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画的大写意为何“不求形似”,这一观念的美学基础来自哪里?《庄子·外物》中有段话十分精妙:“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在感慨默契之难得的同时,指出目的一旦达到,工具便可抛弃。沿此思路,就中国画的语境而言,或可以说:形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绘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就通过“以形写神”的写实技艺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高度,当“形似”不再是困扰,画家便开始追求“不似之似”了。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北宋欧阳修提出“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在文人艺术家的倡导下,“尚意”观念成为中国画的美学核心。
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不求形似、离形尚意的绘画思想成为历代写意画家的共识,并在大写意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气韵生动”是千年来品评绘画的第一要旨,更是大写意创作的首要追求。对于中国画,笔墨形象是载体,气韵意境是内涵,空有笔画墨团却无气韵透出的作品,是无法生动感人的。精彩的大写意作品在前,往往还未及细看笔墨形态,画中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先声夺人。因写意画的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的美感,故而那些干笔疾行扫出的飞白肌理,湿笔遣色印下的水迹墨渍,墨色铺陈涨开的洇晕渗化,饱满的墨线、浓郁的色块以及挤出的空白……所有形态都呈现出笔墨自身独有的视觉吸引力,尚无需分辨所画何物,便已有了怡情悦目的审美享受,这就是大写意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
大写意虽不求形似,得意于象外,但并未抛弃对物象的描绘,依然以笔墨状物。而中国画笔墨的核心特性正在于其书写性,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大写意创作及品评的又一要旨。
“以书入画”的写意笔法体现着画家对以线造型及线条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历代名家的大写意风格都建立在其独到精熟的书写性笔法之上。明代徐渭通过以草书入画,将笔法的飞纵多姿、墨法的酣畅淋漓与造型的生动意象相结合,实现自由表达,达到气势磅礴的境界;八大山人以秃笔入画,疏朗冷僻;吴昌硕以篆籀金石入画,霸气虬劲。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造型观,使大写意在“形似”的层面摆脱了具象刻画的束缚,笔墨更具脱离物象而存在的独立美感。创作中气韵与意境的表现,必有赖于笔墨能力的精到和练达,故而大写意画家要将笔墨的描摹性和独立性互为依存、互作表里、互相支撑,且凝练在一起,在遣笔运墨的当下一并酣畅地运用,除了须有精熟的笔墨功夫,还要有独特的创作状态。
(节选自孙涤《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材料二:
笔墨是一千多年传承的文化。对于中国画而言,抛弃了作为精神、灵魂的笔墨,就等于摒弃了绘画的意义,抽掉了中国画中的文化。毛笔在纸上画线、点墨并不仅仅是技巧,它体现了画家的情、格、意、趣,它是画家性情所在,是修养在纸上的集中表现。
笔墨指的是用笔和墨在纸上产生的变化、留下的痕迹、渗开的韵味,通俗地说是线条和变化的墨色之间交错的搭配效果。单纯的说线条、墨分五色都一样,有趣的是每个人将线、墨的搭配不会一样,它们最终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同样画的是山水,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他们笔下的线条不一,搭配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八大山人澹散空逸,清湘原济纵横奇峭,宾虹老人气象潇疏。在中国画这门艺术里,笔墨乃“道”也。
说到笔墨的搭配,就不得不提“写意”,在中国画中除工笔、界画等以外,写意是一类重要的表现手段,而笔墨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工笔也有写的意味,在这里不展开)因为每个人所表现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不同,“写意”的意义就显示了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写意是一种精神,画家生命的灵动,都在“写”的过程之中。中国画写性基因的活力相当强大,故而写意精神能够在笔墨中堂堂正正、自然而然、千变万化地呈现。
在笔、墨搭配中,“书”和“写”完成了写意的精神。书法入画,意写、抒情才有了写意笔墨,书和写合成了笔迹墨痕,合成经典。书以形为先,求骨法,升韵格;写以韵为体,心随笔运,迹象意存。书、写以笔墨为本,心契造化。“写”,是从书法的“书写性”里引来的,有呼吸、有生命、有形而无规则的线条。或如灵魂在绘画中游荡;或如潜象而挥毫扫千里。
笔墨者,画之魂魄也,骨法修筋骨,气韵育血肉,造化立品格。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它支撑着画面的结构,笔有灵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墨无常形,道明法通,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赋予了绘画的精神。传统笔墨经典属于过去,也可以属于现代和未来,不过,这需要超凡的悟性和超凡的作为和转换。在平庸的“继承”或平庸的“创新”之下,展现的笔墨只能是平庸的,或者是根本算不上笔墨。
