 ①.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②. 一弦一柱思华年 ③. 位卑则足羞 ④. 官盛则近谀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瑟、华、羞、谀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俄罗斯和土耳其因俄战机被击落事件发生的口水战升级,吵得。俄罗斯总统普京扬言要报复,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警告莫斯科不要“玩火***”。
②日前,一张照片引发了媒体议论。衣着随便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在与中国外长王毅握手时,一手插裤兜。这一傲慢的举动,让人觉得此君。
③入冬以来,北京的雾霾天又渐渐增多,大概是对生活在雾霾中了,有网友调侃这是长期“喂人民服雾”。嬉笑之余,也不免觉得无奈。
A. 沸沸扬扬 不可思议 习以为常
B. 沸反盈天 不可理喻 习以为常
C. 沸沸扬扬 不可理喻 司空见惯
D. 沸反盈天 不可思议 司空见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①沸沸扬扬 :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这里是指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军事冲突,应该是各执一词吵作一团,用沸反盈天比较合适;
②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对象一般是人。此处表述对象是人,“不可理喻”更恰当;
③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平常了。这里是指雾霾天气大家都习惯了,用“习以为常”更符合语境。
故选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跟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采访团,走进藏乡羌寨进行实地走访发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和增收致富做贡献。
B. 廉老伯的儿子因犯抢劫罪被判刑,他认为法院在罪名认定和量刑时存在不当之处,为此申诉到山东高院,听了律师的分析后才明白案件的症结和接下来该走的途径。
C. 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属于科学界“第一巨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D. 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激素系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文具里的增塑剂,增塑剂里含有邻苯二甲酸酯,这种酸酯会增加人体雌性激素的分泌,导致儿童性早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B项,表意不明,“他”既可指“廉老伯”,也可指“廉老伯的儿子”。C项,偷换主语,可在“属于”前加“这个奖项”。D项,搭配不当,“增加”与“分泌”不搭配,可将“分泌”改为“分泌量”。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主语偷换属于病句中结构混乱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高考中经常出现。主语偷换有两种形式,即换后有主语和无主语。在一句话中,上半句没有说完而下半句转移话题(通常是转移主语),这种情况属于主语偷换。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如果前一句话的主语和后一句话的主语一致,后一句话的主语往往省略;如果前后主语不一致再省略,后一句话的主语就视为偷换,与后句内容不搭配。本题B选项属于第二种情况,即前后主语不一致而省略造成的偷换主语。
1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革新成果已经初显,海尔已转型为“创新平台”,华为、中兴的PCT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国际标准,高速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的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提高较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和通信网络已经建起,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有四家为中国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基因测序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说明,,因此,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转型。
A. 中国经济并非转型意志还不够,而是转型能力不足。
B. 中国经济并非转型能力不足,而是转型意志还不够。
C. 中国经济不但转型能力不足,而且转型意志还不够。
D. 中国经济不但转型意志还不够,而且转型能力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前文讲的都是中国经济如果有内外驱动力的作用,转型能力还中很高的,后文“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转型”讲的是提高转型意志的问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丰富的松散土体决定了泥石流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①___________,再大的暴雨也只能形成洪水,其破坏力及对河道的侵蚀力都远低于泥石流。②______________,使得泥石流流体具有足够大的势能,对泥石流的流速及冲出距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_______________,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多数泥石流的水动力来自强降雨的过程。
【答案】 ①. ①若区域内没有足够多的松散土体 ②. ②陡峭的地形条件形成的垂直高差 ③. ③足够的水动力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上文是“丰富的松散土体决定了泥石流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强调松散土体的决定作用,下文说的是不能形成泥石流,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松散土体”之类的内容。
②处,依据下文的“足够大的势能”“流速及冲出距离”,可分析出,此处应填“陡峭的地形条件”之类的内容。
③处,下文说“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据此可知,此处应填“足够的水动力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因”一类的内容。
21. 下面是对部分幼儿和中小学生就“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的统计表,请写出该表反映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一条建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年级 | 妈妈 | 爸爸 | 同学、朋友 | 谁也不说 |
幼儿园 | 65.6% | 24.1% | 3.6% | 9.4% |
小学 | 54.6% | 21.3% | 8.7% | 14.6% |
初中 | 24.4% | 9.9% | 35.5% | 27.9 |
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时,各个阶段孩子和母亲的交流都多于与父亲的交流 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交流减少,与同学、朋友交流的渐多,甚至“谁也不说”。建议:父母尤其是父亲多陪孩子、子女了解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图文转换能力。图表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地思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人们平常在形容一件事遥遥无期的时候,常说“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无论对于长辈还是正扮演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人来说,心中“不安分”的夙愿,总会出于各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实现。等到客观条件可以满足时,却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不再有“活出动静”的热情。
材料二 “元宵节,我想让爷爷和我一样活在25岁,陪爷爷再年轻一次。”一张看似“无厘头”的请假条大红于网络,被网友们誉为“任性”却包含甜蜜辛酸的请假条。
你如何看待这些材料?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