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历史、思想、诗性三个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是史、思、诗的结合体。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蕴含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经典文学是作家对文学对象有思想深度的审美审视与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达。经典既是一个实在本体,也是一个关系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经典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文学经典研究,就是要从史、思、诗的结合中,深入揭示经典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史”的特质,要求重返经典文学现场;“思”的特质,呼唤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诗”的特质,则回应重返文学本体研究的诉求。
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是对新文学传统意义的再发现,对现代文学思想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再激活。当代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都需要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养料,获得新机。
(摘编自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材料二:
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红色文学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而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
“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对当下文学写作具有镜鉴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精神方式参与国家和民族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聚焦自晚清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
“红色经典”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导向,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引领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精彩阐释生命个体与国家、人民、时代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弘扬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那些忠于革命信仰、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英烈形象,那些将卫国安邦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火海刀山和流血牺牲也万死不辞的解放军英雄将士形象,飞扬着生命激情,辉耀着中华魂魄,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示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文化意义。
“红色经典”提供的宝贵艺术经验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有机整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笃实与空灵、明晰与隐晦、纯粹与杂糅等艺术思维和审美风格,建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
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一些“红色经典”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以及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丰富与工整,值得认真总结学习,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构造上都有独到的匠心,从文本结构的创建、故事情节的铺叙到文化意蕴的彰显,从叙述方式的选择、表现手法的穿织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红色经典”的精神财富更不能抛弃。国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面向未来,我们的作家既需要以笔为旗,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又要以笔为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坚实的思想质地、雄浑的艺术旋律、沉厚的史诗风格和鲜活的审美魅力,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摘编自李掖平《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这与其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密切相关。
B.文学经典必须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形成,经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经典。
C.“红色经典”对当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镜鉴、引领及启示意义。
D.“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在新时代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彰显新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角度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阐释与传承文学经典的重要性。
B.“红色经典”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将随时代的发展被不断阐释与建构,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C.当代文学要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需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红色经典”中汲取养分。
D.“红色经典”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因此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及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红色经典”内涵的一项( )
A.茅盾的《子夜》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1930年前后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面貌,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前途。
B.巴金的《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东北地区一个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D.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红色经典”中的表现。
【答案】1. B 2. D 3. D
4.《红楼梦》①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时代与社会生活变迁,具有“史”的风范;②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规律),闪烁“思”的光芒;③突破了传统小说人物刻画及情节设计的固化模式,体现曹雪芹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④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检验,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5.①隽永的美:“红色经典”独特的艺术构思及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意蕴深远的审美魅力。②永恒的情:“红色经典”再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等波澜壮阔的画面,充满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激情。③浩荡的气:“红色经典”塑造了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卫国安邦万死不辞的革命英雄群像,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必须……才……,经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经典”说法武断,与原文意思不符。材料一第2段原文的表述是“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是“常常需要”,并不是“必须”;且并不排除其最终成为经典的可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此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及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强拉因果,原文只说“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一些‘红色经典’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提到具体原因,结合“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可推知,红色文学经典存在局限性并非因其要传承红色精神基因,而是因为时代环境、创作主体、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当代社会生活,根据材料一“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普通人的曲折人生,其“红色精神基因”并不鲜明突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文学经典……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分析,《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时代与社会生活变迁,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具有“史”的风范;
结合“文学经典……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蕴含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分析,《红楼梦》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闪烁“思”的光芒;
结合“文学经典……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分析,《红楼梦》突破了传统小说人物刻画及情节设计的固化模式,塑造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体现曹雪芹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
结合“文学经典……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分析,《红楼梦》是曹雪芹历时十载,成书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到如今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检验,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红色经典’……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以及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丰富与工整,值得认真总结学习,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构造上都有独到的匠心,从文本结构的创建、故事情节的铺叙到文化意蕴的彰显,从叙述方式的选择、表现手法的穿织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可概括出,隽永的美:“红色经典”独特的艺术构思及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意蕴深远的审美魅力。
结合“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聚焦自晚清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弘扬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可概括出,永恒的情:“红色经典”再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等波澜壮阔的画面,充满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激情。
结合“‘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那些忠于革命信仰、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英烈形象,那些将卫国安邦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火海刀山和流血牺牲也万死不辞的解放军英雄将士形象,飞扬着生命激情,辉耀着中华魂魄,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可概括出,浩荡的气:“红色经典”塑造了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卫国安邦万死不辞的革命英雄群像,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的梦
王蒙
下车的时候赶上了雷阵雨的尾巴。车厢里热烘烘、乱糟糟、迷腾腾的。一到站台,只觉得又凉爽,又安静,又空荡。站台非常之大,一尘不染,清洁得令人吃惊。这个著名的海滨疗养胜地的车站,有自己的特别高贵的风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翻译家,作为一个搞了多半辈子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的专门家,五十二岁的缪可言却从来没有到过外国,甚至没有见过海。他向往海。爱情,海洋,飞翔,召唤着他的焦渴的灵魂。A、B、C、D,事业就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被打成“特嫌”。五十岁了,他没有得到爱情,他没有见过海洋,更谈不上飞翔……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面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这里的槐树,有一种贵族的傲劲儿。乌云正在头顶上散开。“马上就可以看见海了。”休养所的汽车驾驶员完全了解每一个初到这里的客人的心理,他介绍说。
海,海!是高尔基的暴风雨前的海吗,是安徒生的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吗?还是他亲自呕心沥血地翻译过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绘的海呢?“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思恋,经过了许多磨难,你我都白了头发——浪花!”