(节选自黄阿忠《约会中国画笔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大写意以庄子美学思想为认识基础,体现“尚意”的审美追求。
B.从张彦远开始就有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理论较艺术实践更为先行。
C.中国画“以书入画”,加入了书法艺术使笔墨的书写性具有写意性。
D.笔墨的搭配就有“写意”,其中渗透画作者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分两层来进行论述,一是“气韵生动”,二是“以书入画”。
B.材料一举例论证以具象化的例证展现了艺术家画笔下精彩的写意世界。
C.材料二在第二段首句从学理角度给“笔墨”下定义,为下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以笔墨是文化传承为前提,论及笔墨背后的艺术家性情、精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写意画无需细看便怡情悦目充分彰显了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而存在的美感,可见笔墨价值高于画作价值。
B.“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之意”可以佐证大写意画家须有精熟的笔墨功夫和独特的创作状态才能畅意淋漓。
C.中国画中的笔墨是一种文化,是因为笔墨能够表达文化的意趣和性情,具备了转换、升华成文化的条件。
D.通过写意而得到了笔、墨的抒发;笔墨离不开形的依托,笔墨为了造型而生发。这为中国画追求个性提供机缘。
4.根据材料一、二,请简要概括笔墨对写意画创作的作用。(4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只此青绿》改编的理解。(6分)
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绝笔画”《千里江山图》,画中主要以石青、石绿色的颜料绘成,两种颜色交织描绘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2022央视“春晚”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灵感来自此传世画作,全剧由习笔、淬墨、入画等多幕组成,以画中主色调青绿的视觉线索,展示了王希孟与笔、墨、画等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信①
——井冈山往事
江子
“六妹爱鉴”。1926年4月14日,在广州黄埔军校的一张桌子上,湖南湘阴人、时年二十一岁的炮科学员陈毅安这样写道。刚才,他还是学习射击、测图和爆破的、在训练场上不顾一切的勇士,现在,他成了柔情万种的情人。
念着自己刚刚写下的这几个字,他感到胸腔里立即充满了比珠江水还要多的爱意;他似乎看到了他的六妹,坐在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某个教室里,老师叫着她的学名“李志强”;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短发,双眼充满生气,率真里有一股泼辣劲。他记得他们定亲的时候是八月,中秋临近,桂花似乎格外香,那越来越圆的月亮,成了他们爱情的徽记和地老天荒的誓言。他们从此开始通信,在信中仿佛两只肆意吞食着思念的桑叶的蚕,或者是她任性,撒娇,说着傻话逗他;而他俨然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哥,轻轻地训她,煞有介事地为她指点迷津。
在前一封来信里,她担心着他的专业,会让他在前线牺牲生命——她说他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
“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我为什么要到广东来呢?你是可以知道,是为革命而来的。”……
他们没有如愿在当年的寒假结婚,因为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战场。1926年8月黄埔军校毕业的陈毅安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师部,不久担任了第七连党代表。1926年底,他成为了北伐革命军中的一员。北伐军势如破竹向北挺进。一直渴望上战场的陈毅安内心极不平静。坐在轮船上,他恍惚觉得旧的世界就像流水,正在哗哗地退去;而新的力量仿佛在艄公有力的桨声中、在戎装在身的陈毅安们,可是他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忧伤,这个革命军人此刻仿佛是一名伤感的诗人。在抵达衡州的船上,他写道:
我最亲爱的:
心如刀割的我,我怕听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更怕听旅客中谈论青春年少的乐趣、生死别离的悲哀。唉!情魔,情魔!你把我们的革命性消磨了。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
一个多月前他所在的团根据党的指示,一路从武汉到江西修水,被收编为秋收起义第一团。起义失利后(1927年9月),他随着毛泽东退到罗霄山脉中段。多日的行军打仗让他疲惫不堪。将来的路怎么走,所有人都忧心忡忡。他是党员,党性、军人的天职,以及对毛润之的信任,已经让他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了他。然而来到这穷乡僻壤的罗霄山脉中段,他与他的六妹音信不通。她好吗?他们相约的婚期,何时能够兑现?他铺开了纸,经过战火硝烟的洗礼,一年前的小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他的信一短再短,并且不再有大量的修辞,有的只是一颗对她矢志不渝的心。他写道:
志强:
