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40分)
北闱秋曹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
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九卿晋户部“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一项是 ( )
北闱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对北京顺天府乡试的通称,南京应天府乡试称南闱。
秋曹即刑部。古***事的官署叫部曹。因有秋后问斩一说,称刑部为秋曹。
九卿是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一般以秩中二千石的一类的高官为九卿。
户部是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一项是 ( )
严起恒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在铨选中却常常失去升迁的机会。
严起恒为人清廉。生活俭朴,不善经营。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
严起恒为官正直谦和,以德服人。那些平时放纵妄为的将领,都甘愿受他约束。
严起恒为人坚贞,忠于朝廷。当明朝大势已去时,众将纷纷逃脱,他却不离不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
(2)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
王夫之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起桓主持刑狱事务,非常体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开他们身上的器械让他们洗澡更衣,不时还拿些汤粥给他们吃。
①统治者缺乏抗敌斗志,懦弱无能。②国家内外交困,财力匮乏。群小当道,残害忠良。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AB。“即免祸”是“吾留此”的目的。“岂复能有所效”固定句式,意思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转机)吗?“顾今日亦安往哉”,固定句式,意思是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故在“顾”之前要断开,由此排除。该句的译文是:我留守这个地方,就可以免遭祸殃。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难,作为人臣唯有以死相报。趴伏在草间,狗苟蝇营,这是我本身不愿意的事。国家一日没有灭亡,我就一日也不离开主上。
D【2题详解】
“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的说法错误。户部的职权是掌管户籍财经,但“祭祀”方面要有礼部来主持。
D【3题详解】
“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的说法曲解文意。从原文“就起恒求傔力数辈,起恒谢无有”可知,王思任找他要几个仆从,起桓抱歉说没有。不是找他资助,拿不出钱。
B【4题详解】
第一句的采分点:“差提”“矜恤”,都是动词。前者译为“主持”,后者译为“抚恤”;“囚系”指被关押的人;“纵”解开、打开;“时与”,不时给予。
第二句的采分点:“清慎端和”,清廉正直,为人谦和。“捭阖赫奕”,颐指气使、显耀夸大;“服”,为(被)……所折服。
【5题详解】
从“起恒叩头起,诣阁草敕,征调援兵,方吮毫间,两宫已登舟,上就辇矣”等文字可以看出明朝上层,包括皇上面对清兵南犯,其主战意志薄弱。从“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可概括出小人当道,内外交困;从“猝入起恒舟,佯请与语。语竞,遽挥铜椎击中起恒脑,堕水死”可概括出忠臣被害,国无栋梁的要点。
永历四年春,清兵进犯南韶等地。慈圣太后立即想挟带圣上,抛弃肇庆而向西逃避。起恒坚决请求皇上的车驾不要动。皇上召见他到内廷,当面告谕说答应留下来。起恒叩头起身,到馆阁书写敕书,征调援兵,正当他在草拟敕书之际,两宫已弃岸登舟,皇上也登上车子了。这年冬天,两广相继被攻陷。皇上奔南宁,王化澄率众臣四处逃窜,只有起恒一人跟从。有一个门客劝起恒定要离开此地,起恒凄然地说道:“我留守这个地方,就可以免遭祸殃。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难,作为人臣唯有以死相报。趴伏在草间,狗苟蝇营,这是我本身不愿意的事。国家一日没有灭亡,我就一日也不离开主上。不管是死于奸贼之手,死于敌人之手,只是天命使然罢了!”永历五年,孙可望派遣他的一个将领名叫吴将军的人,来拜谒起恒。吴将军裹挟兵器,进入行宫,突然进入起恒的船上,假装说要与起恒借步说话。话语刚落,离刻就挥铜椎击中起恒的脑袋,起桓堕水而死。皇上听闻,痛哭失声。花金招募了会水的人,寻得起恒的尸身,然后用御袍包裹住尸体,买棺材将他葬在南宁的江岸。
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①②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扬休的字。古人对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号,也有贯以斋名、官爵、籍贯等代称的。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殿试时录取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句读”是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夷狄”亦称“夷翟”。古代泛称中国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
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以及多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为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2)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
昌言对苏洵学业上的关心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1)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颇为自喜。
(2)大凡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①昌言听说苏洵荒废了学习,为苏洵感到很遗憾。②后来在京城看苏洵的文章很高兴,并且夸苏洵文章写得好,鼓励苏洵。
【解析】
【6题详解】
BD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项。
句意为: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回来,给我讲,说:“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A
【7题详解】
“古代泛称中国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错误,夷,古代称东部的民族。狄,指古代北方民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D【8题详解】
“流露出自己壮志难酬之意”错误,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赞叹之意,并无壮志难酬之意,
B【9题详解】
1)“日”,名词或用作状语,每天;“为”,动词,作、写;“中”,名词,内心;“甚”,程度副词,十分;“及”,等到。
2)“凡”,大凡;“所以”,用来……的;“中国”,中原;“测”,看透。
【10题详解】
根据“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分析可以得出“昌言听说苏洵荒废了学习,为苏洵感到很遗憾”。
根据“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分析可以得出“后来在京城看苏洵的文章很高兴,并且夸苏洵写得好,鼓励苏洵”。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学业未成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进士第四名,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颇为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到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立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慷慨激昂。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唯独对昌言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回来,给我讲,说:“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情不自禁胆战心惊。”大凡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因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冒顿单于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他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以我上述的话作为赠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30分)
①②③④⑤⑥【注】①本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第四次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有此篇。②青冥:天空。③帝坐: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④奇女气:《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⑤少微星:星名,这里指有才之士。⑥湘累:指屈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现作者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
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时政,尤其是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独具匠心。
