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卷(一)语文试题
重庆市北碚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综合卷
语文(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并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做出部署。
数据的确权可以激活数据资产。伴随着智能产品和设备的广泛普及,未来所有生产设备、感知设备、联网设备、联网终端,包括生产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渗透到产品设计、建模、工艺、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全价值链。但在现实中,由于产权配置不清晰,难以有效界定各数据主体的权益和对应的责任,数据所有者偏向于保护自己的数据,希望引进整合其他所有者的数据,结果导致数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数据价值倍增难以实现。
数据的流通可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数据流通的作用下,散布在全国的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可以有效整合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和服务大市场。而且,数据流通还有助于线上线下市场的统一。一方面,线上市场不仅包括电子商务,也已成为搜索、通信、网游、金融支付等各种线上经济资源的配置场所,并参与线下实体店的创立、兼并重组和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线下市场的经济活动也卷入平台的运行逻辑,一些传统企业在保持实体店运行的同时积极从事平台直播、工业互联网等线上活动。
数据的交易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产权理论,权责明晰并可交易的制度设计,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现实中,一些企业和个人依靠隐性契约维持数据的使用,其配置效率较低。原始数据的供应与高度特定的数据产品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例如供方的数据未经挖掘清洗提炼,或者需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以及拿数据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有促进数据交易市场更加完善成熟,数据才能通过流通过程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突破1749亿元,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数据要素收益的合理分配可以构建良好收入分配关系。在欧美一些国家,平台成为数据收割者的倾向,为数字经济主体间的数据利益冲突埋下隐患,欧美政府试图通过加强对数字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更加合理地分配基于数据创造的价值增值。相比西方国家,数据利益分配问题在我国并不是特别突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也提出了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今后,我国将加快寻求以效率为导向的数据管理与以人性为导向的伦理管理之间的平衡,有效保障每个人的数据资产权利,形成“人人都可以依靠数据增进生活便利度、改善工作条件和技能、提高劳动报酬”的数据耍素分配格局。
总之,数据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关系线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链条。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构建完善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加快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刘诚《以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材料二:
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基础制度则是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对发展数据要素作出的规范,以确保数据要素按照一定准则在合理范围内健康发展。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强调的是数据基础制度的系统集成,是对发展数据要素作出的有效规制的有机整体。“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今年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此次中央深改委《意见》再次强调,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一系列的战略部署表明,党中央已经将数据上升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通过加快构建标准框架体系,健全相关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打造强大数据要素市场,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蒲实《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智能化产品和设备的不断普及,未来数据将渗透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利益相关方的全价值链。
B.数据流通可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线上线下市场的统一、以线下市场促进线上市场的建设。
C.进行权责明晰并可交易的制度设计,可实现数据资源的最优配置,欧美政府分配数据要素收益的做法可资借鉴。
D.数据是当今时代的生产要素,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是对发展数据要素作出的有效规制的有机整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问题,但各有侧重点。
B.激活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源有效整合、数据价值倍增,都离不开数据的确权。
C.数据的供应与需求之间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供需双方不能做到资源对接。
D.党中央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举措,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下列论述,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B.数据安全已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必须把牢信息“安全门”。
C.根据基础数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特征采取分级措施,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
D.实施算法监管,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防止数据滥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A
4.①材料一首先明确所评论的内容,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并审议通过相关意见;
②然后采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从数据的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对其阐发和评价;
③最后总结指出这一提法的重要性及意义。
5.①数字经济代表着经济的未来,而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尽快加强建设,可以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有效加快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我国现在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在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完善。比如数据产权不清晰、原始数据与产品需求信息不匹配、数据利益分配不够公平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以线下市场促进线上市场的建设”错误,应该是“以线上市场促进线下市场的建设”。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能做到资源对接”错误,是不能做到资源完美对接;“数据的供应与需求之间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扩大了范围,材料一原文是“原始数据的供应与高度特定的数据产品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以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A.讲的是数字经济的作用。
BCD涉及数据安全,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并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做出部署”首先明确所评论的内容,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并审议通过相关意见;