好久没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如何?挂念得很!你的信我又收不到,真是糟糕极了。现在将我的近况略略地告诉你。我天天跑路,钱也没的用,衣也没的穿,但是心情非常地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心的,就是不能单独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难同你通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啊!尤其是不知你的病好了没有?使我心如刀割!我罪该万死!原谅之。(通信处:江西宁冈县龙头邮局第二小学刘先生转游雪卿交)
他回到了阔别了五年的家乡湖南湘阴界头铺②。他终于从信笺上走出来,出现在她的面前。是的,他把自己当做了一封信,一路穿越国民党军队的封堵,邮递到她的面前。她依然是抬头,她依然是落款,而中间有两年来不及说的话,因邮路被封而她听不到的话,他都要浓墨重彩仔仔细细地当面说给她听。
他见到她,似乎还是五年前的样子,短发,圆脸。目光生动泼辣。只是身子骨要壮实一些。他见到她,立即感觉她就像一轮满月,照亮了他的心!她刚刚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依然是那么纯洁、朴素。而他这个当年意气风发莽莽撞撞的少年,现在已经判若两人。他是多么瘦呀!肩胛耸立,颧骨突出,好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仿佛是五年来他吃了天大的苦,受了天大的累。只是他的目光,少了五年前的少年轻狂,变得像石头一样沉默,铁一样坚定,火焰一样热烈.雄鹰一样锐利。
她又收到他的来信(1930年7月)。这么些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他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思念,向她报告他的行踪、他的近况。
她看到信封上他的落款是“上海”,她心想这山里人,怎么跑到上海大城市去了呢?她拆开了信。可是,她看到信里只有两页白纸,空白的、不着一字的白纸。从前,他在信里写下那么多的字,恨不得掏出心来给她看,现在,他一个字都不愿意写了。他肯定是累了,累坏了。
她顿时肝肠寸断。她记起新婚时他随口说的,如果有一天,她收到一封没有字的信,就表示他已经牺牲了。
李志强不知道,这个一直和她在信中谈恋爱的人,每天都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装着这封无字的、信封上写着她的姓名和地址的信。不管到哪里,他都会跟战友们交代,如果他牺牲了,就把这封信投寄出去。
(《人民文学》2011年1月,有删改)
注:①全国解放后,李志强将陈毅安写给她的五十四封信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51年毛泽东签发全国前十名革命烈士的荣誉证书,陈毅安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②1928年4月陈毅安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1月在作战中负重伤,1929年3月转移到湘阴养伤。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插叙陈毅安与李志强相识与定亲的情形,丰富文章的内容,写出恋人间的相思。
B.划横线句子“没有如愿”“终于如愿”对举,体现革命者在家庭与革命理想间的取舍。
C.第三封信括号内通信地址有意味:陈毅安怕未婚妻担心,不想让她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D.最后一段写李志强不知道的实情,表现了陈毅安随时为革命作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恋人写信说“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写出她起初对革命的认识不足,符合人物真实性,也为后文李志强的转变做了铺垫。
B.作者通过革命情侣间的信件,剖析战争与人性的交融与共振,从另一角度窥见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原貌、底色和革命者的风骨。
C.陈毅安穿越敌人封堵,“把自己当成一封信”,未婚妻“依然是抬头、落款”,形象化的表述为有情人终团聚增添浪漫色彩。
D.本文中陈毅安的书信与林觉民《与妻书》有异曲同工之效:一面表达对未婚妻的至爱,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8.文本副标题是“井冈山往事”,本文却多记述了其它地方的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9.作者认为散文创作没有一成之规,可以有小说的叙事,也可以有诗歌的意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创作观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昭)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言合光意。即日承皇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迎昌邑王贺。贺,昌邑哀王之子也,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太仆丞河东张敞***谏曰:“孝昭皇帝蚤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王不听。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张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称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左右。”光涕泣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B.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C.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D.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鸿胪,朝廷掌管礼宾事务之官,掌管事务有如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等。