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与《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①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伤心郁愤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指责与失望。诗歌呈现出沉郁、悲愤的感***彩。②《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诗歌呈现出积极、高亢、充满斗志的感***彩。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错误。颈联作者借用少微星的典故,表现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无奈之情,不是借景抒情。
C【12题详解】
结合注释①中本诗的创作背景,可知本诗颈联一个“似”字、一个“久”字为匠心所在,充满指责、愤激之意;“平生不蓄湘累问”一句反用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既然问天而无效,那便只有月中嫦娥能够倾听自己的忧愤了。汹涌的失望孤独之情跃然纸上。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主旨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表现得积极、有斗志。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不妥。“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
C【14题详解】
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描写女主人愁眉不展,独上层台,两个“愁”字加上“惆怅”,渲染了人物愁绪满怀的情态;
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转为从征人角度抒情,征人有满腔抱负,他想要在凌烟阁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力尽辽城”也不肯回。书写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这首诗的确属于“掉尾一波”的写法,尾联的情感一反前文的哀愁苦闷,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呈现豪爽俊健之风。
(其二)
①【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答案】【示例一】我同意这种劳动观。“岁功”是一年的农业收获。“既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表现了作者更关注农作时平静、祥和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这种欣然的情感更感染人,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
【示例二】我不同意这种劳动观。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但是对于农人来说,收成才是最终的结果,没有收成,农人的劳动没有意义。作者的开心并不是从农人生存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不赞同这个观点。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误。陶渊明不是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俗却使他望而却步。
A【16题详解】
本题由题干可知,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理由。“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为虽然辛苦耕作一年,收成有无或者多少谁也不能确定,但劳动的过程也是充实快乐的。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自由自在不问结果只管付出的农耕生活。人生就是如此,客观结果我们难以把控,但主观的作为是可以自我操控的。在劳动中充实每一天,让生命有所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意义,劳动不仅可以收获果实,还可以使人心情快乐,更可以锻炼身体,可谓有益身心。也可以反对这样的劳动观,言之有理即可。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③④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答案】【解析】
【详解】项,“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理解错误。“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颈联这两句对仗工整,运用了互文修辞,以点带面,突出内忧外患,四境不安。“何曾”是“什么时候”之意,整句话意思是“西南边陲什么时候清净过啊”,反问表肯定,剑外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向就没有消停过,也不是乱中求静,表达的是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是“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
C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且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两句写人们社日时的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
(5)《马说》中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奉,陋,馨,尊,酹,佛,狸,祠,鸦,祗,骈,槽,枥。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 ),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我们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
从瑞金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
从第一个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
从瑞金第一个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悲喜交加 震撼 光彩夺目 回忆
可歌可泣 震荡 光彩夺目 回望
悲喜交加 震荡 熠熠生辉 回忆
可歌可泣 震撼 熠熠生辉 回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答案】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由前文“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从……(动宾结构)的……(地名)”的结构,符合要求的只有A项。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修饰“红色历史”,应选“可歌可泣”。
第二空,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震荡:震动摆荡,不安定,处于动荡状态。语境是说红色历史使人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应选“震撼”。
第三空,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语境中是形容“英雄形象”,应选“熠熠生辉”。
第四空,回望:指回想过去,主要指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回忆,这时带有总结或小结的意味,常用于书面语中。回忆:泛指回想。内容一般只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与“百年党史”相搭配,应选“回望”。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是“发挥英雄精神”搭配不当,应是“发扬英雄精神”;
二是“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语序不当,应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有C项。
故选C。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①,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挫折不能让贝多芬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闻名的、不朽的音乐家。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②,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③,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挫折遇到崇高理想,才可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答案】①. ②. ③. 【解析】
【分析】
【详解】第一空,依据上文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和下文“挫折不能让贝多芬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可知,前面讲贝多芬遭遇无数挫折,后面讲贝多芬顽强生活创作,此处应该是讲贝多芬没有被挫折打倒,所以此处应填“可他从未消沉”之类的语句。
第二空,依据“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强者”“使你站得更高”可知,此处是讲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
第三空,依据上文“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和下文“挫折遇到崇高理想,才可能开出绚烂的花朵”可知,此处应围绕“崇高理想”来写,如树立崇高理想之类的语句。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材料二: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