晚了,晚了。生命的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当他因为“特嫌”和“恶攻”而被投放到号子里的时候,当铁门哐地一声关死,当只有在六天一次的倒马桶的轮值的时候,他才能见到蓝天,见到阳光,得到冷得刺骨的或者热得烫脸的风的吹拂的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对于海的爱恋和想念呢?而现在,当他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的时候,当他仰面朝天,眯起眼睛,任凭光滑如缎的海浪把自己飘浮摇动的时候,他感到幸福,他感到舒张,他感到一种身心交瘁后的休息,他感到一种漠然的满足。大海也像与他神交已久,终得见面的旧友——新朋。但是,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的时候,他的左小腿肚子抽了筋,他想起“恶攻”罪的“审讯”中左腿小腿肚子所挨的一脚来了,那是为了让他跪下。他一阵痉挛,咽了一口又苦又咸的海水。他愤怒了,他不情愿,他觉得冤屈。于是,他奋力挣扎。他年轻的时候毕竟是游泳的好手,虽然是在小小的游泳池里学的艺,却可以用在无边无涯的惊涛骇浪上。他扳动自己的脚掌,又踹了两踹,最后,总算囫囵着回到了岸上。
“然而,我是老了,不服也不行。”这一次,缪可言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海。
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看着这天空,他感到一种轻微的、莫名的惆怅。巨大的、永恒的天空和渺小的、有限的生命。“啊,我的充满了焦渴的心灵,激荡的热情,离奇的幻想和童稚的思恋的梦中的海啊,你在哪里?”然而,他游不过去了,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所以,他想离去。梦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虽然这里就像天堂。但他若有所失。所以他坚持要走。再见吧,原谅我!他对海说。
快要入睡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海,只见一片素雅的银光,哦,今夜有怎样团圆的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满月下面,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肖的儿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于是,他披上一件衣服,换上布鞋,悄悄一个人走出去了。
他感到震惊。夜和月原来有这么大的法力!她们包容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重新涂抹和塑造着一切。一切都与白天根本不同了。红柳,松柏,梧桐,洋槐;阁楼,平房,更衣室和淋浴池;海岸,沙滩,巉岩,曲曲弯弯的海滨游览公路,以及海和天和码头,都模糊了,都温柔了,都接近了,都和解了,都依依地联结在一起。
海——呀——我——爱——你!——他终于喊出了声,声音并不大,他已经没有当年的好嗓子。然而他惊起了一对青年男女。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有一对情侣正依偎在一起。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想不到他会打扰年轻人。他非常懊悔,却又觉得十分高兴,很满意。年轻人在月夜海滨,依偎着坐在一起,这很好。海和月需要青春。青春也需要海和月。
这是什么声音?哗——哗——,不是浪,不是潮,他顺着这声音找去,他看到了在他刚离去的岩石下面,似乎有两个人在游海。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喔哟,看,那两个人已经游了那么远,他们在向着他向往过许多次,却从来没有敢于问津的水天相接的亮晶晶的地方游去了呢。
不,那不会错,那就是刚刚被惊动了的那两位热恋中的青年人。缪可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如果是他自己,如果倒退三十年,如果他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他难道会怕黑吗?会嫌冷吗?会躲避这泛着银光的波浪吗?不,他和她会一口气游出去八千米。就是八公里,就是那个极目所至的地方。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
他唱起了一支歌。他怀着隐秘的激情回到了休养所。他睡了,嘴角上带着微笑。
“怎么样?这海边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吧?”送他走的汽车驾驶员说。这位驾驶员是一个善知人意的心理学家。而且他已经得悉缪可言是个古板的、其貌不扬的老单身汉。
然而这回他错了。缪可言回答道:“不,这个地方好极了,实在是好极了。”
1980年(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不追求详尽的情节矛盾,文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如“特嫌”等,使故事具有时代感,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强化了主人公身份特征。
B.缪可言联想到高尔基、安徒生、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的海,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憧憬可谓魂牵梦萦,自然引出下文的深情呼告。
C.“他没有见过海洋……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海洋是主人公回忆的切入口,是他审美理想的寄托,而风浪具有隐喻意味。
D.疗养胜地高贵风貌让初次出国的缪可言略感不适,故而在呆了五天后坚持要走,表明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异国的惶惑自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驾驶员的叙述使小说首尾呼应,其作用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妻儿的描写类似,本文两处叙述都显现了驾驶员对主人公心理的准确揣摩。
B.小说开篇关于“号子”等屈辱生活的回忆,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显得复杂深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着意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C.小说句式长短整散变化灵活,结尾两组月下之问,均构成反问排比,表现主人公的生命激情;间或引用古诗文,使小说内容丰富而含味隽永。
D.“不肖的儿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是对大海高度主观化表达的句子,有别于一般小说第三人称叙述的客观性,体现文本叙事艺术的独特性。
8.有人说,本文所叙写的大海,就是主人公理想精神的诗化表达,请根据文本梳理缪可言与大海交流的心路历程。