B.国,是王或侯的封地、食邑。范仲淹“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即此义。
C.血食,古代用牲畜的血来祭祀,故名。此处指不能让汉朝的宗庙祭祀断绝。
D.纪事本末,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贺德行昏乱将危及国家,霍光向群臣寻求对策,群臣都大惊失色不敢发言,因为皇帝刚即位,且废立皇帝事关国体。
B.田延年在废刘贺帝位问题上,旗帜鲜明,以国家社稷为重,认为如果任由大家议论纷纷,人声鼎沸,不利国家安定。
C.皇太后在废刘贺帝位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下诏令不许昌邑王的群臣入承明殿。霍光派人将昌邑王的群臣都赶到金马门外面。
D.霍光对于刘贺被废一事态度立场鲜明,宁可对不起刘贺,也不敢对不起国家,因为刘贺的行为与皇帝身份不相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帝属将军以幼孤,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2)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14.霍光为什么赞成“废长(广陵王)立少(昌邑王)”的主张?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龙门①潘秀才见寄
黄庭坚
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山中是处有黄菊,洛下谁家无白醪②。
相得秋来常日醉,伊川清浅石楼③高。
[注]①龙门:在洛阳南,伊水由此北流。②白醪:一种糯米酒名。③石楼:龙门香山寺中的一处建筑。武则天常会群臣于此,有过著名的“赋诗夺锦”的故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潘秀才壮年时即优游林泉自有拔出流俗的气度,暗寓其不得志之意。
B.“明月清风”句写清风明月非凡夫俗子能欣赏,喻指潘秀才超凡脱俗。
C.“轻裘肥马”句写潘秀才弃富贵生活取高雅迈俗的境界,与前句呼应。
D.本诗体现诗人追求“不俗”的人格境界,使读者受到诗人人格的感染。
16.诗评家认为本诗“以气概豪迈见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取邹忌建议,昭告天下“____,_________”是受上赏的条件,鼓励人们关心国事。
(2)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与士大夫“耻学于师”作对比,赞誉百姓朴实智慧。
(3)白居易诗作常表现人民情怀,在《观刈麦》中诗人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______”,却拿“三百石”俸禄并且“______”而心生愧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在她的《写作生涯》一书中说:“喜欢句子,就能成为一个作家。”可见,写好一句话,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___在于整篇文章和整本书的思想和谋篇布局中的人物情节____细节诸多元素,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句话。
比如写阳光。迟子建《烟火漫卷》中这样写:“路旁的水洼,有时凝结了薄冰,朝晖映在其上,仿佛在大地上做了一份煎蛋,给承受了一夜寒霜的他们,奉献了一份早餐。”
比如写月光。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中则这样写:“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啦地拥挤。”
阳光、月光这样___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景物描写,这两位作家各显神通,写得花样别出,生动鲜活,避免了阳光灿烂似火、月光皎洁如水的___。从写好一句话开始,是我们每一位写作者的必修课。努力提高修为,才有可能写好一句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固然 乃至 司空见惯 陈词滥调
B.虽然乃至 司空见惯 老生常谈
C.固然 甚至 耳熟能详 老生常谈
D.虽然 甚至 耳熟能详 陈词滥调
19.迟子建写阳光、韩少功写月光分别怎样“写得花样别出,生动鲜活”?(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广场舞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暖场环节,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点燃了现场气氛,尽情表现不同的风采。广场舞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已经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一种民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集中体现了国人生活的诸多元素。冬奥会开幕式将其囊括其中,①_____,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多面性。
