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视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马迁也无意开创“历代纪传体正史”,彼特拉克“文艺复兴开创者”的身份和司马迁《史记》“史部第一书”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阵容越盛,其历史地位就越高。
《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加持。在班固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
《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
(节选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和《汉书》***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
B. 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
C. 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
D. 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介绍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
B. 文章介绍阿瑟·丹托“据后以论前”的观点,有助于在历史叙述中理解“史升汉降”。
C. 第三段引用胡宝国的观点,论证了《史记》长于会通的特点推动了其历史地位的提升。
D. 文章举出班固《汉书》创作和推广的史实,是为了说明《汉书》不是私书而是官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的引领、某种主流文化品位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迷信精英人物作用。
B. 据历史学“据后以论前”的观点,《史记》以后的每部新历史著作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
C. 在寻求历史解释、建构史家批判精神、研究唐朝古文运动上,《史记》有比《汉书》更大的价值。
D. 梁启超把司马迁称为“史界太祖”,而以“作俑”之词加于班固,可以支撑“史升汉降”的观点。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表述绝对化。原文所说的“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以中唐为节点的“史升汉降”是个整体趋势,是“概略”的说法。
C.“《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并不能推出“《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原文也有“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看法。
D.“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可知,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除班固对《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还有“官督私撰”的方式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错误。原文首先提出“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可知,原文是横向展开原因分析;这种论证结构也不一定“符合认知的逻辑”。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有误。原文说的是“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指的是“挪动位置”,不一定是提高,也可能是下降。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GPT-4是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l为ChatGPT(聊天机器人)开发的大规模多模态语言模型。它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并在各种主题和任务上输出文本,包括自然语言、代码等。GPT-4作为GPT系列的最新模型,其整体实现逻辑与技术结构和ChatGPT 类似,但包括更多的参数和更大的训练数据,因而可以将其视做拥有更长上文、能更好理解复杂指令、回答更可靠、更风格化、更有创意的图文版升级ChatGPT。不仅可以用来写代码、找bug、写诗、写小说,还能完成过去被认为只能属于人类的创造性工作,比如论文写作、法律服务等等。整体来说,GPT-4的能力已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表现出了人类的水平。
(摘编自《腾讯科技》)
材料二:
ChatGPT的爆火背后,其实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十年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度学习,它的“深”,是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而言。虽然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指纹识别、人脸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基本达到了商业化要求,但要“再进一步”却很难,直到深度学习算法出现。
深度学习属于无监督学习,不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样本标注就能自动完成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深度学习十分依赖硬件设施,因为它需要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以及大量数据来进行训练。
(摘编自《人工智能进入“深度学习+”阶段》)
材料三:
卡尔·萨根有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应该说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似乎人工智能背后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此而论,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另外一方面,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高科技概念,欺骗公众,谋取不法利益。
(摘编自《打开人工智能“黑箱”》)
材料四:
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非营利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发布了一封名为“暂停巨型AI实验”的公开信。上千名人工智能专家和行业高管在信中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应当暂停对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训练。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的潜在风险,已经成为不少科技人士的共识。
这封公开信的签署者们提出疑问:“我们是否应该让机器用宣传和谎言充斥我们的信息渠道?我们是否应该自动化所有工作,包括令人满意的工作?我们是否应该发展最终可能比我们更多、更聪明,淘汰并取代我们的非人类思维?我们应该冒险失去对我们文明的控制吗?”
