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东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出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的。”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材料二:
诗情里的锋芒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还经常去听音乐课。
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
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堂兄是战时捷克一个超现实主义小组成员。这个小组中不仅有诗人,还有画家和雕塑家,全都赫赫有名。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与小组成员聚会论辩,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
从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捷克文坛教条主义盛行,公式化的诗歌到处泛滥,而昆德拉的诗却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他有一首讽喻诗,题为《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骑着一匹小马来到一座美丽的犹如甜奶饼的城市——法拉桑城,娶了那里的公主。这座城市有个奇怪的规定:人人只许欢欣,绝对不能忧伤。一只小狗,禁不住孤独,哀嗥了几声,便被投进了监狱。公主十分美丽,乐队为他们奏乐,市民为他们欢呼,一天接着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孩子感到厌烦,对小马说道,这里老是欢呼,老是歌颂,老是万岁,我已腻味透顶。与其如此生活,不如赶快逃走。小马善解人意,带他离开了这“甜蜜的天堂”。
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这在某种程度上倒也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材料三: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节选自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材料四:
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
(节选自米兰·昆德拉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提时代,昆德拉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钢琴,但他练习时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
B. 二战期间,人们把哈斯当作“瘟疫”一样躲避,父亲却让昆德拉师从哈斯学习作曲,这是父亲用行动表达对哈斯的认同和支持。
C. 哈斯先生对贝多芬音乐中“惊人薄弱的乐段”有独特的认知,这段话或许也包含着他对人生低谷和***的哲理思考。
D. 昆德拉把老师哈斯先生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可见他对哈斯的崇敬。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德拉对造型艺术的沉迷,使他成为有小有名气的画家,但后来对音乐的痴迷,使他放弃了绘画。
B. 昆德拉爱好广泛,仰慕当时一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但由于腼腆的性格,最终也未能与他们结识。
C. 正是由于堂兄卢德维克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推动、影响与鼓励,昆德拉的诗歌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D. 通过“锋芒”一词,既可以看到昆德拉显露出来的诗歌创作的锐气和才干,也能看到他的斗争精神和批判精神。
3. 下列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对于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的评论,文坛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B. 作为一首讽喻诗,《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用浪漫的笔调对教条主义盛行的文坛现状和专制虚伪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批判。
C.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的“聆听”是指小说家对作品有一些感悟,而这些感悟可能超越他的理性认识。
D. 米兰·昆德拉在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用托尔斯泰的例子指出,作家没有创作小说的智慧应该改行。
4.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阐述了对轻与重的思考,对此你有怎样的认知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昆德拉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文学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 A 2. D 3. C
4. ①“重”指的是生活和责任的重担,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心灵“扭曲与变形”,内心渴望平凡。
②“轻”指的是一直平凡,陷入另一种恐慌之中——孤独寂寞无聊,这比责任重大更难以令人承受。可见,生命中有了责任,才会感到生命的精彩。
5. ①家庭的熏陶和师友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
②艺术天赋、广泛的兴趣和批判的精神,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答出创造力和叛逆性格也可适当给分)
③他对人生和作品的思考,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他练习时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错误,推断不当,强加因果,原文是“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不能证明昆德拉“不重视乐理”;“因而”一说也强加因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使他放弃了绘画”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文中说他爱上音乐,并未提及“放弃了绘画”。
B.“最终也未能与他们结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与小组成员聚会论辩,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堂兄的引荐使他结识了评论家格罗斯曼,所以,“最终”说法错误。
C.“昆德拉的诗歌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堂兄卢德维克对他的诗歌创作推动、影响与鼓励,使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但堂兄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风格。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的能力。
