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黑色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答案如需改正,请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古老又崭新的课题,说古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我们先人汲取欧亚各国文化,同时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的最好例证。说崭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两年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想一想: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
据我所知,最近30年来,世界表演艺术,特别是欧美各国表演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不论戏剧、舞蹈还是流行音乐领域,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进来的。卡拉扬、小泽征尔、穆迪这些指挥家代表的欧美古典音乐,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汤姆·克鲁斯代表的美国电影,统统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包括迪士尼的米老鼠、狮子王,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化形象。换句话说,人格化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的一种最成功、也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中国文化同样应该人格化地“走出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动中国演出走向世界的工作已经做了近60年,推出去的国内演出团体数以千计,但是能够作为里程碑的演出数量远没有那么多。5月24日举行的“相约北京”闭幕式,程派青衣张火丁与叶派小生叶少兰合作演出《白蛇传》,开票时一票难求,演出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彩,如此盛况,与去年张火丁成功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简直如出一辙。
如果说,86年前的梅兰芳先生“走出去”和86年后的张火丁“走出去”,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格化的方式。美国的受众、媒体、高校,首先是接受了梅兰芳这个人,同时接受了他带来的中国的京剧艺术。梅兰芳先生在莫斯科访演期间,可谓“谈笑有鸿儒”,他在和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交往中,通过他个人的魅力传播京剧文化,影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学者化之后的京剧艺术家张火丁,同样在海外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但大多数情况下,观众们只知道来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演出了中国的艺术,在他们心中,这些艺术因为缺少具体的形象符号而面目模糊。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我们的文化传播缺少一个鲜明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媒体报道评论找不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也找不到聚焦的对象。正如我们从来不笼统地说欧美交响乐来了,而一定是说卡拉扬带着柏林爱乐乐团来了、小泽征尔带着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了,国外的观众也需要知道,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带着他们所欣赏的中国艺术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艺术家们既是路又是桥——既是艺术传播之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座继往开来的桥梁。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灵魂式的代表人物。而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也一定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人格化的成功形象树立得越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也会越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B.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成功的文化运输通道,我们的先人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
C.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这种人格化的方式是一种最成功、也是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D.尽管时代不同,可梅兰芳先生和张火丁都以人格化的方式“走出去”,同样在海外创造论文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近30年来,欧美的古典音乐、美国的电影,都是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这种影响很大程度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
B.外国人是通过孔子、老子这些人格化的化身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了孔夫子的学说和老子的智慧。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可被记住的是一个个的代表人物,这恰好说明了人格化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D.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可是海外观众却只知道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只知道演出了中国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认真思考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这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或许是比较有帮助的。
B.这两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极其有利的。
C.我们的文化传播只要有了鲜明的灵魂,媒体报道评论就能找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就能找到聚焦的对象。
D.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B.“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成功的文化运输通道”错,夸大其词,由原文“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我们先人汲取欧亚各国文化,同时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的最好例证。”可知“我们的先人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只是“文化输出的例证”,说“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成功的文化运输通道”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
D.“可是海外观众却只知道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只知道演出了中国的艺术”扩大范围,原文第六节说“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但大多数情况下,观众们只知道来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演出了中国的艺术,在他们心中,这些艺术因为缺少具体的形象符号而面目模糊”,可见原文表述有个表范围的限定:“大多数情况下”,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要……就……”错,表述太绝对。原文倒数第二节中“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我们的文化传播缺少一个鲜明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媒体报道评论找不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也找不到聚焦的对象”可以推测选项表述绝对,条件关系错误。
故选C。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文化基因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
民间文学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原创性的精彩文本及样式。在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观音、妈祖等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民间文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郭超《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
材料二:
民间文学的演述始终与某一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民间文学与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结最为牢固,同时也具有多向度的社会意义。倘若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民间文学便无以演述,也失去了演述的必要。比如,在壮族地区,情歌只有在歌圩的情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生活的价值。
民间文学的实际状况让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导致民间文学口传文本枯竭,民间文学研究不再可能从田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本资源。如今,在大部分乡村,人们已听不到村民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了。
(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在为民间文学传承人才的发掘、培养而努力。命名了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展示活动、民间文艺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民间文化传承人专题研修班等相关研修和培训活动,为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和研究学人搭建发展平台。
八年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一大批民间文学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已经亮相。该数据库包含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尽力恢复民间文学曾经生存的民俗场,是破解民间文学传承难题的关键。否则,对传承人的保护就只能是暂时的,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可能也会治标不治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恢复民俗场。比如,受到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冲击,山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民俗场。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完全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开展山歌对唱的民俗表演活动,这种民俗表演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够培养新的传承人,不失为一种新的民俗场类型。
(摘编自王锦强《如何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
材料四: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那些富于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内容,将长期存活在人民的口耳之间,不过,它们必然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被讲唱的机会也将大为减少。大量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新的口头创作,则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它们在现在和未来,都将是民间文学中占主要位置的部分。
不过,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向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方面,忙于“抢救”而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新的口头创作的研究,因此,这一领地还是我国现阶段民间文学研究上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安德明《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许多著名作家就是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才创作出了文学精品的。
B.民间文学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也为中国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C.民间文学的演述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D.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我们距离传统的民间文学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再从田野和乡村中获得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掘和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才,命名杰出传承人并开展各种展示、交流、研修和培训活动,是解决当前民间文学传承问题的重要举措。
B.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C.传统民间文学演述的民俗场因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而遭遇破坏,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民俗场的恢复方面做些努力。
D.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无视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口头文学现象,应关注当代产生的活跃在民间的口头创作。
6.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①材料一侧重介绍民间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民间文学面临的问题。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相关部门在抢救民间文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④材料四侧重介绍应关注当代新的民间文学创作。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民间文学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以偏概全。原文是“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是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说法绝对,材料三中说的是“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原创性的精彩文本及样式”可见:材料一侧重介绍民间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由“倘若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民间文学便无以演述,也失去了演述的必要……民间文学的实际状况让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导致民间文学口传文本枯竭,民间文学研究不再可能从田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本资源”可见:材料二侧重介绍民间文学面临的问题。由“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在为民间文学传承人才的发掘、培养而努力……八年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尽力恢复民间文学曾经生存的民俗场,是破解民间文学传承难题的关键”可见: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相关部门在抢救民间文学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由“不过,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向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方面,忙于‘抢救’而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新的口头创作的研究,因此,这一领地还是我国现阶段民间文学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可见:材料四侧重介绍应关注当代新的民间文学创作。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凹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梁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梁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梁,春天才挑过,梁岸又很结实,但是梁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梁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黑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 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8.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段描写能表现小吕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9.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7. C 8.小吕的特点:①警惕性高、感觉敏锐。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②清醒理智、镇定勇敢。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没有贸然“揍”狼。
作用:①突出看水工作的不易,丰满人物形象;②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做了铺垫;③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
