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郑州市202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其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申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剔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的说法,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经学的阐释思想。
D.采用新经学方式,既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开掘《诗经》的丰富底蕴。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说法不当。根据第四段可知,现代诗学认为“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些”指的是“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和“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不包括“成为儒家经典”。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A.“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说法错误。统观全文可知,中心观点并非“《诗经》首先是‘经’”,而是“应重视《诗经》作为‘经’的意义”。
B.“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是为了引出“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表明应将《诗经》当作“经”看。
D.“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说法错误。根据第五段,引文论证的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采用新经学方式……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说法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可知,“现代分科学术”指的是现代诗学,所以“采用新经学方式”,是为了弥补现代诗学的不足。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峨冠博带、衣袂飘飘的屈子行吟泽畔,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对浩瀚宇宙的终极叩问,越千载而其命维新,经风雨而弦歌不辍。忠贞爱国、上下求索的行为和精神跨越历史的诗行,生生不息,光彩熠熠。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散落在神话和典籍中美丽的名字化作漫天星斗,照亮一代代航天人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他们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
(摘编自何家玲《千年求索天问问天》)
材料二
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经过地面技术人员的精确控制,通过精准转位,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对向布五在天和核心舱两侧,形成“T”字构型的一“横”,天和核心舱则是那一“竖”。
为何要经历在轨转位?据介绍,如果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侧向对接,会因为质心偏差对空间站姿态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可能会有滚转失控的风险。同时,根据空间站建造方案,两个实验舱将在天和核心舱的侧向永久停泊,如果选择倒向交会对接,需要在天和核心舱两个侧向端口分别配置一套“一次性”的交会对接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创造性地采用“平面式转位”,较其他国家的“翻转式转位”,优势明显。
“T”字构型有何优势?据介绍,转位后的“T”字构型结构对称,从姿态控制、组合体管理等角度来看,都是比较稳定的构型,易于组合体的飞行。且由于其受到的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衡,空间站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如果采用非对称构型,组合体的力矩、质心与所受到的干扰相对于姿态控制、轨道来说都不是对称的,其飞行效率更低,控制模式更加复杂,一旦构型发生偏转,就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和资源将其拉回。
(摘编自《梦天实验舱成功转位,为何空间站要构成“T”字形?》)
材料三
梦想无垠,未来可期。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全球性开放的平台,是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在构建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彰显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作出中国贡献。
(摘编自余建斌《三舱就位筑梦苍穹》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屈原开始,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叩问、思考和探索就未停止,新时代中国航天人更是以实际行动,谱写了“问天”的新篇章。
B.梦天实验舱经历在轨转位有两个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考虑;二是从优化设计方面考虑。这体现了空间站建造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C.如果空间站采用非对称构型,组合体的力矩、质心等因素就会影响飞行与控制,一旦构型发生偏转,将其控回的代价较大。
D.空间站的建设必须考虑组合体的控制模式、运行管理、所受外界影响、安全系数、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以及独创性等问题。