A.“虽然对于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的评论,文坛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可知,文坛对他的评论是“批评”,不是“不同的声音”。
B.“进行了直接的批判”错误,原文“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讽喻”是用比喻进行讽刺,只是“矛头指向”,而不是“直接批判”。
D.“作家没有创作小说的智慧应该改行”错误,原文是“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应是作家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不如改行。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据原文“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分析可知,“重”指的是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心灵在重压之下“扭曲与变形”,内心渴望平凡。
据原文“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分析可知,“轻”指的是没有期待、无需付出时的一直平凡,陷入另一种恐慌之中——孤独寂寞无聊,纯粹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这比责任带来的压力更难以令人承受。可见,生命中有了责任,才会感到生命的精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昆德拉之所以能取得瞩目的文学成就,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原文是“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从客观原因看,父亲的教导、家庭环境的熏陶、堂兄的推动鼓励和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老师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
原文“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从主观原因看,昆德拉拥有艺术天赋,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颇具创造力和叛逆性格,这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
原文是“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凡纯粹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这比责任带来的压力更难以令人承受;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作家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从主观原因看,他对人生和作品的思考,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个水壶
杜伟军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二营四连奉上级命令夺回烽火岭。烽火岭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小山头,坐落在美军所占制高点与志愿军阵地之间,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敌我双方都曾反复争夺过。控制了这个山头,就控制住了另一方的进攻路线。
凌晨三点,四连指战员悄然到达了山脚下埋伏好。半小时后,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对敌人主阵地和烽火岭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未等我方炮火停止,四连已经开始向敌方阵前移动,最大限度地接近了敌人阵地。炮火刚停,四连就呈散兵队形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美军从来不吝啬弹药,在飞机和火炮的配合下拼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从敌人的火力判断,他们大约有一个连在防守。但四连比敌人更顽强,一直苦战到下午四点多,终于攻下了烽火岭。阵地上,硝烟弥漫,敌人尸横遍野,一百多守敌被全歼。四连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本有一百一十三人,现在仅剩下四十二人。
经过一整天的鏖战,战士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但依然毫不迟疑地开始抢修工事,准备弹药。正值盛夏时节,官兵们体力透支,急需补充水分。连长仔细观察了周边的地形,从我方主阵地到烽火岭之间,根本就见不到水的影子。但烽火岭到敌人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山沟,山沟中间有一片稻田,那里肯定有水。光天化日之下,阵地的下山路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没有办法去弄水。他心想天黑以后,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水的问题,不然明天的仗没法打。因为事关重大,连长要亲自布置任务。
“渴不渴啊?赛拉。”连长拍了拍赛拉的肩膀问。
“嘶。”赛拉疼得歪了一下肩头,吸了口气。
“怎么啦这是?”连长干咳了几声。
“不,事情没有。”赛拉经常把一句话倒着说。
“这小子肩膀头子让炸起的石头嗨了一下,问题不大。”排长东北口音特别重。
连长这才发现赛拉肩膀处洇出了一大片血。
“轻伤不下火线,连长。”这个口号赛拉没有倒着说。
“你过来。”连长把赛拉叫到阵前,指着山沟里的那片稻田。
“那个大米地里肯定有水,晚上你带个人过去,弄些……”连长咽了口唾沫,接着说,“弄些水回来。”
“事情没有。”赛拉一边点头一边琢磨着。
“看你的了,赛拉。”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手在碰到他肩膀前停住了。
天黑前,赛拉和杨福德找遍了让炮火犁过的阵地,好不容易从美军的尸体上搜集到了九个水壶。准备停当,等天完全黑了下来,两人便悄悄爬出阵地下山了。
一弯钩月斜挂在天上,繁星点点。我军阵地已经停止修工事,万籁俱寂。两人生怕弄出声响,行动非常谨慎,以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从阵地右侧挨到了山脚。
前边就是那条山沟,赛拉小心翼翼地从沟沿探出头去,结果吓了一跳,他见到十几步外的沟底闪着一片钢盔上反射的光,敌军的数量还不少,显然这些家伙是要偷袭我军阵地。
赛拉心想,看来取水的事情要先放一放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敌人偷袭成功。他向杨福德耳语道:“一会儿,我打,你就打。”并示意两人拉开一些距离。
赛拉见杨福德已经就位,那些闪光的钢盔都过了侧方,便瞄着离他们最近的鬼子扣动了扳机。
嗒嗒……火舌在喷吐,枪口在跳动。赛拉的枪口向右侧慢慢平着扫了过去。这时,杨福德的枪口也喷出了火舌。
我方阵地上那几挺轻重机枪也开始发言了,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敌人吱哇乱叫连滚带爬开始往那条山沟里逃窜。连长他们很会打,一听波波沙的声音,就知道自己人在哪里,机枪只对着阵地正前方和左侧扫射。
没有了敌人的影子和动静,两人不打了。配合连队粉碎了敌人偷袭的阴谋,又消灭了几十个敌人,两位战士特别开心,他俩兴冲冲地回到了阵地。
赛拉和杨福德刚回到山上,战友们便兴高采烈地围了上来,纷纷打听刚才的情况。杨福德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战斗经过,连长听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问道:“水呢?”