欧洲刑警组织3月27日也发出警告,ChatGPT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很可能被犯罪分子滥用:“大型语言模型检测和重现语言模式的能力,不仅有助于网络钓鱼和在线欺诈,还可以用来冒充特定个人或群体的讲话风格。”他们的创新实验室已经组织了多次研讨会,探讨犯罪分子可能会怎么做,列出了潜在的有害使用方式。
这些签署者希望,奔向危险的脚步能够“暂停”,先共同开发出一套用于高级人工智能设计和开发的共享安全协议,并由独立的外部专家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AI开发人员也需要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开发强大的AI 治理系统。
(摘编自《马斯克等全球千名科技人士联名呼吁暂停更强大的AI开发》)
4. 下列对GPT-4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GPT-4在许多领域的测试中已经达到了人类水平,并且在未来极有可能超越人类。
B. GPT-4具有更为强大的参数和数据规模,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输入输出。
C. GPT-4因其强大的语言学习和生成能力,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犯罪工具。
D. GPT-4爆火的同时,也受到科技人士的质疑,他们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文明。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到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突破源于一种算法的突破。
B. 深度学习不需要人工干预就可以实现自动学习,但对硬件设施要求极高,需要大量数据运算。
C. 卡尔·萨根认为尽管我们每天接触人工智能,但是几乎没有人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
D. 人工智能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黑箱”,人工智能的开发和训练不能陷入这样的危险境地。
6.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并应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变革?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A
6. ①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青年人应当拥抱“人工智能”而不是拒绝它。②认识到“人工智能”背后仍有许多我们未知的领域,我们应当加强科普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内涵。③警惕“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潜在风险,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防范意识,建立起监督治理体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输入输出”不符原文。根据材料一原文“它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并在各种主题和任务上输出文本,包括自然语言、代码等”可知,GPT-4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但只能输出文本。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深度学习不需要人工干预就可以实现自动学习”以偏概全,原文说“不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样本标注就能自动完成学习”。
C.“卡尔·萨根认为尽管我们每天接触人工智能,但是几乎没有人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主观臆断,卡尔·萨根的话不是针对“人工智能”而言的。
D.“人工智能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黑箱’”强加关系。根据原文“虽然我们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似乎人工智能背后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知,“黑箱”是指普通大众不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和内涵,人工智能开发和训练的危险并非来自于“黑箱”,而是源于缺乏监督和治理。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原文“不仅可以用来写代码、找bug、写诗、写小说,还能完成过去被认为只能属于人类的创造性工作,比如论文写作、法律服务等等。整体来说,GPT-4的能力已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表现出了人类的水平”“深度学习属于无监督学习,不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样本标注就能自动完成学习”可知,“人工智能”给科技带来了极大突破,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青年人应当拥抱“人工智能”而不是拒绝它。
根据材料三原文“就此而论,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另外一方面,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高科技概念,欺骗公众,谋取不法利益”可知,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背后仍有许多我们未知的领域,我们应当加强科普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内涵。
根据材料四原文“这些签署者希望,奔向危险的脚步能够‘暂停’,先共同开发出一套用于高级人工智能设计和开发的共享安全协议,并由独立的外部专家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AI开发人员也需要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开发强大的AI 治理系统”可知,在广泛运用人工智能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警惕“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潜在风险。所以,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防范意识,建立起监督治理体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文本二
《延河》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1950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
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
期待您的作品!
(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人物语言准确生动。比如“生宝同志”符合区委书记的身份,“娃们就有馍吃了嘛”方言土语的运用突出了小说的乡土特色。
B. 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蹲一夜也不去旅馆,一方面是考虑到乡亲们为买稻种筹钱不易,同时也是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
C.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创业史》,表现了我国农民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但生宝和继父梁三所追求“创业”的内涵有所不同。
D. 故事以描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8. 小说是如何塑造梁生宝的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如果要推荐本文参加《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的遴选,请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答案】7. B 8. ①环境烘托:小说开头“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结尾的“春雨”衬托出梁生宝艰苦创业、劳动致富的劳动热情。②人物衬托:任老四和区委书记的信任和赞赏,侧面反映出梁生宝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热情和能力。继父梁三一心为自己家而反对生宝为人民服务,反衬出生宝的一心为公,勇担重担。③细节描写(心理、动作等):如“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很仔细地打开,••••••拣出最破的一张”动作描写,表现梁生宝对群众筹集的资金的珍视。
9. ①小说内容具有时代性。小说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时代背景,再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和农民思想意识,符合栏目“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的理念。②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梁生宝有理想、有激情、充满时代朝气,勤俭朴素、积极担当,是农村青年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符合栏目表现“农村青年创业经历”的要求。③小说主题鲜明。通过梁生宝精打细算买稻种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 尚”。④小说文学性强。叙述技巧上通过梁生宝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自然灵活。小说语言有散文化的特征,景物描写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符合栏目“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要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错误。根据小说相关内容“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主要是出于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以及为人民办实事的心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环境烘托:小说开头“春雨唰唰地下着”,“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结尾“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天气凉,而梁生宝心里是热的,用“春雨”衬托出梁生宝艰苦创业、劳动致富的劳动热情。