第二、三、四、五段,“例如供方的数据未经挖掘清洗提炼,或者需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以及拿数据解决什么问题”“相比西方国家,数据利益分配问题在我国并不是特别突出,这主要得益于……”采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数据的确权可以激活数据资产”“数据的流通可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数据的交易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数据要素收益的合理分配可以构建良好收入分配关系”从数据的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对其阐发和评价;
最后一段“总之,数据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关系线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链条。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构建完善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加快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结指出这一提法的重要性及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此次中央深改委《意见》再次强调,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通过加快构建标准框架体系,健全相关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打造强大数据要素市场,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知,数字经济代表着经济的未来,而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尽快加强建设,可以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有效加快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合材料一“在现实中,由于产权配置不清晰,难以有效界定各数据主体的权益和对应的责任,数据所有者偏向于保护自己的数据,希望引进整合其他所有者的数据,结果导致数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数据价值倍增难以实现”“现实中,一些企业和个人依靠隐性契约维持数据的使用,其配置效率较低。原始数据的供应与高度特定的数据产品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数据利益分配问题在我国并不是特别突出”可知,我国现在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在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完善。比如数据产权不清晰、原始数据与产品需求信息不匹配、数据利益分配不够公平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向一颗麦子致敬
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
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绊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
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冷,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的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
⑥此时,已是深秋。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它们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苗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
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当带着利刃汹汹涌涌的寒霜来临时,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娇羞欲滴的红荷,也香消玉殒了……我发现麦苗不但没有死去,它的叶片反而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也更加敦实了。
⑧此时,我想起来,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即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
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能成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
⑪当天气冷到极致时,大雪终于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的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
⑫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
⑬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去奔向终点了。
⑭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它不像是杏桃梨果,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它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为了一个目标,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
⑮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
文本二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林清玄
①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这时,一位农夫趋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您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您的降临,您终于来了。”
②上帝说:“你用五十年,在祈求什么呢?”
③“我一直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④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
⑤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⑥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⑦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⑧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某些部分?”
⑨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6.下列对文本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⑧段中的“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阐明了麦子面之所以“筋道”“有味”,是因为经历了风霜的考验。
B.文章第⑪段将紫燕、塘柳、梅花、翠竹同麦子进行对比,反衬出麦子虽然普通,却不仅是勇士,而且还是无私奉献的仁者。
C.“向一颗麦子致敬”作为情感线索贯穿文章始终,“致敬”一词隆重地表达了作者对像勇士、智者、仁人一样的麦子的高度礼赞。
D.文章反复引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除了在结构上形成相互照应之外,也强调了麦子正是经历了苦难的考验,才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7.下列对两篇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在顺叙中有插叙,一处是在书上看到的农作物“春化”过程,一处是生物课上听到的麦子根系庞大。
B.两篇文本都以时间为序,都写到了麦子,不同的是文本一中麦子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文本二中麦子只是寓言的载体。
C.文本一表达方式多样,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抒情散文。
D.两篇文本都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在对比中凸显出麦子的不惧恶劣环境、顽强生长的精神,借麦子言志抒情。
8.分别指出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并写出这两个句子的含义。
(1)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
(2)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9.《沧浪诗话》有言:“大抵禅道惟在妙语……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你认为文本二中的“妙语”是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答案】6 B 7. D
8.(1)修辞:拟人。含义:麦子在一切生命都停止生长的时候,虽然也不往上长,却安安静静地往下长根!