赛拉虽然看不清大家的脸庞,但感觉到大家都在看着他俩。他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连长的问题。是啊,大家都很渴,翘首以盼,水呢?
杨福德憋不住了:“报告连长,刚到沟沟边头,还没见到水,就,就见到了一大片锅盔。我们就,就搂火了。”他一着急,把鬼子的钢盔说成了锅盔。
哈哈哈……战士们小声哄笑起来。
赛拉觉得虽然粉碎了敌人偷袭值得高兴,但取水任务还没完成,连长的责问没啥可说的。于是调头下山,这次从阵地上下来,他们轻车熟路,没有费多大周折便来到了山脚下的大沟边。他们趴在沟沿仔细观察了一阵,见没什么动静,便爬到沟里,匍匐前行。
半夜里,天气凉爽了很多,前面偶尔传来了蛙鸣。他们俩循着蛙声向前爬,还碰到两具美军的尸体。终于,在微弱的月光下,他们见到了一小片水洼。两人高兴啊,赶紧爬过去,不管不顾的,把头埋进水里就喝,直到喝不动了才罢休。
喝饱之后,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把水壶盖子一个一个拧开,轻轻地把整个水壶按进水里,水咕咚咕咚地灌进壶里,待没有了水流进水壶的声音,才从水里拿出水壶拧紧盖子放到一边。按照上面的程序,他们依次灌满了九个水壶,挂到身上并固定好,开始往回爬。
……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12期)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详细描写志愿军与美军交战场面,不仅有利于突出志愿军战士们的形象,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 文章运用神态描写表现战士们“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但他们依然“抢修工事,准备弹药”,表现出战事的紧张。
C.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用“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写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身姿,体现他俩的小心谨慎。
D. “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等运用比喻,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7. 文章是如何塑造连长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8. 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6. D 7. ①运用细节描写: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时,想到赛拉的伤势,就停住了,体现连长关爱士兵的形象;
②运用正面描写:连长听到波波沙的声音也开始对着敌人扫射,“连长他们很会打”,直接体现出连长有勇有谋、果敢的形象;
③运用语言描写:连长询问赛拉找水任务的情况,体现出连长沉着冷静的形象。
8. 第一处:
①通过斜挂的钩月和点点繁星,营造了一种宁静、紧张的氛围;
②体现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小心谨慎;
③为后文美军摸黑偷袭、两方开火做了铺垫。
第二处:
①凉爽天气和蛙鸣声,营造了一种安宁的氛围;
②为后文赛拉和杨福德顺着蛙声找到水洼做铺垫;
③暗含乐观精神,抗美援朝终将迎来胜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等运用比喻”说法错误,“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没有运用比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
运用细节描写:“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手在碰到他肩膀前停住了”,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时,想到赛拉的伤势,就停住了,体现连长关爱士兵的形象;
运用正面描写:“连长他们很会打,一听波波沙的声音,就知道自己人在哪里,机枪只对着阵地正前方和左侧扫射”,连长听到波波沙的声音也开始对着敌人扫射,“连长他们很会打”,直接体现出连长有勇有谋、果敢的形象;
运用语言描写:“赛拉和杨福德刚回到山上,战友们便兴高采烈地围了上来,纷纷打听刚才的情况。杨福德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战斗经过,连长听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问道:‘水呢’”,连长询问赛拉找水任务的情况,体现出连长沉着冷静的形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一弯钩月斜挂在天上,繁星点点。我军阵地已经停止修工事,万籁俱寂”,通过斜挂的钩月和点点繁星,营造了一种宁静、紧张的氛围;结合“两人生怕弄出声响,行动非常谨慎,以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从阵地右侧挨到了山脚”可知体现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小心谨慎;结合后文“他见到十几步外的沟底闪着一片钢盔上反射的光,敌军的数量还不少,显然这些家伙是要偷袭我军阵地”可知为后文美军摸黑偷袭、两方开火做了铺垫。
第二处:“半夜里,天气凉爽了很多,前面偶尔传来了蛙鸣”,凉爽天气和蛙鸣声,营造了一种安宁的氛围;结合后文“他们俩循着蛙声向前爬,还碰到两具美军的尸体。终于,在微弱的月光下,他们见到了一小片水洼”可知为后文赛拉和杨福德顺着蛙声找到水洼做铺垫;“按照上面的程序,他们依次灌满了九个水壶,挂到身上并固定好,开始往回爬”,结合最后找到水以及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可知这里写“天气凉爽”“蛙鸣”暗含乐观精神,抗美援朝终将迎来胜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韩愈和柳宗元文章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悔,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①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剽而不留:轻浮没有根柢。②惬蹇:骄傲不恭。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 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
C. 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
D. 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11.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文和韩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B. 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C. 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多种方法,论证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 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1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 柳宗元对写文章有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答案】9. A 10. D 11. B
12. (1)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2)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13. ①写文章要以明道为目的,不过度讲究形式、辞采和声韵。②写文章要认真谨慎,思想深刻。③文章结构要严谨。④文章内容要清晰明白有条理。⑤文章要谦虚低调。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云”的意思是“说”,“辱书云”的意思是“承蒙您来信说”,句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仆”是“道不笃”和“业甚浅近”的主语,因此“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之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些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记忆古代文化常识能力。
