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 “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
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
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文学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所以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
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但文学因是虚拟的世界而没有“实在”来进行比较、批评和判断。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德国诗人保罗·策兰作为犹太幸存者,以其《死亡赋格》表达对纳粹大屠杀的体验,成为二战后“见证文学”的代表。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郑庄公与母亲有隙后“隧而相见”、冰释前嫌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
【答案】先指出文学和历史这两种文化形态紧密联系;然后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阐释了二者的两个相通之处;最后指出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两者虽然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是《春秋》的成书时间早于《左传》,两本书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因此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编年体史书的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错误。由原文“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可知,文学创作也能够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
故选。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错误。由原文“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可知,文学家、文学作品是不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无论何时”错误。由原文“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可知,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具有这样的作用,选项扩大了范围。
.“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错误。由原文“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可知,文学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论述的是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说的是《雷雨》的特点以及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没有关系,所以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先指明文学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后由“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叙事性”可知,材料接着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相通处之一是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二者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
第二段指出“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并举例进行阐释。
根据第三段中的“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可知,第三段主要论述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
最后将以上分析以一定的逻辑先后顺序分点概括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史书,后者以前者为本,因为两本书的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各自的叙述只是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
前者注重事实,更客观,故只有事件的结果“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后者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写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就有了母子二人“隧而相见”的动人情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返回路上
刘醒龙
孙四海和张英才走拢去,见余校长拄着一根树枝靠在路边石头上。
余校长苦笑着说,他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到家,天就黑了,返回时,路过一处田垅,明明看见一个人在前面走着,还叼着一只烟头,火花一闪一闪的。他快走几步,想撵上去找个做伴的。到了近处,他一拍那人的肩头,觉得特别冰凉,像块石头。他仔细一打量,果然是块石头,不仅是块石头,还是块墓碑。他心里一慌,脚下乱了,一连跌了几跤,将膝盖摔得稀烂。
余校长说:“我想等个熟人做伴,回去看个究竟。”
孙四海说:“我们去看看,你丢下什么没有。”
张英才知道这风俗,人走夜路受到惊吓,一定要赶紧回去找一找,以免有魂魄失散了,人会大病一场。
回去一找,果然是座墓碑,而且还是老村长的。界岭小学就是当年老村长拍板,让全村人勒紧裤腰带修建的。过去余校长常叹息说,若是老村长在世,学校也不至于像现在这种破样子。叹息归叹息,大家也都体谅老村长的为难之处,他自己的大女儿生下来就是女苕(湖北方言,愚蠢之意)。老村长却不承认,非说是读书少了。这也是老村长坚持要在界岭修建小学的重要原因。老村长在位时勉强张罗将女儿嫁了人,生了叶碧秋。叶碧秋过了启蒙年纪,九岁才报名上学。
这时,孙四海开口说:“老村长,你爱教育爱学校我们都晓得,可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你要是将余校长吓出毛病来,事情就会非常糟糕。您老的外孙女叶碧秋早就上学了,书也读得很好,我们都有信心,觉得她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你要想爱得正确,就请保佑我们这些民办老师早点转正吧!”
余校长在一旁说:“孙主任,你可别像邓校长,为了转正,不论是神是鬼,见到了就烧香磕头。”
孙四海苦笑一声:“我这是开玩笑。”
余校长说:“人家死了多年,你还敢与他开玩笑,这也怪老村长当初太宠你。他将你从别的村弄过来当老师时,大家都以为是招上门女婿,两个女儿由你选哩!”
孙四海说:“老村长如果真的开口,说不定我会答应他,那样的话,我也算有个家了,不至于到现在还是一个人睡觉,全家人做梦。”
余校长说:“这话又说过头了,小心有人听了心里难过。”
于是大家又说起墓碑的事。老村长的坟墓早就在这条路上。当年下葬时,余校长还站在新坟前亲自念过祭文。怪就怪连余校长都会在视觉上出错。余校长说,这种事山里常发生,不用大惊小怪。
大家刚刚平静下来,墓地里忽然传出一种像是女鬼的笑声,说哭不是哭,说笑不是笑,听起来很近,找起来很远,最恐怖的是,每一声响到最后,都会在一种狰狞的感觉中变得虚无缥缈。
从来只将鬼神当成笑谈的张英才,下意识地一把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也没有沉住气,同样一把搂住余校长的腰。余校长站在最前面,冲着黑糊糊的墓地吼了一声:“我们都是知识分子,你就不要用这一套来吓唬人了!”