②人物衬托:“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任老四和区委书记的信任和赞赏,侧面反映出梁生宝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热情和能力。“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继父梁三一心为自己家而反对生宝为人民服务,反衬出生宝的一心为公,勇担重担。
③细节描写(心理、动作等):如“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心理描写,表现梁生宝一心为公的品质;“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很仔细地打开,……拣出最破的一张”动作描写,表现梁生宝对群众筹集的资金的珍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小说内容具有时代性。小说选自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以关中为大的地理背景,时间整体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这此期间发生最大的莫过于是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以及城市工业化建设运动。节选小说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时代背景,再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和农民思想意识,符合栏目“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的理念。
②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梁生宝是农民的样板,他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表现为他对新政权的深厚感情、对新政策的透彻理解、对私有制的仇视、舍小家为大家以谋求共同富裕的创业观。他善于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发现政治意义的觉悟,表现了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在这艰苦奋斗中,他也没有一丝一毫个人目的,他既不想从集体事业里捞点高于别人的利益,也不希望别人把他当作领导来恭敬。梁生宝是农村青年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符合栏目表现“农村青年创业经历”的要求。
③小说主题鲜明。本文选自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一九五三年,当春荒威胁着蛤蟆滩贫雇农的时刻,常年互助组组长梁生宝为了帮助阶级兄弟发展生产,不辞辛苦到百里外去买稻种。本文描写他买稻种在车站投宿、吃饭的情景,表现他“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乐”的革命精神。体现了“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④小说文学性强。在形式上,作者打破时空限制,巧妙地穿插进人物的回忆,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在艺术描写上,作者既具有细节烘染和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之长,又兼擅俯视开阔、气概雄浑之胜。语言洗练生动又清丽流畅,并富有关中的乡土气息,使小说极富感染力。符合栏目“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悲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选自《说苑·立节》,有删节)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君B子C之D有E勇F而G果H于I行J者K不L以M立N节O行P谊Q而R以S妄T死U非V名W岂X不Y痛Z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爱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 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C. 修,整治。与《过秦论》“修守战之具”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D. 假,借给。与成语“假途灭虢”“久假不归”中的“假”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人要以树立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勇敢和果断是树立名节的前提条件。
B. 文章列举比干将死而劝谏、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例,意在论证轻死生、重名节的观点。
C. 士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并不恶富贵而乐贫贱,孔子也说要做执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贵。
D. 士君子的耻辱不在于卑贱贫穷,而在于忠信廉的观念没有被树立,好名声不能流传于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4. 君子立节,要学会拒绝。文中孔子等三人拒绝赠与的原因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答案】10. K Q W 11. B 12. C
13. (1)(他们)认为正义不树立,声名不显著,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德行。
(2)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畏惧送东西给他的人,赠与别人东西的人会傲视接受他赠与的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14. ①孔子拒绝齐景公的赠地是因为他认为君子应有功劳才能受赏,而景公并没有接受孔子的劝导。②曾子拒绝鲁国国君的封地,是不想畏惧人或被人傲视(保全自己的独立性)。③子思拒绝田子方的赠与是因为不想接受他人施舍的东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
“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因主语较长,应在“者”后停顿;
“不以立节行谊”与“而以妄死悲名”结构一致,独立成句,分别断开;
“岂”为疑问副词,用于句首,其前停顿。
故在K Q W处句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爱惜、爱护的意思。句意:难道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爱惜自己的儿子,选择老师而教育他。
B.错误。参与;给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句意: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自己不参与其中/呼喊着给他。
C.正确。句意:请你用这封地的收入整治一些衣服/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
D.正确。“假道灭虢”的“假”是借助的意思,“久假不归”的“假”是借入的意思。句意:我借给别人东西/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孔子说要做执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贵”错,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符合道义,即使是做地位低下的职事他也愿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认为;“著”,显著;“遂”,实现。
(2)“纵”,即使;“赐”,赏赐的东西;“不我骄”,宾语前置,不傲视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可知,孔子拒绝齐景公的赠地是因为他认为君子应有功劳才能受赏,而景公并没有接受孔子的劝导。
②由原文“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可知,曾子拒绝鲁国国君的封地,是不想畏惧人或被人傲视(保全自己的独立性)。
③由原文“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可知,子思拒绝田子方的赠与是因为不想接受他人施舍的东西。
参考译文:
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险维护正义,有的倚仗臣节义理不顾而死在哪里(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