D项,“传,指人物传记”说法错误。“传”是指传记,是解释六经的著作。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B项,“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说法错误。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柳宗元以蜀犬吠日的故事,阐述了“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的观点。可见,柳宗元认为,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人很少,因而不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不想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在这里,柳宗元所举之例、所说之话看似带着谐谑味道,但其内里实则隐含着无比的悲凄和沉痛,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因此,不能说“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病”,辱骂;“顾”,副词,只不过;“耳”,动词,罢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句子停顿;“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遗”,动词,丢失;“明”,明达;“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或”,有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文段中的内容“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这是说,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不能过于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因此,柳宗元对写文章的第一个要求是:要以明道为目的,不过度讲究文章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根据“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可见柳宗元认为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担心文章浮滑而不深刻。因此可以概括出柳宗元对写文章的第二个要求:写文章要认真谨慎,思想深刻。
根据“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这是说,柳宗元认为不能偷懒取巧地写作,担心文章松散而不严谨。因此可以概括出第三个要求:文章结构要严谨。
根据“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可见柳宗元认为不能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担心文章晦涩而杂乱。因此可以概括出第四个要求:文章内容要清晰明白有条理。
根据“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可见柳宗元认为不能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担心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因此可以概括出第五个要求:文章要谦虚低调。
【点睛】文言文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参考译文:
(1)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些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因此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轻浮没有根柢;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骄傲不恭而又狂妄。
(2)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蔡山人①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②。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注】①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周游各地。《送蔡山人》就是写于这个时期。②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燕客即蔡泽,唐生即唐举,蔡泽未遇时,请唐举看相而受到讥笑,蔡泽笑谢而去,后成为战国时秦相。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一至四句语调高昂开阔,五至八句雄奇飘逸,最后两句归于平静,跌宕起伏,尽真情之妙。
B. 一、二句的抒情方式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相似,都是直抒胸臆。
C. “无倪”即无边无际,说明舟船之大,李白写作此诗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体现其豪奢之气。
D. 五、六句运用典故,借燕人蔡泽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弃,最终大器晚成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被权贵排挤、世俗排斥的无奈,仕途不顺、不被重用的愤慨:诗人本意并不想弃世,是想积极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地抛弃;②被赐金放还后对未来的迷茫情绪:乘无边无际的舟,远纵四方,道出了游走四方的迷茫;③放下世俗,获得心灵自由的乐观豁达:三、四句由先前的颓丧转入乐观豁达,借用蔡泽大器晚成来勉励自己;④表现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和自信,自己就像那高明的猎手和樵夫,不会一直默默无闻,不如先回到乡间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等待时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能力。
C.“体现其豪奢之气”分析错误。实际上是因为诗人不知前路在何处而深感迷茫,才觉舟之大。所以“无倪舟”表现的是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第一句“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表明诗人本意并不想弃世,是想积极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世俗无情地抛弃。这一句直接写出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作者当时因为得罪权贵而受到诬陷,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周游各地。作者本有治世之心,但此时却被无情的打断。所以这一句中包含着作者被权贵排挤、世俗排斥的无奈和仕途不顺、不被重用的愤慨。
诗的第二句“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将自己前方的人生道路比喻为乘坐一艘硕大无朋的巨舟飘浮于无边的大海之上。这一句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未来的迷茫。
三四句“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则是笔锋一转,从迷茫转向对前途的乐观。这里是说自己此时已经远离官场,远离权力的中心,正好放下世俗,获得心灵的自由。从中可看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