9.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润泽,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写出月色明亮”错误,由文本一第三段“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可知,“像一块大水晶”写出天色的干净;“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理解也错误,这两句的视听结合只是给人以多种感官的艺术享受,并没有打通感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以及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小吕的特点: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说明他警惕性高、感觉敏锐。
“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黑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想想实在很危险,没有贸然“揍”狼,表明他清醒理智、镇定勇敢。
作用: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突出看水工作的不易,看水不仅要跟犯困作斗争,还有狼,这一情节也表现了人物警惕性高、感觉敏锐、清醒理智、镇定勇敢等特点,丰满了人物形象。
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小吕镇定勇敢地躲过了危险,这一情节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做了铺垫;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这一描写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引出下文,推动了情节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第一处描写的环境是在“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之后写的,小鱼秧子、泥鳅、知了都充满了生机,看着让人心生欢喜,体现了人物悠闲惬意喜悦的心情,正因为休闲惬意,才能观察地那么仔细。“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泥鳅翻跟斗”,其实人物内心也在翻腾,表现了小吕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
“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灯尽油干”表面在写月亮落山,实际也在写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景物与人融为一体;“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月亮一下子落下去了,小吕也撑不住要睡了,表现出小吕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第二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与疲惫、困乏的小吕相契合。
“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第三处写葡萄园因水的浇灌而一片清凉泽润,小吕看到自己看水的成果不禁挺起了胸膛,感到非常满意、舒服,表现了他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自然环境之美,无不映照着人性之美。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不齿:不得为官),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B.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C.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D.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觐,是古代军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B.腰斩,是古时酷刑的一种,行刑时用斧或钺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这种刑罚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周代。
C.陇右,古地区名,指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约今天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D.文忠,是古代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位列“文正”之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B.颜真卿为官勤谨,深得民心。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期间,判决了久而不决的五原冤案,在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
C.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死后灵框停放在寺庙内二十九年不下葬,颜真卿奏本弹劾,反响强烈。
D.颜真卿不畏***,忠贞刚烈。面对反贼李希烈的以死威逼,颜真卿气节不屈,宁愿赴火***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
【答案】10. D 11. A 12. B
13.(1)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
(2)(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广平王统率二十万军队前去平定长安,辞别那天,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
“辞日”是时间状语,要在“日”之后要断开,从而排除AC。
“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是对称结构,也就是在“当阙”不敢乘;在“梐枑”可以乘。所以要在两处“乘”后断开,从而排除B。
“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指的是管崇嗣在广平王之前就开始骑乘,所以“真卿劾之”,“之”指代的是后文又老又跛足的管崇嗣。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朝觐,是古代军礼之一”错误。朝觐是古代宾礼之一。有关外交活动的礼仪叫“宾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才叫“军礼”。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颜真卿……在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错误。结合“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分析,被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的是那天下的雨,不是颜真卿这个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恐”,担心;“绐”,欺骗;“素”,向来、平素;“其”,代词,这些。
(2)“(李希烈)遣将辛景臻、安华”,省略句;“积薪于廷”,状语后置句,“于廷积薪”;“廷”,通“庭”,庭院;“屈节”,屈服;“遽”,急忙。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桩冤案,很久不能决断,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况。当时正值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当地人称这是“御史雨”。又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庙院内,颜真卿奏本弹劾他,郑氏兄弟三十年未被录用,全国轰动。(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调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挑选丁壮,充实府库。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十七郡同一天主动归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有军队二十多万。
当时朝廷纷乱无暇他顾,而颜真卿约束管理一如往日。广平王统率二十万军队前去平定长安,辞别那天,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皇帝(将他的)奏章还回,安慰并答复(他)说:“朕的儿子每次出行,(朕)都谆谆教诫,因此不敢有失。管崇嗣年老又跛足,你姑且宽容他。”百官都十分恭敬。
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阉奴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阉奴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失礼,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阉奴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只是反贼罢了,为何称诏书!”(阉奴)于是勒死了他,(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儿子颜頵、颜硕护送灵柩回朝,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赠司徒,谥号为文忠。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②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②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③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亦指仕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①对住处和周围景物觉得舒心美好,表现了对山间清幽环境和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②本词最后两句写作者贪恋隐居生活的美好,不想再追求功名仕途,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③猛然觉得朋友们年老了,表现了对韶华逝去、仕途失意的感慨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评价能力。