可以说,广场舞本身也蕴含一种公共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众从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之中,而广场舞这种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社交互动方式,②______。而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交流、沟通、了解,进而寻求和强化某种身份认同,()。
更进一步看,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通过观看这样的表演,来了解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发生的具体变化,了解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进而达到多元文化交流、沟通以及加深理解的目的。此举③_____,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再次表达中国人愿与世界“相互理解、友谊长久”的愿景。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尽情表现不同的风采,点燃了现场气氛。
B.由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他们尽情展现不同的风采,点燃了现场气氛。
C.由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点燃了现场气氛,尽情展现不同的风采。
D.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他们点燃了现场气氛,尽情表现不同的风采。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又无疑契合了奥林匹克精神
B.这无疑契合了奥林匹克精神
C.无疑又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D.这无疑又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台和点火方式在百年奥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主火炬台“大雪花”由一片片写有参加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构成;主火炬是冬奥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嵌在“大雪花”中,以“不点火”代替“点燃”;奥林匹克之火以“微火”的形式呈现给世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1.A B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北宋欧阳修提出理论主张,在文人艺术家的倡导下,“尚意”观念成为中国画的美学核心。不能推出理论较实践先行的结论。C“以书入画”的写意笔法体现着画家对以线造型及线条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历代名家的大写意风格都建立在其独到精熟的书写性笔法之上——并不是“加了书法艺术”,此处是偷换概念。D过于绝对,不能说有笔墨就有写意
2.C 第二段首句对笔墨只是作解释,不是下定义
3.A笔墨价值高于画作价值的推断于文无据
4.①笔墨状物,摆脱“形似”的束缚;②创造独立于物象的美感。③笔墨能力的精致与练达更好表现气韵与意境;④笔墨让写意画作更好体现画家的性情和修养。(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改编传达剧作者对王希孟的情、格、意、趣的独到理解,展示了画家的修养。②改编经典画作,笔墨作为文化传承得以延续。③改编展现王希孟与笔、墨、画等的联系,展现在“写”中体现出来的画家生命的灵动与精神。④改编立足传统笔墨又着眼用现代方式来演绎,体现超凡的悟性、作为,也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每点2分,答对其中 3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文中观点+分析,必须切合题干的角度即“《只此青绿》的改编”,如转换评述角度,该点0分)
6.C 真实原因是井冈山的斗争形势严峻,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7.D“缠绵悱恻”表述不当,缠绵悱恻指内心悲苦难以排遣,文中的信件内容写自己的思念,表达革命主张,反映自己的处境
8.①作为副标题的井冈山往事,凸显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和陈毅安的英雄气概、执著信念;②其它地方的往事丰富了“信”的内涵,写了一对革命情侣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成长。③完整呈现了陈毅安短暂的斗争岁月,从黄埔军校、北伐、长沙、井冈山一路追随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小说的叙事:示例1,以“信”为线索来连接人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有儿女情长也有对革命的执著;结构紧凑,“信”与人物故事相互交织。示例2,写了两人从相识、通信、成婚、传出最后一封信的整个过程,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富。示例3,以“信”为载体,两人的形象特点在通信中逐渐丰满,同时也呈现不同阶段的斗争生活。(要体现小说叙事特点并结合文本恰当分析,人物形象能合理归纳,诸如:对爱情的坚贞、柔情万种、对革命的执著、乐观,陈毅安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等。以上为示例,小说叙事特点1分,分析2分。答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酌情给分。)②诗歌的意境:示例1,每一封信与所处环境相融合,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如定亲时桂花、月圆的意象,营造出温馨甜蜜的氛围。示例2,往衡州途中行舟时对水流的描绘,革命豪情与内心相思相交织,哀婉动人。(以上为示例,举例1分,评析2分,能结合现代诗歌或古典诗歌的特点,体现情与景、意象与意境即可)