子路说:“不能甘愿勤苦,不能安于贫穷,不能轻视死亡,却说自己能行仁义,我不敢相信。”比干都要被处死了,而劝谏封王更加忠诚,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志向更加昭彰。不能轻视死亡,怎么能做到到这样子?所以说士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不是善良忠厚、修身厉行的君子,谁能做到这样呢?王子比干牺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忠诚,伯夷、叔齐牺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廉洁,这三个人都是天下最通情达理的读书人,难道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他们认为正义不树立,声名不显著,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德行。从这点看来,卑贱贫穷,不是读书人的耻辱;读书人所认为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诚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自己不参与其中;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如果忠、信、廉三者兼备于自己一个人身上,名声流传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即使在无道的时代,也不能玷污他。这样那么,读书人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按照一定的道理,尊贵落到自己身上,读书人是不推辞的。孔子说:“如果富贵能够追求,即使是替别人执鞭驾车的事,我也愿意做;如果富贵不能追求,还要按照我的意愿去做。”这是大圣人的操守。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把这块地方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从景公那里出来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才能受奖赏。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孔子辞别景公而去。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间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封地,说:“请你用这封地的收入整治一些衣服。”曾子不接受,鲁国国君几次派人去,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东西,是别人主动赠献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畏惧送东西给他的人,赠与别人东西的人会傲视接受他赠与的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最终没有接受封地。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曾参的话,足以成全他的节操了。”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5. 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抽弦促柱”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表现音乐的疾徐相间、高低起伏。
B. 诗人由听秦筝联想到秦地的悲怨之声,以此渲染出诗人由听秦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C. 颈联直抒胸臆,写灯前只有自己影子,楼头只见明月高悬,“愁”“思”写尽无限幽怨。
D. 尾联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江南”“洛阳”写南北远离,抒发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16. 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都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请赏析二者表现内容的不同。
【答案】15. C 16. ①白诗用“急雨私语莺语”“大珠小珠”“裂帛”等一连串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舒缓的多变和美妙,表现了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本诗写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以一系列比喻突出筝声的悲怨,抒发诗人的感时伤别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颈联用虚写的画面来表现人世的悲欢和诗人的离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诗运用了“急雨私语莺语”“大珠小珠”“裂帛”等一连串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舒缓多变和美妙。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这些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表现了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表现了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诗“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以一系列比喻突出筝声的悲怨,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作者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师说》中,韩愈以反问句表明自己从师无关年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月光与竹柏的影子,想象清奇,趣味盎然。
【答案】 ①. 桑之落矣 ②. 其黄而陨 ③. 吾师道也 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 水中藻、荇交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陨”“庸”“庭”“藻”“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美方接连爆出经济大雷之后,世界各国的资本都感到深深的恐慌,这个时候,美元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现在各国资本的 ① ,是要想尽办法逃离美方的金融市场。如若不然,到时候美方爆出更大的经济危机,那就会让人 ② 。
因此,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世界60多个国家的资本 ③ ,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公开或秘密的渠道逃离。然而对于当前的资本而言,逃离或许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海南封关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封关,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境内关外”的模式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海关监管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货物可以免征关税进出,因此货物从这个区域进入或者出口到其他地区,就需要按照正常的海关程序***、缴纳报关手续和关税。目前,全世界各大自贸港,比如新加坡、迪拜、香港等,都采取类似的运作模式。海南作为岛屿型省份,天生就是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进行全岛封关运作可以说具有 ④ 优势。
普通人对这项政策感受最深的就是免税品“买买买”,但海南自贸港建设显然不只是“离岛免税”这么简单。海南封关的同时,香港也在时隔八年之后重启了投资移民的计划。在这个时候打开国门,不仅是为了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迎接海外华人和自家的企业回家避险,更是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 当务之急/燃眉之急 ②. 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手足失措 ③. 各显神通/八仙过海/不约而同/闻风而动 ④. 得天独厚/天时地利
19. 修改后句子:但是货物从这个区域进入或出口到国内其他地区,则需要按照正常的海关程序***报关手续和缴纳关税。
20. 喻体“避风港”,本体“海南自贸区”。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海南自贸港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对各国资本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经济开放合作的魄力与担当。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各国资本目前急须做的事情,可填“当务之急”、“燃眉之急”。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燃眉之急:意思是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第二空,语境指没有准备的话,面对美方爆出更大的经济危机就会没办法应对,可填“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手足失措”。措手不及: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手足失措: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第三空,对应“想尽办法”,可填“各显神通”“八仙过海”“不约而同”“闻风而动”。各显神通: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闻风而动: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第四空,语境从地形和地理位置说海南岛的优势,可填“得天独厚”、“天时地利”。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天时地利:有利的时令和气候和有利的地势。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误用导致不合逻辑,此处和前面句子为转折关系,应把“因此……,就”改为“但是……,则”。