9.王蒙在《漫话小说创作》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策略:“一方面是尽情的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请据此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并说说这样写有何效果。
【答案】6. D 7. D
8.①初到疗养所,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他感到幸福、舒张、满足;他在大浪中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感到自信。②在无法游泳常常远眺海面时,视野范围有所限制,让他感到青春与生命白白消耗的无奈、惆怅与失望。③在离开休养所的前夜,圆月洒下一片银光,看到一代代流着、永远不会中断的“自由的波涛”,使他释然,重获了希望与憧憬,实现了精神复活与自我超越。
9.特征:①通过联想,主人公的意识突破时空限制,回忆与现实夹杂,向往中的“海”、文学作品中的“海”与眼前的“海”相映衬;②主人公意识的流动虽变化万千却富有现实逻辑,缪可言的现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触发点,如游泳的时候小腿肚子抽了筋,让他想起过去被迫害的情景,进而感到时光流逝的愤怒。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异国的惶惑自卑”属于过度解读。缪可言坚持要走,是因为这里不符合他对大海的想象,“ 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他清醒地认识到岁月的蹉跎给他带来的伤痛。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本文两处叙述都显现了驾驶员对主人公心理的准确揣摩”错,结尾“然而这回他错了。缪可言回答道:‘不,这个地方好极了,实在是好极了。’”可见结尾驾驶员的揣摩不准确。
B.“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本文情感基调是深沉而又不失激情的;另外,小说并非“着意表现”对历史的反思。
C.月下之问有两处,其中“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是疑问排比,不是反问排比。另,“表现主人公的生命激情”不准确,“月下之问”的对象是年青人,应该是表现了年青人的生命激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梳理人物心理的能力。
“而现在,当他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的时候,当他仰面朝天,眯起眼睛,任凭光滑如缎的海浪把自己飘浮摇动的时候,他感到幸福,他感到舒张,他感到一种身心交瘁后的休息,他感到一种漠然的满足”,初到疗养所,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他感到幸福、舒张、满足;“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他在大浪中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感到自信。
“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看着这天空,他感到一种轻微的、莫名的惆怅。巨大的、永恒的天空和渺小的、有限的生命”,在无法游泳常常远眺海面时,视野范围有所限制,让他感到青春与生命白白消耗的无奈、惆怅与失望。
“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在离开休养所的前夜,圆月洒下一片银光,看到一代代流着、永远不会中断的“自由的波涛”,使他释然,重获了希望与憧憬,实现了精神复活与自我超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抓住题干关键词“尽情的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来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联想,主人公意识突破时空限制,回忆与现实夹杂。如“他向往海。爱情,海洋,飞翔,召唤着他的焦渴的灵魂”,这是他向往的海;“海,海!是高尔基的暴风雨前的海吗,是安徒生的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吗?还是他亲自呕心沥血地翻译过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绘的海呢?”,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海”;“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红柳,松柏,梧桐,洋槐;阁楼,平房,更衣室和淋浴池;海岸,沙滩,巉岩,曲曲弯弯的海滨游览公路,以及海和天和码头,都模糊了,都温柔了,都接近了,都和解了,都依依地联结在一起”,这是现实中他眼前看到的真正的海。三种“海”相互映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主人公意识的流动虽变化万千却富有现实逻辑,缪可言的现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触发点,如“但是,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的时候,他的左小腿肚子抽了筋,他想起‘恶攻’罪的‘审讯’中左腿小腿肚子所挨的一脚来了”“他愤怒了,他不情愿,他觉得冤屈”,游泳的时候小腿肚子抽了筋,让他想起过去被迫害的情景,进而感到时光流逝的愤怒。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让间,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B.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C.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D.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在古文中有多个义项,如:文字、字体、书籍、《尚书》等,在文中指书信。
B.先王,指尧、舜、禹、汤等有名的帝王,也可指已逝的前代君主,文中指后者。
C.殷纣,商纣王。殷是商朝的另一个名字,纣则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是位暴君。
D.“追惟先王”与“可畏惟人”《谏太宗十思疏》),这两句中的“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喜轻信栗腹的话,打算起兵攻赵,乐间劝阻,燕王不听,最终遭受重大挫败,乐间也因而离燕人赵。
B.燕王写信责备乐间并道歉时,一方面指责乐间出走是不明智之举,另一方面也真诚地指出了自己的错误。
C.燕王在信中指出乐间离开燕国,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不忠厚,张扬自己的耻辱,这其实是损人而不利己的行为。
D.燕王举柳下惠屡遭罢黜而不肯离弃故国、人们铭记他的功绩、不非议他的例子,是希望乐间能返回燕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
(2)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