黑暗中真的走出一个人来。在暗处发出怪笑的女人,竟然是叶碧秋的母亲,也就是老村长的大女儿。
余校长和孙四海晓得她是个女苕,也不好生气,只问她这么晚躲在这里干什么。
叶碧秋的母亲嘿嘿一笑,说自己想爸了,顺便将最近学会的一篇课文,背诵给他听。说话时,她很得意地亮了亮手里拿着的小学一年级课本。
哭笑不得的余校长让开路,由她先走。
余校长他们说着话,就到了邓有米的家。余校长在门外喊了一声,成菊出来答应,邓有米还没有回来。邓有米送学生的路最远,有个学生离学校足有十里。来回一趟整整二十里,三个人进屋去说了一会儿话,邓有米就在外面叫门。开门进屋,四人一凑情况,不由得吓了一跳。
真是蹊跷事不凑成一堆,就算不上蹊跷。邓有米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回家后,转身刚绕过一座山嘴,狼群就迎面冲过来。他吓得不知所措,站在路中间一动也不动。那些狼也怪,像赶什么急事,一个接一个擦身而去,连闻也不闻他一下。其中一只小狼,被两边的大狼夹着没路可走,竟然直接从邓有米胯下钻了过去。邓有米让大家闻一下。几个同事站在那里没有动,倒是成菊,弯下腰,真的往他裆里嗅了一阵。站直了时,见孙四海在笑,她也忍不住笑。邓有米跑了二十里山路,出了许多臭汗,分不清是狼臊,还是人臊。
邓有米先前对张英才说成菊的丹凤眼被狼舔成疤痢眼,因为张英才的疑问改口说不一定真的是狼,也可能是野狗。这一次他又说遇到了狼,张英才马上认真地说,以界岭这片大山所存在的食物链,不太可能繁衍出一群狼。邓有米遇上的野兽,顶多是从小就没有人驯养的野狗。邓有米再次认同了张英才的话。
孙四海一听就说起风凉话,界岭小学的教学计划应该修订一下,增加对指狗为狼或者指狼为狗这一新典故与新成语的专题教育。
说到这儿,大家都在笑。
成菊揉着泪汪汪的眼睛说:“真是应了老古话,穷光蛋也有个穷福分。”
(选自长篇小说《天行者》,题目为临时所加,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余校长看到一个人叼着火花一闪一闪的烟头在前面走,这是他受到惊吓后出现的错觉。
余校长察觉到老村长的大女儿就在附近,所以就劝孙四海不要再提老村长和她的事情。
叶碧秋的母亲来到老村长坟前背诵新学的课文给他听,这一情节紧扣当年老村长的心愿。
成菊闻丈夫身上气味以确认邓有米是否遇到狼群的情形,使异常沉闷的气氛轻松起来。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说塑造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和张英才等民办教师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既有从教者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当听到恐怖的“女鬼的笑声”时,张英才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又搂住余校长的腰,这一细节真实再现了两人受到惊吓的情形。
邓有米送学生到家返回途中遇到狼群一事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掀起了一个小的***,可见小说在叙事技巧上非常讲究。
孙四海“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余校长“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张英才“食物链”等,这些人物语言给人以身份代入感。
小说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和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有读者读完《天行者》后评价说,小说表现了民办教师的艰难、善良与责任,语言质朴无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答案】①分别引出老村长当年想方设法建界岭小学及其大女儿背书的故事。
②侧面表现界岭小学的几位老师对学校的付出。
③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①界岭小学放学后,余校长和孙四海等几位老师送学生回家时要趁着夜色、攀爬山路、冒着危险,这是生活的艰难;他们都是民办教师身份,他们渴望转正,但又遥遥无期,这是命运的艰难。
②从将学生安全送回家,哪怕来回行走二十里的山路也毫无怨言这一事情看,他们都在履行着教育者的职责,体现了他们呵护学生的人性之善。
③小说语言不事雕琢,如话家常,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质朴无华的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是他受到惊吓后出现的错觉”错,应为先有错觉,才受到惊吓。
.“余校长察觉到老村长的大女儿就在附近”错,从后文情节看,余校长并没有察觉到老村长的大女儿在附近。
.“使异常沉闷的气氛轻松起来“错,大家在邓有米家里聊邓有米送学生回来的路上遇到狼群的事,气氛说不上“异常沉闷”。
故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些人物语言给人以身份代入感”错,孙四海的“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没有身份代入感。
故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界岭小学就是当年老村长拍板,让全村人勒紧裤腰带修建的。过去余校长常叹息说,若是老村长在世,学校也不至于像现在这种破样子。叹息归叹息,大家也都体谅老村长的为难之处,他自己的大女儿生下来就是女苕(湖北方言,愚蠢之意)。老村长却不承认,非说是读书少了。这也是老村长坚持要在界岭修建小学的重要原因”可见,作者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是为了引出老村长当年想方设法建界岭小学的故事,由“在暗处发出怪笑的女人,竟然是叶碧秋的母亲,也就是老村长的大女儿”“叶碧秋的母亲嘿嘿一笑,说自己想爸了,顺便将最近学会的一篇课文,背诵给他听。说话时,她很得意地亮了亮手里拿着的小学一年级课本”可见作者写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是为了分别引出老村长大女儿背书的故事。叶碧秋的母亲来到老村长坟前背诵新学的课文给他听,这一情节紧扣当年老村长的心愿。
小说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和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界岭小学放学后,余校长和孙四海等几位老师送学生回家时要趁着夜色、攀爬山路、冒着危险,将学生安全送回家,哪怕来回行走二十里的山路也毫无怨言,侧面表现界岭小学的几位老师对学校的付出。
小说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和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的情节,使小说带有一种传奇色彩,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文中“他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到家,天就黑了,返回时,路过一处田垅,……不仅是块石头,还是块墓碑。他心里一慌,脚下乱了,一连跌了几跤,将膝盖摔得稀烂”“邓有米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回家后,转身刚绕过一座山嘴,狼群就迎面冲过来。他吓得不知所措”可见,界岭小学放学后,余校长和孙四海等几位老师送学生回家时要趁着夜色、攀爬山路、冒着危险,这是他们生活的艰难。由文中“你要想爱得正确,就请保佑我们这些民办老师早点转正吧”“余校长在一旁说:‘孙主任,你可别像邓校长,为了转正,不论是神是鬼,见到了就烧香磕头’”可见,他们都是民办教师身份,他们渴望转正,但又遥遥无期,这是命运的艰难。