10.C
11.B 去国,是离开京城的意思
12.B“群下鼎沸”指一***佞小人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根据前后文可知这群小人即昌邑王从自己的封地带来的人。
13.(1)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大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一定能安定刘氏的天下。(给分点:属,托付,嘱托,1分;以幼孤,状语后置,1分;后一个“以”,因为,1分;大意1分。)(2)霍光立即与群臣一起去晋见(觐见)禀告太后,向太后详细讲述昌邑王刘贺不可以继承皇位的情况。(给分点,白,禀告,1分;具,详细,1分;承宗庙,继承皇位,1分;大意1分)
14.①广陵王自身行为不合礼法。②历史上有先例可循。③刘贺是汉武帝的孙辈,于礼法有据。(答对一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汉昭帝在未央宫驾崩,他没有儿子继承帝位。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在,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商议立谁做新皇帝,大家都主张立广陵王刘胥。可是刘胥的行为失去礼法,不被汉武帝所器重;霍光内心感到不安。有一位郎官***朝廷说:“周太王废弃长子太伯而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为继承人,古人注重是否适合继承王位,即使是废长子(长辈)而立少子(晚辈)也是可以的。”***正合霍光的心意。当天由上官皇后颁布诏书,派遣代理大鸿胪职务的少府乐成前去迎接昌邑王刘贺。刘贺,是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他在封国内一向狂妄放纵,所作所为毫无节制。昌邑王刘贺即帝位之后,荒淫游乐没有节制。太仆丞河东人张敞***规劝说:“孝昭皇帝早逝,没有儿子,大臣们担忧恐惧,选择有才能圣贤的人继承帝位。现在天子正当壮年承继帝位,天下人没有不侧着耳朵擦亮眼睛,观望陛下的教化善政。然而辅国的大臣没有得到褒奖,而昌邑国的小吏却先获得升迁,这是最大的过失。”刘贺依然不听。霍光说:“昌邑王德行昏乱,担心他会危害国家,怎么办呢?”群臣们听后全都大惊失色,不敢发言。田延年离开席位,走上前去,手按着剑柄说:“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大将军,并把天下的安危也委托于大将军,是因将军忠诚贤能,一定能安定刘氏的天下。如今一***佞小人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况且汉朝的皇帝都用‘孝’字为谥号,为的是长久治理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如今如果汉家的祭祀断绝了,将军即使死去,有何脸面见九泉下的先帝呢!今天大家所议论的,必须立即作出决断,群臣中哪个最后响应,我就当场用剑将他斩首!”霍光立即与群臣一起去晋见(觐见)禀告太后,向太后详细讲述昌邑王刘贺不可以继承皇位的情况。皇太后便乘车前往未央宫的承明殿,下诏命令各宫门的守卫,不许昌邑王的群臣入内。霍光派人将昌邑王的群臣都赶到金马门的外面。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骑兵逮捕被赶出来的昌邑王群臣二百多人,全部押送廷尉的监狱。命令曾在昭帝时担任过侍中的宦官看守刘贺,霍光还叮嘱身边的人:“一定谨慎小心地守护,如果他突然间出了意外或是自杀了,让我对不起天下人,并背上杀害君主的罪名。”霍光命刘贺起身,拜受皇太后的诏书。刘贺说:“听说‘天子只要有耿直敢言的臣子七人在左右,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经下诏将您废黜了,您怎还敢自称天子!”于是上前抓住刘贺的手,解下他身上佩戴的御玺绶带,奉给皇太后。然后扶刘贺走下大殿,出金马门,群臣随后送行。刘贺面向西叩拜说:“我愚笨刚直,不能胜任汉家的大事。”然后起身登上皇上的副车,大将军霍光护送到昌邑王的官邸。霍光告辞说:“大王的行为自绝于天下,臣宁可对不起您,也不敢对不起国家。希望大王自爱,臣不能长久侍奉在您的左右了。”霍光挥着泪离去。
15.A【“暗寓其不得志之意”不当】
16.【(1)首联起笔就气势不凡,盛赞友人的人生境界,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中间二联述其隐逸生涯,也是豪气流贯,藉对龙门潘秀才的称颂表达对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的向往。(3)尾联宕开一笔推想友人秋日醉酒徜徉于伊川石楼之间,以景物渲染其胸襟情趣,韵致悠远。(每点2分,豪气的表现+评述。也可以从主题、内容、情感、形象等任何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来答,要体现“豪气”,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均可(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3)曾不事农桑 岁晏有余粮】
18.A
19.【①迟子建用比喻(1分),阳光照在水洼上如同煎蛋,写出朝晖鲜明的色泽和柔和的形态(分析1分)。
(从用词分析,酌情给分。答拟人不给分。)
