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金句摘抄 高质量作文素材积累
时代在变,年轻的面孔也在变,但爱国和追求进步的目标永远不变,红色基因的底色永远不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永远不变。--《人民日报》节选。
人民日报金句节选
1.生活是公平的,它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如果你觉得生活亏久了你,一定是你自己有些什么事儿亏久了自己,但你把它赖到生活上。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漫漫长途中,万物皆有回转,当我们觉得余味苦濯,请你相信,一切终有回甘。——《人民日报》
2.我于窗中窥伤鹤,恰如仰头见春台 。——《人民日报》
3.我们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面对困境,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是选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是选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人民日报》
4.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人民日报》
5.山中何事,松花酿酒,***煎茶。——《人民日报》
6.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从经典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待阳日”,我们“还来就花”。——《人民日报》
7.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人民日报》
8.我有一斛春,不知赠何人。——《人民日报》
9.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司喜想哀乐。“艋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报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几处早营争暖树”的游春之乐,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人民日报》
10.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人民日报》
11.当你看清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格局的意义;当你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明白了释然的重要性。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事,也有看不惯你的人。不过两个姿态:一沉,一浮。人生不过两种状态: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人民日报》
12.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人民日报》
13.烟云往事,你终将会遇见一个人,让你愿意收敛锋芒,尘埃落定,轻轻为她挽袖炖汤,不再冲动张扬。——《人民日报》
14.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人民日报》
15.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街巷,听见熟悉的旋律,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时评高质量作文素材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相关专题: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