B.“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说法有误,“茅屋数间窗窈窕”,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暗示其居住环境的清净高雅、秀美脱俗。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柔蓝一水萦花草”让画面呈现出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窈窕”写出竹林的深窈秀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表达出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②“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③“忽忆故人今总老”,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抒发了诗人对年华一时的伤感和无奈。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 ,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世的感慨,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既表现了全诗主旨,又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感情共鸣句子是:“_____ ,________。”
(3)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 ,______。”
【答案】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古来万事东流水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位卑则足羞 ⑥.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涯、沦、曾、卑、盛、谀。
七、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文章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则容易传播谣言肆虐,还少了一份真诚。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媒体人就会忽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原则。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大话当作讲故事,把耸人听闻等同于,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是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
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17.下列来自课本的加点字词书写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悼念(dào) 窈窕 繁芜丛杂 孜孜以求(zī)
B.夹袄(jiā) 干躁 杯盘狼藉(jí) 不绝如缕
C.缪论 玫瑰(gui) 终南捷径 浅尝辄止(zé)
D.干禄(gàn) 商榷(què) 开城布公 责无旁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哗众取宠 奇货可居 脍炙人口 侵吞
B.夸夸其谈 奇货可居 喜闻乐见 侵吞
C.哗众取宠 待价而沽 喜闻乐见 蚕食
D.夸夸其谈 待价而沽 脍炙人口 蚕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则容易产生谣言肆虐,还少了一份真诚。
B.则少了一份真诚,还容易助推谣言肆虐。
C.则容易助推谣言肆虐,还少了一份真诚。
D.则少了一份真诚,还容易产生谣言肆虐。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夹袄”的“夹”应读作“jiá”;“干躁”的“躁”应写作“燥”;
C.“缪论”的“缪”应写作“谬”;“浅尝辄止”的“辄”应读作“zhé”;
D.“干禄”的“干”应读作“gān”;“开城布公”的“城”应写作“诚”;“责无旁待”的“待”应写作“贷”。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前文说“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后文说“少了一份真诚”,根据语境,横线处有“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的意思,用“哗众取宠”更恰当。
第二空,“待价而沽”,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奇货可居”,商人把难得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凭借某种独特的技能或成就,作为要求名利地位的本钱。两个成语都有“等待高价”的意思,但前者偏重于“待价”,强调等待满意的待遇,后者偏重于“奇货”,强调本身有特殊价值或特殊才能。“一些新闻信息产品”不一定是“奇货”,所以不能用“奇货可居”。
第三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语境是说吧把“耸人听闻”的东西当作人们喜欢听喜欢看的东西,用“喜闻乐见”更恰当。
第四空,“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侵吞”,非法大量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语境是说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一点一点受到质疑,用“蚕食”更恰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传播谣言肆虐”搭配不当,改为“传播谣言”或“助推谣言肆虐”。
二是前后两个分句语序不当,应该先说表达要以诚为出发点,再说“裁剪素材”等的危害。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地,是由常绿灌木、乔木组成的木本生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体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 ① ”。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环境,又被称为“ ② ”。它还是“ ③ ”,专家介绍,同等单位面积的红树林固碳量是热带雨林的6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比喻,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红树林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危害。
【答案】20.①天然的海防卫士(家园守护神)
②海水净化器
③固碳能手
21.示例:①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②造成堤岸毁坏,家园受损;③使海水污染、碳排放量增大。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结合“被誉为”分析,空处属于对红树林的赞誉性称呼,可以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再结合“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体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分析,意在突出强调红树林对于农田和村镇的保护作用,可得出答案①天然的海防卫士(家园守护神)。
第二空:结合“又被称为”分析,此处也需要填名称,突出红树林根系对于海水环境的净化作用(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环境),得出答案②海水净化器。
第三空:照应前两个称呼,形成并列关系,此处总领下文,结合“专家介绍,同等单位面积的红树林固碳量是热带雨林的6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确定属于固碳方面的作用,于是得出答案③固碳能手。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红树林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危害与它三方面的作用相关。
由“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体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得出①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
由“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环境,又被称为……”得出答案②造成堤岸毁坏,家园受损;
由“专家介绍,同等单位面积的红树林固碳量是热带雨林的6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出答案③使海水污染、碳排放量增大。
八、作文
22.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毕淑敏:我去尼泊尔的时候,和一个尼泊尔小伙子聊天,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他说,中国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到尼泊尔去,一开始很不习惯尼泊尔的慢节奏,慢慢待下来,就觉得这种节奏很舒服,适合人的身体,让人能真正融入大自然。既然好的东西都那么慢,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慢一些呢?
记者:可有些人会觉得,我如果非常忙碌,做更多的事,把黑夜也利用起来,是在增加生命的长度;这个也尝试,那个也尝试,是在增加生命的宽度。这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