14.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D 12. B
13.(1)寡人不才(无能),没有依从您意思,所以您抛弃燕国而离开。
(2)然而您不在国内掩饰(掩盖)寡人犯的过错,却跑到国外表明您的怨恨。
14.①柳下惠认为被罢黜是出于自身原因(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②自己到哪里也会被罢黜,宁愿留在故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给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进攻赵国。”
“为……寿”的意思是“祝……长寿”,不可断开,排除BD。
“于长平”作“死”的后置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D.“追惟先王”中的“惟”,思、念。句意:追忆先王。
“可畏惟人”中“惟”,只是,只有。两句中的“惟”字意思不相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真诚地指出了自己的错误”说法错误。原文有“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可见燕王并非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只能说燕王这封信写得委婉含蓄,很有分寸。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佞”,谦辞,不才;“捐”,抛弃。
(2)“盖”,掩饰;“明”,表明;“明怨于外”,状语后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的原因,就要读懂文中“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的意思。翻译为: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因此可概括出柳下惠遭遇贬黜却不离故国的原因是,他认为被罢黜是出于自身原因(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自己到哪里也会被罢黜,宁愿留在故国。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给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进攻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进攻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面与诸侯相通的国家,它的百姓善于作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很生气。燕王身边的大臣们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很快就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责备乐间并道歉,说:“寡人不才(无能),没有依从您的意思,所以您抛弃燕国而离开,那么寡人的无能是明白不过的了。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轻易和人绝交,聪明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您同先王的关系是世人所知的。寡人希望有了错误,您能帮助掩盖,不料您却张扬寡人的罪过;寡人希望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料您却宣扬寡人的过失。如今您从先王那里得到高位而安享尊荣,却轻易地抛弃寡人以逞心头之快,那么掩饰寡人的错误,挽救寡人的过失的愿望,在您这里恐怕难以实现了。况且世人待寡人虽然薄情,但寡人却厚待他们;别人的行为有了过失,寡人却仁爱地信任他们。如今使寡人背负了不贤的罪名,而您也会受到有失忠厚的指责,如果替您作出选择,您的做法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寡人虽然不好,但还没有像殷纣王那样昏乱;您虽然很不得意,也没有像商容、箕子那样的忧患。然而您不在国内掩饰(掩盖)寡人犯的过错,却跑到国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样做恰恰有损于您的义行而降低了您的人格,难道不是这样吗?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义,成就您高尚的品行,寡人即使承担恶名,也不难接受。本来想表明我的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来想张扬寡人的耻辱,而您也得不到荣耀,这样做一举两失。一个仁义的人不靠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更何况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不好,而破坏了以往君臣之间的良好感情。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柳下惠不因多次被罢黜而自暴自弃,所以人们不会忘怀他以前的功绩;他不愿离开本国,所以朝野上下都没有非议他的。何况寡人今天并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寡人吗?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寡人。恭敬地以书信向您说明。”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②,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吴融
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
若教更近天街③种,马上多逢醉五侯。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诗人被贬黄州第五个年头。②史载,昔唐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③天街:京城。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后两句写诗人爱花心事,生发奇想,深切而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B.吴诗前两句写海棠花的颜色和香气,能够独压春色,给人以“最风流”之感。
C.苏诗虽通俗易懂,但情意隽永,从诗句中可感触到诗人的达观和超脱。
D.吴诗断定“五侯”也为海棠醉倒,突出海棠之美不同寻常,引得众人喜爱。