(2)修辞:比喻。含义:那麦子是经历了“苦心志、劳筋骨”的锤炼后,才凝成像岩石一般晶莹、剔透、骨感、沉重的麦粒。
9.妙语: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悟”的示例:麦苗经历风雨、烈日、蝗虫等考验,才结实累累;人只有经历过磨难,才会让灵魂升华。
我们不应该去埋怨自己生活中有许多挫折,这些挫折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并且更会有助于使我们走向成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将紫燕、塘柳、梅花、翠竹同麦子进行对比,反衬出麦子虽然普通……”错误。从“紫燕喳喳的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可知,此处不是“对比、反衬”,应该是正衬,歌颂麦子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两篇文本都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错误,《向一颗麦子致敬》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可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此处用“休息”和“别出心裁”,使麦子拥有了人的情感和生活习性,能生动逼真的表现麦子在其他植物停止生长的时候,“只有它——麦子”,虽然也不往上长,却可以安安静静地往下生根,从而更好地烘托气氛,有利于抒发作者对麦子的赞美之情。
结合前文“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分析“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可知,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把“麦粒”比作“用眼泪凝成的岩石”。其中,“眼泪”对应前文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岩石”对应前文“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的特征,从而使麦子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形象生动的表现了那麦子是经历了“苦心志、劳筋骨”的锤炼后,才凝成像岩石一般晶莹、剔透、骨感、沉重的麦粒,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文讲述一位农夫请求上帝不要让他的麦子受到任何灾难,上帝如了他的愿,结果麦穗却没有长出一粒麦子的故事。故事卒章显志,揭示了寓意“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结合前文“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分析可知,麦苗是经历了风雨、烈日、蝗虫等考验,才结实累累;同样,人生不能没有经历任何考验的事,人只有经历过磨难,才会让灵魂升华,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努力奋斗都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是必要的,艰苦是必要的,敌人也是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去埋怨自己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因为磨难可以唤醒我们灵魂中的潜力和动力,从而在战胜挫折和不断奋斗中走向成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聚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B.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C.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D.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指帝王和诸侯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的继承者。太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郑武公二十七年,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年号纪年法不同。
C.“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与“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国”含义相同,都指国家。
D.畔,此处同“叛”,背叛的意思,与《苏武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中“畔”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隧而相见”,母子团聚。作者借“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4.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答案】10. D 11. C 12. C
13.(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他的势力再滋长蔓延。
(2)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出了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14.①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②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③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④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兄弟同出一个本源,天性相连最为亲密,可是郑庄公却养成了他弟弟的骄横、滋长了他的恶习,以便施行自己铲除对手的大计。郑庄公竟然发誓到黄泉才与母亲相见,这样的事情都敢施加于生他的母亲身上,更何况他人呢?
“而”表转折,“养骄长恶”为并列结构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B;
“芟夷之计”作“行”的宾语,“计”是宾语中心词,故“之”与“计”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
C.含义不同。“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指都城,“国之害也”中的“国”指国家。句意: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D.正确。句意: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逃跑到鄢/你身为汉主的臣子,不顾及(皇上施与你的)恩情与(臣子应守的)道义,背叛主上,背离亲人,在蛮荒夷狄之地做投降的俘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持反对意见”错。《左传》认同并解释《春秋》为何称他为“郑伯”,因为郑庄公的爵位为“伯”,且郑庄公对弟弟没有尽到哥哥的责任。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厌”,满足,;“所”,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