6.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彰显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C
6.①创造性地采用“平面式转位”,减少了滚转失控的风险,避免了配置“一次性”交会对接设备的资源浪费。②建成结构对称的“T”字构型,构型稳定,易于组合体飞行,节约推进剂和其他资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从“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可以知道“梦天实验舱”是后发射,是实验舱Ⅱ,由此排除A项;
从“天和核心舱则是那一‘竖’”可以判断B、C两项是错误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叩问、思考和探索”“从屈原开始”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对浩瀚宇宙的终极叩问,越千载而其命维新,经风雨而弦歌不辍”,不能由此推出“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叩问、思考和探索”“从屈原开始”。
B.“环保意识”属于过度解读,根据“转位后的‘T’字构型结构对称,从姿态控制、组合体管理等角度来看,都是比较稳定的构型,易于组合体的飞行。且由于其受到的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衡,空间站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可知,在轨转位两个考虑体现的是空间站建造的“安全和节约意识”。
D.“必须考虑”“独创性”说法绝对。作为一项科技,空间站的建设不一定“必须”考虑“独创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两个实验舱将在天和核心舱的侧向永久停泊,如果选择倒向交会对接,需要在天和核心舱两个侧向端口分别配置一套‘一次性’的交会对接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创造性地采用‘平面式转位’,较其他国家的‘翻转式转位’,优势明显”,可概括出:创造性地采用“平面式转位”,减少了滚转失控的风险,避免了配置“一次性”交会对接设备的资源浪费。
根据材料二“转位后的‘T’字构型结构对称,从姿态控制、组合体管理等角度来看,都是比较稳定的构型,易于组合体的飞行。且由于其受到的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衡,空间站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可概括出:建成结构对称的“T”字构型,构型稳定,易于组合体飞行,节约推进剂和其他资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漳的前世今生
彭程
在鄂西北南漳县,我走入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辖下的这个地方,是楚国的发源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周王室封熊绎为楚子,都城荆山丹阳,据考证地点就在今天的县城外不远。几代之后,随着部族实力加强,开始不断开疆拓土,逐步灭掉了周边的多个诸侯国,数百年间,从受封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这样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作为后世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筚路蓝缕”最初却是楚国先民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的写照。
战国群雄逐鹿,楚国最终还是被更为强大的秦国翦灭。一条流经县境的百里长渠,见证了秦楚之间的争逐征战。南漳之行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武安镇谢家台,这里就是长渠的渠首。长渠又称白起渠,以当时秦国最高军事首领白起的名字命名,他率大军攻打百里之外的楚国鄢郢,久攻不下,便在此处的蛮河河段上筑坝挖渠,引水破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
时光移易,曾经戕害无数生灵的军事工程,在此后世代中变成了一条效益良好的灌渠,造福流域内一代代的百姓。干戈化为玉帛,历史又一次显现了其吊诡之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就是整修恢复白起渠,让自晚清以来逐渐荒废的古渠重新焕发了活力。就在几年前,它还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时值仲夏,南方炽热的阳光喷洒下来,汗流浃背。停下脚步稍作歇息,手扶在身边墙垛粗糙坚硬的条石上,目光投向一河之隔的对面山峰。青翠蓊郁的坡面仿佛一面巨大的屏风,又在下方幽深清澈的河水中投下倒影,绿意沉沉,望上去心中似乎骤然被注入了一丝清凉。
这个地方,是一个叫作春秋寨的古寨。崇山峻岭,地势险峻,让南漳拥有多达上千座古山寨,集防御与居住功能为一体。春秋寨据称最早筑建于楚国时代,现存遗址为明清时当地山民为躲避战乱重建,主体结构保存尚好,有一百五十多间石头房屋,城门、碉楼、祠堂、居室、瞭望台等依次排列,清晰可辨。寨子依鲤鱼山山脊走势迂回而建,呈条形布局,长约一公里,一面临山,三面被茅坪河环绕,从高处寨墙垛口探头俯瞰,但见断崖陡立,绝壁如削,令人胆寒。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如此逼仄的空间中,却有两间石屋被作为学堂,大约分别相当于初级班和提高班,教老幼寨民乡亲识字习文,通书达礼。可见在至为艰苦的境遇中,文化和伦理在人们心中也一直占据着极其崇高的位置。
隔着一道茅坪河,对面山巅处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关公塑像。相传三国时关羽曾经在这里苦读《春秋》,春秋寨名由此得来。这个中国民间最为知名的战神的名字,将我的思绪向后推进了数百年,历史的眉目更为清晰。
襄阳这一带,是公元三世纪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而南漳可以说是三国故事的源头。在县城外不远的玉溪山下,一个地方叫作水镜庄,名士司马徽当年就在此隐居和讲学。他向前来拜访的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弟子诸葛亮和庞统,称许两人为“伏龙”和“凤雏”。得到良材辅佐,刘备羽翼日渐丰满,终于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如今的水镜庄遗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背倚一面数仞高的陡壁,浓荫匝地,流水潺潺,清幽绝尘。庭院内分布着荐贤堂、水镜祠、三国故事碑廊等汉代建筑风格的景点,附会着史书里的种种记载。
