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记忆口诀大全 基础知识顺口溜
夏朝: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高中历史知识速记口诀
西周重要制度
1、井 田 制 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②产品分配 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分封制 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①内容 王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②影响 土地人民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政策 三代①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业
①农具 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②水利 大禹治水水利兴,三代水利渐兴盛。
③作物 五谷②稻黍稷麦豆,商周种植见诗文。
④农技 粪肥绿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牧业 商朝饲养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车行。
二、手工业
1、冶铸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冶炼夏初兴。商朝权贵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铜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铭文。
2、纺织业 夏商纺织多平织,西周发展两典型。斜纹提花织物美,刺绣出现惊世人。
3、陶瓷业 原始瓷器初发明,商周遗址有遗存。
4、玉漆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妇好③墓存多精品。制车用漆装饰美,用漆工艺超前人。
三、商业城市 商朝重商贝为币,商民善商称“商人”。“商邑翼翼④”远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称赞“青铜时代”。②“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农作物。③妇好:指河南安阳妇好墓。④翼翼:繁盛的意思。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东周诸侯有变更。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废姜姓。
南楚北赵东北燕,东起西秦韩魏中。
2、影 响 兼并战争多交流,华夏各族要交融。 局部统一灭小国,最终都是秦一统。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东周的社会经济
1、农 业
①农 具 西周晚期铁器兴,春秋农具大变更。东周耕犁高效率,铁器时代要革命。
标志提高生产力,农用动力畜力用。
②水 利 东周水利亦精进,楚国芍陂利农耕。中原桔槔①灌农田,西门豹渠反迷信。
沟通泾洛②郑国渠,都江堰边说李冰。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冶 铸 业 东周冶铸多发明,铸铁柔化技先进。 冶铁工艺先领跑,早于欧洲二千春。
青铜工艺亦创新,莲鹤方壶为珍品。铜器图案金银错③,青铜器皿美绝伦。
②纺 织 业 纺织技高多细密,麻布残片楚墓存。漆器工艺亦创新,夹纻④漆器映丽人。
③盐 酒 业 煮盐酿酒多兴盛,国人生活联系紧。池海井盐全开发,用曲酿酒喜发明。
④《考工记》 手工发展有理论,《考工记》载齐官营。 手工工艺详介绍,工程技术有盛名。
3、商业和城市
①商 业 春秋战国商繁盛,土特产品交流频。 鱼盐皮革马象牙,中原市场常见品。
范蠡号称“陶朱公”,巨商吕氏⑤后相秦。
②城 市 东周城市多特征,政治中心商繁盛。都城临淄邯郸郢,人口众多商贸频。
二、春秋社会变革
1、田税改革 东周铁器与牛耕,效率提高地开垦。 私田激增兴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施行“初税田”,按亩征税影响深。
2、影 响 剥削方式大变更,农民地主新阶层。耕地国有转私有,封建地制初形成。
三、战国七雄变法
1、原 因 春秋田制初变更,土地私有渐流行。新兴地主势渐强,废除旧制变法兴。
2、概 况 魏国李悝初变法,吴起变法后牺牲。商鞅变法为强秦,两次改革略说明。
①政 治 废除分封行具制,令民什伍连坐行。按功授爵奖军功,贵族无功成平民。
②经 济 废除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法确定。重农抑商奖耕织,秦国统一度量衡。
③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文化专制秦初行。
3、影 响 商鞅变法新特征,封建制度终确定。
①政治上 中央集权初施行,地主执政贵族恨。以法治国建县制,影响中华兰如今。
②经济上 确立封建私有制,发展经济国强盛。秦国统一奠基础,消极影响亦鲜明。
③文化上 文化高压多峻法,秦朝立国难长存。
[注释]
①桔槔:中原地区一种汲水农具。②泾洛:指黄河支流泾水和洛水。③金银错:在铜器表面用金银丝构成图案。④夹纻:用薄木卷曲贴以麻布再涂上漆。⑤吕氏:指吕不韦。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科学
1、哲学思想 东周剧变百家鸣,思想流派多纷呈。
①老 子 老子著书《道德经》,春秋道家创始人。
a哲学主张 万物本源“道”永存,唯心辩证两分明。万物变化互依存,祸福转化最典型。
b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说“无为”,反对严刑影响深。
②孔 子 东周孔子称“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a思想方面 思想体系核心“仁”,人际关系重调整。贵贱有序护周礼,思想保守亦革新。
“损益”旧法渐改良,社会发展渐演进。取信于民惜民力,以德治民反苛政。
b教育方面 “有教无类”办私学,“学在官府”局变更。平民子弟受教育,发展教育功德深。 c编订典籍 孔子晚年编“五经”①,春秋书易礼诗经。儒家思想成正统,传统文化为核心。
2、百家争鸣 战国百家齐争鸣,儒墨道家各显能。
①墨子 战国墨子多才能,创立墨家为平民。主张“兼爱”求平等,反对战争图安定。
反对王公世袭制,主张“尚贤”用贤能。
②孟子 战国孟子称“亚圣”,主张“仁政”反苛政。“民贵君轻”新思想,
“政在得民”反暴政。予民土地国安稳,宽刑薄税影响深。
③荀子 荀子唯物最典型,自然现象多风云。制服“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国人。
④庄子 庄子唯心较典型,世界为“我”而产生。鄙视富贵说诸侯,痛恨社会不公平。
⑤韩非子 韩非代表新阶层,法家思想集大成。历史发展今胜古,与时俱进求革新。
“以法为本”来治国,打击贵族观念新。中央集权反割据,秦朝采用影响深。
3、文 学 东周文学史标柄,诗歌散文最有名。
①《诗经》 《诗经》孔子曾编订,国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说人文,世界文学耀眼星。
②《离骚》 诗人屈原远驰名,“楚辞”诗篇体裁新。《离骚》爱国爱人民,雄奇瑰丽多字文②。 ③《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多散文,文学名篇多特征。
a老子 老子文章情深深,哲理抽象想象丰。
b墨子 墨子推理又叙事,政论科技好说明。
c孟子 孟子辩论人叹服,立论凝重多深沉。
d庄子 庄文优美多想象,《秋水》逍遥远扬名。
e韩非子 韩非《五蠹》论说文,善用寓言鞭寄生。
4、艺 术 东周艺术超前人,绘画独立多精品。
①绘 画 妇女凤鸟③ 御龙图,古老帛画最有名。嵌错赏功宴乐壶④,青铜画面惊世人。
②音 乐 随州编钟⑤为青铜,古今乐曲击神韵。
二、自然科学
1、天 文 《春秋》记载哈雷星,早于欧洲六百春。《甘石星经》史最早,记载天文认识深。
2、历 法 春秋历法成体系,十九七闰初确定。早于西方一百六,希腊默冬⑥曾制定。
3、物 理 东周物理亦先进,《墨经》记载略说明。杠杆浮力多理论,小孔成像说光影。
《墨经》光学有八条,理论实践超前人。
4、医 学 东周医学说扁鹊,“脉学之宗”秦越人⑦。望闻问切四诊法,传统诊病到如今。
[注释]
①“五经”:指《诗经》、《尚书》《易》《礼》《春秋》。②字文:指屈原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③妇女凤鸟:指《妇女凤鸟图》。④宴乐壶:指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⑤编钟:指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⑥默冬:古希腊学者,曾提出十九年七闰法。⑦秦越人:齐国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相关专题: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