由文中“他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到家,天就黑了,返回时,路过一处田垅,……不仅是块石头,还是块墓碑。他心里一慌,脚下乱了,一连跌了几跤,将膝盖摔得稀烂”“邓有米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回家后,转身刚绕过一座山嘴,狼群就迎面冲过来。他吓得不知所措”可见,从将学生安全送回家,哪怕攀爬山路、冒着危险也毫无怨言,他们都在履行着教育者的职责,体现了他们呵护学生的人性之善。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运用“女苕”“ 一个人睡觉,全家人做梦”“真是应了老古话,穷光蛋也有个穷福分”等方言和熟语,语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如话家常,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质朴无华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①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②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忱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所贻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注】①上: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魏指北魏。②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虏,俘虏,奴仆;中国古代也指对敌人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庚午,是天干庚与地支午的组合,它和“惟庚寅吾以降”中“庚寅”都是干支纪日。
石头城,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天南京的别称。
佛狸,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均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说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王玄谟贪婪好杀,所率军队兵士众多,武器精良,却久攻滑台不下;等到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采纳众人建议,最终兵败溃逃。
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魏军乘胜追击,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后,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逃离出城;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
(2)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宋文帝的典故,并用“赢得仓皇北顾”生动描述了其北伐失利的败状。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宋文帝“赢得仓皇北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自负不听劝谏;用人不当;准备不足仓促出征。
【解析】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檀道济两次出兵无功,到彦之后又失利而返,现在预料王玄谟等人也不会超过前两位将军,我们军队的强盛不超过以往,恐怕要再次使皇上的大军受辱。
“其势”做“不敌”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C;
“重辱王师”是“恐”的内容,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错,虏,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百姓纷纷逃离出城”错,结合“民皆荷担而立”,可知,是百姓纷纷准备逃跑,还没有逃离出城。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困棘”,困苦焦急;“绥拯”,安抚拯救;“纠结”,联系。
(2)“求”,寻找;“遂”,结果;“幸”,幸亏;“奈何”,为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可概括出:自负不听劝谏;
结合“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可概括出:准备不足仓促出征;
结合“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可概括出:用人不当。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檀道济两次出兵无功,到彦之后又失利而返,现在预料王玄谟等人也不会超过前两位将军,我们军队的强盛不超过以往,恐怕要再次使皇上的大军受辱。”文帝说:“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胡虏的骑兵越过黄河,就会成为俘虏。”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帝下诏说:“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当时,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足,在六州百姓中每家三男抽一、五男抽二。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凡家财满五十万钱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攻克。宋文帝害怕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让他回京。拓跋仁率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险要秘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在军中下令说:“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都拼死作战。有支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焘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③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④,谁念幽寒坐呜呃⑤?
