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完善科举制的措施 是如何完善的
唐朝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主要包括:唐太宗时期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扩充学校规模,加强管理;武则天时期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唐玄宗时期: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朝完善科举制的措施有什么
唐朝通过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努力,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太宗在位期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这些措施为科举考试提供了更多的参与者,增加了考试的竞争性和公正性。此外,唐太宗还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标准,这进一步强调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的贡献包括创立殿试和武举。殿试的设立,使得皇帝可以直接参与选拔人才,提高了选拔的公正性和效率。而武举的设立,则为军事领域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这对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对于文学和文化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诗赋成为考试内容,鼓励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提高了文学水平,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唐朝科举制的具体内容介绍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类。
常举每年分期举行,考试科目众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明经:主要考儒、道经义。唐朝将经书分为正经和杂经,正经共九部,包括《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除了必考的九部正经之外,偶尔还会加试《孝经》《论语》《老子》等其他杂经。其考试有点类似于闯关,具体如下:
第一关是帖经,即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第二关是试义,由考官出题,考生口述作答,考察对经书的理解水平,通常为十道;
第三关策论,通常有三道“时务策”,考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唐朝的明经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等级别。例如通二经者,必须是大经、小经各一部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进士:考试难度仅次于秀才科,唐高宗废止秀才科后,进士科愈发重要。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帖经”,类似于现代的默写、填空题,主要考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
二是“杂文”,类似于作文题,主要考察诗、赋等题材的写作水平;
三是“策问”,通常为时务策五道,考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
常举的考生有两个来源: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
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州县考试称为解试。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科举制度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具体规定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