我们一行是在高铁南漳站开通的第三天,从北京乘车来到这里的。从燕赵北地到荆楚南国,仅仅用了五个小时,这是三国时代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
几天中不间断的行走,让有关变化的感受变得具体而寻常。头一天,在春秋寨所在地的东巩镇,我们参观了一个占地约三百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的温室大棚中,一截截大小尺寸相同的椴木菌棒,被整齐地排列好,层层叠叠摞放在一个个木架上,鳞次栉比,横平竖直,仿佛一垄垄的庄稼。距此不远,是这家菌业公司的加工车间,所生产的干制香菇、干制黑木耳、食用菌酱等,大部分都外销东南亚。主人端出烘烤的香菇请大家品尝,拈起一颗投进嘴里,酥脆可口,香味浓郁醇厚。
如果不是听人介绍,我们无法想象,眼前秀丽恬静的田园景色,曾经千疮百孔,创痕累累。这里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曾经长期作为镇上的支柱产业。很多年中,裸露的矿坑仿佛是一张张漆黑的大口,吞噬了周边的山林农田。近年来,生态环保理念的大力践行,催生了食用菌种植等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好处,以真切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颠扑不灭的理念。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左传》的记载交代楚国立国的历史,是为了表现楚国虽环境恶劣,但历史悠久、百姓坚韧,同时解释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B.白起渠由战争工具变成造福百姓的灌渠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叙述隐含作者对南漳摆脱过去艰辛、创造美好生活的欣喜。
C.春秋寨虽逼仄仍建有学堂,寨名由关羽在此读《春秋》而来,这表明南漳是个在困苦中仍尊崇文化伦理、文化香火绵延不绝的地方。
D.文章对春秋寨和水镜庄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展现了这两处遗址或险峻雄奇或清幽深沉的自然风貌,凸显了它们深厚的历史底蕴。
8.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体现了哪些语言特色?请加以分析。
9.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中“前世”“今生”各自的含意。
【答案】7. A 8.①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②运用比喻修辞,用人生比喻楚国历史,生动形象,表意准确。③语言风格典雅凝练,用词书面化、文言化,给人典雅凝练之感。
9.①“前世”:指南漳的先民筚路蓝缕、坚韧不拔开国的历史;指南漳经历过战争的灾难,也曾受惠于白起渠;指南漳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指南漳曾交通不便;指南漳曾生态破坏严重。②“今生”:指南漳如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南漳如今交通便利;指南漳如今生态优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中引《左传》的记载”不是为了表现楚国“历史悠久”,而是为了突出强调楚国先民在恶劣的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坚韧的生存品质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原文中“几代之后”“数百年间”“从受封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出荆山,越汉水”可见,此处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由原文中“如果以人生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可见,此处运用比喻修辞,用人生比喻楚国历史,生动形象,表意准确。
由原文中“出荆山,越汉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荆棘围而城之”“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可见,此处语言风格典雅凝练,用词书面化、文言化,给人典雅凝练之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前世”,以前的时代。此处指的是南漳以前的时代。
由原文“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筚路蓝缕’最初却是楚国先民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的写照”可知,“南漳的前世”指南漳的先民筚路蓝缕、坚韧不拔开国的历史;
由原文“一条流经县境的百里长渠,见证了秦楚之间的争逐征战”“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时光移易,曾经戕害无数生灵的军事工程,在此后世代中变成了一条效益良好的灌渠,造福流域内一代代的百姓”可知,“南漳的前世”还指南漳经历过战争的灾难,也曾受惠于白起渠;
由原文“隔着一道茅坪河,对面山巅处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关公塑像。相传三国时关羽曾经在这里苦读《春秋》,春秋寨名由此得来”“在县城外不远的玉溪山下,一个地方叫作水镜庄,名士司马徽当年就在此隐居和讲学”可知,“南漳的前世”还指南漳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
由原文“从燕赵北地到荆楚南国,仅仅用了五个小时,这是三国时代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可知,“南漳的前世”还指指南漳曾交通不便;
由原文“如果不是听人介绍,我们无法想象,眼前秀丽恬静的田园景色,曾经千疮百孔,创痕累累”可知,“南漳的前世”还指南漳曾生态破坏严重。
“今生”,现在的一生。此处指的是南漳现在。
由原文“在春秋寨所在地的东巩镇,我们参观了一个占地约三百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的温室大棚中,一截截大小尺寸相同的椴木菌棒,被整齐地排列好,层层叠叠摞放在一个个木架上,鳞次栉比,横平竖直,仿佛一垄垄的庄稼。距此不远,是这家菌业公司的加工车间,所生产的干制香菇、干制黑木耳、食用菌酱等,大部分都外销东南亚” 可见,“南漳的今生”指南漳如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