【注释】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空:只。④拏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⑤呜呃:悲叹声。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很有特点,如“零落栖迟”“幽寒坐鸣呃”“雄鸡一声”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
“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致酒行》结尾,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心情。《将进酒》结尾,李白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错误。这首诗中的“客”就是“我”,店主人在向“我”致酒。首联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所以并不是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
故选。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致酒行》结尾划线句意思是我是个执迷不悟的人,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诗人直抒胸臆,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并且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并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所以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心情。
《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意思是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这里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但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从而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之事。
(2)《书愤》中“,”两句不仅赞叹诸葛亮业绩,更以诸葛亮自况,表明矢志恢复中原的志向。
(3)“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揽镜自照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答案】①.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②.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高堂明镜悲白发⑥. 朝如青丝暮成雪(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牧”“报”“堪”“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①__________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②__________,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因德化白瓷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位次,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十足。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道大工序,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③__________。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材料第二段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独一无二 ②推陈出新 ③纷至沓来
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①和两个数字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复杂精细;
②3和两个数字说明了德化人技艺传承的规范和规模;③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更具说服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白’蜚声世界”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强调德化白瓷其白的特殊性,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第二空,从前文“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和后文“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可以推知,此处作者是说德化县的手艺人更加注重创新,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可以填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第三空,文中是要表达各地的陶瓷爱好者纷纷来到德化以感受这里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可以填入“纷至沓来”。“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来指人或事物。【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因”在句首,导致主语缺失,应调整“因”的位置到“德化白瓷”之后;
二是“位次”和“独特的”搭配不当,“位次”主要指官位等级,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修改为“地位”;
三是句式杂糅,“颇具国际范十足”句式杂糅,是“颇具国际范”和“国际范十足”两句话的杂糅,把“十足”去掉或者把“颇具”去掉。
修改为: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选文中,作者列出了多个具体数字,如“陶瓷是火的艺术,道大工序,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其中和两个数字,非常直观地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工序之多,从而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复杂精细,也从侧面说明德化陶瓷品质之高的原因。
而在后文“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家非遗传习所”一句则是指出了当前德化瓷的主要传承路径和传承单位的数量,通过和两个数字,可以直观的表明当前德化瓷技艺传承的规范和规模。
这两组数字,让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德化瓷制造工艺的复杂和如今的传承情况。通过运用具体数字,更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德化瓷如今的实际情况,让读者对德化瓷的相关信息更加了解,从而更具说服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大自然各种争奇斗艳的植物相比,作为菌藻群落存在的地衣显得有些“另类”。早在侏罗纪之前,①__________,所以地衣堪称现存生物的“老大哥”。地衣是真菌孢子与藻类或蓝绿细菌藻在合适的环境下经过自然选择的产物。与绿藻共生的肺衣类,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高海拔湿冷原始森林中尤为丰富多样,②__________,如民间俗称的“青蛙皮”或“老龙皮”,其食药用历史久远。
研究发现了11个新物种,且都发生于晚中新世之后,其中10个新物种均发现于我国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研究还澄清了东亚绿藻类肺衣共有21种,其中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有15种,③__________,因此这里也是绿藻类肺衣在东亚的多样性分布中心。
研究还构建了绿藻类肺衣的进化树,推算出它们起源于中新世中期的东亚,喜马拉雅和横断山隆起所形成的复杂生态小环境,或许为绿藻类肺衣提供了多样生命形式繁衍的乐园,同时也可能为一些孑遗类地衣提供了避难所。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避难所”所用修辞手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笠是兜鍪蓑是甲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万象为宾客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①与尔同销万古愁②指如削葱根
【答案】已有藻类和真菌的痕迹
②并且价值很高
③占东亚总数三分之二以上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从“所以地衣堪称现存生物的‘老大哥’”可知,地衣存在的历史久远,而前文“早在侏罗纪之前”中“侏罗纪”是人类对地质年代的命名,现代通过挖掘出的动植物痕迹来确定地质年代,故填入内容应是关于在地质发掘中发现了藻类和真菌的痕迹,可以填入“已有藻类和真菌的痕迹”。
②从“民间俗称的‘青蛙皮’或‘老龙皮’,其食药用历史久远”可知,肺衣类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有很重要的价值,可填“并且价值很高”。
③从前文“研究还澄清了东亚绿藻类肺衣共有21种,其中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有15种”和后文“因此这里也是绿藻类肺衣在东亚的多样性分布中心”,这是强调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所有的绿藻类肺衣种类的数量之多,占比之大,且由21和15两个数字可知,可以填入“占东亚总数三分之二以上”。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运用比喻修辞,将“复杂生态小环境”喻为“避难所”。
①比喻,“笠”喻为“兜鍪”;
②比喻,把“万户侯”喻为“粪土”。
①借代,“眉”代指“头”;
②比喻,将“万象”喻为“宾客”。
①比喻,将“柔情”喻为水,形容其温顺缠绵;
②借代,“丝竹”代指“音乐”。
①夸张,“万古愁”指愁之多;
②比喻,将“手指”喻为“葱根”。
故选。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是潜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翻匐前进的孤勇者,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
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回望既往的中学时光,立足当下的备考拼搏,展望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专题: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