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已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感”“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
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生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颂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
B.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
D.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3分)( )
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标准
王愿坚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
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袱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跋涉了一天的红军战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
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篾背篼,在篝火间蹒跚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篼里拿出拳头般大的一块牦牛肉递过去,随口嘱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么伙食标准哟!”
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一头瘦牦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牦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
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篼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
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
宋新华摇摇头:“扔了!”
“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
“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
他本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张熟识的脸:方脸膛,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频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捻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两道浓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视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叫道,“总司令!”
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
“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
“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
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
“……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
“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
“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了。
“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
“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总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身上。要学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
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
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
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
“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陕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
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
“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把烧好的牛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
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虑:这体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宋新华静养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
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
7.关于文中“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从对话的内容不难想象草地行军之难不只在环境的恶劣,食物的严重缺乏,还有对受伤战士的救助和照顾。
B.“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这句话反映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狠心与谨慎。
C.这段谈话内容为下文写朱总司令对战士的赞扬、肯定以及对战士的关心与爱护做了充分的铺垫。
D.战士们在最难的时候烧牛皮吃的行为正是后文朱总司令说的“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具体体现。
8.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标准”为题,司务长宋新华感慨伙食标准低,朱总司令严肃地说:“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辩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来、耜、枷、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还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臭,桓公曰:“国安实,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
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
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
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
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
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
D.同一个伍的人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面对战争,大家齐力防守,英勇作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2)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14.《论语·宪向》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①·舟次青神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篷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
【注】①这是李齐资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
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入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6.“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操沿江东下时战船相连、旌旗招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阑干”一词多意,既有纵横交错的意思,亦可指栏杆。古诗文中,含有“阑干”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锦绣山河为名,非几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交出了一份 ① 的时代答卷。《***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这些成就背后,蕴藏着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包含着多少气贯长虹的行进,凝聚着多少 ② 的巨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一个 ③ 的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时间前行, ④ ,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中国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在这段沉甸甸的历史中,不仅让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欢迎复兴的万道霞光,而且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项工作必须我们一起完成。
B.我们去干活,你要是没事,咱一块儿去。
C.老师对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今年秋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到来。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迎来“十八连丰”,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夏,中国夏粮产量达2948亿斤,勾勒全年“丰收答卷”。曾经,“馑”“旱”“凶”“歉”充斥我们的历史;现在,“饥荒”只留下一个遥远的背影。曾经,“如何养活中国人”让我们难以释怀;现在,中国人的饭碗被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于一个数千年与饥饿抗争的民族而言,“吃饭”曾是多么关键而又沉重的命题!哪怕就问问上一代人,谁能想到,盼了千年的小康真能一朝梦圆;100年前,谁又能预料, ① !这一切都离不开“奋斗”二字。
天道必然酬勤。过去几十年,全球摆脱饥饿的人口中有2/3在中国,第一个实现联合国“零饥饿”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超速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的是中国!什么是由富而强?什么是历史巨变? ②
大地、耕种、果实——永远代表着苦心不负、劳有所获,永远传递着踏实感和安全感。所以,丰收节不仅仅属于中国农民, ③ 。在这个节日到来之时,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业中“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共品事业之甘苦,长思奋斗之所得。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对此,同学们热议不断,见仁见智。
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语文参***及评分意见
1.C【解析】C项“张冠李戴”。材料二第四段“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故选C。
2.D【解析】D项“曲解文意”。材料二最后一段“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只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没说“彻底解决”。故选D。
3.A【解析】A项是儒道融合;B、C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D项是道家思想。故选A。
4.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1分)首先提出观点: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1分)然后进行分述: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1分)最后总结,阐明二者之间的互补和辩证关系,收束全文。(1分)(每点1分,共4分,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示例:儒家: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修身养性,重视自我修养。同时,摒弃忠君颂圣意识,避免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道家:一是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二是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同时,避免沾染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
(儒家、道家各2分,共4分,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C【解析】“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理解错误。结合上下文,应该是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故选C。
7.B【解析】B项反映的不是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狠心与谨慎,而是坚定的态度和勇敢的责任担当。故选B。
8.①开始是因为连队伙食严重不足而心情沉重,听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气了;②在看到朱总司令切牛皮、烧牛皮,又听了树林后面的谈话,感到自己认识不足而内疚;③听完朱总司令的一番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的觉悟。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干部的自我反思与成长。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示例:①“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依据草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伙食标准,遵从革命的最高要求制定标准。
②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这个标准更应该成为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标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了普遍意义。(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A【解析】原句意思是: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圣王之治天下也”,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项;“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依据句式判断,排除D项。故选A。
11.C【解析】文中的“弟”,同“悌”,尊敬兄长,二者含义不同。故选C。
12.C【解析】“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故选C。
13.(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也”,判断句;“若”意思是“如果”;“其……乎”,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三个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此士三万”定语后置,译为“三万名这样的兵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御”,宾语前置。三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立足实际,让士、农、工、商各居其所,各就其业;②整修法令,然后让百姓繁衍生息,救济贫困,尊重百姓,使国家安定;③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每点1分,共3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
“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恪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
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您若想快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好。”
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15.C【解析】C项情感分析有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故选C。
16.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两首词答出景、情、手法即可酌情给分)
17.(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示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示例:①彪炳千古(举世瞩目)②震撼人心(动人心魄)③浓墨重彩(卓有成效)④不舍昼夜(日月如梭)(每空1分,不是成语不给分)
19.修改示例:这段沉甸甸的历史,不仅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而且让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迎来复兴的万道霞光。(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改对三处给4分)
【解析】原句存在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两句互换位置;②“在……中”,介宾短语造成句子无主语;③搭配不当,“欢迎”改为“迎来”。
20.D【解析】文中画线处的“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可以泛指一类群体人物,D项用法与之相同。A项具体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范围小。B项具体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一方,但不包括听话人一方。C项是特殊用法,相当于“你”或“你们”,但在此语境中用“我们”更显亲切。故选D。
21.示例:①吃饭这个难题竟能解决②那就看看百姓的餐桌吧③也属于每个行业的耕耘者(每句2分,共6分。语意通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酌情给分)
22.构成:前一句将中国曾经粮食欠缺、全民饥荒的历史与如今粮食丰收、全民富裕的现实进行对比;(1分)后一句将曾经无法解决吃饭难题的苦恼与现在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的自信进行对比。(1分)效果:这两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解决了温饱以及粮食产能的问题,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松弛感”的内涵,二是学生的不同观点。综合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感知到不管是在自我追求的过程中,还是人际关系的构建中,都要“张弛有度”。其次,文章要突出“调控自我,绽放青春”的主题,在注重思辨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称呼语、问候语、开场白、正文、收束语。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参考立意】
(1)调控自我青春,张弛有度,成就从容人生。
(2)青春需要调控,坦然面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3)松弛让青春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