由原文“我们一行是在高铁南漳站开通的第三天,从北京乘车来到这里的。从燕赵北地到荆楚南国,仅仅用了五个小时,这是三国时代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可见,“南漳的今生”还指南漳如今交通便利;
由原文“眼前秀丽恬静的田园景色”“近年来,生态环保理念的大力践行,催生了食用菌种植等绿色产业”可见,“南漳的今生”还指南漳如今生态优美。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卫灵公问于史鱿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鳝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争,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B.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C.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D.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其刑而后德”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先”字含义相同。
B.“宁云妨……”与“宁溘死以流亡兮”《离骚》》两句中的“宁”字含义不同。
C.“断者不可属也”与“属引凄异”(《三峡》)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三陈而不服”与“已为陈迹”(《兰亭集序》)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国家有两个关键:刑罚与德教。德教是要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刑罚则要惩罚奸恶以傲效尤,王者、霸者、强国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B.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执政严酷。公叔子认为这样会使臣民闭口不言,朝野上下不能互通消息,进而以“织帷幕”等为喻,建议向明主学习。
C.孔子认为治理民众应心存危惧之心,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驰的烈马一样,要引导百姓走正确的道路,否则百姓就会变成治国者的仇人。
D.对卫灵公的问题,史鱿、子路分别认为大理和司马最重要,而子贡表示不理解二人说法,并以禹与有应氏之战为例,表明执掌教化的职位最重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
(2)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
【答案】10. D 11. A 12. D
13.(1)赏赐和诛杀,是用来区别贤能和奸邪/不才、分辨有功和无功之人的手段/方法。
(2)治理国家却多次变更法令,是不能遵守法令而把所喜好的当做法令的缘故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路说:“司马最重要。两国有了战祸,两军相遇,司马擂鼓以行军令,一次战斗指挥不当,就要死好几万人。以为杀人是错误,这战争杀人也很多啊。所以说司马最重要。”
“行之”是“执枹”的目的,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以杀人为非也”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先其刑而后德”中的“先”是动词,可译作“尊崇,重视”;“闻道有先后”中的“先”是名词,词义为“时间在前的”。句意:重视刑罚而轻视德教。/懂得道理时间有先有后。
B.正确。“宁云妨国家之治哉”中“宁”为副词,表反问,译作“难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中“宁”为副词,表主观选择或意愿,译作“宁可、宁愿”。句意:难道说会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
C.正确。两句中的“属”都是动词,都有连续、接续之意。句意:砍断的头不能连接上。/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
D.正确。“三陈而不服”中“陈”是动词,同“阵”,列阵;“已为陈迹”中“陈”为形容词,译作“陈旧”。句意:三次列阵,有扈氏仍不降服。/已经成为旧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原文“不识哉”一句从语境来说,应是子贡对史鱿、子路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有见识”,并非“不理解二人说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手段/方法;“列”,分辨;“……者……也”,判断句式。
(2)“更”,变更;“法法”中第一个“法”作动词,遵守,执行,恪守;“所善”,名词短语,所喜好的,偏好的。
参考译文:
治理国家有两个关键,就是刑罚与德教。行王道的人崇尚德教而罕用刑罚,行霸道的人刑罚与德教并用,***之国是重视刑罚而轻视德教。刑罚与德教,教化由此产生。德教,就是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刑罚,就是惩罚罪恶并禁止后来者效仿。所以仁德教化最高的方式就是给予奖赏,刑罚最重的就是给予诛杀。赏赐和诛杀,是用来区别贤能和奸邪、分辨有功和无功之人的手段。所以诛杀与奖赏不能错乱,诛杀与奖赏错乱了,善与恶也就错乱了。
公叔文子做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入朝的。公叔子谒见他说:“太严酷了。”公叔文子说:“朝廷威严,难道说会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执政严酷就会使下面的臣民闭口不言,下面的人闭口不言,那上面的执政者就如同聋子,聋哑不能互通消息,又能怎么治理国家呢?顺着针线就可以织成帷幕,汇积升斗粮食可以充实仓库,合并小水流可以汇成江海。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
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民众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道路来引导它,它就是我驯顺的家畜;不按正确的道路来引导它,它就是我的仇敌。像这样怎能不害怕呢?”