(2)“何患”,宾语前置;“阙”,掘,挖;“隧”,作动词“打隧道”,或者状语,“在隧道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可知,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
由原文“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可知,姜氏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
由原文“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可知,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
由原文“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可知,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
参考译文:
武公于前761年(十年),娶了申侯的女儿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产时难产,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欢寤生。后来武姜又生下小儿子叔段,生段时顺产,夫人十分喜爱叔段。前744年(二十七年),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请求,想立段为太子,武公未答应。当年,武公逝世了,寤生即位,这就是庄公。
叔段到了京,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前722年(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庄公派兵攻打叔段,段逃跑。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逃跑到鄢。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叔段逃亡到共国。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给他安排个地方(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的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通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孝心影响了郑庄公。《诗经》里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事吧!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是春秋诸侯之中拥有枭雄之才的国君。他善用阴谋诡计,嫉妒而残忍,先从剪除他的弟弟开始,(然后把这种做法用到)上至于周王,下到四邻及本国。兄弟同出一个本源,天性相连最为亲密,可是郑庄公却养成了他弟弟的骄横、滋长了他的恶习,以便施行自己铲除对手的大计。郑庄公竟然发誓到黄泉才与母亲相见,这样的事情都敢施加于生他的母亲身上,更何况他人呢?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①
刘禹锡
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②。
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独恨长洲③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
【注】①本诗写于大和五年十月,刘禹锡赴任苏州途经洛阳,与白居易(字乐天)、崔群(字敦诗)等朝觞夕咏,作诗为寄。三人同登进士第,崔群曾授宰相。②邓禹,东汉军事家,因功业封候。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富有文学才能。③长洲,古苑名,今苏州市太湖北,这里指代苏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以“和”与“兼寄”表明作诗的原因,并以“乐天”和“敦诗”点明对象。
B.首联以“慰蹉跎”写朋友对自己的安慰,再点出与朋友同登科已达六十年之久。
C.颈联将诗人自己的经历与崔群曾经当上将相的身份作对比,寓无限感慨于其中。
D.诗人前去的苏州离朋友所在的洛阳几千里,难常与朋友饮酒赋诗,故“独恨”。
1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①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②对朋友的功绩、诗文的赞美之情。③远离朋友的孤独惆怅和自我安慰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再点出与朋友同登科已达六十年之久”理解错误。诗中“屈指同登耳顺科”的意思是屈指之间与自己一同登科的朋友已到耳顺之年,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是一首唱和诗。首联“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的意思是:读到您所写的新诗来慰藉我虚度的光阴,屈指算来我们一同登科的人已经到了耳顺之年(60岁)。此句作者通过“蹉跎”“屈指”表明了时间流逝之快,充满了作者的感慨,而对朋友为自己写诗以宽慰自己,作者则表达了感激之意。颔联“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中,首先引用了两个典故,“邓禹”替汉光武帝刘秀打下天下时只有三十六岁,而孔融文章深刻,写成之后影响有八年之多。此联作者通过典故赞美崔群功绩已著,诗文也成就很高,同时从侧面感叹自己无论是在建功立业还是学术学问方面都一事无成,颇有自嘲的调侃。颈联“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则是将诗人自己的经历与崔群曾经当上将相的身份作对比,突出了朋友的功绩和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尾联“独恨长洲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则是说自己马上就要到数千里之外的苏州赴任,要伴着鱼鸟坐船前去赴任。作者此时身在洛阳,与好友诗歌唱和,作者马上就要离开朋友去苏州赴任的情况,自己将孤独的踏上旅程,但好在有鱼鸟能陪伴自己的海上旅程。言语间充满了远离朋友的孤独惆怅和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其中也有一许自我安慰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谪的戍边的兵卒。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治乱之条贯 ③.瓮牖绳枢之子 ④.氓隶之人 ⑤.铁衣远戍辛勤久 ⑥.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崇、瓮、牖、氓隶、箸、朔、柝。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上下班时段的北京长安街,机动车道 ① ,自行车道也是如此——夹在大量自行车中间,每位骑行者 ② 地保持着最短的安全距离,恍惚间仿佛回到30年前那个自行车“称霸”的年代。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走过工业化时代、以机动车路权无限扩张为发展特征的城市来说,把自行车请回城市,是一次对规划失误的矫正。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以轨道交通为“动脉”的城市中,重构城市组成逻辑,自行车道等就需要作为“毛细血管”,与城市居住、商业等组织 ③ ,共同形成城市完整的循环系统。
