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厚人伦,美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首先,你看那神仙世界,那里没有苦难的***,有的只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那里的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好像就存在于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的此岸之中。也由于此,人神杂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形象),豹尾虎齿(《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的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堂,同时存在,就并不奇怪。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赫权势,而是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它不是如原始艺术般请神灵来主宰人间,而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机盎然,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变得那么稚气天真。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
其次,与向往神仙世界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那么它们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双翼。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例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狗咬赵盾”“蔺相如完璧归赵”“高祖斩蛇”“鸿门宴”,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汉代人物……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场景(例如行刺场景),更是艺术家的兴趣和意念所在。所以,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深蒂固、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各种场景和细节作那样津津有味的精心描绘,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异常一般的东西,进行了大量严肃认真的塑造刻画,这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得到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等艺术世界的规模要更为宏伟巨大。因为这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高度统一的强盛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心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它们把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了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其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常任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一文,引法国人色伽兰论汉画:“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之中,从未稍露死丧之意。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身之兽,胸大腰耸,筋力呈现,大致以牡类体状居多。……各种兽类,互相追逐,互相战斗,生动之状,虽在墓所亦然。”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在构图上,既能创作出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福画面,也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中矛盾冲突的***,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郭红梅《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艺术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剔除了其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表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B. 现实人物走入神仙世界,神仙带着人的主观愿望,这使得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世界充满了人间气息。
C. 汉代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和意念融入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浪漫激情。
D. 汉代国势强盛,与十七世纪荷兰小面派相比,汉代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的规模更宏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作品中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失去艺术世界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出人的意愿,就会成为脱离人的世界的彼岸。
B. 在汉代创作的艺术作品中,神仙世界里充满了人间的生活乐趣,人神杂处,神话与现实并存,从人物形象到兴趣堪称人以及人间生活的伸延。
C. 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让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融入艺术中的神仙世界,既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又具有奇幻色彩。
D. 艺术家因为怀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与肯定,所以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然能创作出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
3. 下列选项 ,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付,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B.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C. 《黄帝内经》:“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D. 《董永卖身葬父》:“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4. 两则材料分别援引了黑格尔与色伽兰的画论,请简要分析其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5. 两则材料分别阐述了汉代艺术的特征,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汉代艺术特征认知上的异同。
【答案】1. A 2. B 3. C
4. ①援引黑格尔的画论是为了阐明汉代艺术家热爱生活,精心创造出了作为人间生活延伸的更为宏伟巨大的艺术世界。
②援引色伽兰的画论是为了阐明强健战斗生气活泼的时代特点对汉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5. 同:两则材料均指出了汉代艺术雄浑奔放、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异:①材料一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有人间气息;汉代艺术的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②材料二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风格朴素;汉代艺术的主题庞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剔除了其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可知,不是“剔除”,而是“没有受束缚”。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艺术创造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使之失去艺术世界的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人的意愿”过于武断,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可知,文中只是表达汉代艺术因为没有受到“儒家信条”的束缚而更五彩缤纷,但不能由此推断出“艺术创造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一定会失去“缤纷色彩”,难表现“人的意愿”,就会“脱离人的世界”。
C.“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可知,“对儒教教义进行艺术改造”“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并没有说“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也没有说“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
D.“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然能创作出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可知,原文是“只有……才……”,不是“必然能……必然能……”。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ABD三项都表现出将当时的现实生活与神话幻想相结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且所引内容的意思是: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不能体现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黑格尔的观点,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作者以此与汉代艺术家创作类比,指出汉代艺术创作同样是源于对生活的“热情与爱恋”,在比较之后,还得出因为时代的原因,汉代艺术规模更宏大。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色伽兰话“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可知,援引色伽兰的画论主要是针对汉朝的绘画,主要阐述的是时代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阐明强健战斗生气活泼的时代特点对汉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关于两则材料的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指出汉代艺术重要特色,指出了汉代艺术雄浑奔放、生机盎然的特点。如材料一指出汉代艺术“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些内容都体现出汉代艺术的生命活力;题材和对象“如此丰富众多”“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深蒂固、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材料二认为汉代艺术“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可见二者都指出了汉代艺术雄浑奔放和生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特点。关于两则材料的不同点,材料一分析认为,汉代艺术与人间生活的关系密切以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它认为汉代艺术“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已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赫权势,而是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作者认为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有人间气息;汉代艺术的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材料二则分析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它们把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了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其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等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风格朴素;汉代艺术的主题庞杂。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残垣断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时下正当九月中的,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乌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捡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三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方才一阵吼诵,使他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 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的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住进草庐前,苏秦内心“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遭到大嫂和妻子的冷遇,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 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C. 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两次写道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相依睡去是在畅快的劳动之后,第二次相依睡去是在苏秦彻悟之后。
