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选自费孝通1948年首版《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
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他步入正在收割的地块,察看水稻收获情况。看到总书记来了,收割机驾驶员们下车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
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要端稳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难忘,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把穗观粒,察土问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的粮食安全,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200个监测点,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土壤地力分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
陆向导说:“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命根子。”
秋风送爽,稻浪滚滚。陆向导擦去汗水,语声爽朗:“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
(2022年9月29日新华社记者陈聪、杨思琪、闫睿、孙晓宇报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人即使迁徙,也常常是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这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有着很大关系。
B. 身处异乡,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家里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可见泥土在以种地谋生的人心中的可贵地位。
C. 游牧或工业与农业不同,它们非取资于土地,故游牧的人可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择地而居,迁移是常态。
D.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1948年首版,受时代的局限,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
B. 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对比,突出了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土地观念的改变。
C. 黑龙江在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上贡献巨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于国于民意义非凡。
D.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题目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并以感叹号作结,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
3. 下列选项,不属于科技助力北大荒发展的一项是( )
A. 七星农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诸多监测点,形成覆盖耕地面极广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B. 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主要领导分别作为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各级田长,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C. 周德华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实现了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智慧农业”硕果累累。
D.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导航系统介入高速侧深施肥,助力七星农场走上优质、丰产、高效道路。
4. 材料二是一篇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为核心进行报道的通讯,客观真实,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它是怎样实现这一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答案】1 C 2. C 3. B
4. ①运用比喻,“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
②再现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生动感人。
③注重运用数据,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5. 改变: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
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
不变: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它们非取资于土地”错,原文“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可见“游牧或工业”的特点应为“不是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游牧是取资于土地,但不是“直接”。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理解错误,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无偏颇;
B.“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错误,材料二重点探讨的不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另外“通过对比”理解也不恰当,两则材料并未形成鲜明的对比。
D.“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属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田长制”工作考评不属于科技,只是一种管理方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可知,文章运用“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
文章通过“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这些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的再现,生动感人。
“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文章注重运用数据,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可知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根据材料二“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可知,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这是“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改变之处。
根据材料一“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和材料二“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可知,“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不变之处是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 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 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 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 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 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 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并没有说王芳胆小懦弱,而是通过王芳的赞扬之语正衬小刘的英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第一人称作用能力。
“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
