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中努力了成绩没见提高?
努力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自己很努力成绩却提不高?知道了原因之后,如果你内心确实想提高,那么“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错把做出努力的样子当努力
有一部分高中同学,常常做出努力的样子,可事实上从未真正投入,用“交代满足”和“虚荣满足”代表努力程度——当家长、老师走近或者相熟的同学走近时,就投入到学习中,翻翻书本,读读单词,当老师或家长离开后,就又开始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长久以来,这样做样子的同学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很有可能是一个很用功的同学,但是实际上这个“用功”只是他们用以满足对长辈的交代或者同龄人间做出“爱学习”的姿态而已,而其本人并未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
方案:分割时间,减轻注意力负担,让自己更专注。
爱做样子努力的高中同学,通常脑子里容易瞎想,他们想努力,可就是努力不起来,为了不挨批和同伴的看法,只好这么做。而事实上有更加实际有效正在让自己进步的方法:将大块时间分成小块,减轻自己的畏难、疲倦预期心理。
比如,每堂课是50分钟,你无法做到50分钟全程集中,可你有没有尝试过将50分钟分割成20,20,10呢?第一阶段至少保证自己前20分钟专心听课哟~这个比较容易,对不对?后期再渐渐延长,其实这比你想象的轻松,因为,练习和熟悉感会让你变得舒适。
错把心理满足当努力
用“心理满足”代表努力程度——衡量自己是否“努力”的时候,参考的标准不是自己“该做多少事”,而是“做多少事让自己感觉舒服”,即心理满足了。不想做就不做了。这些同学往往缺少一个客观尺度的制约——任务目标。于是他们学习的初衷,便成了告诉自己,或者让自己相信“我今天努力学习了”,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而不是真正地按部就班投入到了有计划的学习当中,于是往往觉得自己的学习过程很充实,但其实离应该完成的任务数量,应该学习到的层次还差了很远,所以每每高中考试成绩也会令人气馁,如果还没有觉察到自己这个方面的不足,就会陷入抱怨和失望之中,最后悲剧地陷入了成绩越考越差的恶性循环。
方案:明确你每天的学习任务,把它数字化。
比如同学A在背单词的时候,背到困倦时,便以为自己竭尽了全力,并停止了背词;而同学B在背的时候,每天要求自己背完2页为止。一般而言,高中同学B的成果会更显著,而同学A不但背的慢。因为,心理满足蒙蔽了事实,误以为自己很努力。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有惰性的,也是易于满足的,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或者时间表的制约,就很难维持自己初始的热情,很难完成应完成的任务。
错把经验满足当努力
只求寻找经验,不去切身实践,用“经验满足”代表努力程度——混迹于学霸圈、学长圈,急切地询问他们学习之道,“经验满足”让他们得努力到此为止!他们就好比知道全世界所有的水源,但是不迈出步子打水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手空空。知道再多的好的方法,不去实践,不去制定计划完成,那么自己的能力积淀终究为零,还会很容易地自我满足,感觉自己一直在“努力”,而他们无法欺骗现实的成绩。于是他们会抱怨,为什么,高中我努力了,成绩却提不高呢?
方案:尝试,勇于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既然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成绩都不满意,过程决定结果,如果一直重复之前的过程,结果肯定会辜负你头脑中的幻想。所以,不如尝试改变。比如,一直以来,你知道每个单词在一天中不定期的重复5遍,会记得很牢固,那么你就抽一天来实打时地一天给自己5遍,看看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找错了努力的比较对象
有部分同学用“差距满足”代表努力程度——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和一些学习积极性低于自己的同学进行比较,比如高中看到哪位同学不学习,而自己在学习,于是就产生了“我比他努力”的心态,但其实他们选错了比较对象,如果换一个参考对象,与那些整日浸泡在书海中的真正投入到学习中的同学相比,他们就会明白自己做出的努力常渺小。因此,选择的比较如果比自己的积极性要低,就会让自己产生自己“比常人都努力”的错觉,导致自己跟不上考试对自己的要求,等到成绩下来就会心生不平。
方案:找你和你成绩相仿的,比他更努力,成绩渐渐进步后,再找比他成绩更好(还是和你成绩相仿的同学,实际这个比较对象的变化,就暗示了你的进步呢!)作为比较对象,你对自己努力的评价才算是公允的哟。
总之呢,努力,它不是一个荣耀的标签,它是脚踏实地去付出,要走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