7. 关于文中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
B. 小说细致地描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是为了凸显他擅长劳作,生存本领强。
C. 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并用劳作的痛苦来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这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D. 残垣断壁,茅草苫顶,草庐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8. 本文的题目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素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加入了“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这样的设置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①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②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归平静。③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 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以忠犬受到的苏秦所给予的良好待遇,反衬苏秦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情节结构方面:增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有了一层奇幻色彩。③主题表现方面:“忠犬”象征着苏秦对理想的坚守,也象征着父亲对苏秦的理解与关心,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遭到大嫂和妻子的冷遇,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错误。根据小说中“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内心“烦躁急迫”,主要是他没有意识到失败的原因,而现在意识到了学问上的问题,因而“烦躁急迫消失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是为了凸显他擅长劳作,生存本领强”错误,小说描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他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情节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给文章分层,让后再逐层分析归纳。
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1-2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3-7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
第三层10-12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
第四层8-9、13-22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最终大彻大悟的过程。
文章这四个部分,都与苏秦“再造”的过程有关。总结归纳后,可以把苏秦“再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章1-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来,被亲人嘲笑导致温情的梦幻破裂而决定离家苦修,再造自己。可概括为:梦幻破裂,离家苦修。
第二阶段: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重新结庐成功。然后顿悟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热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这之后他的内心变不再烦躁、急迫。可概括为:修筑草庐,重归平静。
第三阶段:文章8-22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反复苦读,历经生死,终于大彻大悟的过程。可概括为: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主题表现上: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增加忠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忠”象征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尝胆,终于大彻大悟。所以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情节结构上:增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增加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增加忠犬陪伴的环节,以忠犬所受到的待遇“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来从侧面说明了苏秦内心的善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①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辩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②,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③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本多乎?侨用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道成。历史典籍中以“子产”为通称,亦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 ②子羽:名挥,又称公孙挥。春秋时期郑国人。③然明:名蔑,字然明,又称鬷(zōng)明。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智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B.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C.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D.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又善为辞令”中的“善”意为擅长,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不同。
B. “是以鲜有败事”中的“鲜”意为少,与《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意思相同。
C. “是吾师也”中的“师”意为老师,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意思不同。
D. “吾爱之”中的“爱”意为喜爱,与《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子产善于选贤任能,他选用四位能臣,并使他们各自的才智、素养及专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B. 子产不败乡校是为了让郑国人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C. 主张毁掉乡校的然明,在听完子产对不能毁掉乡校的理由的阐述后,认为自己没有才能,而子产可以成大事。
D. 子产与子皮就是否让尹何治理城邑的事进行了对话。两人虽然针锋相对,但都十分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②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14. 子产是如何一步步劝说子皮不让尹何“为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①比不上打开一个小缺口来使它疏通,比不上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②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他就会更加懂得治理城邑的方法。
14. ①首先子产指出子皮并不是真正喜爱尹何,子产将让不会治理城邑的尹何去治理城邑,比作让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来表明子皮的做法不利于尹何,也会使人不敢求得子皮的喜爱,从而也不利于子皮。②接着以“栋”为喻,指出子皮对于郑国的重要性,自己必须将全部的想法告诉子皮,并以“学制美锦”为例,指出国之政事关乎百姓安危,不应让正在学习的人治理政事。③最后指出没有“登车射御”经验的人会一直担心发生翻车事故,从而没有精力来做最主要的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之后便和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斟酌谋划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后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冯简子)认为这件事可行,于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
“乘”作“适”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断之”动宾结构,不应断开;“事成”,主谓结构,单独成成句;“子大叔”作“授”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交好。句意:并且还擅长研究应对的言辞。/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B.句意:因此子产执政时期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从师。句意:这是我们的老师。/(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被流传(已经很)久了。
D.“意思相同”错误,“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为爱惜,吝惜。句意:我喜爱他。/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自己的土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两人虽然针锋相对”说法错误,文中两人的对话并无激烈言辞,谈不上“针锋相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决”,缺口;“道”,通“导”,疏通;“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作治病的良药。
②“使”,让;“知”,懂得;“治”,治理的方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结合“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可知,首先子产指出子皮并不是真正喜爱尹何,子产将让不会治理城邑的尹何去治理城邑,比作让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来表明子皮的做法不利于尹何,也会使人不敢求得子皮的喜爱,从而也不利于子皮。
结合“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马,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本多乎?侨用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可知,接着以“栋”为喻,指出子皮对于郑国的重要性,自己必须将全部的想法告诉子皮,并以“学制美锦”为例,指出国之政事关乎百姓安危,不应让正在学习的人治理政事。
结合“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可知,最后指出没有“登车射御”经验的人会一直担心发生翻车事故,从而没有精力来做最主要的事情。