②韩少功用比拟(1分),写出月光穿过树林的轻盈、月色皎洁照耀草坡和湖面(分析1分),把无形的月光、月色有形化,让读者具体可感(效果1分)。
(答巧用拟声词、通感亦可,要点同上。从叠音词分析,酌情给分)】
20.B【原句第一句缺少介词,二三句语序不当,第三句搭配不当。】
21.D【主语用“这”来指称,否则主语是“人们”。“无疑”要放“又”之前,因为“又”相对冬奥会开幕式其它节目来说。】
22.【呈现(或其它恰当的动词,1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细节(1分);加速(或其它恰当的动词,1分)人与人之间相熟的过程(1分);不仅(1分)能精彩呈现“中国故事”(1分)】
23.命题意图:以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火炬台和点火方式来传递奥运理念、讲述中国方案、中国哲学及其对青年学子的人生启迪,用联系、全面、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观世界。
材料解读:
材料以总分结构展开:起句总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在百年奥运史上两处绝无仅有:主火炬台和点火方式。分句分别从三点展开其“绝无仅有”:第一点是主火炬台“大雪花”由一片片写有参加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构成,第二点是冬奥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是主火炬,嵌在“大雪花”中,因为是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所以不用点火,与之前奥运会点火不一样;自然就引出第三点,奥林匹克之火以“微火”的形式呈现,之前奥运会主火炬台是熊熊大火。
我们为什么采用这样的“绝无仅有”创意?北京作为“双奥之城”,怎么给世界留下一个印象深刻的奥运记忆,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奥运精神?开幕式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揭示了本届奥运的“中心思想”——
思想一:由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汇聚成的大雪花,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
思想二: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
思想三:无论火焰大小,只要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奥林匹克圣火,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
思想四:主火炬的点燃方式符合中国古老的哲学,这样点火方式体现新时代的感觉,体现中国智慧。
如张艺谋总导演所说:“中国古老的哲学和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从来就是这样,一叶知秋,一滴水看太阳,从来就是以点代面,中国人讲的是意境,讲的是从一个最小、最细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我觉得是很美的。其实是很浪漫的,一叶知秋,我们都熟知这句话,一片叶子会想象整个秋天的璀璨和金黄,很美,很有诗意。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你也可以将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看作是一叶知秋,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
所以材料各层间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组合,围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两处绝无仅有的设计来展开其中蕴含的理念、思想、奥林匹克精神、哲学思考等。材料中有三组关系:大雪花火炬台与小雪花(各参赛国家和地区)、主火炬“微火”与“大雪花”、“微火”与“奥林匹克之火”。可以就其中任意一组或几组谈,也可以围绕“小(微小)与大(宏观)”核心概念整体谈,并由此生发出去。
那么,文章立意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对奥运会价值的思考:“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主题,对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的理解(主要突出其中的“胸怀大局、共创未来”)二是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传递“更团结”的奥运理念三是奥运精神引发的对自己人生的启迪: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四是其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式智慧(中国哲学):小大兼顾;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宏观境界与微观之处判定是否符合题意,主要看是否围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两处绝无仅有的设计写出其中蕴含的理念、思想、奥林匹克精神、哲学思考等。也可以理解为:围绕材料中提及的任意一组关系或几组关系或“小(微小)与大(宏观)”核心概念整体来写作。作文分档建议考虑:全面理解材料的三个层次,并形成有机关联,体现整体综合立意,是54分及以上的重要标准。(请作文评分细则制定的老师根据学生作文情况再作定夺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