卫灵公向史鱿问道:“执政以哪一个职位最重要?”史鱿回答说:“大理最重要。断案不公正,处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头不能连接上,所以说大理最重要。”不一会儿,子路来谒见卫灵公,卫灵公把史鱿的话告诉了他。子路说:“司马最重要。两国有了战祸,两军相遇,司马擂鼓以行军令,一次战斗指挥不当,就要死好几万人。以为杀人是错误,这战争杀人也很多啊。所以说司马最重要。”不一会儿,子贡入宫晋见卫灵公,卫灵公把这两人的话告诉了他。子贡说:“真是没有见识啊!从前大禹与有扈氏交战,三次列阵,有扈氏仍不降服,大禹于是施行教化一年,有扈氏就请求归服。因此说:‘消除百姓的争斗,哪有案件要***?不摆出武器盔甲,哪有战鼓之声?’所以说掌教化的职位最重要。”
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理国家多次改变法令,是为什么?”太公说:“治理国家却多次变更法令,是不能遵守法令,而把所喜好的当做法令的缘故啊。所以法令一颁布就产生动乱,一动乱就另外制定法令,因此他的法令多次更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无题》诗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类似,故隐其题,寄托其意。
B.首联描绘了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和“峡云”倏忽消失,令人怅惘。
C.颔联互文见义,描绘了溶溶月光之下,庭院里梨花摇曳、池塘边柳絮萦回的清幽意境。
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更加深了相思之情。
15.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样是表达相思之情,但两首诗表相思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①《夜雨寄北》最后两句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②《无题》尾联运用设问,运用“鱼书”的典故和“水远山长”的象征义表达了书信无法传递、道路不通、人事阻碍、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分析错误。并非诗人想象“思念的人”的情景,而是描绘自己在寒食时节颓唐沮丧的形象。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最后两句“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意思是想寄封信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运用“鱼书”的典故,这一典故出自《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同时,“水远山长”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表明自己对书信无法快速到达爱人手中的忧虑,从而表达出对于爱人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
而《夜雨寄北》最后两句“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写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和“________”来以酒寄情。
(2)《逍遥游》中庄子在阐述“小大之辩”时,以“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两种生物寿命极短的情况。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边塞大雪飞扬、旌旗僵冻的苦寒景象。
【答案】 ①.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一尊还酹江月 ③.朝菌不知晦朔 ④.蟪蛄不知春秋 ⑤.纷纷暮雪下辕门 ⑥.风掣红旗冻不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潦”“尊”“酹”“晦朔”“暮”“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加林醒来以后,他自己并不知道时光已经接近中午了。
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是这样,睡得很早,起得很迟。其实真正睡眠的时间并不多:他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
现在他虽然醒了,头脑仍然是昏沉沉的。
他从枕头边摸出剩了不多几根的纸烟盒,抽出一支点着,贪婪地吸着,向土窑顶上喷着烟雾。他最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头熏得焦黄。
接连抽了两支烟,他才感到他完全醒了。
他开始穿衣服。每穿完一件,总要愣怔半天,才穿另一件。
好长时间他才磨磨蹭蹭下了炕,然后他舀一缸子凉水,到院子里去刷牙。
他的视线被远处一片绿色水潭似的枣林吸引住了。他怕看见那地方,但又 ① 地看。在那一片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两排整齐的石窑洞——他曾工作和生活了三年的学校,在那里,他曾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角色。别了,这一切!