二是搭配不当。应将“***”搭配“报关手续”,“缴纳”搭配“关税”,改为“***报关手续和缴纳关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中本体为“海南自贸区”,喻体为“避风港”。“避风港”本指供船舶躲避大风浪的港湾,现也比喻逃避斗争、躲避矛盾的场所。此处把海南自贸港比喻为避风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海南自贸港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对各国资本安全的重要性,中国主动要对各国资本安全加以庇护,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合作的魄力与担当。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我们的生命事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两句话我很欣赏:生命是一种过程, ① 。
我们每一个人是活在每一天的,假如说你每一天都高兴了,其实你一辈子就是幸福快乐的!有次我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黄河水,放在路边,我发现,四分之三已经变成了清澈的水,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假如我们把这瓶水的清水部分比喻成幸福和快乐,而把沉淀的泥沙比喻成我们的痛苦的话,当你摇晃一下,生命中整个充满的是浑浊,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尽管 ② ,四分之一的痛苦和烦恼沉淀,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就是幸福和快乐。
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作为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确实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只要你在做的时候,他就不能算成功。我认为我自己是成功的,成功不在于新东方做了多大,也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在于我有一种心态: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对于你做事情来说,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在社会人的眼中,是成功的惟一的标准!但如果你为了一个事业目标已经竭尽全力, ③ ,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
——俞敏洪演讲稿(有删改)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最后一段开头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既承上启下,使演讲层次分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B. 作者将生活中的挫折说成“摔倒”,用词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符合演讲稿通俗易懂、有感染力的特点。
C. 作为一篇演讲稿,灵活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利于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D. 文中划线句中的冒号作用为引出下文;逗号可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会更加清晰明显。
【答案】21. ①事业是一种结果
②泥沙(痛苦)总量没有减少
③最后即使没有结果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章结构可知,第一段是总写,二三段是分写,第二段内容对应的是“生命是一种过程”,那么第三段“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对应的是所填空的内容,据此可写“事业是一种结果”;
第二空,由前文“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可知,该空的意思是当你把心静下来时,你会发现四分之一的泥沙(痛苦)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据此可写“泥沙(痛苦)总量没有减少”;
第三空,由后文衔接的内容“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可知,从前后语义关系的角度,该空应该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即使”与后文的“也”相搭配,再结合前文“已经竭尽全力”可推知,此处的意思是最后的结果是失败的,据此可写“最后即使没有结果”。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段相关内容的能力。
B.“幽默风趣”说法错误,结合“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摔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挫折的含义,使其更通俗易懂,并没有产生“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故选B。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副秘书长莱斯利·洛伯女士提出:读、写和算是所有教育体系的三大基本支柱。现在,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三个: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项技能的学习原本通常是在学校以外,但如今人工智能(AI)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将它们纳入学校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非洲做教育考察时强调:在促进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让教师挣脱繁琐的教学任务等方面,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有可为。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无所不能的工具。数字技术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平等的风险,二是学习风险。
学校要举行“数字技术与教育”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试题,从教育领域,思考了人工智能(AI)对当代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比如,从教学方向转变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从读、写、算这三项基本知识与能力增加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个性化发展。之所以要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如今AI革命让我们讲一步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当获取知识变得更容易,利用人工智能高级工具可以很大程度上将人从简单的重复性中工作中解放出来,人超越机器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哪些方面的工作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面对正在汹汹袭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人应该怎样摆正自己的价值坐标?或许唯有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此外,材料最后一句中关于数字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启发我们要在利用人工智能,追求速度的同时,也适当给予一些“温度”,不要让科技与经济发展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阻碍,也不要让不善用AI产生的一些问题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
写作时,首先思考在数字技术时代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教育改革: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之外,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是人与机器的重要差异,是人作为能思考的个体的可贵品质。我们应该以AI革命为契机,自觉培养创造力、批判性等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创造知识的能力,让智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对此可以适当思考原因,指出:虽然人工智能能够为我们提供“近乎完美”的解答,但是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客观机器数据的集合,没有生命,缺乏情感,也无法真正理解我们的问题。凭借人工智能的答案,我们仅仅得到的是表面的解决方案,却很少能够让我们达到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状态。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在机器不能替代的人文智慧方面,展现我们的真正价值。这其中包括深入探究和分析问题,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在此基础上,考生也可以结合材料最后提出的问题,思考面对社会生活中因科技发展带来的的教育不公平、消极躺平现象该如何处理,以保持对现实弊病的敏锐直觉,提高对问题的关注热情,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数字技术应促进教育生态变革。
2.让数字技术促进而非阻碍教育公平。
3.通过教育让人拥有运用AI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