由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可知,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由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可知,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训,字平叔,谦恕下士,无贵贱见之如旧,朋友子往来门内,视之如子,有过加鞭扑之教。太医皮巡从猎上林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训直事,闻巡声,起往问之,巡曰:“冀得火以熨背。”训身至太官门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复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也。
永平中,治滹沱、石臼河,从都庐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更用驴辇,岁省亿万计,活徒士数千人。
邓训尝将黎阳营兵屯狐奴,后迁护乌桓校尉,黎阳营故吏皆恋慕,故吏最贫羸者举国,念训尝所服药北州少乏,又知训好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于雒阳市药,还过赵国易阳,并载青泥一幞,至上谷遗训。其得人心如是。
为护乌桓校尉,吏士尝大病疟,转易至数十人。训身煮汤药,咸得平愈。其无妻者,为适配偶。训坐私与扈通书,免归。燕人思慕,为之作歌。拜张掖太守,以身率下,河西改俗,邻郡则之。
训为护羌校尉,时迷吾子迷唐,别与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诸故,令不得战。训发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击迷唐于雁谷。
羌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持刀以自刺。训闻有困病者,辄拘持束缚,不与兵刃,使医药疗治,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家家立祠,每有病,辄祷求福。
(节选自《东观汉记·第三十五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B. 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C. 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D. 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贱,指地位高低,与《师说》中“无贵无贱”的“贵”“贱”意思不同。
B. 上林,文中指古宫苑名,后泛指帝王的苑囿,也可指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
C. “更用驴辇”的“辇”指车子,用人推挽的车。
D. 医药,文中指“医生用药”,现代指预防或治疗人类、牲畜疾病的物质或制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训对待士人谦逊、宽容;对待朋友犯了错的孩子严厉教育;对待太医皮巡关怀备至,不辞劳苦用嘴巴向其背部缓缓吐热气,使其痊愈。
B. 朝廷下令疏理滹沱河和石臼河以通漕运,邓训担任谒者监理此事,改变了运输方式,不仅每年节省费用无数,而且保全了很多服役的人。
C. 邓训调离黎阳营后,原属下仍爱戴思慕他,其中有一个叫举国的,专门为他从黎阳步行推车到洛阳买药,还为他在易阳买了一块青泥。
D. 迷唐派出一万多骑兵胁迫月氏胡人,邓训没有置身事外,挺身而出保卫各族胡人,使他们免于征战,后又派兵四千,在雁谷袭击迷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训直事,闻巡声,起往问之,巡曰:“冀得火以熨背。”
(2)羌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持刀以自刺。
14. 邓训担任护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时,如何赢得民心?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当时正是邓训值班,他听到了皮巡痛苦的声音,去询问他的情况,皮巡说:“希望有火能够烘烤背部。”
(2)羌人历来以病死为耻,每当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
14. ①关爱将士,对他们施加恩德②注重移风易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邓训(因病)去世,官吏百姓都爱惜敬重他,一天中从早到晚来吊唁的有几千人,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之前的乌桓官吏士兵都在道路急急奔走,以至于城郭都空了。
“我曹”作“皆死耳”的主语,“我曹皆死耳”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道路”作“奔走”后置的状语,“奔走道路”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都指地位高低。句意:无论对方地位高低,一如既往的好。/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迷唐派出一万多骑兵胁迫月氏胡人”错。原文为“时迷吾子迷唐,别与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意思是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并不是迷唐派出一万多骑兵。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事”,值班;“冀”,希望;“熨”,烘烤。
(2)“耻”,意动用法,以……耻;“临”,到,到达;“辄”,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吏士尝大病疟,转易至数十人。训身煮汤药,咸得平愈。其无妻者,为适配偶”可知,官兵常患严重的疟病,相互传染有数千人。邓训亲自为他们煮汤药,都能获得痊愈,那些没有妻子的官兵,为他们娶妻,可得出:邓训关爱将士,对他们施加恩德。
由原文“拜张掖太守,以身率下,河西改俗,邻郡则之”可知,邓训授职张掖太守,以身率下,河西改了风俗,邻郡也随之效法,可得出:邓训注重移风易俗,改革落后的陋习旧俗。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对待下士谦逊仁恕,无论对方地位高低,一如既往的好,朋友的孩子来自己家中,就当作亲生孩子来对待,有什么过错就用鞭子来教育。太医皮巡打猎后从林子里回来,晚上住在殿门里面,寒疝病发作。当时正是邓训值班,他听到了皮巡痛苦的声音,去询问他的情况,皮巡说:“希望有火能够烘烤背部。”邓训亲自到大官门为他求火,没有成功,就用嘴巴向他的背部缓缓吐热气,又请同屋的人一起再次缓缓吐气,到了早晨皮巡的病就好了。
永平年间,(朝廷下令)疏理滹沱、石臼河,从都庐到羊肠仓,想使这两地之间通漕运。太原官吏百姓苦于劳役,(漕运)所经过的三百八十九处险要的地方前后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建初三年,皇帝授予邓训谒者的官职,派他监理此事,改用驴车运输,每年节省费用数以亿万计,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邓训带领黎阳营兵在狐奴屯兵,后升任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都眷恋思慕他,(邓训的)最贫困的老部下举国,想到邓训常吃的药在北方州郡很少,又知道邓训喜欢用青泥封书信,就从黎阳推着独轮小车在洛阳买药,回去的时候路过赵国易阳,又装上一块青泥,到上谷送给邓训。邓训就是这样得人心。
(邓训)任护乌桓校尉,官兵常患严重的疟病,相互传染有数千人。邓训亲自为他们煮汤药,都能获得痊愈。那些没有妻子的官兵,为(他们)娶妻。(邓训)因私下与梁扈通书信犯罪,被免职归乡。燕人思慕他,为他作歌。(邓训)授职张掖太守,亲身给人们做表率,河西改了风俗,邻郡也随之效法。
(邓训)为护羌校尉,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邓训加以保护阻碍,使双方不能交战。(邓训)征集湟中秦、胡羌兵四千多人,出边塞在雁谷袭击掩杀迷唐。
羌人历来以病死为耻,每当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病重的人,就把他抓来绑好,不给他刀子,派医生用药治疗,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
邓训(因病)去世,官吏百姓都爱护敬重他,一天中从早到晚来吊唁的有几千人,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之前的乌桓官吏士兵都在道路急急奔走,以至于城郭都空了。家家为(邓训)设立祠堂,一旦家人有病,就向他祈祷求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幸自:本自,本来是。为谁: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
B. “桃源望断无寻处”实写作者因找不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心情痛苦。
C. 过片二句用典故,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D. 词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
16. 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把自己的情感移到景物上去,创造出“有我之境”,请举出诗歌中的两处做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首二句,情景交融,其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词人连用“孤馆”“ 春寒”“杜鹃”“斜阳”等令人伤心的景物,把自己的悲苦融入景中,“可堪”二字也有强烈的凄厉之感。