参考译文: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能分辨那些各国大夫们的族姓、班位、贵贱、能与不能,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市中则不能。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郑国人到乡间公共场所中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间供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毁坏掉,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到这里聚集一下,来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措施,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措施,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怎恨。难道不能迅速制止这些议论?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堤上打开一个大缺口,河水所侵害的地方,受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不能够挽救;比不上打开一个小缺口来使它疏通,比不上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现在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我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大概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仅仅我们这些臣子有了依靠呢?”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城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质朴恭谨,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肯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他就会更加懂得治理城邑的方法。”子产说:“不行。假如一个人真正喜爱另一个人,就会请求有利于他。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所谓的喜爱别人,只是伤害他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对于郑国来说,是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宇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不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高官,治理广阔的城邑,这些都寄托着人们的身家性命,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掌管。担任高官,治理广阔的城邑与有一块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的,没听说过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被伤害。比方打猎,射箭、驾车这些技艺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被压死)而提心吊胆,哪里顾得上来思考猎获禽兽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唐】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梠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②,犹胜凡俦侣。
读书
【宋】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③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①梠(lǚ):屋檐。②蠹鱼: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元元:黎元。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
B. 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
C. 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D. 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16. 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
②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达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强调自己不爱‘俦侣’”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作者表达读书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的机会。这两联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
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是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梦醒后回到现实,失去了梦中的美好景象。
(3)“莺”这一意象常见于古诗文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文人墨客在古诗文中或对莺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的描摹,或表达对“莺”的赞美之情,或借以抒发对春光的赞美,或引以为喻来表现所咏之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为天下理财 ②. 不为征利 ③. 惟觉时之枕席 ④. 失向来之烟霞 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⑥. 谁家新燕啄春泥(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惟、暖、燕、啄、莺、 拂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泽山院士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在王泽山看来,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时,他 ① 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选择了装药设计。
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他总是 ② ,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成果,他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为一筹莫展的难题提供 ③ 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正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惟其如此,才使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域引领国际的实力,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义无反顾 当仁不让 别具一格
19. 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的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20. ①设问。先提问“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然后说明其思想精神原因。先提出问题,能引起读者思考;使得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加强语气,突出王院士的崇高精神。②排比。回答部分依次列举执着、自强不息和创新追求、痴心不改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王院士为中国火炸药科研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更立体地展现了人物形象,也让表达富有气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文的“冷门的”“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可知,他当时选择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热门的、吃香的专业,即使是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故可填“义无反顾”。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第②空,前文说“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而在这之后,也有一个关联词“但”说明他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相反表现,即他主动积极作自己该做的事情,故可填“当仁不让”。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来,毫不推辞。
第③空,根据前文“他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可知,此处应与“意想不到”“不引人注意”等类似的表示另辟蹊径的成语,故可填“别具一格”。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风格。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改写长单句,可以将原句的主谓宾找出来,主语是王泽山院士,“是”作谓语,“我国著名的火炸而药专家”可以作为句子的宾语。他的一系列活动中,前面“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西的教学与研究”是他的活动过程,“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所以,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把它们作为“王泽山院士”的定语,放在主语之前。
综合以上,可以改写为: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西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的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把握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问句是“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答句是三个“正是……”,一问一答构成设问。画线句故意先提出“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的问题,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句从精神的角度做了回答,进一步突出了王院士的崇高精神;一问一答使得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其次用“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三个整齐划一的句子,构成排比句,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而全面地展现了促使王院士一辈子为中国火炸药事业奉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意志,而且在形式上也使表达富有气势,让王院士的崇高精神更深入人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① ,部分地区局地气温可达40摄氏度或以上。高温天气不仅会导致人体中暑,还容易使人在心理上出现负面症状, ② ,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好发脾气、思维紊乱、对事物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是因为,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个小时的连续高温闷热天气,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专家建议,我们要合理选择出行时间, ③ ,也不要在封闭的空调房里待太久。尝试听听白噪音,如雨滴淅沥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或者粉红噪音,如瀑布声、小雨声,都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外要注意随时补水,每隔20分钟左右补充一次适量水分,水温不宜过高,尽量少喝凉水或冰镇饮料。大量出汗时,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饮用运动饮料。在某些情况下,有人会出现胸闷、心慌等“假心病”。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对症排查。
21. 下列选项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俩是发小,很是默契,常常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心思。
B. 我们青年学生,应当珍惜光阴,努力学习,来为美好的未来奠基。
C.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
D. 我们这次举办的“乡土的呼唤”主题读书会,参与的人员非常广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全国多地持续高温 ②也就是情绪中暑 ③避免在一天中最热时段外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画横线处的“我们”泛指所有人。
A.指代涉及到的两个人;
B.指代青年学生;
C.泛指所有人;
D.指代举办方。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以及下文“部分地区局地可达40℃或以上”可知,本空与“高温”和“全国多地”有关,故可填“全国多地持续高温”;
第二空,上文有“身体中暑”“还容易让人在心理上出现负面症状”,下段首句有“情绪中暑”可知,本空是说情绪也会中暑,应填“也就是情绪中暑”之类的话;
第三空,根据上文“我们要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可知,选择出行时间是为了避免中暑,也就是躲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故本空可填“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外出”类似的话。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巧稚被称为“万婴之母”,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她一生未婚未育,却把5万多条新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她不仅凭借高明的医术教助病患,还拿出钱财接济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甚至在去世后,还把遗体和所有的存款全都捐了出去。她看淡荣誉,一心系于病患、产房。
洗涤名利心,报效国与民。如林巧稚一般,把“小我”的生命融入为国为民的“大我”当中,我们定能活出最有价值的人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某方面(或总体)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