16.这两首诗都写海棠,但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苏诗运用了烘托、用典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融融春意和浓浓春色烘托海棠花的盛开,还借用杨贵妃的典故和拟人修辞描绘了海棠花的娇艳妩媚。②吴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手法。前两句从正面实写海棠花颜色的明艳、雪白、霞红;后两句想象将海棠种在京都的街边,会使王公贵人为之醉倒,从侧面描写海棠花之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吴诗前两句写海棠花的颜色和香气”错误,吴诗的前两句“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只写了海棠花的颜色,没有写海棠的香气。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苏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通过融融春意和浓浓春色烘托海棠花的盛开。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用杨贵妃的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描绘了海棠花的娇艳妩媚,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吴诗:“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写出了海棠花颜色的明艳,雪也似的白,霞也似的红,故能独压春色,给人以“最风流”之感,这是直接对海棠之美的描绘。接着是笔锋一转,诗人展开了想象“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五侯”,盛开在锦水之头的海棠尚且如此之美,倘若繁华京都的街侧,遍种海棠,定然会使走马观花的王公贵人为之醉倒,从侧面描写海棠花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一句指出蚯蚓能上食埃土和下饮黄泉的原因,“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螃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烟”飘浮朦胧,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展现了闲适之情。
(3)娉婷高洁的“芙蓉”往往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心一也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③.暧暧远人村 ④.依依墟里烟 ⑤.涉江采芙蓉 ⑥.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沉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鳝”“暧”“墟”“涉”。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1月20日夜,“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盛大启幕。这是一次无比隆重的文学奖颁奖典礼,这是属于中国文学庄严而璀璨的时刻。轻歌曼舞中,文学尽情绽放她的典雅、精微、博大、包容。昂扬的乐曲激荡起作家创作的旋律,观众对获奖者的喝彩通过雷动的掌声道出,灯光溢彩,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被它映照。
这乐曲、灯光和掌声彰显了文学的价值和尊严,展现了新时代文学_________的发展态势。跨界赋能,嫁接共生,_________的中国文学正以丰富深邃的母本价值,向其他文艺样式展现丰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如何展现新时代精神高度,如何书写_________的人民史诗,35位获奖作家,以_________的创造作出了各自的回答,“与人民心心相印,与时代深入对话”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新时代广大作家牢记“国之大者”,描绘时代巨变,攀登艺术高峰,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巨大贡献。文学,连接江河湖海,摆渡个体心灵,照亮烟火日常。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欣欣向荣气势恢宏经久不息独树一帜
B.方兴未艾气象万千经久不息独具匠心
C.方兴未艾气势恢宏生生不息独树一帜
D.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生生不息独具匠心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整句,要求表达准确,逻辑合理,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乐曲昂扬,激荡起作家创作的旋律;灯光溢彩,映照出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掌声雷动,道出观众对获奖者的喝彩。(或:昂扬的乐曲激荡起作家创作的旋律;溢彩的灯光映照出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雷动的掌声道出观众对获奖者的喝彩。)
20.①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文学“桥梁、船、灯”的特点,突出了文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贡献。②以常见的事物来表现文学的作用,将抽象的文学具体化,化虚为实,化深奥为浅显,表达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语境强调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态势,选“欣欣向荣”。
第二空,气势恢宏:气势磅礴,场面大气。多用于具体的,静态的事物。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根据语境“丰富深邃”,选“气象万千”合适。
第三空,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经久不息:指持续很长时间,停不下来。语境修饰的是“人民史诗”,选“生生不息”合适。
第四空,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修饰的是“创造”,选“独树一帜”合适。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一步:定基准句。根据画线句子的结构特点,可以将“昂扬的乐曲激荡起作家创作的旋律”作为基准句,或者把“灯光溢彩,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被它映照”改为“灯光溢彩,映照出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作为基准句。
第二步:仿基准句。将剩余句子改成与基准句结构相似的句子,可以将“观众对获奖者的喝彩通过雷动的掌声道出”“灯光溢彩,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被它映”仿写为:雷动的掌声道出观众对获奖者的喝彩,溢彩的灯光映照出作家踔厉前行的风采;或者仿写为:乐曲昂扬,激荡起作家创作的旋律;掌声雷动,道出观众对获奖者的喝彩。
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学,连接江河湖海,摆渡个体心灵,照亮烟火日常”中“连接”“摆渡”“照亮”把“文学”赋予“桥梁、船、灯”的特点,是比拟的手法,赋予静态的文学以动态的特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文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贡献。