最后两句隐含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对自己被贬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实写”错,应是虚写。“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在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使“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句意: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作者开篇描写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用“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写出作者心中无限凄迷的情绪,对前路不可知的怅惘。再以一“断”字,进一步强调词人失望痛苦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有我之境”。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句意: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作者写在春寒料峭时节,自己独处客馆,想到心事,不禁心头紧锁,作者用一个“闭”字,既是写料峭春寒中的馆门]紧闭,也是表达自己的心扉难开。再加上杜鹃的声声啼鸣,勾起旅人无限的愁思;在斜阳沉沉之时,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景物,融悲伤的心境与景物于一境,把悲伤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出“有我之境”
(3)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意: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生活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最后两句隐含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对自己被贬的不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 ,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3)《诗经·大雅》中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人们要善始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如其礼乐 ④. 以俟君子 ⑤. 有善始者实繁 ⑥. 能克终者盖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俟”“克”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然而,制订太空菜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B.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C. 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D. 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望而却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应选“望而却步”。
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看,应选“不可低估”。
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
第四空,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极其稀缺:极其稀少﹐短缺。此处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少,应填“极其稀缺”。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连贯衔接的能力。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的创造力,应保持“人们就发明了……”的句子结构,排除CD;
“还有咖啡杯和煎锅”与前文形成语意递进,句首应用递进连词,而“并且”表并列,排除A。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语病:
一是“正因为……使得”搭配不当,可以删掉“正因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前加“这”,排除B;
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为“虽然”,排除CD。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两天,来自大山背着背篓的网球少年王发火出了圈。他刚刚赢得了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冠军。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令人感慨也引人深思:____①____?又是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
___②___。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王发8岁时,被张晓洪一眼看中,张晓洪带他走上了网球这条路。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整个体育界要在这一方面____③____,引入更丰富多元的力量,才能有更多“背篓少年”在赛场上崭露头角。
二靠拼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发每天挥拍不低于7000次,他把精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不骄不躁、奋力向前,在各种青少年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
无论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有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才会是金色的。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背篓少年”前路可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及“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21. ①山里的娃是怎么与网球结缘的 ②一靠伯乐 ③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
22.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作用:①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论证了王发的成功离不开师傅的引导;②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增强文学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前文“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可知,在大众传统的印象中大山里的孩子没什么机会接触网球,再结合后文“又是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可知,此处应该是对王发与网球如何结缘发出的疑问,故此处可填“山里的娃是怎么与网球结缘的”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后文“二靠拼搏”可知,这里应该对应“一靠……”,再根据后文“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可知,此处可填“一靠伯乐”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根据前文“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可知,零碎的敲打是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体系,故此处可填“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之类的内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手法上看,文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及“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两句运用了引用修辞手法。
从作用上看,引用对说理和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使语言更加含蓄凝练。在这里第一处引用是为了论证“一靠伯乐”的论点,第二处引用是为了凝练语言,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钱学森不惧美国的威逼利诱,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钟南山不畏肆虐的疫情来袭,勇往直前,站在抗疫第一线……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切身体验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能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