他 ② 地转过脸,开始刷牙。这时,看见他母亲正佝偻着身子,在对面自留地的茄子畦里拔草,满头白发在阳光下那么显眼。大家对高明楼做的不讲理的事已经 ③ 了,但对村里任何一个不劳动的二流子都反感,再不能这样下去了!生活是严酷的,他必须承认他目前的地位——他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必须承认他目前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地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7.①情不自禁
②无精打采
③习以为常
18.①改句是常规普通的表述,不如原句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置于“地位”之后,以突出高加林此时的“农民”身份,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原句使用破折号,用以解释说明,突出了高加林地位的具体性质是“农民”,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而改句没有这一效果。
②改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它表现的是高加林静态的心理状况;而原句用两个前后相连的短句,表现了高加林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③改句删去了“已经”这个副词,弱化了高加林地道的农民身份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这一语意;而原句“已经”表示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与前句“必须承认”相呼应,强化了语意表达。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表明高加林怕看见那地方,但又忍不住看那地方,可以填入“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第二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高加林当时的神态,而从前文的叙述可知,高加林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他精神状态不好,可以填入“无精打采”。“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第三空,根据后文“但对村里任何一个不劳动的二流子都反感”可知,前面句子的意思与这一句形成转折,由此推断此时大家对高明楼做的不讲理的事已经习惯,不再在乎,可以填入“习以为常”。“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原句运用破折号,破折号后面的“他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是对他地位的解释,以突出高加林此时的“农民”身份。高加林教师的身份被高明楼的三儿子顶替,此时的高加林内心非常痛苦,此处突出他的“农民”身份,也是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而改句则是一种较普通的表述,没有突出高加林的“农民”身份,在表达效果上没有原句好。
原句用两个前后相连的短句,先写高加林对自己地位变化的感受,接着突出他现在的身份是“农民”,从而表现了高加林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而改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它只是表现了高加林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感知,表现的是高加林静态的心理状况,缺乏原句中的心理变化的动态感和情感的表达力度。
最后,原句中的“已经”一词,表示事情的完成,已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与前句“必须承认”相呼应,强化了语意表达。改句则没有“已经”一词,弱化了高加林地道的农民身份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这一语意,造成了表达效果上的弱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世界通用的历法是“公历”,又被称为“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准确定。 ① 。在我国的农历中,每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和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29.53天吻合,从而能够保证在每月的十五和初一人们能分别看到圆月和新月;每年基本长度为12个月,这样得到的全年天数会比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时间)的实际长度差11天左右。于是,农历采用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这种既考虑月相变化、 ② ,被称为“阴阳历”。
农历历法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形成,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该部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24节气。在公转轨道上,地球每转过约15度,农历就会设置一个新的节气。同一地区在同一节气时的气温、光照、雨水等条件基本固定,从而使节气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太初历》规定,如果某一年的某个月份中只有一个节气,那么这个月之后 ③ 。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被一直沿用到现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农历”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60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①我国还有一套叫“农历”的历法
②又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历法
③将被加入一个闰月
20.农历是一种①以月相的变化为基准,②包含有24节气,③通过置闰方法修正其与公历年差异的④被称为阴阳历的历法。
21.农历采用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农历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句子之前说的是“公历”,而填入句子之后说的是“农历”,那么填入句子就是一个承上启下句,引入“农历”的概念。可以填入“我国还有一套叫‘农历’的历法”。
第二空,从前文“这种既考虑月相变化”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和“考虑月相变化”相并列的另一种情况,从文中可知,这是“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情况,而由后文“被称为‘阴阳历’”可知,填入内容应是一种历法。据此可以填入“又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历法”。
第三空,从后文“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被一直沿用到现在”中“置闰”可知,应是加入了一个闰月。故可以填入“将被加入一个闰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
给“农历”下定义,先确定其属概念,然后再找出“农历”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第二段“农历历法雏形……”可确定“农历”是一种历法。因此下定义的基本句则为:农历是一种……的历法。从文段中“在我国的农历中,每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和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29.53天吻合,从而能够保证在每月的十五和初一人们能分别看到圆月和新月”可知,农历以月相的变化为基准,因此可作为有效信息放在句子中;从文段中“该部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24节气”可知其包含有24节气;从文中“这样得到的全年天数会比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时间)的实际长度差11天左右”“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可知,农历是通过置闰方法修正其与公历年差异的,这是农历的基本特征;文段中又提到“被称为‘阴阳历’”可知,农历还有一个名字——阴阳历。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则可得农历的定义:农历是一种以月相的变化为基准,包含有24节气,通过置闰方法修正其与公历年差异的被称为阴阳历的历法。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结构混乱。“采用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句式杂糅。应改为“采用……方式”或“以……方式”;
(2)成分残缺。“修正与回归年之间”中,缺失代词“其”或“它”。应添加相应代词,使句子变为:修正其(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故正确表述为:农历采用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或农历以在特定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要信任你自己,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
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
——崔卫平《自己就是一个起点》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孟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