不少研究者发现,修建自行车道,对城市而言不只是改善交通这样简单。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珍妮·刘发现,当把公路分出更多给自行车道后,不仅不会损害沿街商铺的业务,反而可以促进其发展。这与美国有关汽车通行效率和商业发展水平正相关的普遍观念 ④ ,并被珍妮·刘命名为“自行车经济学”。《单车生活救经济》一书作者艾莉·布鲁进一步解释道:“虽然整个街道的速度慢了下来,但同时变得安全、舒适,路人不必太多注意路况,且有更多时间观察店面商品,增强了停下来光顾商店或餐厅的动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恍惚间仿佛回到30年前那个自行车“称霸”的年代
B.在以轨道交通为“动脉”的城市中
C.自行车道等就需要作为“毛细血管”
D.并被珍妮·刘命名为“自行车经济学”
【答案】18.①水泄不通②小心翼翼③齐头并进④大相径庭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联系语境“在上下班时段的北京长安街”“自行车道也是如此——夹在大量自行车中间”,此处是说机动车道非常拥挤,可以用“水泄不通”。“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第二处,联系语境“夹在大量自行车中间”,此处是说骑行者要非常谨慎,可以用“小心翼翼”。“小心翼翼”: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第三处,联系语境“共同形成城市完整的循环系统”,此处是说自行车道等要与城市居住、商业等组织共同发展,可以用“齐头并进”。“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第四处,联系语境“当把公路分出更多给自行车道后,不仅不会损害沿街商铺的业务,反而可以促进其发展”,此处是说和之前“美国有关汽车通行效率和商业发展水平正相关的普遍观念”矛盾对立,可以用“大相径庭”。“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年人对眼前的事记不住,可是对年轻时发生的许多事情,甚至是非常琐碎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什么原因呢?人在年轻时, ① ,大脑的运作效率非常高,决定记忆的神经条件反射既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所以年轻时的记忆力特别好。而人到中年以后,大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大脑新陈代谢和处理新信息的速度也变慢。因此, ② ,大脑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变得不牢固,于是变得健忘了。老年人虽然健忘,但他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在新的条件反射建立不起来的时候,从前建立的十分牢固的条件反射却出现了,于是就形成了往事记得非常清晰、近事却常常忘记的现象。
大部分人记不住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其实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是没有记忆力,而是他们删除了记忆。为何相比成年人, ③ ?在婴儿时期,让大脑正在以惊讶的速度生长着,这就需要腾出更多的大脑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技能。大脑认为,相比更重要的新技能,婴儿时期的那些牙牙学语的技能并不重要,于是在成长中出现了新的记忆、新的技能之后,这些不重要的记忆便被大脑删除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健忘?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20.①大脑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很多②随着年岁增大③婴儿时期的大脑更容易删除记忆呢
21.在婴儿时期,大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这就需要腾出更多的大脑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技能。
22.婴儿时期的大脑因为生长速度快,删除了该时期的并不重要的记忆以腾出空间学习新技能,所以大部分人没有3岁前的记忆。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而人到中年以后,大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大脑新陈代谢和处理新信息的速度也变慢”,可以推断,人在年轻时记忆力特别好的原因应是大脑神经元细胞数量多,故可填“大脑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很多”。
第二处,根据前文“人在年轻时,……所以年轻时的记忆力特别好。而人到中年以后……大脑新陈代谢和处理新信息的速度也变慢”,可知此处是对前文的总结,根据变化的情况,可填“随着年岁增大”。
第三处,根据语境“为何相比成年人,?”此处是问句的一部分,答案在后文“婴儿时期,让大脑正在以惊讶的速度生长着,这就需要腾出更多的大脑空间留给新的记忆,……于是在成长中出现了新的记忆、新的技能之后,这些不重要的记忆便被大脑删除了”,所以可填“婴儿时期的大脑更容易删除记忆呢”。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第一,主语残缺,“让大脑正在以惊讶的速度生长着”缺少主语,可去掉“让”,“大脑”作主语。
第二,搭配不当,“惊讶的速度”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惊人的速度”。
此句可改为“在婴儿时期,大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这就需要腾出更多的大脑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技能”。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大部分人记不住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是这一段论述的一个现象,可以作为结果。“其实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是没有记忆力,而是他们删除了记忆”“需要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技能”“婴儿时期的那些牙牙学语的技能并不重要”可以作为解释的原因。
据此,使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表达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