最后一句“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李白对自己一直充满自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丽质难自弃”等自诩之词。作者相信自己不会一直默默无闻,他将自己比喻为高明的猎手和樵夫,此时先回到乡间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等待时机。在洒脱中充满了自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
【答案】①. 吾师道也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 骐骥一跃④. 不能十步⑤. 佛狸祠下⑥.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庸”“骐骥”“祠”。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裁剪,给家中增添① 的期待——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花团硕大、 ② ;菜花清淡素雅,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伫立;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婀娜多姿,鲤鱼跃出水面……她能剪出 ③ 的休憩场景: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她们讲出的串串故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姓娃;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旑旎多姿的窗花舞得虎虎生风,团圆祥和的喜气笼罩千家万户。新年的热闹活络刚刚过去,春天的细雨悄然而至。
雨是人的离愁别绪,丝丝缕缕,声音沙哑,柳条摇曳着,这也是四月里的天。清明,清清明明的记忆,是不肯抹灭或是减持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光明媚,烟雨纷纷里,人影浮动的是愁容倦意,或是故人不再,或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身上的湿衣。
(节选自《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1日,有删改)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窗花是中华民族的年俗之一,请你以“年俗”为主语,用排比句写出年俗的内涵。不超过60字。
19. 古典诗词使用不同的标点重新断句,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下列对杜牧《清明》的不同断句,其中更能凸显羁旅漂泊之感的一项是( )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轼版】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剧本版】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于丹版】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毛翰版】
【答案】17. ①喜气洋洋 ②雍容华贵 ③悠然自得
18. 年俗承载着人们美好的记忆,凝聚了民众热切的期盼,传承了民间不断的薪火。传递着家族生活的祥和。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处,语境形容窗花给人们带来的期待,因为是春节,红色的窗花给人一种喜气,可用“喜气洋洋”。喜气洋洋: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②处,语境形容牡丹花“花团硕大”的特点,可用“雍容华贵”。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③处,语境描写的是窗花剪出的休憩场景,下文突出人们的安闲舒适,可用“悠然自得”。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形式筛选概括信息、变换句式的能力。
窗花是中华民族年俗之一,理解“年俗”的内涵,首先要从文本找出窗花所蕴含的年俗意义,再概括出年俗的内涵。注意以“年俗”为主语,语言形式上运用排比句。
结合“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可知,年俗承载着人们美好的记忆;
结合“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可知,年俗凝聚了民众热切的期盼;
结合“是心头传承的薪火”可知,年俗传承了民间不断的薪火。
结合“安详地微笑”“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团圆祥和的喜气笼罩千家万户”可知,年俗传递着家族生活的祥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断句作用的能力。
A.“欲断魂”独立断开,突出强调伤感失意。
B.“雨纷纷”独立断开,突出强调春雨状态。
C.“家何处?”独立断开,凸显羁旅漂泊之感。
D.“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独立断开,突出强调对酒家和牧童的追寻。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① ,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 ②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③、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谱写新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新奇迹。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根据上文,从不同角度阐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①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 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③人才是第一资源
21. ① 育强国之才,为发展助力。②发展人才强国,开辟发展新篇章。③建设科技强国,获得发展动能。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提到“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推测前面是一个地区,并且要与“而是”搭配,可以概括为“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
第二空,根据前文“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第三空,根据前文“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和后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知,此处前后对应,可以概括为“人才是第一资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可以从教育、科技、人才反面展开。
根据原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可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是育强国之才,为发展助力。
根据原文“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可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是发展人才强国,开辟发展新篇章。
根据原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可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是设科技强国,获得发展动能。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我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相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那么作为年青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后来人”,你看了这幅漫画又有怎样的见解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漫画寓意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