“连接”“摆渡”“照亮”三个动词把“文学”赋予“桥梁、船、灯”的特点,用生活中常见的“桥梁、船、灯”事物来表现文学的作用,起到了将抽象的文学具体化,化虚为实,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也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前,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此次载人飞行任务,不仅让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实现“同框”,也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① ,它们不仅对飞船的成功发射具有重要作用,也与飞船在轨正常工作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首先是舱门快速检漏仪,它的内部核心传感系统能感受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并向航天员提供相关指令,这能帮助航天员在短时间内判断舱门是否关闭完好。
其次是照明设备,飞船在轨飞行时会周期性经过地球阴影区。只有稳定高效的照明,才能实现与空间站组合体“太空牵手”。载人飞船舱内照明设备, ② ;交会对接照明设备,则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在阴影区的交会对接提供摄像辅助照明。
最后,在飞船的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不能前倾,无法完成对仪表板上各设备的操作, ③ ,也鞭长莫及。为解决这一难题,来自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设计的操纵棒可帮了大忙。操纵棒的外部轮廓曲面完美贴合航天员掌心,能够满足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要求。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日前”要换成“目前”。
B.第一、三段中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加点的“这”指“舱门快速检漏仪”。
D.文段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没有语病。
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B 22.①完成任务离不开诸多设备;②为飞船提供舱内照明;③即使各种设备近在咫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辨析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日前”指几天前,“目前”指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根据语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可知,这是几天前发生的事情,用“日前”合适,不用替换。此项错误。
B.用法都是“特殊含义”。此项正确。
C.根据前文“它的内部核心传感系统能感受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并向航天员提供相关指令”可知,“这”代指“内部核心传感系统能感受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并向航天员提供相关指令”。此项错误。
D.“来自于”成分赘余,应去掉。此项错误。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需要填入一个总结句,根据后文“首先是舱门快速检漏仪”“其次是照明设备”“最后……操纵棒可帮了大忙”可知,后文主要讲述的是各种设备的作用,所以第一空可填入“完成任务离不开诸多设备”。
第二空,根据后文“交会对接照明设备,则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在阴影区的交会对接提供摄像辅助照明”可知,载人飞船舱内照明设备则是为了给飞船舱内照明,据此可填“为飞船提供舱内照明”。
第三空,根据“无法完成对仪表板上各设备的操作”“也鞭长莫及”可知,中间填入的句子是对前文“无法完成对仪表板上各设备的操作”的进一步限定,可填“即使各种设备近在咫尺”。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说《豆树青青》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豆树靠自己能勉强生存,但寄生在其根部的根瘤菌,在依靠豆树生长的同时,还为豆树传递养分,让豆树蓬勃生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写豆树靠自己只能勉强求生,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它与根瘤菌一直默默为彼此传递养分,因此,即便土地贫瘠,豆树也能依靠共生的信念,蓬勃生长。这体现出豆树与根瘤菌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借助彼此,互相成就。
由此启示我们,只要共同献出力量,再晦暗的天空,也会有光照进的可能,我们从来不是孤单一人,社会需要我们彼此关联,和谐共生。考生可联想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等皆是密切联系,利益相关。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互惠互利,和谐共生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一是论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运用类比论证法进行论述,譬如高山与流水的绝配,大树与小草的相偎,蝴蝶与鲜花的相融。生活于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单凭一个人的独舞是很难演绎一场精彩的表演的,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借助外在的条件实现人生的目的。二是论述相互扶助的重要性,在外界成就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无形中成就了他人,实现智慧双赢。三是运用驳论证,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批驳,如有人想要独善其身,但是人可以独立,但不能孤立;有人置身事外,漠然处世;有人放弃道义和团结,制造动乱。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强调世界互联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立意:
1.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2.互帮互助,智慧双赢。
3.与世界互联,完成更好的自己。
4.互相借力,成就人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